1941年,美國國會正式將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定為感恩節,感恩節最初是移民們為了感恩豐收,感謝印第安人對他們的幫助的日子,如今已延伸為闔家團圓的節日,節日裡他們共聚一堂,吃感恩大餐,互相祝福,享受著節日的快樂。作為傳統文化大國,中國其實與感恩節淵源頗深,中國人也有自己的「感恩節」。
一、 中秋節
中秋節起源於中國唐朝初年,到宋朝比較盛行,直至明清時代,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佳節。
在古代,人們最關心的就是農作物的收成情況,為了慶賀秋收,就有了中秋這一節日,同時,古人也喜歡中秋賞月吟詩,因此,古代中秋節是全家人豐收和共同賞月的節日,慶祝豐收是為了表示對上天的感謝,共同賞月代表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中秋節發展至今,已由家庭上升至社會層面,是人與人之間連接感情,共享中秋團圓的日子,感恩之意溢於言表。
古時候的中秋習俗,人們一邊賞月,一邊享受月餅、時令瓜果等美食,並且互贈月餅,有團圓感恩之意,現如今,賞月雖遠沒有古代流行,但人們之間互贈月餅、吃月餅、賞月仍盛行。
可以看出,從古至今,無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人與大自然之間,無不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感恩。
二、寒食節
寒食節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節日,也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通常在每年清明節的前一天。
起源於春秋時期,到唐朝時,已成為全國性法定節日,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漸漸地融入了清明節,不過,至今在我國山西等北方地區還保留著
公元前655年,春秋時期的晉國宗室發生內亂,公子重耳(就是後來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為躲禍亂在逃亡途中餓昏,隨行的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肉挽救了他,讓晉文公感動萬分。後介子推死後,文公悲痛至極,為紀念「介子推」割股相救之恩,下令全國禁火禁菸而寒食,寒食節由此而來。介子推生前報答自己母親養育之恩,而不願赴朝做官,表達的也是是對父母的感恩之情。
這種特定表達感恩的節日,從根源上看就是感恩節,在這個節日裡,人們自覺禁火寒食、齋戒、祭祖掃墓,感激故去的親朋好友,可以說是感恩至深。
三、 春節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最古老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一詞,正式冠名於辛亥革命以後,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進一步明確了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古時候人們把農作物的生長周期稱「年」,「過年」就是慶祝豐收,表達的就是人們對大自然的感恩。時至今日,過年已經是闔家團圓,祭神祭祖、走親訪友,互送祝福的象徵性節日。
其中,「祭龍王」,「祭土地神」等民俗活動,體現了人們對各種神靈,物靈的感恩,親戚、鄰居、朋友以及同事之間走訪拜年,同樣表達的是感謝之意。
中國的春節,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感恩節,感恩之意,比起美國感恩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中秋節」,「寒食節」,「春節」,這三個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傳統節日,其實是中國人自己的感恩節,絕對不是對美國感恩節的複製。要傳承這樣的文化特色,加大弘揚力度,增強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