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敏塔敏吉)今年11月21日至23日是哈尼族年末歲首,按照哈尼族傳統物候曆法計算,每年農曆十月第一個屬龍日(因建寨姓氏或建寨屬相寨與寨之間會有區別)是新年大年初一。這一天,哈尼族地區家家戶戶舂粑粑、做湯圓、殺肥豬、接新水、立鞦韆、節種種、垤展展,走親訪友,村村寨寨鋩鼓不歇、歌聲不斷,歡歡喜喜過新年。
哈尼族乜首早,在民族內部根據生活區域差異稱呼有別,一般有「乜索扎」「扎勒特」「扎特特」「車臘胡實」等,墨江境內的哈尼族一般稱之為「米索扎」,漢稱「哈尼族十月年」。
今年,記者受墨江縣龍壩鎮勐裡村墨埔、娘埔村民小組和竜賓村埔且村民小組的邀請前往拍攝他們在新年期間的各項活動。哈尼族作為一個沒有傳統文字的民族來說,其民族文化的核心是通過各種節日、民俗,特別是祭祀活動傳承下來的。哪怕是最簡單的一次祭祀活動都涉及到民族的宗教、心理、習俗等,更何況在新舊年首交替的日子裡進行的祭祀,所展現的不僅有宗教、心理、習俗,更有民族的歷史、遷徙、倫理、農耕技藝、人物傳奇等內容,故此,把拍攝的核心集中在了各種祭祀活動的實錄上,用鏡頭記錄一個民族鮮活的文化遺產。
在哈尼族的村寨中,都有兩位不可或缺的人物,那就是竜頭和摩匹,節日間他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平日裡,依然也是村莊裡的核心人物。在歷史上,哈尼族社會是由頭人(竜頭)、摩匹、工匠共同管理的。社會降至今天,因為各種生產生活工具隨時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加之城鄉市場繁榮,工匠的作用就顯得不那麼重要,這在各種節日活動和日常的村寨管理中就充分的體現出來了。
新年的第一天,天一放亮,寨中的孩子們就邀約一齊跑到寨外採摘一種叫哈捌的灌木的樹枝,搖擺著樹枝走回寨裡來交給大人,同時家庭主婦則在火塘旁捏湯圓、煮湯圓。今天早上煮的湯圓每個人都要吃上幾個,至少要吃上四個,寓意全家人春夏秋冬和和睦睦、團團圓圓。湯圓也是新年第一天祭祀各種神靈中不能缺少的物品,圓潤香甜的湯圓是人神皆喜的。
在孩子們外出採摘哈捌樹枝的同時,阿皮(奶奶)抑或家庭主婦們裝扮一新,一手拿著一個瓢,另一手拿著一個小罐或水瓶,到水池或水井邊先採摘一種叫魚車車奴的草,草採到後,就爭先恐後地到水井或水池裡接一年中的第一滴新水。接到新水後,回到家裡,迫不及待地把新水先後加在家裡的水缸、正在火塘上煮湯圓的鍋裡和掛在家門口牆上的哈巴中。這哈巴是用一節一端帶有節的竹筒做成的,一邊戳一個洞,用繩子掛在牆上。新水加在哈巴後,在往竹筒中投進哈尼族最重要的五穀,即稻穀、包穀、麥、高粱、蕎,在把魚車車奴和哈捌樹枝插進去。據說,哈尼族的最高天神摩咪每年都要派出司管農業的威嘴和石批兩位大神到哈尼山鄉巡查農耕生產情況,節日的時候,每個哈尼山寨都要立鞦韆迎接這兩位大神到寨子裡和哈尼族人民歡度佳節。傳說中,這兩位大神是騎著神馬從鞦韆中來到人間的,掛在門口的哈巴就是這兩位大神拴馬的地方。只要哈尼族在門口掛出新的哈巴,兩位天神就知道節令已經到了新舊年節交替之時,也到了他們回天上到摩咪處復命的時候了。(在民族發展的過程中,因種種原因,其他民族落籍哈尼山鄉並演變成哈尼族,那麼這些家族會在哈巴上插入松枝,以示不忘先祖)。
辭舊迎新,最繁忙的是寨中的竜頭和摩匹,他們都是哈尼族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是哈尼族民間社會中的知識分子。在每家每戶都掛出哈哈巴後,竜頭就要立即舉行一個阻攔一切不乾不淨、一切邪惡的儀式,規勸、恫嚇、警告那些不乾不淨的鬼怪、邪惡遠離村莊,祈福全寨人畜安康、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興旺。這一阻攔邪惡和祈福的儀式為,用一個米篩作為祭臺,篩上裝有一碗茶、一碗湯圓、一碗酒、三雙筷子、一撮菸絲,在竜頭家門口用三個石頭搭一個簡單的便灶,混合米和雞蛋,煮熟放到祭臺上,竜頭背靠門坐在祭臺前念誦經文,經文畢,把祭臺上的物品潑到下方,就表示把一切不乾不淨的邪惡和鬼怪給阻攔和驅走了。
竜頭在舉行阻攔邪惡儀式的時候,寨中開始殺年豬,摩匹家先殺,而後摩匹要一一的前往每家每戶殺豬,只有摩匹或者受摩匹授權的人才能殺豬。把豬按翻在地後,先用繩子扎住豬嘴,而後用一個米篩裝一碗茶、一碗酒、一碗湯圓祭祀豬神後才能殺豬。把豬殺好後,摩匹還要到每家每戶用豬肝進行佔卜,所卜的內容豐富多彩,充滿想像。隨後要用豬頭加上茶水、酒、湯圓等物品由家庭中的老者或家庭主婦祭祀阿部兜兜(先祖神位)。阿部兜兜是用竹篾或木板製成的神聖之物,靜靜地安放在每家房屋左間東南方向的牆壁上,是絕不示外人的,在平日的節日或各種活動中,都要對此舉行祭祀。不忘先祖的民族才能成為有源之民族,才能傳承和弘揚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有的家庭的阿部兜兜製作極為精美,在它的周圍懸垂著稻穗等五穀和掛著許多盛有五穀種子的竹筒,這些竹筒其實就是糧魂棲息之地。
中午飯後,寨中的男青年和小孩子們自告奮勇地分成兩組,一組負責去砍做鞦韆架的竹子,一定要砍寨子中長得最粗最直的竹子,一共要砍伐七棵,其中一定要有一棵是甜竹子;另一組則到山野箐溝砍來專門用於編織鞦韆架的野藤子。把竹子和藤子抬運到寨中的鞦韆場後,人們測量好鞦韆的高度後,七手八腳開始把各三棵竹子的梢部編織在一起,那棵甜竹樹一定要放在東南方向的下方。人們一哄而上,齊心協力把鞦韆豎起來。開始敲響鋩、鼓,呼喚竜頭前來鞦韆場。在鋩、鼓聲中,竜頭在家人和寨中人們的擁簇下,端著一桌豐盛的菜餚和美酒來到鞦韆場,把菜餚安放在那棵甜竹樹下,開始舉行迎接威嘴、石批的儀式。傳說裡,威嘴和石批兩位天神在哈尼族村寨參加為期五天的大年,最後人們舉行撤除鞦韆的儀式,送兩位大神回天上。在哈尼族村寨,過年結束是一定要撤除鞦韆的,否則威嘴和石批回不了天上,會賴在人間,摩咪會怪罪下來的。
此刻,寨中的老人們都來到鞦韆場,團團的圍在那棵甜竹樹下,竜頭用一種葉子抱住已經煮熟的湯圓、豬肝等食品,用彩色的絨線把鞦韆板拴在甜竹杆上,而後坐在一側,念誦迎接威嘴、石批的經文,告訴兩位神靈不要跟著風、水、火、雹、霜、露和一切不好的事物回到哈尼村莊,而是要從鞦韆上回到哈尼村莊。祭祀後,從竹杆上解下鞦韆板,讓其前後各空蕩三下。而後竜頭上到鞦韆上蕩三下、摩匹上去蕩三下,再把鞦韆板拴在竹杆上。這時,有人端來湯圓,竜頭從碗裡每次撿三顆湯圓,分別從上方丟三次,下方丟三次。在他丟湯圓的時候,寨中的年輕人們蜂擁而至,哄搶竜頭拋丟的湯圓,搶到湯圓的人立即返回家裡,準備一桌飯菜、美酒及無數的鞭炮抬到鞦韆場,開始垤展展(長街宴),用好菜、美酒敬奉老人,供小孩子燃放鞭炮取樂。
人們在鞭炮聲中,把鋩、鼓擂得震天響,男男女女、老老幼幼,甩開腳步,在鞦韆場上跳起了《樂作舞》,人們一面跳一面相互敬酒,互相取樂。
鋩聲、鼓聲、鞭炮聲、吆喝聲響徹雲天。
選擇什麼樣的節日、選擇什麼樣的祭祀其實就是選擇生活和人生的過程,所以,節日和祭祀往往就是一個民族展示和傳承文化的核心載體。哈尼族的乜首早,是一個承襲了千年的節日,期間舉行的祭祀紛呈繁雜,它所包涵的內容涉及到該民族的歷史、遷徙、神話傳說、人物傳奇、農耕技藝、宗教心理、倫理道德等方方面面,沉澱著極為恢弘厚重的文化。
【來源:普洱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