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哈尼族千年農耕文明在現代元素衝擊下傳承

2021-01-10 網易新聞

新華網昆明1月4日電(記者曹霽陽 何春好)新年伊始,雖然是農閒的季節,可70歲的李正林還要每天早起去梯田裡轉轉,這位哈尼族老人幾十年來已習慣這樣的生活。村裡的很多年輕人卻不願像祖輩那樣固守梯田,他們外出打工,在農忙和節日才趕回來。

李正林生活在地處中國西南的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這裡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觀2013年6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哈尼梯田約有1300年開墾和耕作歷史,是以哈尼族為代表的世居民族構建起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的和諧生態系統,是農耕文明奇觀,也是「活態」文化遺產。隨著經濟發展和現代元素衝擊,其整體保護、發展與傳承正面臨挑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項目官員卡貝絲女士日前表示,中國地方政府應尋找一種平衡而有效的模式,在推動包括哈尼梯田在內的世界遺產所在地旅遊經濟發展的同時,又盡最大可能保護遺產地的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紅河南岸河谷山坡之上,大則數畝、小則不足一平方米的梯田緊密相連,長龍般繞山而行,從山腳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巔,最多可達3700多級,好像通往雲端的天梯。

紅河哈尼梯田遍布於元陽、紅河、綠春、金平等縣,其中以元陽核心區的梯田最為壯觀宏偉,面積達19萬餘畝。

中國改革開放35年後的今天,人們更重視發展中如何體現對地方文化的尊重,對傳統思想和文化的傳承。中國決策層新近制定的新型城鎮化政策也十分重視人與文化、人與自然的和諧。

元陽縣哈尼梯田管理局副局長張建洪是哈尼族,從事梯田保護管理工作10年了。他說,梯田是特殊的文化遺產,遺產地也是生產生活區,18個村的5萬多居民的衣食住行都在遺產地區域進行,加之遊客的增加,管理有難度。

走在元陽縣通往幾處著名梯田景觀的路上,可以看到很多村民正在改建房屋。在哈尼村寨,傳統民居是用茅草、土坯、石頭搭建的「蘑菇房」,不過現在人們更願意住上水泥磚瓦房。

紅河州哈尼梯田管理局局長張紅榛說,政府在投資恢復傳統建築的同時,執行民居建設審批制度,引導村民保持建築古樸的外觀風貌,內部適當使用新材質和現代建築手段。

梯田的耕種,特別是傳統農耕技術的傳授也因很多年輕人外出務工而出現困難。近幾年,元陽縣年均外出務工人員達6萬餘人,種田的多是留守村莊的中老年人。

22歲的彝族姑娘錢會芬說,「城市雖然繁華,但外面的世界畢竟和我們的村子有那麼多不同,大家出去開闊一下視野,春耕秋收、民族節日,還是要回來的。我們從小看爺爺奶奶父母耕種梯田,我們也會學那些技術,把地種下去。」

紅河州農業局局長張俊黎說,梯田既是世界遺產,也是基本農田,紅河州推行耕田優惠政策,把遺產區、緩衝區的農田劃為國家基本農田保護管理範圍,嚴禁徵用、佔用和轉為非農用地,保持哈尼梯田原有稻作用途。

同時,政府對梯田種糧農戶實行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性補貼,提高農民保護梯田、耕作梯田的積極性。

梯田保護下來了,文化不能流失。據了解,元陽縣對哈尼農耕文化、口碑文化、飲食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系統普查、挖掘、收集、整理,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庫,確定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1類80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9類122人,《哈尼族四季生產調》《哈尼哈巴》《祭寨神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來自紅河州旅遊發展委員會的數據顯示,哈尼梯田「申遺」成功後的2013年7月至11月,元陽縣接待國內外遊客超過45萬人次,同比增長近三成。

據云南世博元陽哈尼梯田文化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樹先介紹,公司147名員工中,143名是當地少數民族員工,「村民在家門口的景區裡工作,既能增加收入,又不離開梯田,可以安心種地生活。」

(原標題:中國哈尼族千年農耕文明在現代元素衝擊下傳承)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節日】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作為一個沒有傳統文字的民族來說,其民族文化的核心是通過各種節日、民俗,特別是祭祀活動傳承下來的。哪怕是最簡單的一次祭祀活動都涉及到民族的宗教、心理、習俗等,更何況在新舊年首交替的日子裡進行的祭祀,所展現的不僅有宗教、心理、習俗,更有民族的歷史、遷徙、倫理、農耕技藝、人物傳奇等內容,故此,把拍攝的核心集中在了各種祭祀活動的實錄上,用鏡頭記錄一個民族鮮活的文化遺產。
  • 普洱:乜首早——傳承千年文化盛典的哈尼族節日
    哈尼族作為一個沒有傳統文字的民族來說,其民族文化的核心是通過各種節日、民俗,特別是祭祀活動傳承下來的。哪怕是最簡單的一次祭祀活動都涉及到民族的宗教、心理、習俗等,更何況在新舊年首交替的日子裡進行的祭祀,所展現的不僅有宗教、心理、習俗,更有民族的歷史、遷徙、倫理、農耕技藝、人物傳奇等內容,故此,把拍攝的核心集中在了各種祭祀活動的實錄上,用鏡頭記錄一個民族鮮活的文化遺產。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人類的文明類型可分為遊牧民文明、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中國古代屬於農耕文明,西方則走上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道路——海洋文明。兩種風格迥異,各有特色的文明在古代交集甚少,但近現代以來,兩類文明開始有了激烈交鋒,海洋文明展現出了其強大的開擴性和侵略性,農耕文明的穩定性此時受到了衝擊。農耕文明內向溫和,具有傳承性,趨於穩定;海洋文明積極進取,創新性強,穩定性較差。
  • 傳承千年農耕種植,局長辭職創「有牛米」,帶領侗族人共同致富
    這裡山高坡陡,梯田層層疊疊,村民都信守侗族款約,在梯田上種植祖宗傳下來的稻穀老品種,並堅守古法農耕。這個村莊現有耕牛一千多頭,被稱為「中華最後的牛耕部落」。今年50歲的「有牛哥」是洋洞村土生土長的侗族人,大名楊正熙,他既是「年輕」的「寨佬」,也是這個牛耕部落的現代「首領」。2015年春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到黎平縣視察遇見了楊正熙。
  • 五大古文明為什麼只有中國一直延續至今
    六大文明發源地中,瑪雅文明幾乎完全消失,只給我們留下一些密碼一樣的印記。古埃及和古巴比倫文明是最早的文字創立者,古文明燦爛輝煌,對世界影響深遠,但如今的尼羅河三角洲和兩河流域居住人群可能不再是古埃及人和古巴比倫人的後代,文化上面更是沒有傳承。古希臘文明是現代西方文明的始祖,其哲學體系,科學思想和成果是現代文明產生的主要基礎。
  • 家族傳承:不是階層固化,而是文明延續
    不少人把家族傳承和「社會固化」、「社會喪失流動性」等量齊觀,其實,家族是文明發展的載體和動力,家族承擔著巨大的傳承責任。甚至可以說,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部家族成長史。歷史上一些家族的成長發展,甚至改變了人類社會。英國王室家族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傳承了70餘代。如今英國女王已經看到自己第四代的出生。如無意外,百年後溫莎家族依然是英國象徵。
  • 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可以分為四大文明體系和四個發展階段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類最早的兩大解決吃飯問題的方法使人類從進入文明時代便演化為兩大族群——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而從狹義上來說,我們常常所說的文明其實特指農耕民族的歷史,且人為劃定了許多標準,比如城市的出現、文字的使用、金屬冶煉的掌握、階級分化和國家的出現等等。
  • 「手邊的綠色」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樹與農耕的那些事兒
    是的,自從中華文明出現的時候開始,桑樹就與農耕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繫,在中華的文化中,人們把農耕和蠶桑合稱農桑,這兩項農業活動,聯合滋養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桑世界上的樹木有千百種,為什麼只有桑樹陪伴中華五千年文明,徹底地融入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樹種呢?
  • 首屆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圍繞如何以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傳承發展為立足點,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實施文化強國戰略,從而全面提升國民文化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全球華人凝聚力等。、《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教育報》、中國報導、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青網、環球網、百度、搜狐、新浪、鳳凰、騰訊、網易……"隨後,與會的領導、專家、學者、教授圍繞著「華夏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傳承發展」主題分別進行了發言及圓桌對話。
  • 古印歐人大遷徙:人類早期文明的衝擊、毀滅與新生
    向西分支:這部分主要來自東歐平原,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們穿過多瑙河,翻越巴爾喀阡山,遷徙到了巴爾幹半島,逐步擴散到今天的西歐、北歐和北美,逐步演化為現代歐洲人。向東分支:這部分就是常說的雅利安人。公元前1500年,他們到了阿富汗高原以後,繼續翻越興都庫山和喜馬拉雅山,來到了南亞的古印度平原。其中的一小部分,繼續翻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中國的新疆和河套平原一帶。
  • 千年乞巧生生不已 兼容並蓄築夢小康——我市乞巧文化保護傳承紀實
    隴南乞巧穿越千年,在今天依然生生不息、聲聲傳唱。這,並不是偶然。除了自身的魅力之外,隴南乞巧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背後,是隴南一代代女兒們的口口相傳、代代相承,是隴南上下一心守護傳統、傳承根脈的文化自覺。隴南人在乞巧文化傳承保護道路上從未停歇。多年來,立足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隴南下足功夫,多措並舉,加大對乞巧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 漫長的海岸線影響下,中華文明為何沒有演變為海洋文明
    對於華夏文明來說,一直都是建立在農耕社會基礎的,也就是農業文明,這是前面發展而來的一個共同認知。可是論海岸線的長度,我過的海岸線從未輸過任何一個國家。可是為何中國沒有像古希臘那樣發展為一個海洋文明的發大國呢。
  • 文明源自於傳承
    所以後來就誕生了「文字」這一新型載體,讓信息突破了個體壽命的限制,真正做到了「千年傳承其實這很好的反應了中國文化的這種「漏鬥式傳承」的特點,一種思想傳到最後,往往越傳越窄,越傳越Low,都強調「尊孔復古」,「古人」是永遠比「今人」厲害的。
  • 半月談|彝家村寨遭遇現代文明,如何實現千年一躍?
    彝家村寨遭遇現代文明,如何實現千年一躍?半月談記者 謝佼變革文明:高峽彝村,千年一躍編者按一時脫貧易,一直脫貧難。在成片相連的貧困帶上,貧困人群陷入陳規積習而不能自拔。改變陳舊思想,揮就文明新篇,殊為不易。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哈尼族衣著文化
    居於甲寅鄉甲寅村哈尼族哈尼支系婦女服裝式樣為長衣長褲型。主體顏色為黑色或藏青色,是紅河縣哈尼族古老的服飾之一,這套服飾受清朝滿式服的影響較大,女子穿上這套服飾別有一番韻味。上衣內著白色或藍色布質內衣,外穿黑色或青藍色無領斜襟長衫。腰部較寬,外衣長約90釐米,寬約60釐米。有4對布紐扣,由銀紐和布扣搭配,最上一對紐扣釘在脖子下衣服正中,另一對釘在右肩上,其餘兩對釘在右腋下。
  • 人類為什麼而傳承
    人類為什麼要傳承下去?就是從最簡單的生存到不停息的行為中尋找答案。現代社會中的本能一見鍾情這個詞大家一點都不陌生,成年男性對這個詞理解更深刻。所以現代社會中人類社會傳承的本質包括了文化、制度、人性。這些因素相關聯的道理就是解釋了人道與天道、人文與天文的關係。
  • 中國古代文明為什麼誕生在中原,中國二字又是怎麼來的?
    我們都喜歡說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沒有文字記載的上兩千年和有文字記載的下三千多年合稱為華夏文明。為什麼叫華夏文明呢?華是指一種符號,也是指華山,華山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最早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夏是指中國第一個朝代,因此華夏就代指了中國,那麼中國二字又是怎麼來的呢,這得先從中原文明說起。中國古代稱為兩黃文明,也就是黃土和黃河文明。黃土就是黃土高原,黃河是中國母親河。先來詳細了解下黃土高原,現代地質學家研究發現,地球平均土壤厚度只有0.5米厚,可為什麼黃土高原的土壤厚度達到1000-2700米?
  • 鄉村遊最有意思的地方,走進時空隧道,感受農耕文化魅力
    在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中原地區位於信陽的明港鎮新集村,有這麼一座博物館,能帶你走進時空隧道,讓你感受農耕文化魅力,記住通往故鄉之路,留住悠悠鄉愁。 善良淳樸的人民利用智慧與勤勞,在有限的條件下,創造美好的生活畫卷,走進這個農家小院,通過實物的展示,立體展示,再現場景,竭力展現中原地道的農耕文化的演變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