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彝家村寨遭遇現代文明,如何實現千年一躍?

2021-01-20 新華社客戶端

彝家村寨遭遇現代文明,如何實現千年一躍?

半月談記者 謝佼

變革文明:高峽彝村,千年一躍

編者按

一時脫貧易,一直脫貧難。在成片相連的貧困帶上,貧困人群陷入陳規積習而不能自拔。改變陳舊思想,揮就文明新篇,殊為不易。脫貧攻堅在這方面頗下苦功夫:開展廁所革命、鼓勵垃圾分類、簡化紅白喜事、叫停鋪張浪費、破除迷信活動、推動鄉風文明……伴隨著宣傳和教育,人們頭腦中舊有的落後觀念逐漸消除,現代文明的種子就此發芽。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處在西南民族融合的走廊地帶上。時至今日,該地仍有許多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徵的文化遺存。

過去,由於交通滯後、知識薄弱、陳規陋習多、環境髒亂差,當地貧困代際傳播沉痾日久。地理的禁錮、遷徙的動蕩,讓現代風氣難以吹入當地彝族村落。

今天,再走入這些彝村,你會發現,由貧到亂再到治,一種「脫貧文明」在當地建立起來。而你也只有了解這些彝村曾深陷的文明之困,才能明白這個飛躍來得有多麼不易。

1

當村落深陷蒙昧,文明何處尋

寶山鎮田壩村距離雷波縣城不到100公裡。2011年時,該村尚不通公路。彼時半月談記者乘車去往該村調查,走到一半便沒了路。徒步攀爬半天之後,這個極端貧苦的山村才映入眼帘。

當時,村裡是一片土坯房,人畜混居,牛羊糞便落滿地。大多數村民家中只有一個用黃土堆積而成的灶臺。屋裡沒有桌椅,一盞昏暗的電燈是唯一的電器,一張孤零零的床躲在角落裡。

這個彝族聚居村260多戶、1200多人。九成以上的村民來自當地的兩大宗族,彝語音譯為「龍」「盧」,是個典型的宗族式村寨。

在2007年到2011年間,雷波縣曾發生多起惡性刑事案件,一些主犯就是田壩村人。

調查發現,諸多刑事案件背後有著同樣的環境誘因——村民普遍是文盲,很多人甚至不知何為「犯法」;村子交通封閉,進出只能依靠金沙江邊峭壁上的羊腸小道,村民難以走出村落,平日依附於家族;極少數年輕人鼓起勇氣出門打工,因毫無技能,心態失衡,走了歪路……

悠久的彝家村寨文明遭遇工業化的現代文明,不可避免受到巨大衝擊。而受制於語言、習慣、教育、技能等因素,村民們想打破藩籬又深感困難。

「曾有個40多歲的村民被別人帶出去打工,有天想回家,卻不知道怎麼買火車票,急得沒辦法,只能讓人專門到打工的地方接他回家。再不改變,村子就沒什麼前途了。」田壩村黨支部書記盧古坡回憶,當地人看不到出路,所有人都陷入焦躁之中。

在多年持續的脫貧攻堅政策幫扶下,田壩村2013年貫通了通村水泥路,2017年實現農村電網改造。到此時,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18戶,貧困人口496 人,仍是雷波縣貧困戶最多的貧困村之一。

要脫貧,田壩村是時候啃最硬的骨頭了。

基層力量弱、基礎設施差,是首先要突破的瓶頸。第一書記楊江和村裡13名黨員,是攻堅克難的主心骨。

2017年,村上要建易地扶貧統一居住安置點,村民楊夫一日一聽要徵收自己7畝多的土地,一下子急了:「憑啥要徵我的地?我就不幹!」

「你不要這麼說嘛。脫貧攻堅是為了大家好,大河水漲了小河才有水嘛。」50多歲老黨員盧裡土利用親戚身份,做了整整兩天的思想工作,才說服了楊夫一日。

村兩委向縣交通局申請資金28萬多元,用於修建村內入戶道路。可路剛修到一半,承建方就以「賺不到錢」為由不幹了。共產黨員們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動員老百姓投工投勞。黨員帶頭到施工現場挖土、挑石,和水泥,帶動村民紛紛參與,一鼓作氣完成3000米入戶路的硬化。

如今,依靠青花椒種植、土雞養殖、光伏發電、網絡扶貧,田壩村逐步走上發展正軌。今年8月,半月談記者來到煥然一新的田壩村,一間土牆房也沒看到。村民自建的水泥房高大寬敞。

2

回鍋肉取代殺牛刀

席地抓食變桌餐

貧困,與風俗習慣的不合時宜密切相關。彝族村落是熟人社會,人們重人情好面子。紅白喜事鋪張浪費,過高的人情禮金曾讓不少村民債臺高築。村民有限的積累被無節制的「窮大方」揮霍一空,家家負擔重,攢不下錢。

在脫貧之前,海拔2500米的涼山州布拖縣覺撒鄉博作村有239戶人家,其中104戶是貧困戶,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而當地紅白喜事卻一度大辦特辦。

「那時辦喪事是殺100頭牛,只能多不能少,殺了砍成肉塊,煮一下抓著吃。」涼山州退休老校長蘇呷拉曲回憶起過去,搖頭嘆息,「哪裡吃得完?滿溝亂甩,還會發臭。我母親喪事曾想簡辦只殺50頭,但是親戚都背後戳我脊梁骨,說我不孝,還是拗不過啊。」

「所有的親戚都要來。每家人用竹竿夾著錢,6000元錢放成一坨,一根竹竿夾4坨。這樣放既好看又好記,大家都要出錢,這錢就用來殺牛辦後事,辦完算帳,基本不會剩。」駐村第一書記羅洪說,100頭牛就要花幾十萬元。

原來,當地人認為,殺牛越多面子越大,可牛肉根本吃不完,只能扔掉。而且,許多年紀大的村民習慣於席地而坐、手抓取食,不講衛生。

羅洪思前想後,認為不解決這個問題,村子就難以脫貧。這時候,老村支書剛去世,羅洪張羅來30張大圓桌,300個凳子,藉機推廣新式葬禮。駐村幫扶幹部們鋪上桌布,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往主位一坐,羅洪和幫扶幹部們支起四口鍋,擼起袖子下廚炒菜。

香油一爆,滿村飄香。村民們坐著吃飯,眼前一亮——坐著吃硬是比蹲著吃舒服。

村民們就著油爆爆的回鍋肉下飯,連吃好幾碗,吃完摸著肚皮都說吃得好。一算帳,原計劃殺15頭牛的,只殺了7頭牛,外加幾口豬和一些蔬菜。村會計阿力俄黑一直擔心羅洪把事辦砸了,最後連連給羅洪豎大拇指!

也正是在幫扶幹部的不斷呼籲下,如今大涼山的彝村村民逐漸理解了講文明、講衛生的重要性。大涼山的不少村莊開始制定村規民約。彝家老鄉不再像以前那樣隨意席地、手抓進食,而越來越多地坐進包間,吃起桌餐。牲畜被集中安置在村外飼養,蒼蠅亂飛的現象大大減少。

37歲的達體舞隊隊長龍子取在家裡對著鏡子,把統一風格的民族服飾穿好,她說,託了涼山州「巾幗行動」的福,每個村由村婦聯主席擔任健康管理員,兩名村婦聯副主席分別擔任控輟保學監督員和文明倡導員,通過達體舞等形式,引導婦女和家庭成員養成健康衛生習慣,逐步改掉陳規陋習,推動現代文明。

龍子取的小兒子才5歲,頭髮剪成可愛的蘋果造型,「在縣城花25元錢剪的。」龍子取說,「我們都要追求美。」

3

一心追回失去的20年

風俗習慣重塑,現代文明之風正改變這片彝村,彝村人的精氣神大不一樣了。

居住在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寶山鎮跑馬坪村的王拉撒已經當爺爺,卻深藏不露,是個網購達人。他學會炒川菜、烤燒烤,網購食材,開了一家店。「連我的摩託都是網購的,比實體店便宜1000多元。我騎著摩託給顧客送燒烤送外賣,微信收錢方便得很。」王拉撒說。

金沙水暖風含熱,流經雷波的135公裡金沙江乾熱河谷,光照充沛,讓香甜的雷波臍橙遠近馳名。然而,頗具地理優勢的卡哈洛鄉大火地村,直到2019年才開始種植臍橙,落後其他鄉鎮20多年。

大火地村臍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一組組長張世倫告訴半月談記者,過去很長時間內,村子不通路,只能行船。村裡好多人連身份證都沒有登記辦理。

脫貧攻堅戰中,這個被遺忘的角落被徹底激活。整村土地流轉,建立臍橙種植基地,村民有了穩定的土地流轉收益。「一天可以掙120元,去年光務工費就有2萬元左右。」村民張世前說。

「我不識字,過去出不了門,找不到活幹,白白浪費20年。」張世倫握緊拳頭,「現在我們全村人都擼起袖子要大幹,把失去的20年奪回來!」

上圖:2019年7月,在四川省喜德縣米市鎮的馬多洛村,居民蹲在地上吃飯;下圖:2020年9月,在四川省喜德縣乃託新村,一家彝族居民圍坐桌前吃午飯 李夢馨 攝

回想數年之前那些茫然的眼神,如今的村寨百姓目光堅定,充滿自信。兩相比照,真有恍若隔世、脫胎換骨之感。村民面貌變化之大,如果不是親眼見證,誰都不敢相信。

然而這一切都在基層幹部群眾的苦幹實幹之下,真實地發生了。

在這些村子裡,半月談記者看到了一種鼓足幹勁、力戒陋習、崇尚現代、只爭朝夕的新型村落文明,這是脫貧攻堅戰收穫的最為寶貴的精神果實,也是基層治理挺進到群眾身邊最後一公裡的好範例。

(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哈尼族千年農耕文明在現代元素衝擊下傳承
    哈尼梯田約有1300年開墾和耕作歷史,是以哈尼族為代表的世居民族構建起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構」的和諧生態系統,是農耕文明奇觀,也是「活態」文化遺產。隨著經濟發展和現代元素衝擊,其整體保護、發展與傳承正面臨挑戰。
  • 瑪雅文明並非來自地球?千年前的「飛船」圖,技術不輸現代!
    瑪雅古城壁畫圖像還原,千年前的「太空飛船」,技術與現代媲美!瑪雅文明是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文明之一,他們在世界大陸上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卻在最為鼎盛的時候消失。瑪雅文明並沒有形成像中國這樣的強大國度,而是形成了散落在不同地方的城邦文明,雖然正處於新石器時代,但是他們在多個領域做出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 南極居然是通往地底文明的入口?真實遭遇地底人事件,有人親口承認
    真實遭遇地底人事件,有人親口承認你相信地底人的存在嗎?10分鐘後,我們進入到一棟巨大的建築物裡,有一個人用誠摯的語氣告訴我,這裡叫「阿里亞尼」,是地下的世界。本來和你們的世界井水不犯河水,但幾年前你們的種族在地面上投下了原子彈,這讓我們不得不關注地面世界的文明。
  • 國內最大苗族村寨,10多個山頭,1300多戶人家,有千年歷史
    拋棄千戶苗寨商業化,回到自然村的建築文化、人文風俗本身,這裡是活了數千年的自然苗寨博物館。來到千戶苗寨的第一場雪將佩服墓寨建築的密集和建築工藝的精緻。不得不佩服人類智慧的卓越。早在5000多年前的史前時代,皇帝就打敗了蚩尤部落,當時苗族先民從黃河中下遊地區撤退到今天的長江中下遊地區。
  • 南極居然是通往地底文明的入口!真實遭遇地底人事件!
    10分鐘後,我們進入到一棟巨大的建築物裡,有一個人用誠摯的語氣告訴我,這裡叫「阿里亞尼」,是地下的世界。本來和你們的世界井水不犯河水,但幾年前你們的種族在地面上投下了原子彈,這讓我們不得不關注地面世界的文明。
  • 仫佬族同胞的「翻身仗」——凱裡市推進人口較少民族特色村寨發展...
    最近10年,凱裡市探索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特色村寨發展新路子,通過整合國家人口較少民族專項扶貧資金3.85億元,對當地23個仫佬族村寨實施整村推進,增強這些村寨的「造血」功能,打贏仫佬族群眾脫貧「翻身仗」。  2018年,凱裡市人口較少民族村寨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達1.2萬元,實現「整體脫貧」。2019年,最後一個貧困村都蘭村也精彩出列。
  • 半月談 | 綠島小夜曲,重慶這樣演奏
    半月談消息,鳳頭潛鴨、紫翅椋鳥……今年冬天,長江上遊最大的江心島——重慶廣陽島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態修復,迎來了不少新客人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鳥兒以翅投票,天堂這邊獨好面積近10平方公裡的廣陽島,山環水繞,江峽相擁,長期以來生態良好,但此前的房地產開發熱潮讓這裡遭遇了大破壞,島上先後開挖平場地塊2.68平方公裡,修築城市道路25.45公裡,還留下2處炸山採石尾礦、25處高切坡崖壁。千百年來形成的小尺度梯田、自然水系肌理面目全非。
  • 江西鉛山:一個杳無人煙的村寨,但卻很美
    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各種現 代氣息的衝擊下,到處都充斥著現代文明痕跡,這樣的地方可是越來越少。江西鉛山紫溪鄉有個廣磜(鉛山話裡把這個qì讀作廣jì)村,磜古同「砌」,臺階的意思。確實,該村名符其實,該村地處紫溪鄉汪源村一個山巔上,地處深山,要想進入村寨,必須走近一個小時山路,是像我們原來爬葛仙山那樣的感覺。
  • 半月談|農村改革,必須要有底線!
    從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出發,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鄉村振興戰略的時間表、路線圖: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 半月談丨「代經濟」正反面
    代駕行業起步於2003年,最初業務量寥寥,但近年來,這一情況得到反轉。在此背景下,代駕平臺成為資本市場追逐的對象,行業進入多強爭霸時代。與此同時,各大代駕平臺又逐漸發展出代洗車、代驗車、代修車等一系列派生「代服務」,服務內容更加豐富。服務於代訂酒店、門票、機票等的在線旅遊平臺近年來通過競爭兼併,也形成列強爭霸格局。
  • 如果沒有西方文明,中國本身的文明能否發展出現代的科技文明?
    即便沒有西方文明,中國本身的文明並不能獨立發展出現代科技文明,這是因為我們文化本身並不產生科學。要說到為什麼我們不能產生科學,我們就要首先搞清楚科學的概念是什麼。科學與技術其實科學是一種能夠用模型來解釋世界的系統,科學往往是現有理論,然後再用實踐去證明。
  • 數千年的人類文明,可以分為四大文明體系和四個發展階段
    但不管標準怎麼定,數千年來的人類文明在近代以前一直集中在亞歐大陸(埃及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都與亞洲關係更為密切),而在亞歐大陸的人類文明又可以分為四大文明區域:中國、印度、中東、歐洲。數千年對於地球和宇宙來說至為短暫,但對於人類本身來說其實也是極為漫長的,簡單的來說,我們可以將這五六千年劃分為四個階段。1、神話時期至軸心時代每個文明的初期都是神話,比如我國的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西方的亞當與夏娃等,這是人類的蒙昧時代。
  • 半月談 | 脫貧攻堅勝利後,扶貧政策何去何從? 三大關鍵詞讀懂中央...
    三大關鍵詞讀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半月談記者 高遠至 徐寧2020年歲末,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如期召開。時值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中央如何定位「三農」工作,如何部署「三農」工作,備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會議上明確指出,全黨務必充分認識新發展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 半月談|蜻蜓眼玻璃珠:絲路前的「絲路」
    半月談記者 皮曙初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鑑而豐富。開放是文明發展與進步的動因,任何固步自封的文明最終都會走向滅亡。中華文明,雖然在一個較大空間範圍內自力更生、相對獨立地演繹,但並非與世隔絕。眾所周知,以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為標誌的開放性,為漢唐以來的文明繁盛創造了廣闊舞臺。而隨著考古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早在絲綢之路開闢之前,中華文明就已經表現出與其他文明的開放性聯繫。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甚至是史前時期,中華文明就在向外傳遞自身的優秀文明成果,同時也在吸收外來文明元素的過程中不斷壯大。
  • 印度發現古代超前技術,究竟是如何實現的?是否與外星文明有關?
    現代的機械齒輪技術,其實在古代就被發明了?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神廟究竟是如何建造的?難道他們真有高科技的幫助嗎?接下來和我們一起來看看,印度神奇的古代科技。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它的文化起源於恆河流域
  • 「彝家百靈鳥」蘇都阿洛:為彝鄉放聲歌唱
    後來,這個唱《我愛北京天安門》的小姑娘真的走出了大山,一路唱到了北京,站在了無數人夢想的音樂殿堂,讓全國人民,甚至是世界人民,聆聽這隻彝家百靈鳥美麗動聽的天籟。1984年,四川省「首屆業餘歌手大賽」對阿洛來說是人生的轉折點。憑藉純樸自然、清新亮麗的歌喉,阿洛徵服了所有評委,最後一舉奪魁。
  • 半月談|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半月談作者 朱涵「春眠不覺曉。」類腦計算機應用演示:嗅覺識別「簡單說來,大腦神經元的工作機理可以理解為,隨著神經元接受輸入脈衝,其細胞體的膜電壓升高,當達到特定閾值時,會發出一個輸出脈衝到軸突,傳遞到鄰近神經元,實現信息的傳遞。信號來時方啟動,沒有信號不運行。」
  • 半月談|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半月談作者 朱涵「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半月談記者對著一臺名為「Darwin Mouse」的計算機念出唐詩《春曉》膾炙人口的第一句,短暫的停頓後,它居然憑著自己的「記憶」,背完了整首詩。這臺計算機就是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近日發布的我國首臺類腦計算機。
  • 再跨千年——寫在涼山州7個國家級貧困縣脫貧摘帽的歷史時刻
    至此,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實現脫貧目標。歷史在這裡刷新。在中國西南的這片熱土上,曾閃耀著紅軍長徵的精神火種,也曾實現「一步跨千年」的社會變遷。如今,在新時代脫貧攻堅戰中,這裡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革。這,又是一次」一步跨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