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消息,鳳頭潛鴨、紫翅椋鳥……今年冬天,長江上遊最大的江心島——重慶廣陽島經過一段時間的生態修復,迎來了不少新客人。誰能想到,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水泥鋼筋的世界?還江心島以盎然綠意,變「別墅島」為「生態島」,廣陽島的變遷,講述的是重慶踐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動故事。長江上遊奏出一曲悠揚的「綠島小夜曲」。
↑10月18日,遊客在重慶廣陽島一期生態修復綜合示範片區遊玩。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鳥兒以翅投票,天堂這邊獨好
面積近10平方公裡的廣陽島,山環水繞,江峽相擁,長期以來生態良好,但此前的房地產開發熱潮讓這裡遭遇了大破壞,島上先後開挖平場地塊2.68平方公裡,修築城市道路25.45公裡,還留下2處炸山採石尾礦、25處高切坡崖壁。千百年來形成的小尺度梯田、自然水系肌理面目全非。
剛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畢業投身廣陽島生態修復的高少雄告訴半月談記者,鳥類在遷徙的過程中,時常需要降落到面積較大的水體或樹林休息覓食,目前已完成的一期生態修復,恢復水系、補種林木,讓這裡重新成為鳥兒們的「天堂」。
↑10月24日,遊客在重慶廣陽島遊覽、拍照。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初冬時節登上廣陽島,東島頭雁鴨湖上,幾十隻野鴨三兩成群嬉戲覓食;西北側兔兒坪溼地中,一叢叢高大的慈竹,引來群群白鷺來回飛舞……
總體負責廣陽島生態修復工作的重慶廣陽島綠色發展公司黨委書記王嶽說,去年以來公司在島上補種了慈竹、斑竹、箭竹超過10萬棵:「你看這一排排慈竹,像不像白鷺的聯排別墅?」
鳥兒們用翅膀投票,結隊來到廣陽島打卡,背後是廣陽島發展理念的轉變。2018年,不搞大開發的廣陽島啟動生態修復,建設「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如今,廣陽島已修復和整治環境300萬平方米,自然恢復面積達到全島面積的67%。
生態修復尋路,綠廊綠野入目
↑工人在重慶廣陽島栽種樹木。王全超 攝
2019年,國家將廣陽島確定為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示範區,經過一年多的實踐,一系列可複製、可推廣的「廣陽島經驗」已初步形成。
重慶市副市長陸克華介紹,廣陽島的生態修復不止於綠化,也不同於城市公園的景觀營造,而是以道法自然的理念,結合「護山、理水、營林、疏田、清湖、豐草」六大生態修復策略,化用系統思維,因地制宜進行修復,力求返璞歸真。
位於廣陽島中心的生態修復綜合示範地是全島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特徵最為明顯的區域。面對慘遭破壞的山體、土地和水系,廣陽島的生態修復者本著「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栽植鄉土林木3500餘株,野花野草20餘種,一條色彩斑斕、生態可親的綠色廊道得以出現。
↑這是10月18日拍攝的重慶廣陽島秋日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進而,生態修復者著手改良土壤、修復梯田,先後恢復農田約110畝,種植瓜果蔬菜100餘類,為廣陽島帶來一派梯田層疊、螢火漫舞、蛙聲處處可聞的田園氣象。今年秋收時節,登島遊人驚喜地發現,他們走進了一片杉林蒼翠、溪流潺潺的原生態農業風景,遠觀翻騰麥浪,近摘飄香瓜果,無憂無慮的農家樂令人沉醉。
這樣神奇的修復工作,到底是怎麼做到的?王嶽介紹,他們事先對廣陽島的自然歷史做了充分調研,得出結論,最好的藥方就是生態。團隊於是著手以儘可能成熟、成套、低成本的生態產品、生態材料、生態工法展開修復,每一步驟都充分考慮自然的節律。
以島四周12公裡長的消落帶為例,在摸清水位漲落的反自然枯洪規律基礎上,團隊採取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適當人工幹預的方法,篩選出重慶本地最常見的巴茅等鄉土植物24種,實行「家族式種植」,成功經受住了今年特大洪水考驗,消落帶植株保存率達到85%以上。
綠色自有效益,規劃謀長久計
↑10月24日,遊客在重慶廣陽島遊覽。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參與廣陽島生態修復工作的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景觀生態院院長趙文斌、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袁興中等專家認為,當前我國生態修復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大多數生態修復工作都缺乏系統設計,而廣陽島在構建生態修復管理體制方面頗有探索,由此凸顯借鑑價值。
王嶽指出,系統化生態修復需要長期投入,但又不產生直接收益,這一矛盾往往造成修復工作難以持續。廣陽島的破解之道,在於以島內生態價值提升島外經濟價值,著眼「片區大平衡」,創新設立「生態資金池」,形成「政府投資帶動、社會資金參與、金融資本助力、企業自身造血」的投融資模式,為長效保護生態提供了可持續支撐。
↑10月18日,遊客在重慶廣陽島一期生態修復東島頭片區遊玩(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與此同時,汲取過去10多年裡廣陽島三調規劃、開發方案「翻燒餅」的教訓,重慶市人大常委會於2019年8月出臺《關於加強廣陽島片區規劃管理的決定》,將廣陽島全島列為核心管控區,明確規定「植物種植區域和灘涂、水體等生態用地佔總面積的比例不低於80%」;檢察機關設立廣陽島生態檢察官辦公室,為這座長江寶島編織起剛性的生態法治網。
為持續釋放可感知、累進式的生態效益,重慶市精心設計了以保護傳承為特色的「生態+文化」旅遊路線,讓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逐步成為現實。「自6月份預約開放以來,日均遊客達3000多人,廣陽島成了備受市民青睞的『山水田園體驗地、自然保護大課堂』。」重慶廣陽島綠色發展公司副總經理李永文說。
↑這是10月18日拍攝的重慶廣陽島景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黃偉 攝
王嶽介紹,下一步,廣陽島將轉化利用遺留的開發痕跡,布局3座功能設施用於開展生態會展活動,展示長江文明、巴渝文化,並與世界各國就大河文明開展交流互鑑對話。這座長江帶給重慶的生態名片,重慶將把它擦得更明亮、更動人。
原標題:半月談 | 綠島小夜曲,重慶這樣演奏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