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風
把炎熱拋來得正是時候
固定布局
工具條上設置固定寬高
背景可以設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對齊背景圖和文字
以及製作自己的模板
河水和柳樹的自然協議在河岸步道重新上演,蟲叫蛙鳴的提醒,時刻讓人們沉入夏夜的幕,河岸上人們零星分散著,這一點,那一段,輕聲細語雜糅著腳步聲,時而飛汗的人奔跑而過,攪動了周遭像一池的水有了徐徐推開的波紋。
夏天、水岸、倒映、浮動、城市的另一種景象被重新組織在人們的眼中,是另一種節奏,另一種曲調,白天的明朗絢麗沉入了黑色的帷幕中,一些色彩被時間藏了起來,只剩下靜靜流淌出的旋律,適合在夏夜暫緩一眠,月光洗鍊的繁忙橋頭、樹梢,或許掛著昨天、今日的故事,你聽。
夜,適以小夜曲來佐。
與嬉戲曲很接近的小夜曲比交響曲輕鬆、浪漫,更適合將人拽入醇醉的旋律之美中,它並不需要像組織交響區那樣刻下主題的發展和情節的張力,甚至在樂章的安排上也都極盡了夜色的虛無與隨性,有的成四章規整,有的用了數十章去淺淺低吟。夜的曲,適合在夏夜還給自己一個無拘無束、隨心自在流淌的時刻。
1
勃拉姆斯
約翰奈斯·勃拉姆斯,德國作曲家。1857年完成《D大調第一號小夜曲》,這首籠罩著德國北部式甘美的憂鬱小夜曲,是勃拉姆斯25歲時研究海頓與莫扎特音樂後的試作,充滿了維也納風格的明亮與溫和;在1859年完成的《A大調第二號小夜曲》,因為不曾使用小提琴,而由中提琴擔任弦樂主奏,素有《中提琴小夜曲》之稱,情緒起伏則較第一號來得強烈。1859年,勃拉姆斯寫下他的《A大調第二號小夜曲》。他一生只寫了兩首小夜曲,最珍惜這《第二號小夜曲》。
2
莫扎特
這首編號為K.239的D大調小夜曲創作於1776年。該曲有一個「Serenata Notturna」的別稱,直譯為「夜曲風格的小夜曲」,人們習慣稱之為「月下小夜曲」。其中第三樂章是最令人著迷的,莫扎特在這首帶有鮮明民歌曲調的迴旋曲中,引入了類似歌劇宣敘調的表現手法,讓終曲顯得極富活力並充滿著典雅和優美的古典主義風範。
創作於1776年的這首D大調小夜曲,編號為K.250,在莫扎特所有小夜曲作品中排序第7首,是莫扎特為故鄉薩爾茲堡市市長西格蒙特.哈夫納特別創作的——哈夫納市長的女兒在當年7月22日舉行婚禮。這部D大調K.250小夜曲是莫扎特一生創作中篇幅最長的一部器樂作品,全曲總共有8個樂章,比他後期的交響曲更長!當然,之所以會這樣,很大程度上源自哈夫納對作品時間的要求。除了篇幅巨大之外,這部作品還被後人稱為「優雅風格時期的巔峰之作」。
《G大調第13號小夜曲》K.525是莫扎特生平所創作的最後一首小夜曲,以最時髦的德文用語Eine Kleine Nachtmusik(一首小夜曲)命名。也是世人最為熟悉的樂曲之一,旋律簡潔易記,曲風華麗典雅悅耳,洋溢著愉快的氣氛。這是最能表現莫扎特明快、優雅富有魅力等特點的一首作品,作於1787年8月10日,通常被稱作《弦樂小夜曲》。該曲是十八世紀中葉器樂小夜曲的典範。
3
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被譽為音樂史上最偉大的管弦樂色彩大師之一,作品的配器不僅打上了德沃夏克鮮明的個人印記,也折射出作曲家的祖國捷克的民族色彩,其《E大調弦樂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inE,Op22),即人們通常習慣稱的《弦樂小夜曲》早已成為音樂會上備受鍾愛的弦樂隊曲目,是德沃夏克作品中最具有輕柔、優雅氣質的作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