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喜歡鬥蟋蟀,你知道蟋蟀有多少種,產地在哪嗎?

2021-01-17 寵物小話

蟋蟀在古代擁有很多很多的粉絲,鬥蟋蟀的人更是數不勝數,大家都是參與其中但是真正了解蟋蟀種類,和產地的卻是少之又少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蟋蟀的種類與產地。

我國蟋蟀到底有多少種,歷來各說不一。有的說近代文獻記載一共有64種,有的稱與「七十二地煞」相符為72種,持這種論點的認為按正統的諸色有,五黃、八白、九紫、十三青,為35例,加上異品佳種35例和各種顏色之首的紫黃、天藍青2種共72種,這些大家都知道嗎,原來在文獻中,一個小小的蟋蟀竟然有這麼多種。

但是呢但我國古代文獻資料中,《促織經》記載的能叫上名字的,又能描述出形態顏色或鬥性強弱的就達190多種。據現代蟋蟀專家吳福禎記載的中國蟋蟀,共2種, 14亞科,34屬,108種,其中善鬥的鬥蟋僅一種。因此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深人,以便得出中國蟋蟀的正確種類數。原來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數字呀

說道產地我國蟋蟀的主產地在長江、黃河中下遊地區,以浙江、江 蘇、上海、安徽、山東、河北等地所產為最著名。這些地方的產地出名當然好鬥蟋蟀的人也是不少。

按照各地區的不同特色分為,浙江以杭州地區的「杭蟲」和紹興地區的「紹蟲」為最著名。按地分類的出產情況是,杭州多產砂黃黑牙、白砂青、鐵色紅鉗、紅色密背、真烏青等名蟲,餘杭多產金翅青,富陽多產真紅、赤牙;。桐廬 產白尖翅、銅頭鐵背、蟹青等。建德產墨牙青麻頭、紫夾頭等。嘉興 嘉善產白牙青、血牙青。湖州產蝦青、白蝦青。海寧產啞青、黑青。有那麼多!

下面我們來看看蟋蟀的分布吧。距離近一點的就是山東德州地區有黑牙黃、麥芽黃及大青。河北保定地區產竹節須、大紫牙青、鐵頭青背、淡黑青、星頭、 真赤爪花頭等。另外,天津薊縣所產淡青、黃大頭、紫金翅;江蘇常州所產黑 青、黑紫;北京永定門外一處原叫胡村的地方所產大王蟋蟀,都是 很有名氣的。圖中的這只應該就產自這些地區。

相關焦點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蟈蟈是綠色的,像螞蚱,但較大些。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
  • 你知道嗎?蟋蟀的文化
    蟋蟀文化編輯蟋蟀在神話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們認為有蟋蟀存在便等於好運和智慧,傷害蟋蟀便帶來不幸。
  • 為什麼蟋蟀可以用翅膀「唱歌」? 雌雄蟋蟀都會發聲嗎?
    為什麼蟋蟀可以用翅膀「唱歌」? 雌雄蟋蟀都會發聲嗎?時間:2016-12-15 12:36   來源:新華網科普頻道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為什麼蟋蟀可以用翅膀唱歌? 雌雄蟋蟀都會發聲嗎? 蛩是什麼呢?為什麼會在寂靜無人的時候獨自吟唱呢?
  • 萬元一蟲的蟋蟀江湖!寧津一隻好蟋蟀頂30畝地年收成
    在德州寧津當地有個這樣的說法:抓兩個月的蟋蟀可以讓千家萬戶致富,個頭大、戰鬥力強的蟋蟀更是可能賣出上千甚至上萬元。每年處暑之後,上千外地客商齊聚蟋蟀產地寧津,在蟋蟀的江湖裡你來我往,你爭我鬥。如今,寧津市場已經接近尾聲。據說,今年最貴的一隻蟋蟀賣出萬元高價。
  • 從杭城飛雪想到12世紀,蟋蟀宰相要為南宋滅亡背鍋嗎
    錢江晚報:我小時候,江南的男孩子們還有人玩鬥蟋的,我們的父輩更是對鬥蟋津津樂道,可現在很少聽說蟋蟀進入日常生活了,越來越小眾了,會不會有一天鬥蟋史就停止了?你怎麼看呢?歷史上有沒有留下一些值得一說的名器,有沒有一些人專門收藏的?白峰:蟋蟀罐著名的器物很多,瓷質蟋蟀罐以宣德皇帝御窯廠燒造的為極品,民間不大有。真正的養盆還是陶質蟋蟀盆,南方稱盆,北方稱罐,區別在於南北兩地氣候差異較大,各自按照適合當地的情況而採用了不同的制式,南盆壁薄而淺,北罐壁厚而深。
  • 南京舉行鬥蟋蟀大賽 200多隻蟋蟀角逐蟲王(圖)
    鬥蟋蟀自古就是中國傳統的遊藝項目,10月4日,首屆鬥蟋蟀城市對抗賽在南京舉行,來自南京、上海、北京、杭州四個城市的6支代表隊的200多隻蟋蟀將在全國賽事首次落戶南京  想到鬥蟋蟀不少人印象中可能都是小孩子拿著草根圍在一起看兩隻蟋蟀捉對廝殺。而記者在現場看到的蟋蟀大賽,正規程度著實讓人吃驚。比賽場地就設在大廳主席臺上,一盞檯燈照著一個透明的橢圓形盒子,其中由一個格擋分為兩邊。「賽場」邊有各種飲水的小盅,裝蟋蟀的網子,盒子,個個都是精緻小巧,可以說周到之致。
  • 蟋蟀:秋聲雅玩鬥蟲飛
    在能看到蟋蟀的情況下,也可用竹籤,粗草,短其後路,用舔草撩出洞府。還有:水罐法。食誘法,普翻法,作窩法和趁白天蟋蟀談情時的[捉姦法]。總之蟋蟀對氣息,聲響很敏感,且跳動迅疾,在受驚情況下,可連跳七八次,且不定向,肉眼無法跟及,它們熟悉環境,知道那裡可逃生,在夜幕掩護下,很可能逃進亂草石堆石板縫中,讓你束手無策。
  • 在飼養蟋蟀時你們有沒有發現蟋蟀好鬥,這究竟是為什麼?
    這些現象都表明,雄蟋蟀見面廝咬是天生的爭雌。 人們知道,蟋蟀的眼睛早已退化,對於同類的相遇,根本 不可能用眼睛辨認。那麼,它們依靠什麼識別敵友呢?這是由 於総繂頭上生有一對長約三四釐米、感覺靈敏的觸鬚,隨時隨 地都在向前方和左右掃測,當同類的觸鬚相碰時,只需接觸二 三下,便能判斷出對方是雄是雌,並作出戰鬥或友好的準備。
  • 蟋蟀市場出現高價蛐蛐 一隻賣3萬(圖)
    民間有「五不選」之說:戰須短而細不選;翅色油滑不選;背空、肋細、腰硬不選;扁薄竄溜不選;色不正不選。說白了就是要選擇健壯、威猛、健康、靈活、色正的蟋蟀。 「玩多了,真正的好貨色,我們一看就知道。 」三秋主人強調:「我們說的都是野生的,如果是人工飼養的,長得再好看也不管用。 」所以很多時候,真正的蟋蟀市場不允許人工飼養的品種入場。
  • 蟋蟀蟈蟈是不是同一種昆蟲?
    也有位小讀者是來提出疑問的:「蟋蟀是不是就是蟈蟈?它不是叫得挺好聽的麼,幹嗎要把它捉出來啊?我以前還買過一隻,用小竹籠裝著的,掛在家裡。」  這個問題引起了同事們的一番討論。很顯然,根據大家的生活經驗,蟋蟀和蟈蟈並不是同一種蟲類。不過由此我們也想到,很多蟲子名氣很大,在俗語或歇後語裡經常被提起,但我們很可能對它並不了解,甚至會將它與別的蟲類搞混。
  • 蚱蜢、蟋蟀、螳螂你能分得清嗎?
    藍話筒小課堂,今天要介紹三種有趣的昆蟲,分別是:螳螂、蟋蟀和蚱蜢。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標誌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屬肉食性昆蟲,凡是昆蟲中的小型種類都可被螳螂捕食,比如蒼蠅、蚊蝗等。所以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 新手必讀:怎樣正確的養蟋蟀
    在鬥蟋蟀時,如果以細軟毛刺激雄蟋的口須,會鼓舞它衝向敵手,努力拚搏;如果觸動它的尾毛,則會引起它的反感,用後足脛節向後猛踢,表示反抗。是以蟋蟀也成為一些人博鬥贏輸的工具。詩人陳志歲《蟋蟀謠》:「杭城鬥蟋蟀,一隻值萬錢。今日娛風起變化,京都不玩民間玩。」(載《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
  • 蟋蟀——童年的記憶
    (原創)戴新閣 /文不知為什麼,現在蟋蟀越來越少了。記得小時候,每當秋天,山中、叢林裡蟋蟀的叫聲不絕於耳,秋季來臨,小夥伴們就一起去抓土蚱(蟋蟀),抓蟈蟈、撲螞蚱,其中抓蟋蟀、鬥蟋蟀是最為開心的事。捉蟋蟀主要是聽它的聲音,根據聲音區分它的優劣,唧唧短促聲音的,一般都不開牙,腦袋尖尖的,不能上場,我們稱其為「尖子溜猴棺材頭」;聲音清脆、響亮、渾厚的一般都是優良品種;聲音低沉有力,發出斷斷續續叫聲的個頭都比較大,我們稱其為「彈弦子」是優秀品種。蟋蟀有公母之分,能叫好鬥的都是公蟋蟀,它的尾部有兩條須,而母蟋蟀大而胖,尾部有三條須,它不開牙,也不能鬥。
  • 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兩者的叫聲是不一樣的
    現在很多人在提到蟈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蟋蟀,而且大多數人都認為蟈蟈就是蟋蟀,其實不然,蟈蟈並不是蟋蟀,蟈蟈和蟋蟀有本質上的區別,那麼蟈蟈和蟋蟀到底有啥區別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 鬥蟋蟀裁判50天內收入過萬 杭州人擲重金北上收蟲
    9月17日晚,杭州市第二屆民間鬥蟋大賽在吳山廣場展開,過秤、入盆、茨草、開閘廝殺……一切都在鬥蟋裁判席先生的主持下有序進行。事實上,作為全國鬥蟋最風靡的城市之一,杭州的資深蟋蟀玩家不下2000人,眾多的玩家和比賽也催生了一批鬥蟋裁判,在短短50天的鬥蟋期內,資深鬥蟋裁判能有上萬元的收入。
  • 金秋時節,昔日瑞安大街上鬥蟋蟀活動盛況非凡,獎品可真實用
    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據史書記載,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徽宗、欽宗均為金人所俘,在押解他們的囚車中,徽宗還在觀賞他珍藏的貢品蟋蟀。途經山東某地時,蟋蟀突然蹦出車外,逃之夭夭,他竟然失聲痛哭,不思飯食。還有一個典型的代表是被後人稱為「蟋蟀宰相」的南宋宰相賈似道。
  • 「中華蟋蟀第一縣」為啥是山東省寧津縣
    宋詞《滿庭芳·促織兒》中所述場景,曾出現在時下很多人的童年記憶裡。促織,即蟋蟀,又名蛐蛐、秋蟲等,常常在北方的秋夜裡,鳴響整個村莊。而寧津縣的蟋蟀叫聲格外響亮,且體健力足、牙齒尖利、剽悍好鬥,在鬥蟋「江湖」上歷來小有名氣,也因此衍生出蟋蟀陶製作等諸多相關行當,全縣形成80多個蟋蟀專業村,養蟋蟀、做陶器、賣器具,相關從業人員2萬餘人。
  • 無脊椎動物之蟋蟀
    蟋蟀又叫蛐蛐,屬於無脊椎動物,皮膚顏色為黃褐色或黑褐色,圓腦袋和又細又長的觸角,擅長跳躍,好咬鬥,咬鬥目的就是爭奪食物和異性,在古代就被當作是玩鬥的對象,一般是穴居,多出現在磚石下或者草叢堆裡,性格孤僻,喜歡獨來獨往,分布範圍極廣。
  • 蟋蟀
    秋季的夜晚,農作物趨於成熟,到田間地頭一走,不是青蛙那「滾瓜、滾瓜……」的叫聲,就是蟋蟀那「吱吱吱、吱吱……」的歌聲不絕於耳。它們唱響了大地的華美樂章。走近,那聲音會因你的腳步聲突然中斷,一片寂靜。不過,你剛剛走過的瞬間,那蛙鳴蟲叫聲立刻又響了起來。那種鄉間動物音樂會常常此起彼伏,一浪高過一浪,讓人百聽不厭。倘若在回家的夜路上,聽著這種聲音會讓人膽量倍增,懼怕之意跑到九霄雲外。
  • 蟋蟀博弈,蟲王爭霸見分曉
    「我市屬於黃河衝擊平原,農作物和礦物質比較豐富,為蟋蟀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其體質好、勇猛善鬥的品性。同時,我市土壤呈弱鹼性,適宜蟋蟀生長,骨骼、牙齒比較堅硬,菏澤蟋蟀以兇猛、善鬥、骨碩、色純、品全等著稱,也為我市養蟋鬥蟋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菏澤市收藏家協會會長宋新明說,「近兩年,菏澤蟋蟀已成功吸引外地廣大蟋蟀愛好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