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我很痛苦,但我想讓別人快樂

2020-12-06 澎湃新聞
因為吳亦凡的一條視頻回復,「李雪琴是誰」登上了微博熱搜第一。這位北大畢業的抖音網紅的故事,聽上去並不那麼積極振奮。但她的走紅,也絕不只是因為收到吳亦凡的回覆那麼簡單。李雪琴與許多年輕人面臨的處境是相似的,而她相信自己能給這些相似的人予以慰藉。「知道了人為什麼痛苦,才會知道痛苦的人怎麼樣有可能開心。」

撰文 / 張煒鋮,採訪 / 張煒鋮、何瑫,編輯 / 何瑫,運營編輯 / 穀粒多

一月中旬的晚上,李雪琴在家中情緒崩潰,想要自殺。感受疼痛是她十幾年來習慣的解壓方式,她用水果刀反覆劃手腕,血馬上淌了下來。

過去半年間,她由從紐約休學回國不知道將來能幹什麼的北大畢業生,變成了2019年最受矚目的網絡紅人之一,抖音粉絲三百萬。在成名代表作裡,她站在清華校門的前面,素顏,用東北話說:「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清華大學,你看這是清華大學的校門,多白。」吳亦凡模仿她的語氣,回應了她。

「大家好,我是李雪琴,你吃飯了沒?」鏡頭前,她總這樣開場。這位北大自主招生遼寧省第一名,習慣於在網絡上表現成一個「快樂的傻逼」。但在現實生活裡,儘管吳亦凡的回應把她送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名,錢和名都來了,她卻總是開心不起來。

「李雪琴是一個沒有才能的人,不可能做出卓越的事業。」高中讀了遼寧最好的省重點,本科上了北大,研究生去了紐約大學,李雪琴一路上見了太多滿腦子精英意識的年輕人,但她卻始終覺得自己資質普通,缺乏才華,做事也沒有長遠計劃,很難與這些人融為一體。

半年前,李雪琴朋友合夥創業做一檔綜藝節目,和幾個清華北大畢業生一起討論「年輕人和社會的碰撞」。但她總感覺不舒服,很少在節目裡說話,每次盼著早點下班回家。錄了三期,她就退出了公司,只是作為嘉賓參與。「生活中最樸實最平常的事情,他們總是要上升到一個價值上……我說有什麼可上價值的呢?清華北大怎麼地了呢,咋這麼把自己當回事呀?」

反倒是閒暇時錄製抖音,讓她成了網絡紅人。李雪琴將其視為一場意外。她覺得自己遲早要涼,但涼了之後該去做什麼,不清楚。這是她從小習慣的行為模式,走一步,看一步。一些人努力追求的「終極目標」,她覺得對她而言,不存在。

但不管有沒有終極目標,身為一個人氣正高的網紅,為了滿足身邊各類人的期待,她的生活已經被事情填滿,沒辦法停下。在手腕上劃了三條口子之後,她平靜下來,止血,繼續做沒完成的PPT,並給一個朋友發消息:我剛剛浪費了一個小時加班時間自殺,沒死成。

李雪琴的故事,聽上去並不那麼積極振奮。但她的走紅,也絕不只是因為收到吳亦凡的回覆那麼簡單。她的故事與許多年輕人面臨的處境是相似的,而她相信自己能給這些相似的人予以慰藉。「知道了人為什麼痛苦,才會知道痛苦的人怎麼樣有可能開心。」

以下是李雪琴的自述。

從小被保護很好的人,往往無法理解痛苦的人為什麼痛苦 

李雪琴這個名字,不是我本名,我真名叫李雪陽。之前我跟一些小夥伴拍短視頻,要演一個東北大媽。我在北大的時候,有一個筆名叫「破琴」,大家就說你就叫李雪琴吧,把這倆名字集合在一起。這名字確實挺符合我形象的,有一種大媽的氣質。

那天我路過清華大學的校門,看到挺多人在跟前拍照,想起前一天我在北大校門前拍了一個介紹,說今天我來到北京大學,看這校門多豪華,人多多,視頻拍出來很多人看。我就尋思可以在清華校門前也拍一條抖音,內容就是和一個人說這門真白。

那麼這個人是誰呢?我突然就冒出一個念頭,和吳亦凡說吧,我很喜歡他,純粹、可愛。於是我就站在清華校門前說:「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清華大學,你看這是清華大學的校門,多白。」

我為什麼會喜歡吳亦凡呢?你一看他那樣,就是個從小家境優越,被保護得很好,沒啥煩惱,也沒啥壞心眼的一個小孩兒。我很羨慕這種狀態,因為我沒有過這種生活。我上初三的時候,家裡有一些變故,我從小就生活在了一種漩渦裡。

這意味著我要處理整個家庭的關係。我媽是一個小女生,她是我帶著長大的,她不是能照顧我的,這個家是我撐起來的。我可能這麼說有點誇張,因為我不賺錢。但是我是我媽唯一的精神支撐。

我所有的青春期、叛逆期,可以說在小學結束了。「小時候」對不同的人來說是不同的時間段,對我來說一定是我上初中之前的事情。我上初中開始我就懂事了,我再也不逃課了,我學習特別好,一直考第一名,啥活動我都參加,一點沒讓我爸我媽操過心。

本質上,我是一個悲觀的人。我的口頭禪是:這事不行。但我悲觀,不代表說我不能讓你快樂。我的共情能力很強。那種從小被保護很好的人,往往無法理解痛苦的人為什麼痛苦。首先知道了人為什麼痛苦,才會知道痛苦的人怎麼樣有可能開心。

我喜歡的電影、小說是《美麗心靈》、《模仿密碼》、《許三觀賣血記》這種,都是最真實的痛,最真實的苦,甚至是直面死亡。我喜歡感受這種最直接的攤開的東西,血淋淋的事實。

關於吳亦凡的這條視頻,就是這麼即興拍出來的,我羨慕他。然後就在抖音上火了。這對我來說完全是不可預測的事情。我拍抖音純屬閒得無聊,我第一條拍的教大家怎麼讀奢侈品牌的名字,覺得英文發音很有趣,結果根本沒有人理我。

為啥覺得無聊,因為我那時的工作太鬧騰了,我跟著一個朋友創業,做綜藝,其實就是每天做策劃PPT,往各個地方發,發了三個月,也沒有人要。公司其它人的目標是做和清華北大相關的綜藝,說是重點關注年輕人和社會的碰撞。但是在那個節目裡我很不適應,雖然現在還去,但是我話特別少,覺得實在沒啥想說的。

這個節目裡幾個人都是清華北大的學生。他們習慣的思維模式是,生活中的最樸實最平常的事情,總是要上升到一個價值上,我們在討論的時候,他們會經常說一句話,說這種價值怎麼上的?

我說有什麼可上價值的呢?清華北大怎麼地了呢,咋這麼把自己當回事呀?你經歷過啥呀,你就跟人家講這些,就給人家傳輸價值觀?我做得特別彆扭,每天就盼著下班,完了趕緊跑。人說你是北大的你要怎麼怎麼樣,我說北大的為啥就不能做個廢物呢?我的思維和他們是反著來的,我就是要把那些東西給消解掉。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值得尊重和理解的。你不應該用一個很標準的價值觀去說教別人或引導別人。

我特別怕因為我的一言一行影響一些人,尤其是未成年的小朋友,我很怕說因為我的一些思維方式影響他們的人生。我覺得特別厲害的人才有資格影響別人,我又沒啥能耐,沒有什麼才華,也沒啥特殊愛好。

能逗別人開心,和能讓自己開心,這是兩回事 

所以我在抖音上發視頻,對輸出觀點特別謹慎,幾乎不發表自己的態度。我都是分享我的生活狀態,講段子逗樂子,讓人開心。

我真的覺得自己可能擅長讓別人開心。朋友圈、微博、抖音,基本上這三個社交平臺上發的都是很快樂的東西。但不是說我想讓大家覺得我自己快樂,而是我能讓別人哈哈哈,就是別人在我內容下面評論裡面發哈哈哈哈,這是讓我很舒坦的一件事情。

這種心理本質上指向的是什麼呢?我覺得是我在找存在感,找認同感。

這種思維習慣,很小就有了。初三家裡出了事以後,我就覺得我一定得撐著,我不能倒。因為我成績一直很好,那我以後必須還得考第一名,哪怕我考第二名大家可能會覺得,完了,耽誤這孩子了。我不能讓大家有這種感覺,尤其不能讓我媽有這種感覺,不然她就崩潰了。

那個時候我媽情緒不好,我初三的時候,我是我媽唯一的發洩出處。就可能我寫完作業,在家看個電視,我媽就會把我一頓罵。我就得忍,我就得哄她。那個時候我從來沒有在家人面前哭過,我每天上學,在外邊哭,難過了哭完再回家,然後把我媽安撫好。

甚至我高考結束的時候,我覺得考得不好,然後我很沮喪的時候,我媽自己就沮喪了,我還得忍著自己的沮喪,先把她哄開心,假裝很開心。就我一直在過這種生活。

但是能逗別人開心,和能讓自己開心,這是兩回事。

我察覺到我可能有抑鬱症,是因為我大三的時候談的那個男朋友是北大心理學系畢業的。他老拿教科書一點點比對我,說我抑鬱。說你這個表現就是教科書級的抑鬱表現。就比如說咱倆聊著聊著,桌上的筆掉地上了,我情緒一下就掉下來了。然後不愛跟別人說話,每天就沉浸在那個悲傷裡邊,每天自責,什麼事都是我的錯。

舉個例子,比如咱倆今天約好了一起去看電影,然後我臨時有事沒去,你自己去的路上丟了個錢包,我就覺得這個事賴我。其實對方並沒有怪我,但我自己回去歸因。如果我跟他去了,他就不會丟這個錢包了。

我跟那個男朋友談了一年多,他就老拿教科書比對我,說我抑鬱。我聽了心想我靠,我抑鬱症呢,我這麼朋克嗎?我得了這麼哲學的病嗎?這麼詩人的病嗎?但我也沒覺得影響我生活,只是我情緒不好,後來自殺傾向比較嚴重了,才影響生活。我特別有儀式感,在家裡動刀子,用刀割腕。當時是一種宣洩式的,表演式的自殺其實。

都要自殺了,那我心想趕緊去看醫生吧。我跑去北大心理中心,那老師也不是想治好你,她就想看住你,讓你別出事。最後她給我的解決方案就是,告訴我學院老師,學院又通知我的朋友同學,叫她們陪著我。

特別荒唐的就是,那老師問我,你大幾呢,我說我大四。她問能不能正常畢業呢,我說能。她就問,那你還抑鬱什麼呢?我躺在床上,就老想起這句話,這可太有意思了。

我從此就特別抗拒看心理諮詢師,後面我去北醫六院開藥,也是找的精神科醫生。開了百憂解吃了之後,確實穩定很多,也可能是心理作用。但我去美國留學,病情又反覆,我在美國也看不起病。從那時起我就把藥停了,所以現在我的情況還不是很穩定。

所以我很需要讓別人滿意開心來找存在感,認同感。我是一個不會拒絕別人的人。比如說,我有一塊蛋糕,然後你想吃,他也想吃,你倆吵得不可開交,我想讓你倆都滿足,那你倆一人一半吧,我不吃了,你你倆別吵架,高興點。

我希望所有人都滿意,最怕別人說我裝逼。我前兩天發了一個微博,說張大全一輩子就怕別人說他裝逼,然後每天活的小心翼翼,盡心盡力,有一天終於累死了,人們說這個張大全死了都不說一聲,真他媽裝逼。

其實張大全指的就是我自己。現在誰找我都去,誰讓我幫忙我都幫。

沒有希望,就舒服很多 

我剛開始玩抖音的時候,沒有人知道我是北大的。有了一百多萬粉絲之後,大家才知道。北大的標籤並沒有給我帶來多少粉絲,反而都是罵聲。「國之重器,你就來幹這個呀?」「我靠,北大的,聰明人裝傻真可怕。」

這種思維的可怕之處在於,他會覺得北大的學生就應該幹什麼事情,不該幹什麼事情。你該好好做正事,不然就是把自己荒廢了。我從來不覺得我北大畢業就能怎麼樣,你只是恰巧高考考得好,擅長考試而已。

高考報志願,我先報的北大中文系,結果中文沒報上,我說那我退而求其次,報新聞吧,就進了新聞與傳播學院。這個學院很有意思,來的基本上都是壓北大線調劑進的,有少數真的是想學新聞的。大一大家都去團委工作,我去團委值班,趕上畢業季老師同學就會聊說誰誰誰去哪兒了,羨慕的都是去銀行、房地產,沒有聽說過誰去什麼媒體的。上課,那老師啥水平一聽就聽出來,我覺得挺水。

那時給我的感覺就是,大家主要的想法就是要掙錢。鐵肩擔道義、做學問,去做一個為國為民的記者或者是知識分子,沒有,我覺得沒有這個氣氛。

我想過轉系,但中文系不能要我,因為中文系對成績要求還挺高,但我大一高數隻考了63分。那就在新傳湊合過吧,也可以不用見人,很好,我就躺著,是真躺著,字面意思上的躺著。連活動我也不參加。

北大很多同學,其實他也不喜歡自己學的專業,不知道學了有啥用,但是好學生當慣了,不能接受自己比別人差。我跟他們是反的,我想的是我終於不用當好學生了,我在北大,身邊這麼多牛逼的人,我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考倒數了。

但是後來我發現不能這樣了,身邊的人都在為未來做打算,我也得想之後怎麼辦,先把成績提上去吧。到大二的時候開始學習專業課之類的了,那一年我拿了獎學金。我也沒去上過課,我在忙著搞對象,但是可能那些課程比較適合我,像什麼廣告策劃這種課,我分就很高,有一些需要硬背的東西,我前天晚上看了一宿,然後第二天考了90多。 

後來我覺得我可以出國去讀個教育學碩士,當時在線教育是個很熱的事情。我想讀完回來在教育行業賺錢。但是我這個申請結果並不好,紐約大學。去了之後發現它其實是教你怎麼在紐約給各個種族的人當英文老師的。

在紐約第一個學期,我還想過要不要讀博士。因為上語言學的課,對語言習得特別感興趣。然後我就去找我的教授聊,結果他用了一下午的時間勸我不要讀博。他說:我這輩子最後悔的事情就是讀博,你要讀十年,而且你沒有時間,喝咖啡的時間都沒有,你也沒錢。

我問我那個老師,讀博的時候你的獎學金能cover嗎?他說不能,我說那你靠啥掙錢?他說我媳婦教中文的養我。我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加上讀博這個信念吧,只要看一陣英文paper就打消了,算了,不讀了,讀不動。

就在那時候,抑鬱症又犯了。紐約樓又高,路又窄,晴天又少,扛不住了,厭學情緒很嚴重。按理說課程很輕鬆,但就是學不下去了。到了2018年6月,正好我當時朋友在創業,想讓我跟他幹,我就回來了。

但我也說了,我在那個節目很不適應。這肯定不是長遠的打算。我這輩子從來沒做過長遠的考慮打算。沒意義我覺得,這個時代變化得實在太快了,你做下半年的考慮可能都沒意義,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經歷過太多次你有一個期待,然後瞬間撲滅了的事情。這會讓人很失落,很失落的。我不太喜歡承受這種失落,那我乾脆就不要希望,沒有希望,就舒服很多。

可以讓你先稍微放鬆放鬆,我覺得也算功德一件 

自從吳亦凡那個視頻火了,每天都是各種各樣的人找我。然後我又想讓他們每個人都開心,這是我最大的毛病。就最近這半個月吧,每天我就從睜眼睛開始回微信,回到後半夜睡覺,還沒回完,第二天睜眼再回。然後每天東跑西顛連飯都吃不上,每天都是高壓工作狀態,跟各種人social,我是個現實生活裡話很少不會跟人social的人,最近被弄的,哥叫得可溜了。

所以前天,我實在透不過氣了,情緒大崩潰。我不知道拒絕誰,我誰也不想傷害。比方說你有塊蛋糕十個人想吃,那最好就是你們一人十分之一不行嗎? 但大家都想要至少一半,甚至想獨佔。那你說我怎麼辦呢?而且你說這多大點兒事,我算個啥,抖音300萬粉絲而已,我也不是什麼名人。

這麼忙,說到底,都是在滿足別人的需求和期待。我自己的生活就沒有了,這讓我苦惱,特別苦惱。但是我又想讓大家都開心,那我選擇犧牲自己,滿足別人。

我心裡很清楚,這種所謂「火了」的狀態是不可能持續的。但我知道這種不叫影響力,只是你曇花一現式的一個熱點事件,和「賈君鵬,你媽讓你回家吃飯」那個一個道理,註定要被忘記的。

我是學傳媒的,知道這些平臺的調性,知道現在的趨勢,也看過那麼多的案例。遲早有一天要涼,這個認知是根深蒂固在腦子裡的。涼了我就該找工作找工作,我現在起碼在簡歷上能寫,我曾經在抖音上有三百萬粉絲,如果去做個網際網路運營啥的,人家還能不要我?我也能掙錢,也能活。

最近我開始嘗試著學會拒絕別人了。比如說我拒絕了一個大網際網路公司讓我去做分享的邀請。拒絕的理由是不想過度曝光,但實際的想法是懶,累了,不想講了。就這麼點事,反覆講來講去,不值得。

我特別佩服一些人,比如有毅力能堅持一件事情的人,或者比我聰明,有天賦。這些人可能天塌了他們頂著,我心存敬佩和感激。比如你是個作家,你這輩子有所成就,電影導演,你拍出了一個被世人銘記,然後帶有思考的作品,你有所成就。我敬佩他們知道自己要啥,還知道怎麼努力,還能做,我覺得挺厲害。我現在連自己要啥都不知道,所以我就不知道我往哪方向努力,也不知道具體該做什麼。

你看我目前所擁有的這些,包括我學的專業呀,還有我從事的職業,我覺得看著都不像是會最後有所成就的一個路徑。可能我有錢了,我老了,我給別人捐錢,但這也不算我自己的成就。我爸就很希望我成為一個能夠幫助別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那我就說,我現在就想好好活著,把我日子過好,我能力就到這兒了。

包括就北大這個環境,我覺得北大已經算國內十八九歲頂尖青少年聚集的一個地方了吧,但其實你會發現大多數其實也都還是些普通人,天天看著那點GPA、談戀愛、搞很傻樂呵的那種社團、保研、出國之類的事情。至於保研、出國是為了啥?想清楚的人也不是很多。

現在做的事,我盡力了。我能讓別人開心,哪怕只是兩分鐘而已,那也不錯。那天我去美團分享,我的一個師姐說,她說我真實地看到我愁雲慘澹的同事們在聽你這個分享的半個小時裡,露出了開心的笑容。我說你說這句話,我就覺得我值了。

我心裡當然非常清楚,我帶給人的快樂那不可能是延續的,人真正的快樂肯定是要通過物質或者是精神共同滿足的。我只能滿足你兩分鐘,我確實沒辦法讓你精神富足,但我可以讓你先稍微放鬆放鬆,我覺得也算功德一件。

可能這麼說有點誇張吧。但我就是覺得,我也沒白費勁。

關注「GQ報導」公眾號(ID:GQREPORT),記錄人物的浮沉,和時代價值的變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給別人帶來歡樂的李雪琴,自己快樂嗎?
    最近李雪琴特別火。不過老王想寫寫她,是因為在脫口秀大會上。她說了一句,「我知道自己不快樂,但是我可以做些讓別人快樂的事。」當時老王聽完這句,就覺得這不對啊。任何人,都應該把自己的快樂擺在第一位,否則的話是很難長久的去給別人帶來快樂的。
  • 李雪琴:成名後的那一夜,我選擇了自殺
    喜劇的內核是悲劇,她熬過了那些艱難,把自己的痛苦掰開揉碎了寫進段子,假裝著沒事一樣地逗笑了眾人。 有次李雪琴受邀為美團員工做分享,結束時師姐喊住她說:「我真實地看到愁雲慘澹的同事在聽你這半個小時的分享裡,露出了開心的笑容。」這句話給李雪琴的觸動很大,回家後她想了很久: 原來讓人開心也是件可以取悅自己的事情,我很痛苦,但我想讓別人快樂。
  • 李雪琴其實並不快樂
    長大後追喜歡的男生,鼓起勇氣表白,收到的回覆卻是:我想找一個基因好一點兒的。因為收到過太多容貌上的攻擊,李雪琴一直不自信,也一直低自尊。她甚至說過,自己害怕被別人批評:「一罵我或者一批評我,我就想給他跪下。」不過在脫口秀大會上,她把這些經歷都寫成段子說了出來。
  • 李雪琴:一個內心痛苦卻能給我們帶來歡樂的寶藏女孩
    得到大明星的答覆後,李雪琴興奮得手舞足蹈,又語出驚人,「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我我我我太激動了,我我我我想盤你!」一年多過去了,吳亦凡都沒答覆她,看來,是被此膽肥臉大的姑娘給震懾住了,害怕被她盤。李雪琴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相繼用同樣的方式追星郭艾倫、楊鳴、李彥宏,幸運的是都得到了他們本人的回應。
  • 李雪琴:我媽是我帶大的!
    在《脫口秀大會》上,李雪琴最大的特點是,她總是慢悠悠地說著搞笑的段子,給人一種很「喪」的感覺。但「喪喪的」段子說完後,她又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能量,好像在說:「我知道我很無奈,但還是要積極面對的感覺。」她獨有的幽默感,不僅逗樂了網友,也讓嘉賓席上的人刮目相看。
  • 李雪琴:這個嘴上說著我不行的女的,最後把事兒都辦成了.
    月初去杭州做了一場李雪琴的專訪,收到工作消息的時候我很快樂,我太想知道這個讓我半夜兩點還不睡覺抱著手機看
  • 李雪琴:我現在只想回瀋陽搓澡
    脫口秀大會的決賽播出了。
  • 李雪琴:在垂頭喪氣的生活裡找樂子|Hear Her
    她想做的就是這類風格,在垂頭喪氣的生活裡找到樂子,「人生常態就是這樣,覺得日子沒啥過頭,但仔細一看又挺有意思。」以下是李雪琴自述,經編輯:創作是快樂的,比賽是痛苦的我不想去脫口秀大會,我害怕,不喜歡比賽。但謝哥(李雪琴公司的CEO)非讓我去,當時趕上疫情,沒別的事情能幹,反正也是閒著,我就去了。我從小特別討厭比賽,一比賽我就難受。
  • 李雪琴不該被罵成這樣!
    誰也說不清這個舉動是因為愛女兒,還是因為父母雙方在鬧離婚,到了分割財產的階段,都想拉攏李雪琴站自己這邊。03考上北大,也不是救贖。在李雪琴悲催的大學生活裡,不僅經歷了初戀男友的劈腿,還目睹了男友拿著她的校園卡,和別的女生看電影。
  • 李雪琴降維打擊脫口秀
    「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清華大學,你看這是清華大學的校門,奪白。」「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五道口,這裡有很多的酒吧和大學生兒。」「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圓明園,你看這個門。你吃飯沒呢?」
  • 李雪琴,天才?
    李雪琴在眾多女脫口秀演員裡似乎沒什麼美貌優勢,頂著黑色短髮,畫著淡妝,穿著普通的黑色裙子。她看不出來有關於外貌的任何性別包袱,那些「我的衣服太緊了」和「我一直憋著想上廁所」的梗更是張口就來。目標不在別人,炮口都對準自己,沒有刺傷別人的痛,倒是有自我消解的笑。脫口秀要注意的地方有三點,題材,內容,節奏。李雪琴的節奏真的很優秀,每個選手都誇過。她東北人自帶的鬆弛笑點會讓她在第一時間成為節奏大師,而文本裡的循環往復,更能把一個平平無奇的段子推到高潮。
  • 李雪琴:一個幸運的「普通女孩兒」
    說起做節目的原因,李雪琴覺得,純屬意外:「我和吳彤在瀋陽商場的電梯上擦肩而過,不小心擦出了點藝術火花。」不過是打了個照面,在微信閒聊了兩句,吳彤開玩笑似的邀請李雪琴來做《營業吧王牌》。李雪琴一懵,沒怎麼多想就答應了。
  • 李雪琴:當一個抑鬱患者在說脫口秀
    #脫口秀反跨年#在最近的《反跨年脫口秀》的綜藝節目中,李雪琴說媽媽打電話給她,擔心娛樂圈男女關係太混亂了,李雪琴不按常規地回到:「實不相瞞,這就是我進入娛樂圈的原因。」真是太有梗了,超級搞笑。在《脫口秀大會第三季》中,讓我們認識到擁有有趣的靈魂段子手——李雪琴。
  • 怎麼就火了,李雪琴?
    李雪琴實際不追星,只是喜歡吳亦凡。因為看他的綜藝節目,李雪琴感受到一個家境優越,從小被保護得很好的男孩,看上去很快樂。她羨慕這種快樂。「吳亦凡你好」這條視頻上傳後不到半小時,就被20多萬人點擊。李雪琴挺興奮,第一反應是得再傳一條吳亦凡的,「萬一吳亦凡看見了呢」。第二天她去了圓明園,還是在門口,李雪琴說:「吳亦凡你好,我現在在圓明園門口——你吃飯了沒呢。」
  • 李雪琴:你可太帥了
    姑娘也答得耿直:「王建國就是『鐵嶺』(李雪琴老家),他有燻雞架、鍋包肉、鐵鍋燉大鵝,而且他讓我快樂。」 後來,跟同是北大、清華的畢業生一起工作,別人都把工作上升到價值觀層面,她卻反感:「我就是個普通人,到點兒下班,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價值觀,也不想影響別人。」
  • 當看到李雪琴表白王建國,我既開心又心疼
    誰曾想這對曾經在售後服務中說:雖然建了群,但私下無互動的cp,如今在舞臺上秀起恩愛來簡直是不管不顧,完全就把節目現場當小河邊後花園了,一串串地比心,一個個含金量100%的表白,甚至李雪琴都動用了自己的老媽,來強調這對cp的被認可程度。「東北多好啊,地大物博,還有王建國」簡直成了《脫口》的新梗。
  • 李雪琴,離開吳亦凡後,你終於又火了!
    可這並沒有她想的那麼簡單,由於理念不同,李雪琴成了團隊中的異類,她再次選擇逃跑,節目剛錄三期,就退出了合夥公司。李雪琴兜兜轉轉幾次,都沒有找到自己的目標,又或者說她就是一個沒有目標的人,太容易隨波逐流。學過一些東西,也嘗試著要開始,但最終發覺這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想要的是什麼呢?李雪琴不知道。相繼休學和退出創業後,李雪琴的人生像只壞掉的鐘表一樣停滯不前了。
  • 抖音上的李雪琴到底是什麼人?
    1月9日,吳亦凡發布了一條視頻,他對著鏡頭說:「李雪琴,你好。我是吳亦凡,別管我在哪兒,你看這燈,多亮。」 原來李雪琴是吳亦凡的一個粉絲,她每到一個景點都會以「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XX,你看這XX,多XX。」的句型為模板錄下一段小視頻。 李雪琴那次是在清華大學門口,她說:「吳亦凡你好,我是李雪琴,今天我來到了清華大學,你看這是清華大學的校門,多白。」
  • 宇宙盡頭是鐵嶺,但李雪琴的盡頭絕不是東北喜劇
    《三聯生活周刊》報導提及,李雪琴在北京上學期間,甚至沒學說普通話。而這成了「李雪琴的稿子別人改不動」的論據之一。人們相信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表達習慣與節奏,東北——這個盛產喜劇的「宇宙盡頭」尤甚。你能在她身上看到很多「東北籍」老喜劇人的影子。
  • 「李雪琴」14歲生日時被男孩表白後 她說出了這輩子最硬氣的話
    在最近一期《脫口秀大會》中,李雪琴說在她14歲生日時,她收到了男生的表白。當時男孩單膝跪地,捧著一束玫瑰花,對她說:「李雪琴,我喜歡你,咱倆搞對象吧?」。然而她在收到表白後,說出了這輩子對男性說過的最硬氣的一句話——我媽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