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中我」理論看張亮育兒觀:像兄弟一樣相處,是教育最好的狀態

2020-12-05 騰訊網

現在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都是有些不同的,也正因為這教育方式的不同,從而教育出來的孩子也是有所不同的。父母對孩子教育都是比較強勢或者是比較寬容的,要是孩子哭鬧的話,父母就會很霸道地讓孩子不哭或者是向孩子妥協,這樣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對的。

父母的這些教育方式都是不太正確的,這樣對於孩子的發展是沒有什麼用處的。現在有比較新的教育理論,這個理論叫做"鏡中我"理論,美國早期著名的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庫利提出來的一種理論。這個理論是指通過對他人的評價,從而評價自己的行為,張亮的育兒觀正是闡述了這種理論。

為什麼說張亮的育兒觀闡述了這種理論

1、 張亮將孩子擺在同一地位

張亮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將孩子放在同一水平上的,張亮並沒有因為是孩子就將孩子區別對待,在教育孩子的過程,張亮是以尊重的態度在教育。張亮是以平等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並不會因為自己的身份是父親就對孩子有著威嚴,而是像兄弟之間的相處,互相溝通,在這樣的相處中,孩子就能夠從父親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是看到較好的方面,孩子就會從而去重新地看待自己。孩子不會因為父母的威嚴和畏懼從而限制了孩子的想像。

2、 張亮會讓孩子換位思考

在孩子有錯誤或者是不好的行為,張亮並沒有很生氣地去責罵孩子或者強硬地讓孩子改正過來。張亮而是讓孩子冷靜下來,然後張亮做著孩子一模一樣的行為,做完之後,張亮就會問孩子是什麼感受,是不是看到他做的行為有著不好的感受和評價。就這樣,張亮用這種方式讓孩子從父親的身上看到自己的行為,對自己有了一個初步的評價,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的行為會給人們帶來不好的感受。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的對與錯,對自己的行為有了正確的認識和糾正。

3、 張亮會讓孩子聯想

張亮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並不會因為孩子的小性子而大發雷霆,也不會一味妥協。張亮在應對孩子的小性子是有辦法的,當孩子在耍小性子的時候,張亮是會冷靜地跟孩子商量,會讓孩子從一件事情聯繫到孩子比較重視的事情上去。張亮會循循教導,從而讓孩子知道自己所得事情其實就是跟另一件事情是有本質的關係,讓孩子從另一件事情從而折射出孩子現在的行為是錯誤的,讓孩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行為。

張亮的這種育兒觀是很好的,對於孩子的教育是很有幫助的,張亮雜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他是以兄弟朋友的形式和孩子相處溝通的,而並不是擺著父母的威嚴姿勢。現在的這種教育模式是很好的,像兄弟一樣相處對孩子來說是很有幫助的,而且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很有影響的。

兄弟相處的教育狀況對孩子的影響

1. 促進孩子與父母關係和諧,更加親密

不管怎麼,父母對孩子來說都是一個尊敬威嚴的存在,內心總是有那麼一點畏懼在的,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和諧,不會願意將所有的事情和父母分享的。這父母與孩子成為兄弟的話,那麼孩子就會跨越這道父母與孩子的威嚴,與父母成為知己朋友,會將自己的事情和父母分享,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和諧,關係變得更親密,也不會導致因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心聲,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2. 排憂解難,指點孩子

孩子在成長中總是會遇到很多的煩惱與疑惑,自己還小無法能解決,這時孩子就會找自己的好兄弟朋友訴說,而有可能那些是同齡人,無法給出很好的建議。而若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兄弟的關係的話,他們就會找父母訴說事情,尋求幫助。而父母就可扮演成長的成熟的兄弟,為孩子排憂解難,給予好的建議,讓孩子的成長更加地健康與快樂,不至於讓孩子煩憂。

3. 消除對於父母的畏懼感

孩子小,對於父母的感受並不是能夠理解,有時孩子對於父母會產生誤解從而產生畏懼感,導致孩子不願與父母多交談,以至於在相處中,孩子對父母是一種畏懼,不太願意和父母交流。父母與孩子兄弟相稱,不會讓孩子有種距離感和威嚴感,與父母相處起來就輕鬆。

4、 讓孩子更好認識自己

父母和孩子像兄弟一樣相處的話,那麼孩子在和父母相處中,就會將父母當做是自己的鏡子,孩子就會從父母的身上折射出自己的行為。孩子就會想像自己在父母中的評價是怎麼樣的,孩子是會想要是父母做了自己一樣的行為,自己對於父母的評價是怎麼樣的。孩子同時也是會從父母的身上學習到更多孩子覺得很好的行為,孩子就會意識自己身上的不足,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

確實,這和孩子像兄弟一樣相處的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狀況,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是不錯的,父母應該要學習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一個教育。父母改變自己之前的傳統教育方式,不要將父母的威嚴擺得那麼重,要和孩子像兄弟一樣相處,但是父母在進行兄弟式的教育時候,要把握好度,不要太過了。

如何對孩子進行兄弟式教育

1. 父母不需迎合口味

父母想要和孩子有何兄弟的關係,這樣相處起來,關係比較和諧,父母可以了解孩子的愛好以及現階段孩子的煩惱,然後去找到共同的話題,但是並不是意味著父母要迎合孩子的口味。父母可以通過自己的經歷和孩子交流,然後告訴孩子現階段的煩惱是好還是壞,他們這些愛好是有利於他們還是不好的。父母在其中充當的過來者的朋友,給予正確的觀點。

2. 記住同時要扮演父母的角色

父母不以為在與父母的關係只需要成為兄弟朋友就行,這樣的觀點是錯的,父母在與孩子的關係中,不僅要扮演著兄弟朋友的角色,同時也扮演著父母的角色,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要守住界限,要做好榜樣,給孩子設好界限,在孩子鄰近界限時,給予警告與教育,並告訴孩子不可以逾越這界限。在孩子迷茫的時候給予孩子幫助,指點孩子。

3. 也要適當樹立起父母的威嚴

有些孩子會因為父母和孩子做了兄弟,就對父母沒有了尊重,對待父母應該有的態度。因此,父母要在這建立兄弟的關係中同時也要保持著一種父母的威嚴,這種威嚴並不是讓孩子畏懼而是讓孩子尊重以及尊敬,要讓孩子知道,你是兄弟同時也是父母,不可以將這個底線給模糊掉。

隨著時代的改變,之前的教育方式可能是不太適用於現在的孩子,作為父母要有應對的方法,不要總是死板恪守以往的教育方式。父母要懂得進行改變,父母對於孩子要進行教育要採取"鏡中我"理論,這個理論能夠讓孩子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評價,能夠從他人的身上從而看到自己,對自己有了更好的認識。

而這個理論往往就得需要父母的教育狀況是和孩子像兄弟一樣相處,父母和孩子像兄弟一樣相處,對於孩子來說是有很大的幫助,能夠讓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更加地有效果。但是在和孩子像兄弟一樣相處過程中要合理適當,不要太過了,否則是會適得其反的。

相關焦點

  • 用「鏡中我理論」解析馬伊琍育兒觀:像閨蜜一樣相處,是最好狀態
    而現在鏡中我理論,在育兒方面是應用的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父母是會利用這種理論去對孩子進行教育,以及對待去和孩子相處,願意用這種理論能夠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親密,維持一個深厚的感情,而且之間的矛盾也不會過多,之間的爭吵也不會激烈,使得雙方之間的感情也能夠變得深厚,誤解能夠變得越來越少,從而建立起一段深厚的親子關係。
  • 馬伊琍育兒觀「鏡中我理論」:像閨蜜一樣相處,或是親子最好狀態
    在這樣的教育社會中,人們對於明星育兒觀念很是關注,因為父母想從明星的育兒觀念中學習到育兒的方式,從而運用到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當中。每個明星父母都有自己的育兒觀,而馬伊琍的育兒觀念卻是比較新奇的,她的育兒理念是鏡中我理論,她在闡述自己和女兒的關係,就像閨蜜關係一樣。
  • 以馬伊琍的育兒觀為例,淺析「鏡中我」理論在親子關係中的運用!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條新聞:馬伊琍在一個採訪中和大家討論自己的育兒方法。她表示自己和女兒平時相處的時候就像朋友一樣,她們幾乎是無話不談。同時她在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當中,也從孩子的身上學到了很多。她逐漸能夠接受孩子所表現的缺點,也能夠從中發現自己的缺點。
  • 感情中,想讓兩個人相處更加融洽,就要掌握「鏡中我效應」
    文|夢倩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鏡中我效應」,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鏡中我|新傳理論68
    1理論內容鏡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在《社會組織》中提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鏡中我」也是「社會我」,傳播特別是初級群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形成「鏡中我」的主要機制。以「鏡中我」為核心的自我認知狀況取決於與他人傳播的程度,傳播活動越活躍,越是多方面的,個人的「鏡中我」也就越清晰,對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觀、越準確。相互認知也是確立有效的社會協作關係的重要條件。
  • 作業幫英語名師張亮:「解釋力」和「共鳴」是金牌主講的靈魂
    讓學生知道老師懂他,了解他的生活和話題,比如如何與父母、同學相處,學生們的興趣愛好等。「我會和學生聊B站,聊網絡熱詞和表情包拉近距離,但是共同話題的選取和利用要適可而止,不能喧賓奪主。」「共鳴的話題選取也就是所謂的『梗』,最好是不需要語境的,這樣聽過和沒聽過的同學都不會覺得奇怪」。關於「梗」,這位有趣又有料的魅力講師也有著深入研究。「我認為梗有三級,上等是文字梗。
  • 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鏡中我」。第三階段缺失:孩子對於父母的評價的評價,造成了孩子鏡中我丟失,並不是孩子不可能判斷父母評價能力,而是他們不願意去理解別人的評價這三個階段並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不一環扣一環,而三環中親子之間的相處模式最為重要。
  • 《更好的生活》:用「鏡中我效應」解讀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父親卡洛斯身體力行的示範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傳遞給兒子的正面榜樣力量。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稱為:「鏡中我效應」。只有正確運用「鏡中我效應」,才能幫助孩子贏在真正的起跑線上,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那什麼是「鏡中我效應」?為什麼父母為孩子做榜樣,比說教更重要?
  • 讓女人愛你的秘訣:「鏡中我效應」
    這個觀點,就是心理學上常用的「鏡中我效應」。簡單地理解為: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一個人會設想,別人是怎樣看自己?他人在認知的基礎上,會對自己進行怎樣的評價?在別人認識和評價的基礎上,我們會習慣進行自我調整。 比如,許多劇情裡,會有這樣的場景。
  • 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題「育兒觀與文化」閱卷反饋(下)
    我們不求中國的孩子像瑞典男孩一樣能夠獨自建造房屋,但我們希望孩子既有贍養父母,善待家人寶貴的家族觀,又能夠長成一顆昂揚的高山榕,傲視風雨,四季常青。 那便讓我們以家族觀的溫情,引導著孩子們走向獨立吧!
  • 盤點:人與人相處最好的狀態是什麼樣的?
    01我們的生活中,每天都與不同的人接觸,最好的狀態有哪些?,其實不管是戀人、朋友甚至是親人,最融洽的相處,就是話不多說,一個眼神交流,完全能領悟的對方的想法。03不常聯繫,卻能一見如故,有求必應現在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交通也越來越便利。世界變小了,而人與人地理上的距離拉遠了。
  • 兩個人相處最好的狀態是什麼?是相濡以沫,是所有的遇見都是幸運
    #洞見# #兩個人相處最好的狀態是什麼# 遇見都是天意,擁有就是幸運。三毛說:「天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它的時間和地點。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年輕時相處,總有聊不完的話題,天南海北的暢談。而老了以後,可以聊人生,聊子女,聊可以聊的一切,總有話可聊,也總有可以分享的事情,讓我們的心情都能夠隨心所欲。相處不累,自在隨心。我想,這就是相處最自然和最好的狀態。朋友如此,夫妻之間更是如此。
  • 男女相處中最舒服的狀態:「獨立」
    在這一點上,我特別欣賞奶茶劉若英和丈夫的相處方式,她們之間的狀態讓我感覺是最舒服的。 在第一次看到《我敢在你懷裡孤獨》這個書名時,特別想不通,為什麼會在懷裡孤獨,看完後才知道,這就是劉若英理想中的愛情模式。
  • 家長巧用「鏡中我效應」,或能化腐朽為神奇
    每個新生兒都是一塊空白的畫板,都有成為一幅讓人心馳神往、賞心悅目的作品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既可能被扼殺,也可以被培養出來,這就看孩子的父母是如何教育的了。其實,這可以用鏡中我效應來解讀。01「鏡中我效應」是什麼?
  • 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現實,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才了解到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中我效應。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鄰居尚奶奶是一個非常和善的人,而且他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有著獨特的見解,通常是小區裡所有新手媽媽學習的對象。
  • 心理學:實用的「鏡中我效應」,戀愛對象什麼樣,其實由你決定
    我們想成為的「自己」,實際上,往往就是以他人的看法為標準,從而去改善進步,最終變成大家眼中的「那個我」。而這種由他人的意識,進而決定自我心理認識成長的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鏡中我效應」。「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研究提出,他認為人在社會中對自我的認識,並非社會心理學中要求的「重視自我,別在意他人看法」。實際上,就像需要通過鏡子才能看到我們所謂的「樣貌」一樣,我們在社會裡認識自我,需要通過「他人」這塊鏡子來進行識別。
  • 再看《尋秦記》,才明白兩個人相處最好的狀態是細水長流中的默契
    作者/北來徵雁 圖片/視頻截圖&網絡十年前看《尋秦記》,覺得秦青無理取鬧,甚至不可理喻。放著項少龍這樣帥氣的男朋友不要,非要分手嫁作他人婦。如今再看《尋秦記》,反而理解秦青為什麼會和項少龍分手。項少龍自顧自吃冰淇淋,他卻看不到女朋友擰不開瓶蓋的手。當然這只是矛盾的冰山一角,秦和項之間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戀愛七年,秦青想要穩定的家庭生活,想要現世安穩的日子。每當她提議結婚,項少龍都會以各種理由拒絕。
  • 張亮兒子天天罕曬照,13歲身高直逼老爸187,基因太強大
    11月30日,張亮兒子張悅軒在社交平臺上曬出自己的近照。「不知不覺天天都這麼大了嗎」「看來我是真的老了」時光真是一去不復返呢!,12歲的天天身高就已超170,這一數據當時也是震驚眾人,只能說張亮優秀基因太感人!
  • 「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媽媽說:"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斷地打擊你,因為我認為,其實你要不打擊,你可能就有點飄。"意思已經很明了了,媽媽擔心女兒驕傲自負,所以採取了打壓式的教育。 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貶低和打壓。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