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題「育兒觀與文化」閱卷反饋(下)
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題「育兒觀與文化」閱卷反饋(下)
深圳一模作文閱卷組 茹清平
作文試題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某景點,一對外國夫婦和一對中國夫婦在長椅上坐著休息,他們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一邊玩耍,一不小心兩個小孩都摔倒哭了起來。外國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沒有聽到看到;中國父母忙上前把兩個孩子都扶起來並輕言安慰。這對外國父母對中國父母很不滿地說:「就應該讓孩子自己爬起來。你們把他扶起來,只會造成孩子對周圍人的依賴!」中國父母也非常生氣,回答說:「你們這樣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裡會很受傷,他會怎麼看這個世界!」他們的爭執引來很多人圍觀,大家議論紛紛。
這場育兒理念衝突的背後,卻有著深層文化因素。對這種衝突,你會有怎樣的理解或感悟?產生了怎樣的聯想與思考?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續前文)2018年深圳一模作文題「育兒觀與文化」閱卷反饋(上)
(三)邏輯思維能力普遍偏弱,「貌似講理,其實無理」的作文不少
下面結合抽查到的幾篇優秀考生的例文來談談這類問題。
例文六、家族觀下的獨立性培養
《弟子規》中有一言:「親有疾,藥先嘗。晝夜侍,不離床。」延續千年的宗法制度、傳統文化的多年浸潤,支撐著孝道的綿延。而中國固有的家族觀點,則是這種文化制度的基石。
如此來看,西方家長與中國父母的爭論情有可原:西方的小家庭單位讓父母與子女的聯繫減弱。如雛鷹的父母,要讓子女冒著死亡的危險滾落山崖,學會飛行一樣,西方的教育中十分注重孩子獨立能力的培養。因為孩子們終有一天要離開舊巢,飛向遠方。
然而,中國家族觀下的教育觀念強調父母與子女的血緣紐帶,強調家庭的支持與互相幫助,於是出現了有別於西方的教育觀念:營造家人間的溫情,弱化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為了讓孩子們擁有「羊羔跪乳」的思想認知,中國的家長們便想要面面俱到地庇護著孩子,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更怕的是——弄出一個不念家、不感恩、不盡孝的冷漠孩子,有一天遠走高飛,血緣的紐帶「啪」地一聲斷了。
家族觀下的父母不能「冷漠」,正是害怕孩子因為這份「冷漠」拋棄家族。
可是孩子能夠獨擋一面,一定意味著對父母的冷漠嗎?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國人能如此篤定。「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中國的父母,又何嘗不希望孩子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非陰暗昏沉的「家裡蹲」?可見,獨立性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
反觀中國現狀,中國高材生在獨立生活方面遇到的種種窘境屢見不鮮。更有「啃老族」「家裡蹲」,他們不具備獨立生活,照顧自己的生活技能,只好待在父母的羽翼下,默然地看待父母的日漸老去。這些現狀,難道不正是家族觀與獨立性不相容的誤區所致?溫情包裹的「糖衣」,下面正是讓孩子失去獨立能力的「槍彈」。
拋棄這樣的誤區,讓家族觀與獨立性培養走在一起,再看孩子摔倒這件事,中國的家長大可以通過言語,鼓勵孩子自行站起,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愛,不是港灣,而是燈塔,指引了他穿過波濤洶湧的人生之海,走向獨立與堅強。
我們不求中國的孩子像瑞典男孩一樣能夠獨自建造房屋,但我們希望孩子既有贍養父母,善待家人寶貴的家族觀,又能夠長成一顆昂揚的高山榕,傲視風雨,四季常青。
那便讓我們以家族觀的溫情,引導著孩子們走向獨立吧!
【南頭中學李靜老師點評】
作為任務驅動型作文,作者通過對作文材料的分析,明確作文的任務指令,抓住了中西方育兒觀念背後的文化因素加以解析,能夠聯繫現實,找到背景原因,是值得肯定的。本文還有一個亮點就是它的語言。乾淨而生動。有引用,有比喻,有反問,有借代。長短句兼用,句式整齊。如:「『溫情』包裹的『糖衣』,下面正是讓孩子失去獨立能力的『炮彈』」。如:「雛鷹的父母,要讓子女冒著死亡的危險滾落山崖,學會飛行一樣,西方的……」如:「中國的父母又何嘗不希望孩子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非陰暗昏沉的『家裡蹲』」。很多生動的句子在議論文的文本中呈現,值得一贊!
但個人感覺本文論證思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作者將中西方育兒觀念的不同歸因家族觀。但什麼是家族觀?作者在文本中並沒有進行界定。家族和家庭不是同一概念,家族觀和家庭教育也不是一回事。具有中方的家族觀就一定不注重孩子的獨立性培養嗎?家族觀只是影響育兒觀念的一個因素。並且家族觀是如果影響育兒理念的,利弊都在哪裡?文本也沒有交代清楚。
作者在議論時觀點傾向一面倒。完全否定了中方的育兒方式。應該說這樣的思路是不可取的。可以明確自己的觀點,贊成西方的育兒理念,但也不能完全否定中方的教育方式。應該從事物的兩面去著手,而不能只關注問題的一個方面,這樣的論證顯然太片面。
文中的句間邏輯關係很難經得起推敲。例如文章中劃波浪線的句子,邏輯關係不夠嚴密。
有的原因並不能導致結果,有的太絕對化,有些片面。
【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師點評】
本文的優點李靜老師做了詳細點評,不再贅言。下面僅就邏輯思維方面的問題做一個簡評。其一,作者標題為「家族觀下的獨立性培養」,其中「家族觀」一說儘管很新穎,但因詮釋缺位,缺少清晰概念內涵,導致全文的議論顯得乏力、空虛。如果提出了一個關乎全篇的核心概念,宜有一個清晰的界定。孔子《論語·子路》有云:「名不正,則言不順」,清晰、準確的概念界定是邏輯思維的第一步。其二,行文要符合邏輯。「講理」要一步步、一層層拓展,尤其要理順觀點的來路。本文缺少了對材料的概述與轉引,行文的邏輯「掉了鏈子」。
例文七、對衝突持兼容之態
幾千年前,古老的中國孕育了大河文明,這裡的人們伴河流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智慧而保守。而海洋文明的誕生之地,人們遙望遼闊的海洋,變得獨立與開放。幾千年的歷史長河浩浩湯湯,兩地的人們也就形成了不同的觀點與理念。
當中國夫婦與外國夫婦的小孩同時摔倒而哭起來,外國夫婦無動於衷,而中國夫婦則會輕言安慰。外國夫婦謂中國夫婦之做法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而中國夫婦謂外國夫婦太冷漠。兩種不同的育兒理念實則是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在很多西方國家,父母會刻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他們的孩子往往很小就會有很高的辦事能力,而材料中外國夫婦的做法也就印證了這一理念。美國總統川普的女兒伊萬卡,即使富有如川普,伊萬卡從高中開始就與家裡斷絕了經濟往來,憑一己之力養活自己,有了極高的自主能力。所以在西方國家,家長們會更傾向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而在中國,多年孔孟之道的盛行,也造就了我們尊老愛幼思想的根深蒂固,我們批判對幼鳥不負責任的杜鵑,歌頌父愛與母愛的偉大。我國的家長對孩子的關心無微不至:「跌倒了就扶」也是很多中國家長的理念。
若是看過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那麼中西方育兒理念的差異就可見一斑了。龍應臺對安德烈的「中式關心」被他演變成「滔滔不絕的母愛」列入最不喜歡的榜單之一。但隨著兩人一封一封書信的溝通,兩人也逐漸了解彼此。所以說中西方育兒理念的差異也不是不可兼容的。從過往的經驗來看,若對孩子太「放手」,孩子可能會因缺乏父母的指導而誤入歧途;若對孩子過分溺愛,孩子也可能終究變成「扶不起的阿鬥」,一生碌碌無為。可能有時候,我們要兩者兼有,既然「橘生淮南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合理容納中西理念,方能找到培養孩子的最佳理念。
也許在面對中西育兒理念衝突之時,我們不需要像那兩對夫婦那般爭執孰對孰錯,秉承兼容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能才是最佳選擇。
【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師點評】
同一律是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之一,即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必須在同一意義上使用概念和判斷,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斷。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於甲」。同學們沒有學習過邏輯,但必須明白這樣一個道理,議論文說理過程中,所談及的概念、所作出的判斷必須一致。本文材料要求考生就「一對外國夫婦和一對中國夫婦的育兒衝突及其深層文化因素」談談自己的思考,這個考生用「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引入外國、中國不同的文化背景,雖然大氣,但邏輯上是有問題的。
其一,「海洋文明的誕生之地」與「外國」這一概念不一致。在世界歷史上,「海洋文明的誕生之地」的是古希臘,後來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美國等,從嚴格意義上講,他們充其量是海洋大國,都稱不上具備海洋文明的代表性國家。
其二,前、後文推斷不一致。作者這樣談「大河文明」:古老的中國孕育了大河文明,這裡的人們伴河流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智慧而保守——強調的重點為「智慧而保守」。談「海洋文明」強調的是「獨立與開放」。「獨立」這一點與外國夫婦育兒理念背後深層文化因素尚有一致之處,而「智慧而保守」則與中國夫婦育兒背後的文化因素無法圓合。
議論文強調「守一」,即圍繞核心觀點做文章。我們援引概念、事例,進行分析論證,要學會審視是否緊扣了核心觀點。
例文八、剛柔並濟,健康成人
面對孩子因摔倒而哭泣,外國父母恍若未聞,中國父母扶起他們並輕言安慰,一剛一柔,一「硬」一「軟」。而我認為,孩子的教育剛柔並濟,才能使孩子健康成人。
育兒的理念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百年千年文化傳統的沉澱累積。因而,無論中外其必有一定的道理。中國傳統文化認為「子不教,父之過」,講究母慈子孝,因為形成了用愛呵護孩子的「柔式」教育理念。而在外國的觀念中,人都是獨立的,護其一時必不能一世,從而產生了讓孩子獨立的「剛式」教育理念。不可否認的是,兩種的背後都是愛,目的都是使子成龍、龍成鳳,只是選擇的方式不同。
然而,兩種教育方式一旦越線,便會過猶不及,太過於柔情只會讓雛鷹安於巢穴。「大學生上學迷路哭泣」已不是罕見的新聞,溫室的花朵終經不起年月風雨。太過於剛硬卻又會讓孩子對世界冷漠,甚至會造成他對社會的牴觸畏懼心理。因此,只有在兩種教育方式間折中,剛柔並濟,才能讓樹苗茁壯成長,讓孩子健康成人。
剛柔並濟式的教育能使孩子走得更高更遠。人的成長如同汪洋上航行的小船,順風讓其揚帆起航,而逆風讓其學會掌控方向。當孩子失敗時,給他愛的鼓勵與勉勵,讓他不對生活失去信心;當孩子成功時,給他警醒,讓他不至於沉湎於喜悅中不知前進。剛式教育讓孩子學會獨立,柔式教育使得孩子學會關愛,一剛一柔,剛柔並濟才是愛的真諦。
可觀其社會,柔式教育的父母不在少數,剛式教育也越來越多,重視剛柔並濟的家庭卻寥寥無幾。「虎媽貓爸」神受追捧時,我們還需要更多麥家式的父母,既能給孩子最長情的愛——陪伴,又能寫道,「我愛你,因為希望我能化作吉星於你上空......可我不能,正因為我愛你。」當社會上剛柔並濟的愛越來越多時,下一代也便能鷹擊長空。
中國文化講究陰陽相融,詩歌的美感來自虛實結合,大自然的神奇在於動中有靜,充實的生活需自光自影,孩子的教育更應剛柔並濟。只經歷過順風的小船必不能遠航,只經歷過逆風的小船卻無法揚帆,只有在順風和逆風之中才能到達彼岸。所以,我認為教育應有外國父母的剛,也有中國父母的柔,剛柔並濟,才能換來孩子的春天!
【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師點評】
作者的觀點是:剛柔並濟,才能使孩子健康成人。前面4個自然段的論述能緊扣中心論點,倒數第2自然段部分內容與原文觀點不一致。
我們看看作者這一段的行文邏輯:
第一層:柔式教育的父母不在少數,剛式教育也越來越多
——「不在少數」「越來越多」強調「剛柔並濟」育兒觀的緊迫性、重要性。與中心論點一致。
第二層:重視剛柔並濟的家庭卻寥寥無幾,「虎媽貓爸」神受追捧
——「虎媽貓爸」 神受追捧,證明「剛柔並濟」育兒觀得到大眾青睞。與中心論點一致。
第三層:我們還需要更多麥家式的父母,既能給孩子最長情的愛——陪伴,又能寫道,「我愛你,因為希望我能化作吉星於你上空......可我不能,正因為我愛你。」當社會上剛柔並濟的愛越來越多時,下一代也便能鷹擊長空。
——「還需要更多麥家式的父母......」這一旁逸斜出的內容,違反了同一律,按這句話的邏輯,還有比「剛柔並濟」這一「育兒觀」更好的,「麥家式的父母」與作者提及的「剛柔並濟」不能圓和,揣摩考生意圖,可能想藉此展示自己的閱讀面,但弄巧反拙,所寫內容與全文表達的觀點不能「和平共處」。
例文九:你孤單嗎?
①這一場偶然發生的育兒理念之衝突看似平常——中外理念不同是眾所周知的,可細細想來,實令人感慨萬千。
②育兒理念的不同只是表象不同,其實質,是中外文化追求的不同。
③為什麼要扶?又為什麼不扶?
④扶,是呵護他,疼愛他,更是在告訴他:你儘管去走,摔倒無妨,始終有一雙手在你身後幫你。不扶,是鍛鍊他,敲打他,更是在告訴他:你儘管去走,摔倒無妨,但你要堅強要自主,沒有人能幫你。
⑤扶,是因你不孤單;不扶,是因你很孤單,一個人的戰鬥只能靠自己,能說孰對孰錯嗎?不能。
⑥在中國,家庭觀念相當濃重,這源自於上古周代的宗法制,兩千多年來,它已成了中華魂之一部分。在家裡,特別是大家庭裡,兄弟姐妹之間互幫互助極其常見。即使在獨生子女家裡,也可能與堂表兄弟聯繫密切。強助弱,長扶幼,是家庭中必不可少的關係,更所謂「兄弟於牆,外御其侮」,危難時機團結一心才能共渡難關,這一切教會我們不孤單地生活,對上孝敬父母,對下呵護弱小,是中國孝悌的體現。我們都擁有家人幫助。
⑦在中國,「朋友」的分量重於千金。我們都聽過梁山好漢的故事,他們的會議廳名為「聚義堂」。正是為了這個「義」字,從古至今流傳了多少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佳話!落魄時,不必驚慌,因為我們都擁有朋友的相助。
⑧在中國,從不缺乏大愛無疆的人,我們堅信「一方有難,八方來援」,國內如此,國際亦如此。因為追求「仁」,國內一直開展扶貧工作,我們追求的不是某個人的飛黃騰達,而是所有人都過上幸福生活。「達則兼濟天下」,我們救濟他國於困難之中,我們的發展為落後國家帶去機遇。中國,從不自私,從未孤單,中國更要讓世界也不再孤單。我們的背後,始終有一雙手。
⑨反觀外國,孩子18歲成年便須自力更生,父母不再提供幫助。他們要讓孩子獨立闖蕩,苦樂自知。外國人眼中,大家都是朋友,也就不強調所謂義氣,當然也可好聚好散。外國的貧民窟裡聚積著大量社會最底層人。誰來救濟他們?在財富論英雄的社會裡,沒能憑自己努力掙到錢,並沒有值得可憐之處。國外強調個人主義,正是因為他們篤信一切由自己開創,一切因我而生,我的獨立,無須幫助。
⑩中國的孝悌仁義與外國的獨立打拼實無可比性。我們自古以來便強調人的社會性,而外國強調個性,但二者無高下之分,正所謂「求同存異」,文化追求不同,出發點卻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育兒理念不同,各有所長,但都為了孩子好,有此足矣!
⑪你孤單嗎?無論是與否?請堅信我們都會有別樣的精彩人生!
【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師點評】
這篇作文文面一流,優點突出,作文得分也很高,但爭議也不少。大家可參閱網上相關文章。我側重從邏輯思維角度談談這篇作文的美中不足。
其一,概念失當。與形象思維不同,邏輯思維以抽象為特徵,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撇開事物的具體形象和個別屬性,揭示出物質的本質特徵,形成概念並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來概括地、間接地反映現實。本文的問題是,作者在對作文感性材料分析思考後,形成的概念無法揭示材料的本質,導致其立論的根基不穩,無法自圓其說。——儘管作者一直試圖讓讀者認同自己的觀點。
材料陳述的事實為: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在一邊玩耍,一不小心兩個小孩都摔倒哭了起來。外國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沒有聽到看到;中國父母忙上前把兩個孩子都扶起來並輕言安慰。作者據此得出這樣的結論:扶,是因你不孤單;不扶,是因你很孤單,一個人的戰鬥只能靠自己。並以「你孤單嗎」作為全篇文眼。
揣摩作者的心思,其內在的文脈走向是——
孩子摔倒了,中國父母馬上扶起孩子,孩子不孤單;中國文化強調互相幫助,「義」字當先,中國人不孤單;中國救濟他國,強調與其他國家共享、共榮,和諧相處,中國不孤單。
孩子摔倒了,外國父母不扶,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孩子孤單;西方文化強調自力更生,獨立,個人奮鬥,因而孤單。
但這位考生忽略了一點,命題者提出的任務是:這場育兒理念衝突的背後,卻有著深層文化因素。對這種衝突,你會有怎樣的理解或感悟?產生了怎樣的聯想與思考?其關注點是「育兒理念及其背後的文化」,而「孤單」這一概念顯然無法與「育兒理念」達成「和諧」。
作者行文過程中之所以「猶抱琵琶半遮面」,不能酣暢淋漓地一展才情,癥結就在於「名不正」——提出的概念有悖命題旨意。同學們可以比較一下:同是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形成概念,「中國式育兒」,用「保姆式」、「貓媽」式 、「呵護式」好,還是用「不孤單」好?「西方式育兒」,用「自主自立式」、「虎爸式」「冷血式」好,還是用「孤單」好?
其二,缺少統攝全文的核心觀點,導致邏輯層次不夠清晰。「名不正則言不順」,作者作繭自縛,提出了「孤單」這一概念,而這一概念又與「育兒理念」相去甚遠,導致全文文脈「梗阻」。
例文十、扶他向東,不扶向西
扶與不扶,並沒有孰優孰劣,孰對孰錯之辯,但其中體現的,卻確實是兩種思維方式及其背後的文化的差異。
西方重個人,因此強調個人能力的提高,才有「讓孩子自己爬起」,進而提升其面對挫折與挑戰的能力,而我們恰好相反,我們強調集體中的互幫互助,共渡難關,若要追根溯源,這兩種理念的差異則要歸於海洋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差異。
有人或許會認為外國家長無情,或者認為中國家長溺愛,這實際上都受到其文化立場的影響。而當一種批判本身都帶有立場的因素時,這種批判是難以成立且無意義的。因此,無論是中國家長的生氣還是外國家長的懊惱,都是沒有必要的了。但可哀的是,當今的網際網路上,總有人認為我們的教育不如西方自由開明,我們的文化壓抑個人天性等等,這是偏見。文化之間不能比較孰優孰劣。即使是面對非洲某一部落的風俗,我們也不應將我們的不理解換成對之「野蠻」的論斷。當我們進行批判時,這種批判便罩上了我們自身文化的影響。
相反,世界的精彩紛呈正是因為其文化的多元性。被扶起後長大的孩子們與自己爬起後長大的孩子們共同構成了人類這一多元文化主體。因此,不同文化間需要的是尊重與理解,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觀點有幾分相似。因此我想,《戰狼2》和《紅海行動》等電影誠然都是近年來國產電影的佳作,因為其突破了好萊塢的孤膽英雄的套路,體現的正是我們的集體主義與家國情懷,但我們因此而貶低《鋼鐵俠》、《蝙蝠俠》等同樣優秀的作品的行為怕便是帶著愚昧與偏見的成分了。如果我們只認為自己的文化最優,而其他文化皆為下品,因此沒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我們必須推動「天下大同」,那麼我們的世界則不得不說是危險的了。而事實是,這種思想曾經,甚至如今,在一些文化體系中恰恰存在。
「同則不繼,和實生物」,如果文化間能相互尊重並理解,再有選擇的交融,那麼輝煌的人類文明,必將由東方和西方共有,由那個爬起的孩子與那個被扶起的孩子共同創造!
【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師點評】
這篇文章在邏輯上有以下毛病:其一,核心概念沒有界定。作文題目為「扶他向東,不扶向西」,其中「向東」「向西」應作必要的詮釋。其二,沒有根據命題人的任務指令行文,有「問東答西」之嫌。命題者要求考生談一談對「育兒理念及其背後文化因素」的看法,而作者大量的篇幅談「文化衝突」,丟掉了限定語「育兒理念」。
下面這篇作文與上一篇文章問題相同:
例文十一、讓文化衝突變成文化交流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見許多碰撞與摩擦。當你和你的同學解題思路截然相反,你們可能會爭論不休。當你喜歡吃辣而別人喜歡吃甜,你們可能無法共用一張餐桌。但當我們遇見了最火花四濺的摩擦——文化衝突時,它又會引起什麼新的化學反應呢?
一對中國夫婦和一對外國夫婦在某一景點遊玩時,他們的孩子在一旁玩耍,忽然間兩個小朋友都摔倒並哭了起來。而這時這兩對夫婦的反應卻是天差地別。中國夫婦立馬走到孩子面前並將兩個孩子一同扶了起來輕聲細語地安慰著他們。可是這對外國夫婦不但一開始絲毫不關心兩個孩子的狀態,甚至在中國夫婦將孩子們扶起來之後很是不滿。表面上這對外國夫婦的做法太過冷漠又不近人情,可是他們也只是希望孩子不要總依賴於他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讓這兩對父母的教育理念截然不同,故此,我們也無法定性的去說這兩對夫婦的是非與否。
不僅僅在國內外我們時常可以見到各種各樣的文化衝突,就連在國內這種現象也不少見。南方人一日三餐都少不了米飯的陪伴,而北方人而可以連著三天都吃麵食,這無疑對南方人來說是一種折磨並且不能理解。就好像「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不同的環境與文化可以塑造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習慣,故此我們要做的不是強硬的去改變和碰撞,而是學會在摩擦的過程中交融。
文化衝突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一個新名詞了,但我們卻可以做到如何正確地面對文化衝突。就像前文提到的那兩對夫婦。當意見不統一,想法上有激烈的撞擊時,他們最不應該選擇的就是在公共場合爭執,這不僅僅給孩子造成了心靈上的傷害,而且行為十分地不雅。當面對文化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要做到冷靜地對待,在堅持自己意見的情況下也不要對他人進行言語上的中傷。畢竟所受的教育不同,文化背景也因人而異,在明確自己想法的情況我們也可以聆聽他人的想法,在交流中共同進步。當你見識過許多來自不同地方人,接收過許多來自不同地方的文化後,我相信,你也一定會有所改變。當文化衝突變成文化交流,激烈的碰撞變成溫柔的輕撫,我們的社會將會更加的友善,我們的國家將會越來越強盛。
【梅林中學陳亭旭老師點評】
1.審題立意方面:題目要求就「衝突」談談理解和感悟,或聯想與思考,而不是探討如何對待這個「衝突」。文中作者把標題擬為「讓文化衝突變為文化交流」有些偏離主旨,最後一段為了扣住標題,對兩夫婦的恰當做法作出倡導,這明顯就與題目要求不夠吻合了。
2.論據論證方面:文章論點是從材料中得出,但應是對材料的提煉概括,而不應該是對材料的照搬照抄。文中第二段照抄原文比第三段自己的論證字數還多,一則看出作者考場慌亂較少思緒,二則也有湊字數的嫌疑。
3.第三段的南北方人對口味習慣的不同要求確實源於南北方不同的地域和生活習俗,有文化因素,但這個論證顯得淺了、薄了,不足以和材料中所提的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中國夫婦和外國夫婦對親情、對教育的觀點差異形成同等的類比關係,論證力度不強也不夠準確。但「『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不同的環境與文化可以塑造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習慣,」的觀點是中肯的。
4.在行文細節方面,文中幾處出現病句、用詞重複、句讀號不分的情況,還請在平時寫作中注意。文章的邏輯層次、文章的段落劃分還可以進步提升。但整體卷面整潔大方,看著比較舒服。
下面提供一篇較好體現議論文邏輯思維特徵的例文,供老師們作文講評用。
例文十二:合理對待文化差異
孩子摔倒該不該扶?外國夫婦與中國夫婦的爭執,引發了新的教育命題。
扶不扶孩子,表面上是一場育兒理論的正面衝突,實際上是東西方文化差異提來的必然矛盾。這種差異離不開歷史遺留的痕跡。
西方夫婦主張「不扶」,來源於西方國家對一個人「獨立」「自主」能力的重視。不管是美國的《獨立宣言》,英國的議會制,體現的都是群眾對民主、獨立自強的需求。西方學校不同於中國式「家長陪讀」教育,很多時候孩子要自己面對學習及生活上遇到的麻煩,他們很少會在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找老師、父母幫忙,而是等自己無法處理時才尋求幫助。西方孩子對朋友的依賴性往往不低於父母,他們樂於與同伴互助共度難關。這也為他們未來就業提供團隊合作的訓練,老闆欣賞有自己想法的員工,社會要求的是獨立性強的人才。
東方夫婦主張的「扶」,來源於「父慈子孝」的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我們講究尊老愛幼,老人和兒童群體是重點保護對象,不關愛老人和兒童的人被視為「不孝」「不愛」。而對兒童的呵護,於計劃生育開展後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峰。一對夫婦只有一個孩子那還不寶貝呀?另外,在「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理念被教育專家否決之後,中國夫婦們紛紛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愛的教育下,孩子仿佛成了一個家庭的核心,父母通通圍著他轉。
西方嘲笑東方「溫室教育」,東方看不起西方「冷血對待」。其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地域民情不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同,文化衝突決定了不同的價值理念和育兒取向。西方的「獨立論」也好,東方的「慈愛教」也好,都代表著一方的傳承文化底蘊和精神品質。無所謂對與錯。「扶」與「不扶」只是教育的一個片段,文化的一個側面,但並不是起教育決定性因素。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並不像「扶」還是「不扶」一般不可折中,兩者其實相互交錯,都是秉著「以人為本」的態度,滿懷著父母的愛與關懷。對待文化差異,最好的方式是「求同存異,以長補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必強求對方同意自己的觀念,防止屬於本國國情,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尋找文化融合的交錯平衡點,為這個文化多元的時代喝彩。
【南頭中學陳媛老師點評】
文章沒有肯定或否定某一種育兒觀念,而是從「深層文化因素」著手,準確分析了兩種育兒觀念的文化背景,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合理對待文化差異」的主張,切合題意。考生還辯證分析了「扶與不扶」的現象和「文化差異」的本質之間的關係,指出其文化共性,提出辯證看待的方法,邏輯清晰,頗具說服力。
【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茹清平點評】
考場作文,有些適合欣賞,如例文(二);而有些適合借鑑模仿,如本篇作文。我把這篇作文轉換成「問答式」的形式,以便同學們能清晰地了解這位考生的邏輯思維流程。這篇作文回答了以下六個問題。
問題一(叩問作文任務)、這場育兒理念衝突的背後,卻有著深層文化因素。對這種衝突,你會有怎樣的理解或感悟?產生了怎樣的聯想與思考?
回答一(題目):育兒衝突背後儘管有著深層文化因素,體現文化差異,要合理對待(有關育兒衝突的)文化差異。
問題二(叩問材料)、材料中所述的外國夫婦與中國夫婦主要爭執點是什麼?命題者讓你談什麼?請簡要概述。
回答二(第一段):孩子摔倒該不該扶?外國夫婦與中國夫婦的爭執,引發了新的教育命題。
問題三(叩問文化因素)、育兒衝突背後是否有著深層文化因素?你能簡單談談你對文化因素的理解嗎?
回答三(第二段):是有著文化因素。扶不扶孩子,表面上是一場育兒理論的正面衝突,實際上是東西方文化差異提來的必然矛盾。談「文化因素」,應該圍繞「歷史遺留的痕跡」進行。
問題四(叩問西方夫婦)、西方夫婦主張「不扶」,你認為有著怎樣的文化因素?
回答四(第三段):
其一,西方國家重視「獨立」「自主」能力培養。如美國的《獨立宣言》,英國的議會制,
其二,西方學校強調同伴互助共度難關。
其三,西方老闆欣賞有自己想法的員工,欣賞獨立性強的人才。
問題五(叩問東方夫婦)、東方夫婦主張「扶」,你認為有著怎樣的文化因素?
回答五(第四段):
其一,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父慈子孝」,講究尊老愛幼。
其二,中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婦只有一個孩子,個個視孩子為寶貝。
其三,「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被「愛的教育」取代。
問題六(總結)、綜合前面幾個問題,你得出怎樣的結論?
回答六(第五段):
其一,對東方的「溫室教育」「慈愛教」以及西方的「冷血對待」「獨立論」應辯證看待。它們都代表著一方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品質,無所謂對與錯。
其二,「扶」與「不扶」殊途同歸,都是秉著「以人為本」的態度,滿懷著父母的愛與關懷。
其三,對待文化差異,最好的方式是「求同存異,以長補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必強求對方同意自己的觀念,防止屬於本國國情,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尋找文化融合的交錯平衡點,為這個文化多元的時代喝彩。
善於圍繞題目提出一串有邏輯聯繫的問題並回答好這些問題,寫出一篇有邏輯思辯力的作文並非難事。
下面這篇作文,也適合同學們借鑑模仿。
例文十三、和而不同 溫暖人間
對待孩子,父母們一向是毫不保留地用自己對人生、社會的理解而凝結成的甘露來澆灌的。因此,中國父母與外國父母的不同育兒理念,本質上是不同的文化心理與人生觀的體現。中西文化雖有差異,卻殊途同歸,在不同角度促進人的成長。
四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國文化向來注重人際,注重情感,所以,中國父母扶起孩子時,希望他體會到父母之愛。
中國文化是人與人在交往時創造的。儒學入世應世,嚮往兼濟天下,與眾仁人同治天下太平;中庸之道圓滑處世,為得人與我間和平友好;君子則是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的至人形象;中國文學巔峰造極之作《紅樓夢》則是在人情錯雜卻又規矩運轉的四大家族背景下的巨作。其中寶釵得以贏得眾人的喜愛而甚於黛玉,根源就在中國人心理對和眾友好相處,對世界給與愛,對他人的重要性的關註上的認同與追求。
因此,中國文化潛移默化下的育兒理念,向孩子灌輸了豐富的對他人的情感,使他們對他人力量有尊重與重視。
一騎絕塵長嘯去,單刀直入是英雄。西方文化則更注重個人的價值,獨立自主則是英雄。孩子跌倒,西方父母默立遠視,對哭聲充耳不聞,是希望孩子能反求諸己,培養獨立精神。
西方對獨立精神的推崇在其文學與電影作品上多有體現。《堂吉訶德》中塑造了一位孤獨的末世騎士形象,他的所作所為看似荒誕無比,卻體現了一種獨立精神及對徵服世界而不是融入世界的精神。當下許多英雄電影,最後的結局是英雄自己拯救了世界。
因此,西方文化下的育兒理念,培養了孩子對自我能力的自信,對獨立解決困難的精神。中西文化看似對立,實則統一。只要不走向任何一個極端,孩子都能健康快樂成長;兩種人生觀價值觀也能互相認可。西方獨立精神並非「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而且合作團隊精神也一直重點強調;中國處世精神不是對他人依賴,而是和而不同,溫和不犯的獨立。
涇渭似分流,同源在東海。中西文化合理適當交融,殊途同歸,美好人生,溫暖人間。
【南山外國語集團濱海中學劉煥翠老師點評】
本篇文章立意精準,作者能夠透過這場中外父母育兒理念的衝突,挖掘出其背後的深層文化差異,提出和而不同,互相交融,尊重文化差異的這一觀點。全文思路清晰完整,將中外文化因素差異放在典型的實例中進行解讀,化大為小,論證精闢透徹,理性十足。而《紅樓夢》《堂吉訶德》等中外文學作品內容的恰當化用,又為本文增添了濃厚的文學色彩。「中西文化看似對立,實則統一。」作者宕開一筆,轉向寫中西文化可互相交融,殊途同歸,使文章論證水到渠成。整篇文章中心觀點突出,議論深刻有力,語言凝練流暢。只是標題中的「溫暖人間」在全文的論述中沒有得以充分體現,還可再行推敲。瑕不掩瑜,本文仍是一篇難得的考場佳作!
(四)追求創新,可惜對任務驅動型作文隱含的要求關注不夠
例文十四、教育,文化
花園泥土裡的屍體,是懦弱的種子;園丁剪子下的殘骸,是嬌縱的側枝。而陽光與露珠的愛,永遠無私地吻在穩紮穩打的主莖葉上。
你若是材料中的中國孩子,就該在泥土的滋養與束縛下衝出泥濘,否則,泥土將是你將來的墓地。
你若是材料中的外國孩子,就該穩紮穩打,爬起,並上進,不要讓你的父母成為切割你未來的園丁。
胡適在《包容與自由》中說道:教育背景中,中國近代的主旋律是「飼餵」,外國則是「放養」。
我想對外國夫婦說:「你主張讓孩子自己爬起,行!但你們卻在孩子爬起後——最需要語言開導的時候,在一旁聊天,堅決不行!」
我想對中國夫婦說:「扶得起孩子,沒錯你們很愛孩子們,但你們扶得起孩子的未來麼?你們不含告誡的安慰,能讓社會像你們一樣愛孩子們嗎?」
我想說,無論中西之育兒理念,皆不可出現兩極分化。調查顯示,美國身價上億美金的成功人士略高於中國,但精神病與抑鬱症患者,遠遠高於中國。想來,美國偉大科學家多於中國,似乎也可同理而論。我認為,兩種育兒理念皆非初衷就有錯;人必須有血有肉,還必須有「魂」;這個「魂」正好比父母對孩子的哲理輸出。也就是說:對於初衷正確的教育方式,無論中西,哲理的輸出,絕對不可獲缺。
在深層的中西文化因素上,引南開教授申泮文一句話:文化底蘊是民族特有的,但文化交流是無國界的。
接納與尊重。
這兩個現代國際文化交流的代名詞,還適用在教育上。西方是張揚的,他們傳統的教育理念是鏗鏘有力的,中國是內斂的。我們傳統教育理念是富含愛與詩意的。文化底蘊對教育理念的締造早已潛移默化。
但是,我們打不必以本國教育理念存在的弊端為恥;更重要的,即使我們不能完完全全接納西方的,至少我們應該真誠地尊重西方的教育理念,篩選出其中的可取之處。
龍應臺說:「我們之所以為孩子們輸出人生哲理,是要讓下一代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無懼地發出自己正確的聲音。」
孫中山說:「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身為父母的你們,可否願意做那泥土或園丁,斷送孩子的未來?
身為孩子的你我,可甘成為那泥土裡的屍體,或是那園丁手下的殘枝?
(本文由華僑城中學金倫華老師根據考生作文掃描件整理)
【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師點評】
這位孩子語言功底很好,本次評分視為優秀作文,但我要提醒的是,最近幾年各地制定作文評分細則時,對這種「議論性散文」評判標準並不一致,總趨勢是褒揚少,貶責多,特善意提醒考生:選擇「議論性散文」這種文體行文時需謹慎。
例文十五、給爸媽的一封信
——其實我可以很堅強
親愛的爸爸媽媽:
你們好!我是你們的女兒。(此句似乎多餘)我寫下這封信是想告訴你們,其實我可以很堅強,請給我機會長出翅膀!(開篇明旨點題)
知道嗎?你們每一次的叮囑都會銳減我一份勇敢;你們每一次的阻擋都會劇增我一分恐懼;你們好心的喋喋不休會擾亂我前進的方向;你們關懷的無微不至會讓我停滯成長。我明白,這是你們的愛,但或許你們沒有發現這竟變成了我前行路上無法卸下的沉重。你們說外國家長太冷漠,殊不知也許「苦口才是良藥」,而你們用「溫柔」澆灌,卻忘記「寵溺是毒藥」。
小時候,你不知道,我每次摔跤流的淚不只是因為疼痛,還摻雜著想要撒嬌的嬌嗔。如果你們不在我身邊,你們一定想像不到,我只會吸兩下鼻子忍著眼淚,自己從地上爬起來,然後又開心地去尋找別的小朋友,你們一直都是我的依賴,直到我離開你們才發現,世界上沒有太多的善意溫柔,關懷包容。我離開你們的時候才發現,原來躲避在你們保護傘下的我,從沒有努力的想長出自己的翅膀,有一天可以自己飛翔。而現在,必須獨自的我卻沒有「冷漠」家長管教下的小孩子如魚得水。(分析中國式育兒弊端)
爸爸媽媽,你們一定知道,小鷹在學會飛之前,經受的是幾千米高空的恐懼與翅膀撕扯的劇痛。蝴蝶在伸展美麗的翅膀前,是千辛萬苦突獨(此為「破」)重繭,才成為炫麗的蝴蝶的。而屈原承受「寧溘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為此態」的恥辱;李白高歌「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此處句號可去掉)中國女排十幾年來未獲佳績,而他們最後都收穫了各自的成功。我也想寫下自己的《離騷》,也想走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人生,也想像中國女排一樣,「失敗不失態」,無論失敗還是成功,我一直都在向成功堅持努力。(此段運用類比和引用古今事例來表明自己心志,但屈原李白事例與材料主題聯繫並不緊密。)
雖然以前,你們的牽掛就像細繩一樣束縛著我,但是現在,我想對你們說,請放心!請給我一個機會長出自己的翅膀!
「世界上沒有平坦的路,只有在追求的路上前僕後繼的人們。」如果說,我必須要摔倒,那麼請讓我自己體悟這一份人生的味道,尼採曾說「每一個不曾翩翩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而我知道起舞並非一帆風順的,我期待用最優美的姿態展開自己的雙翅,我更期待用我的羽翼在將來的某天,能夠為你們遮風擋雨。(再次引用名言呼告主題)
祝你們身體健康!
愛你們的女兒
2018年3月1日
【南頭中學佔潔老師點評】
文章成功之處有三:
1.化虛為實。本次作文任務指向性明確:"這場育兒理念衝突的背後,卻有著深層文化因素",怎樣的深層文化因素,似乎很難詮釋清晰全面,但作者卻轉化為一個曾經經歷過兒時摔跤的"過來人",向父母吐露心聲:我可以很堅強,給我機會長出翅膀!向中國式育兒說不,提出自已的獨立成長見解,旗幟鮮明。
2.以情動人。作者巧妙地採取書信體,運用「局中人」的身份,採用第二人稱,在抒發感情上更真摯親切,富有感染力。尤其是日益電子化的今天,標準的傳統書信格式更顯珍貴。試問哪位父母不會為「期待用我的羽翼在將來的某天,能夠為你們遮風擋雨」這份真情實意所打動呢?
3.以理服人。任務型驅動作文,還應在理上做文章。作者先不著痕跡地點明中國式育兒的弊端,又運用大量的類比論證引用論證表明「唯有父母放手,才能讓自己真正成長起來,才能應對社會發展」,做到破立有度,有理有據。
【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師點評】
閱卷老師評卷時,給了這篇作文不錯的分數,獲得高分的原因可參閱佔潔老師的點評。
但我個人覺得這篇作文不宜評高分。
其一,作者沒有很好地按命題者提出的「驅動任務」行文。命卷人指令是:這場育兒理念衝突的背後,卻有著深層文化因素。對這種衝突,你會有怎樣的理解或感悟?產生了怎樣的聯想與思考?從上文看,作者沒有關注中西方家長的「育兒理念衝突」,對西方家長的「不扶」主張及其文化因素沒有涉及,只談及中方家長的育兒理念及其文化因素,有顧此失彼之嫌。其二,以材料中提及的中方夫婦的「女兒」的身份寫信,來談「對這種衝突,你會有怎樣的理解或感悟?產生了怎樣的聯想與思考?」,不是明智的選擇。
如果我評分,應該在40分上下。
抽查了近2000份試卷,書信體作文約20篇。其中,題目為「給中外家長的一封信」的,大多切題;題目為「給中方(西方)孩子家長的一封信」,如果不兼及中西雙方的育兒理念及文化因素,大多沒有很好地完成命題人下達的任務指令。
(五)語言表達不夠嚴謹(說「過頭話」,說「絕對化」的話)
例文十六、莫讓花朵在溫室中生長
「你們應該讓孩子自己爬起來,不能讓他們對周圍人依賴」。「你們這樣太冷漠,會傷者孩子們的心」。當面對如此教育衝突,有人不免會問:「哪一種才是更好的呢?」
巴爾扎克曾有言:「不幸,是成功者進步的階梯,教徒的洗禮之水,弱者的無盡深淵。」我認為,孩子們的成長,也是需要經歷「不幸」,需要經歷挫折,只有如此,才不會成為弱者,跌入無底深淵。(病例1)
那麼,為什麼中國家長並不希望自己孩子遭受挫折呢?原因無非有三個方面。於家庭而言,孩子是家長的「掌中寶」、「心頭肉」,當孩子遇到困難之時,家長就會「自覺」地挺身而出,為孩子鋪平道路;於社會而言,在如此競爭激勵的當今,倘若家長不為孩子擋下困難,他們就會認為自己的孩子「吃虧」了,競爭力就下降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民族文化因素,自古有言「子不教,父之過」,家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至當今,此觀念似乎已經變味了,家長認為孩子的教育,是他們的事情;甚至於孩子的事便是家長的事。如此的「關心」,試問,孩子們能獲得失敗的教訓嗎?之後他們能經歷起挫折嗎?
當今中國社會,「富二代」開豪車比賽,「炫富」之類的事件已屢見不鮮(病例2),而反觀國外的富豪,絕大部分都是讓自己孩子自己創業,不提供任何幫助,從而達到培養他們能力的目的。當然,不能否認的是,近年來國內的不好現象已經有所改觀了,但還有一部分亟待我們解決。
卡爾維諾曾經說:「要想將地面上的人看清楚,就要與地面保持一定的距離。」所以,縱觀全局,我們首先要為民族文化注入「新活力」,不讓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等觀念影響人心。其次,家長們應該「解放」孩子們,讓孩子們勇於面對挫折,在一次次失敗中重新站起,讓失敗成為通向成功的階梯。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新生代青年的我們,要自己學會獨立自主,直面困難,勇於挑戰。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撲鼻梅花香?」花兒尚須在凜冽的寒風中堅強,才有那一剎那最美的綻放,而那「祖國的花朵們」,不也是如此嗎?
例文十七、思想文化的碰撞
①材料說道:「一外國夫婦及一對中國夫婦因孩子摔倒應不應該扶起來而產生了爭執。」我認為雙方說得都很有道理,我想他們的育兒理念衝突背後與其國家的思想文化有關。(開篇概述材料,緊接著提出自己的看法,行文乾脆利落,語言簡潔,為合理地引出全文總論點做鋪墊。)
②中國與外國的思想文化無好壞優劣之分,各有其閃光點和特色。(提出總論點,觀點明確,闡述中國與外國對「扶不扶小孩」的態度在於思想文化的不同)
③中華上下五千年,在這之間發展了許多文化,其中儒家文化佔據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影響並規範著人們的言行舉止。(分論點一)「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遷」,從小熟習的《三字經》就蘊含著大大的道理。中國父母之所以把摔倒的小孩扶起來,是因為他們認為人性本來就是善良的,扶人起來是善良的舉動,而且自身的行為對孩子性情、性格的培養影響深刻,更具教育意義。儒家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仁者愛人,推己及人,中國父母的「扶」,正體現了這一道德準則。可見,「扶」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行動延續,是「善」「仁」的傳承。
(該段以中國儒家文化中的「善」「仁」對中國思想行為的影響作為分論點,從正面闡明中國父母的「扶」是一種優秀道德的傳承。)
④除此之外,中國父母如此做也是被現實所影響。(觀點二,與現實生活貼近。)當代中國常出現如老人摔倒無人扶現象,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逐漸擴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逐漸被砌上了一堵「冷漠」的牆。因此家長們希望自己不要成為一個冷漠的人,且孩子在這個年齡模仿能力極強,如此做也是為了讓孩子效仿自己做一個熱心友善的人。
⑤外國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影響,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獨立,所以孩子摔倒了就應自己爬起來。聽說外國的小孩十八歲成年後父母就不再束縛他,放任其自由發展。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獨立自主,不要依賴他人。
⑥思想文化的不同影響影響了他們的育兒觀理念,中外兩者的育兒理念無優劣之分,甚至各有各的好處。中國式教育孩子變得熱情、友善、樂於助人;外國式教育孩子變得獨立自主。(病例3)總之他們都是希望孩子可以往更好的方向發展。(小結概括影響中國與外國育兒觀的原因,點明不同育兒觀帶來的不同結果,都是為了小孩的更好發展,緊扣並深化了「各有其閃光點和特色」。)
⑦生活中如此常見的對話激發了如此大的火花。這種育兒觀的衝突並無好壞之分,只是各自的思想文化背景不同而已。在日常生活中,以小見大,也能看出各自思想文化的不同。
⑧我們期待著更多的思想文化的碰撞,也期待著它們可以碰撞出更加色彩斑斕的火花!
【北師大南山附屬學校林秋豔老師點評】
這篇文章審題正確,思路清晰,能結合不同國家背景分析育兒觀養成的原因,寫出了層次感,觀點突出。開頭概括材料,言簡意賅,提出自己的想法,亮出觀點,強調中國與外國的思想文化無好壞優劣之分,各有其閃光點和特色。然後通過兩個分論點論述了影響中國家長育兒觀養成的原因,一是中國儒家文化思想的「善」與「仁」,二是現實生活風氣的影響,在分析的過程中,不僅能緊扣材料,還能聯繫當前的社會現實進行分析,能夠看出作者的眼界和見識的高遠。但是,第二個觀點的內容與第一個觀點中的「善」有重複之處,應略加修改。接著寫西方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影響才形成與中國不同的育兒觀,觀點清晰明確,只是論述內容稍單薄。最後,小結了中外兩者的育兒理念無優劣之分,甚至各有各的好處,點明了不同的育兒觀有什麼樣的結果,中國是教育孩子變得熱情、友善、樂於助人;外國則是教育孩子變得獨立自主,深化了主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最後結尾還提到期待更多的思想文化碰撞,點材料點題並強化觀點。從以上可見,該生平時有一定的讀書積累,也比較熟悉考場作文的格式,作文思路嚴謹,這些都值得考生學習。但文章個別段落的語言與邏輯可再推敲斟酌。
【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茹清平老師點評】
議論文是由一連串概念、判斷與推理組成的,而判斷是其核心部分。正確的判斷可使說理清晰準確,有利於闡明作者的觀點。然而在同學們的作文中,常能見到一些不正確的判斷,最明顯的是說「過頭話」,說「絕對化」的話。
下面結合例文十六、十七(沒有專門搜集這類問題的例文)的幾個句子簡要點評,希望同學們寫作時注意。
例文十六(病例1)、孩子們的成長,也是需要經歷「不幸」,需要經歷挫折,只有如此,才不會成為弱者,跌入無底深淵。
點評:孩子的成長需要經歷「不幸」,需要經歷挫折——判斷正確。「只有如此,才不會成為弱者,跌入無底深淵」——推理失當,過於絕對。試想,「成為弱者,跌入無底深淵」的,哪一位不是因為經歷了「不幸」「挫折」?
怎樣讓語言表達更嚴謹?一是在判斷與推理之間加上限定語:「不幸」與挫折面前,不低頭,不放棄,化「不幸」與挫折為動力,昂然前行,只有如此,才不會成為弱者,跌入無底深淵。二是變肯定性推斷為或然性推斷:孩子們的成長,也是需要經歷「不幸」,需要經歷挫折,只有如此,孩子才有可能由籠中鳥變為暴風雨中的海燕,才有可能遠離弱者之群,不至於一遇到不幸,就仿佛跌入了無底深淵。
例文十六(病例2)、當今中國社會,「富二代」開豪車比賽,「炫富」之類的事件已屢見不鮮。
點評:「屢見不鮮」屬於「過頭話」,「已屢見不鮮」可以改為「曾一度被媒體炒作」。
例文十七(病例3):中國式教育孩子變得熱情、友善、樂於助人;外國式教育孩子變得獨立自主。
點評:對中西方教育的評價過於絕對化,「中國式教育孩子變得熱情、友善、樂於助人;外國式教育孩子變得獨立自主」可以改為「中國式教育在讓孩子變得熱情、友善、樂於助人方面別具特色;而外國式教育在培養孩子獨立自主意識方面略勝一籌」。
(六)出現不少缺少標題的作文
就「是否擬題」這一專項隨機抽樣100份試卷,沒有擬題的作文9篇,這一比例比以往要高(前些年就「是否擬題」抽樣100份試卷,不擬題大多不超過5篇)。不擬題,按評分標準只扣2分,但實際扣分要高於2分。這一問題單列一項,其目的是以引起考生的特別關注。
安徽省A10聯盟2018屆高三下學期開年考試語文(戳此)
本文由語文月刊公眾號ID:yuwenyuekan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