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高考了,第一門就是語文,而作文自然是語文考試中最關鍵的部分。
這幾年浙江高考作文題有哪些趨勢?今年考生應該關注哪些熱點?考場作文應該如何審題?想在高考作文中拿高分需要具備哪些要素?
記者採訪了三位資深的語文老師,他們在教學一線打拼多年,對高考作文有很深研究,人文和思辨,是他們口中最常被提及的詞語。
「寫什麼」比「怎麼寫」更重要
童洪星: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學軍中學語文教研組長
童洪星老師說,在寫作文這一點上,不同的學生表現是不一樣的,有的學生審題不行,給了一堆材料,讀不懂,或者讀不準;有的學生文章布局不行,通篇下來感覺比較雜亂;還有的書寫不好,寫的字還要讓閱卷老師去猜。
童老師認為,現在的中學界過分重視寫作技巧,而要在考場作文上得高分,老師要更多地引導學生在寫作內容上下功夫,「寫什麼」要比「怎麼寫」更重要。
「高考閱卷老師在閱卷過程中更關注寫作內容,而不是寫作技巧。閱卷老師看一篇高考作文,時間是很短的,考生要做的是自己的寫作內容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這樣才能得高分。」
童老師說,這就要求考生在不跑題的前提下,儘量寫出一點「新」的東西來。「這要靠平時的訓練,題目拿到手,就要考慮從哪個角度入手,要有自己的想法,特別是與眾不同的想法。」
童老師透露,高考閱卷老師閱卷的速度很快,在這樣的閱卷速度下,考生的作文如果字跡不清,書寫隨意,是沒有機會得高分的。「字差一點沒有辦法,這是已經養成的習慣,但起碼要工整,書寫的字體不能讓閱卷老師去猜。一旦是這種情況,閱卷老師肯定不會給高分。」
以往的高考作文,文體是不限的,學生寫什麼都可以,但從最近三年的高考來看,基本上都是寫議論文。「當下的高中生在議論文寫作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學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欠缺,邏輯思維能力不強,思維品質有待提高。」童老師說,這幾年高考作文強調寫議論文,有個原因就是高校老師的呼籲,大學生都不會寫論文,歸因在於中學階段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
童老師告訴記者,現在學生寫議論文最大的短板是沒有思想,對材料的分析停留在表面,無法深入。「這可能跟學生的認識問題的能力有關,也可能跟考場作文時間緊張有關,但不管怎麼樣,學生寫議論文如果沒有一個新的角度,缺乏從表層到深層的思考,不能講出一點自己的、與眾不同的東西,是無法得高分的。」
學生的思想認識不深,在童老師看來,主要是閱讀不夠,書讀得少了,對一些問題的思考相對就少了。不過這個臨時是補不上的,童老師給正在讀高二高一的學生建議,可以到辯論賽中去尋找一些訓練的素材,「通過適時的分析理解和訓練,這會對學生邏輯思辨能力的提高有所幫助。」
把自己的優點特點都寫出來
高利:杭州高級中學高級教師
「我覺得浙江的高考作文題,有文化性和思辨性兩個特徵。」高利老師說。
作為一名資深的語文老師,他認為,在高考作文題的內容方面,浙江一直蠻有人文關懷的,比如「虛擬與現實」「三本書」「文如其人 言為心聲」等。另外,這些題目都需要考生有非常好的思辨性,比如,「三本書」到底三本書都寫還是有所側重?
從題材上來看,論述性質的還是主流,今年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化。
因此,高老師建議考生,「把你讀過的書、見過的人和事、價值觀和這片土地特有的東西在作文中展現出來,關注現實生活中和文化相關的方面,也比較符合浙江省一貫的高雅寫作旨趣和文章與現實結合的指向。」
至於審題,他說,杭高語文組的很多老師的經驗之談是:先對所給的材料做一個小閱讀理解,這叫內容判斷;初步判斷內容重點(人物、事件),以及從編者來說是持肯定還是否定態度,這叫傾向判斷;回到原文,找個關鍵詞,來支撐前兩步的判斷是否客觀有效,然後據此結合自己的理解得出主旨。
議論文還需要論證,所以,得出主旨後,還需要結合所給材料仔細論證主旨的邏輯,找到邏輯契合的材料,這樣才能讓主旨更深入更具思辨性。
高老師舉了個例子,杭州的這屆高三考生,三年前參加中考時的作文題是:著名作家金克木年輕時曾是大學圖書管理員。一次,他偶然看到某位大學者的一份借書單,一有時間就找來書單上的書閱讀。漸漸地,他讀的書越來越多,眼界越來越開闊,學問越來越深厚。只有小學學歷的他,最後成為在文學、史學、翻譯等諸多領域卓有成效的學者。
當時就有不少同學就寫了讀書的重要性和刻苦努力的重要性。但根據這則材料表述的邏輯重點,金克木成為大學者的原因顯然在「書單」上。「審題之後,主旨是否能更深入,論證材料是否合適,是否清楚原材料主旨背後的邏輯,很重要。」
他不認為臨場能快速構思。「任何的快速構思,都需要前面的訓練,打過基礎。」如果這兩天想要訓練下快速構思,可以整理下自己寫作的基本思路和套路,不要去盲目借鑑別人。「高考作文是一個小時寫出來的,把自己的優點特點寫出來。不要想面面俱到,那是作家花時間寫出來的,不是一個小時的作文。」
拿到題目先確定材料關鍵詞
陳柳鈞:諸暨中學語文教研組長
諸暨中學語文教研組長陳柳鈞,曾一手帶出去年的浙江高考學霸王雷捷。
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她發現很多同學在審題時容易出現一個問題:為求新而走偏。
如何能避免這個問題?「我總結出『審題三步法』。」陳老師說,「第一步,確定材料關鍵詞,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切勿以偏概全;第二步,界定核心概念,尤其是一些關係型題目中,更要注意這類概念的實質內涵進行深入思考和剖析,然後調動積累,聯繫現實生活;第三步,確定內涵關係。」
陳老師舉了個例子:「螢火蟲之死」。這段材料敘述了商人為了辦螢火蟲展覽而導致大批螢火蟲死亡。「材料中出現人類與螢火蟲,第一段敘述人的行為——辦螢火蟲展覽;第二段分析展覽失敗的原因。顯然,人類的行為是關鍵,如果從「螢火蟲適應能力差」這個角度去思考,就不妥了。最後,我們可以總結出兩個立意:一是對自然之美的真正欣賞,不需要商業炒作,更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二是我們需要追求浪漫,但尊重自然規律是前提。」
陳老師認為,思辨性和人文性是這幾年浙江高考作文題目的趨勢——
2017年的考題是「三本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考生會把心靈之書作為重點來寫。
2016年的考題是「虛擬與現實」,雖然談論的是科技話題,但考生需要在關注現實、思考人生的點上深入進去。
2015年的考題是「言為心聲,文如其人」,同樣也是人文性的主題,探討人品與文品的關係。
「人文關懷始終是我們浙江省高考作文緊扣的一個要點。此外,這些題目也彰顯了思辨性,近幾年的每一個作文題,都強調了考生的個人思考,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的能力。作文以思想性和深刻性取勝,還是以文採取勝,還是有一定區別的,當然最好是兩者兼備。」
陳老師特別提醒考生,今年可以關注這些熱點:青春;成長與成熟;認識我自己;自我與世界;文化創新、文化傳承;科技與幸福;藝術與生活;中學生的核心素養;初心與奮鬥;中國式×××。
在陳老師看來,高分作文應該具備這些要素:審題準確,觀點鮮明;有好的標題;有漂亮的開頭和結尾;中間需要一些新穎的素材;每段文字的段首最好能吸引閱卷老師的目光;有嚴密的思維邏輯,清晰的思想表達;富有文採,有個人的創新等等。最後就是要有一手好字,卷面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