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者網絡理論 | 新傳理論27

2020-09-06 胡師姐新傳考研

布魯諾·拉圖爾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學者之一,他的研究及理論在人文社科領域都產生了廣泛影響,但同時也存在著相當多的爭議。

在一個國際會議上,一位心理學家問拉圖爾:「你相信現實的存在嗎?」拉圖爾哭笑不得:「我當然相信現實。」但的確有很多人以為,拉圖爾的觀點是:現實是不存在的。

這是因為拉圖爾認為科學事實不是被發現的,而是被建構、被生產的——不是原本就存在於自然界中、被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而是科學家通過研究操作,使人們認識到科學事實的存在。科學事實被揭露、被接受的過程中,科學家不是觀察者,而是參與者,參與了科學事實的建構。

➤ 以生物學家巴斯德為例,在拉圖爾看來,並非巴斯德發現了病毒的存在,而是巴斯德在與醫生、病人、寄生蟲、牲畜等人和物的互動中,產生了人們對於病毒的理解。這一切要得益於他在實驗室中數年的參與觀察。拉圖爾根據這些思想,提出了行動者網絡理論

先來看一個可以直接用於答題的名詞解釋

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即ANT),也稱為異質建構論,是由法國社會學家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米歇爾·卡龍(Michel Callon)和約翰·勞(John Law)提出的社會學分析方法。

該基本理論研究了人與非人行動者之間相互作用並形成的異質性網絡,認為科學實踐與其社會背景是在同一整個過程中產生,並不具有因果關係,它們相互建構、共同演進,並試圖整合技術的宏觀分析和微觀分析,把技術的社會建構向科學、技術與社會關係建構擴展。

基本思想是:科學技術實踐是由多種異質成分彼此聯繫、相互建構而形成的網絡動態過程。基本方法論規則是:追隨行動者,即從各種異質的行動者選擇一個,通過追隨行動者的方式,向公眾展示以此行動者為中心的網絡建構過程。

其實簡單來說,以拉圖爾、卡龍為代表的巴黎學派主張自然和社會的變遷與演進都是通過行動者之間的互動以及行動者、互動所組成的網絡決定的。

該理論有三個核心概念:行動者(actor)、轉義者(mediator)和網絡(network)。

1

行動者

既可以指人類(humans),也包括觀念、技術、生物、組織、思想等非人的物體(non-humans,拉圖爾稱之為actant)。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去中心化的,任何通過製造差別而改變了事物狀態(在網絡中起到了change something的作用)的東西都可以被稱為行動者;即便是存在於網絡中卻沒有任何action、沒有造成任何改變的元素,也不能稱為「actor」。

其中,由於缺乏主觀能動性,非人行動者(non-humans)的意願需要通過「代言人」(spokesman)或「代理者(agent)」來表達。拉圖爾曾論述到,人和物之間原則上沒有太多的差別,它們都需要有人替它們說話。從代言人/代理者的角度看,代表人和代表物沒有什麼兩樣,代言人在這兩種場合都替不能說話的人或物如實說話。

➤ 比如,瓦特的蒸汽機通過瓦特之口展現在大家面前,燈泡也是通過愛迪生的發明和推廣才為大家所接受;而如果愛迪生並沒有發明燈泡,愛迪生就沒有資格成為燈泡的「代言人」。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者只有與研究對象進行「磋商」才能獲得該對象的「代言人」資格。

拉圖爾認為行動者具有能動性與廣泛性。行動者必須是要有行動(action)的,要到行動的過程中去尋找。由於行動者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作用,整個系統網絡的運轉是呈現動態的,因此要評估行動者的地位和作用,每次都需要重新解釋說明「行動者」是什麼。

2

轉義者

轉義者的概念與行動者的概念一樣,貫穿在整個行動者網絡理論中。轉義者會改變(transformation)、轉譯(translation)、扭曲(distort)和修改(modify)他們本應表達的意義或元素。即便是一種相當不起眼的信息或程序也足以能夠成為複雜的轉義者鏈條上的一個拐點,使情況在這個拐點上發生改變。這裡可以把轉義者比作一臺複雜的機器,你能知道輸入機器的信息、條件,但是卻無法預測輸出的是什麼,因為轉義者會「造成差異」。

拉圖爾認為,任何行動者都是轉義者。那麼在行動者網絡理論中,為什麼還要區分「行動者」和「轉義者」呢?二者的區別,僅僅在於行動者強調自身在網絡上的節點意義,而轉義者更突出地強調行動者能動的轉譯(translation)作用,也就是「造成差異」的作用,拉圖爾引入「轉義者」就是為了實現對行動者能動性的更深刻說明。

3

網絡

網絡是由行動者通過行動產生的聯繫(connection)形成的,網絡的節點便是行動者。而且行動者越活越,行動越頻繁,聯繫越密切,網絡也就越複雜,密度也越大,延伸的、覆蓋的範圍也就越廣。

網絡暗示了資源集中於「節點」,它們彼此聯接——鏈條和網眼,這些聯結使分散的資源結成網絡, 並擴展到所有角落。比如,電話線纖細脆弱,以至於在地圖上不可見,但電話網絡卻覆蓋全世界,將地球上所有分散的資源都覆蓋在電話網絡中。

這種網絡是一種描述連接的方法,強調工作、互動、流動、變化的過程。拉圖爾引用網絡的主要目的就是將人類行動者和非人類行動者以同等的身份併入其中,每個行動者都是網絡的節點,是平等的、去中心化的,唯一的區別就是與其他節點的聯繫(connection)的多少,但重要程度和網絡地位都是平等的。

4

轉譯

轉譯,是指行動者不斷努力把其他行動者的問題和興趣用自己的語言轉換出來,這是行動者之間產生互動的主要方式。所有行動者都處在這種轉換和被轉換之中,它意味著某一行動者的角色是通過其他行動者而得到界定的。只有通過轉譯,行動者才能被組合在一起,建立起行動者網絡;在網絡之中,行動者之間被期望能建立起穩定的關係(connection)。

➤ 在《潘多拉的希望》一書中,拉圖爾舉了一個「槍」和「人」的例子。一個人拿一把槍殺了人,那麼是「槍殺人」,還是「人殺人」呢?技術決定論者主張前者,社會建構論者支持後者,但槍只是中立的工具,拉圖爾看來這兩者都是偏面的。當一個人手上有一把槍,並用它來殺人時,人變成「兇手」,槍變成了「兇器」,受害者從人變成「屍體」,這便是角色的轉譯(translation),有被動也有主動。「殺人」行為,既不只是槍手意圖的結果,也不只是槍開火的結果,而是兩者聯結成的行動網絡的作用結果,人和槍都是行動者。這個例子既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非人物體也可以充當「行動者」,也可以用來解釋什麼是「轉譯」。

那麼介紹完這些,行動者網絡理論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應用呢?我們來看幾個案例。

當前,網絡新聞的分發可以分為「社交分發」(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和「機器算法分發」(如今日頭條、天天快報等)。行動者網絡理論認為,網絡中產生行動、引起變化的因素是行動者,人類和非人類都是平等的行動者。

據此,生產新聞產品的傳統媒體、網際網路分發平臺(背後的團隊)、用戶等都是新聞分發網絡中的重要人類行動者,而分發過程中應用的人工智慧技術、機器算法技術、4G/5G通訊技術、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物聯網技術、VR/AR 技術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非人類行動者。因此,想要搞好網絡新聞分發,這二者都要兼顧。

所以,在回答強調技術、價值、思想等非人物體的作用/意義的題目(如上面這個新聞分發)時,就可以應用到這個理論。該理論最廣泛的應用,就是通過強調非人行動者的重要性,以及與人類行動者的平等的地位,強調二者共同起作用的。

➤ 例如,當我們在探討在算法及算法新聞的發展過程中如何重建公共性,讓算法更好地為公眾的信息需求服務時,就可以從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角度切入。

在算法新聞的發展中所涉及的行動者包括了人工智慧技術公司、網際網路公司、商業聚合平臺、用戶、媒介組織、政府管理部門、科研機構等人類行動者,以及算法技術、信息基礎設施、政策法規、資金等非人類行動者,這些形成了算法及算法新聞的行動者網絡。

行動者在自己的周圍構建一個網絡,使其他要素依賴自己。為了獲得最大多數支持,網絡的建構者通過明確其他行動者的興趣並進行「轉譯」,從而將他們納入到網絡中來。

轉譯一般分為:問題呈現、利益賦予、徵召、動員、異議等過程,藉助行動者網絡理論我們得以重新審視算法與算法新聞,尋求算法時代公共性的建構方法。

不難發現,當各個行動者能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將公共性的考量納入到算法新聞的普及與應用的磋商中去,就有可能更好地將人類的反思、批判與自主的能力與日新月異的技術結合起來,更好地服務人類的解放。

行動者網絡理論也可以用來解釋「後真相」。前文提到,由於科學家參與了科學事實的建構,因此科學事實的生產中包含很多人為因素,儘管這些因素存在不確定性,但只要得到整個學界的認可,這些不確定因素也會變成科學事實。根據拉圖爾的理論,事實是行動者在網絡中共同作用而產生的,事實的力量不在於事實本身有多麼強大,而取決於生產它的網絡。

因此,學者方可成認為:「後真相時代,事實不受重視,並不是因為事實本身有問題,而是因為我們缺乏體面的公共生活、缺乏具備公信力的媒體和公共機構、缺乏一種共享的文化。」

因此,要想重建事實的權威,拉圖爾認為,科學家應承認:科學研究就是一種社會行為,科學研究的過程充滿了判斷,就是出自一張複雜的「行動者網絡」。同樣,要重塑媒體的公信力,就應該展示出生產新聞的「行動者網絡」——媒體的資源、行業的規範、記者的操守等,重建媒體的權威和公眾對於媒體的信任。

【參考資料】:

吳瑩等 - 跟隨行動者重組社會——讀拉圖爾的《重組社會:行動者網絡理論》

郭明哲 - 行動者網絡理論(ANT)——布魯諾·拉圖爾科學哲學研究

郭榮茂 - 從科學的社會建構到科學的建構——評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轉向

李宏傑 - 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研究——一種實踐科學觀

劉濟亮 - 拉圖爾行動者網絡理論研究

王增鵬 - 巴黎學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解析

陳詩琪 - 智能化背景下的網絡新聞分發——以行動者網絡理論為視角

賀建華 - 行動者的能動性觀念及其適當性反思——拉圖爾行動者網絡理論研究

方可成 -《重新思考什麼是「事實」》新聞實驗室會員通訊(231)

劉 斌 - 算法新聞的公共性建構研究 ——基於行動者網絡理論的視角

相關焦點

  • 行動者網絡理論 | 新傳理論27
    拉圖爾根據這些思想,提出了行動者網絡理論。行動者必須是要有行動(action)的,要到行動的過程中去尋找。由於行動者時時刻刻都在發生作用,整個系統網絡的運轉是呈現動態的,因此要評估行動者的地位和作用,每次都需要重新解釋說明「行動者」是什麼。轉義者的概念與行動者的概念一樣,貫穿在整個行動者網絡理論中。
  • 社會行動者理論|思路整理
    🍑 提出:社會行動者理論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科學技術研究,其基本出發點在於任何既定的社會「現實」都是一系列複雜社會關係互動的產物。在這些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中,既存在著傳統社會學意義上的人類行動者,也存在著一切非人類行動者。當一個網絡中的諸行動者結成「聯合」後,一個既定的社會場域才得以構型。
  • 社會實踐與行動者網絡理論相結合的社會翻譯學新視角
    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與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相結合的社會翻譯學視角,其同時關注宏觀、中觀與微觀研究,可以為社會翻譯學提供更廣闊的研究視野及更科學的研究方法。布迪厄的社會實踐理論關注個體的人生軌跡及其社會地位,認為個體的慣習是個體內化社會結構的結果,能預測個體的潛在行為;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行動者網絡理論並非拉圖爾所提出,但其對該理論的發展起到了核心作用,學界也常以「拉圖爾的行動者網絡理論」來指稱行動者網絡理論)則更傾向於研究「行動中的科學」,認為行動者的能動性是行動者與參與同一個活動中的其他行動者互動的結果,注重產品生產的過程。
  • 紮根理論|19北師大新傳專碩真題解析04
    2019年 北京師範大學新傳專碩334名詞解釋4紮根理論答題思路 對於研究方法的學習,即,理解過後,直接背就是了,這樣在考場上就不會出錯。紮根理論要明確其提出者、淵源、建構程序,同時還要了解對它的評價。
  • 鏡中我|新傳理論68
    1理論內容鏡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在《社會組織》中提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2 理論評價作為最早系統研究傳播現象、進行理論化嘗試的重要學者,庫利關心的一個主要課題是人的社會化問題。在庫利看來,傳播是「鏡中我」形成的主要機制,它不僅是個人社會化的途徑,而且是將整個社會連成一個整體的紐帶。
  •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新傳理論:媒介情境論
    胡師姐:北大新傳院研究生/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約書亞·梅洛維茨(Joshua Meyrowitz,1953- ),美國著名傳播學者,媒介技術學派代表人物,媒介情境論提出者,曾是波茲曼的博士生。
  • 這些高級傳播學理論,一旦用了,多加20分
    往年新傳各院校考研分數線370-390之間,但近些年個別院校複試線已經突破400分(用數據說話:這些考研熱門院校初試得考400+!各科得考……)。高分看似滿大街都是,但是拿高分卻非易事。根據往年經驗來看,高分與普通分最大的差別在於對專業知識的運用與拓展。「運用」層面考察的是你對於書本上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拓展」考察的是你對於專業領域的觀察和理解。
  • 大神帶你學傳播學:社會距離理論|新傳理論45
    胡師姐:北大新傳院研究生/專業從事新傳考研輔導7年/帶出百餘名學員成功考上北大等名校/滬江CCtalk年度TOP10名師導語人與人之間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坐在你面前你卻在玩手機……隨著科技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外在距離雖然越來越近,但心理距離卻越來越遠,所以才出現這種自我調侃的段子。其實這句話裡還包含了一個重要的新傳理論——社會距離。
  • 受眾研究|新傳理論22
    分類: 根據對信息的關注程度和內容的範圍,分為一般受眾和專門受眾; 根據接觸媒介方式的差異,分為讀者、聽眾、觀眾、網絡瀏覽者等; 有效受眾指不但解讀了媒介內容,而且在態度和行動上也實際接受媒介影響的人。
  • 以「媒介情境理論」解讀網絡社會
    但麥克盧漢的理論受到的爭議頗多,一度在20世紀80年代低迷下來。繼承麥氏理論的美國學者梅羅維茨大膽吸收了麥克盧漢理論的精華之處,從社會學的角度重新進行定位,獨創了富有特色又具有開拓性的「媒介情境理論」,很好地揭示了電子媒介如何引起場景、信息系統和行為的變化。隨著網絡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媒介情境理論」又一次找到了用武之地。
  • 人工神經網絡為夢想新理論鋪平道路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人工神經網絡上。網絡學習相關的細節,但也不相關。超擬合是機器學習專家們的苦惱,他們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技術來解決這個問題。 所有這些都迴避了一個問題:人類大腦是如何處理過擬合的。我們的日常經驗可以大量重複,那麼大腦是如何從這些單一的經驗總結到其他情況的呢?
  • 說服理論的提出和發展結合新情況論述|20北師大新傳學碩真題解析
    2020北師大新傳學碩829真題 論述題1說服理論的提出和發展結合新情況論述 答題思路 說服理論屬於霍夫蘭的基本理論,對於提出部分較為基礎,但要說服理論的發展部分可能思考不夠完善,或者複習準備不夠充分,略有難度。
  • 網絡社會學|克裡斯·安德森:《長尾理論》
    廣播誕生在信息供給極度匱乏的時代,人們雖渴望新的信息,但卻鮮有獲得新信息的途徑,或者,人們根本沒有發現自己有獲取不一樣的新信息的需求。廣播的頻道也非常有限,每日人們收聽著近乎相似的內容,也沒有發現新內容的渠道。假設音樂僅有古典音樂和爵士樂兩個頻道,愛好音樂的人們幾乎是「被迫」地收聽著這兩種音樂,而沒有機會發現也許自己喜歡的是搖滾樂或其他非常罕見的樂種。
  • 《悟空傳》丨從這裡再看網絡文學與網絡新人類
    原標題:由《悟空傳》反觀網絡文學與網絡新人類文/玄峰網絡文學,顧名思義就是以網絡為載體而發表的文學作品,其真正的學術定義尚不明確。在世紀之交時,中國的網際網路事業逐漸發展起來,《悟空傳》作者今何在最早在新浪網金庸客棧上面連載發表小說,共二十章。該書在出版後引起廣大網民的閱讀高潮,在網絡上一直享有「網絡第一書」的美譽。
  • 【光明理論·「十三五」展望十一】網際網路助力深化改革,建設網絡...
    10月29日大會勝利閉幕發表的公報中,明確指出要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稱「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這是自2012年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政府,做出的戰略判斷,以網際網路為助力,持續推進深化深化,將中國建設成為網絡強國,正式成為了中國最為重要的國家戰略目標之一。
  • 框架理論視域下的突發事件微博研究——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
    媒體的人情關懷框架顯著度為27.49%,多為對遇難者生平的報導,這些報導引起了受眾的不滿和業界對新聞倫理的思考,在此不做贅述。 對於政府微博來說,最顯著的就是事實認定框架,在樣本抽取時間範圍內,上海政府主要通過官方微博對外發布事件的善後處理以及遇難者名單等消息,並且及時回應了有關「美金引發踩踏事件」的不實消息。
  • 經典理論的新變化你都會了嗎?(上)
    +不同平臺網絡意見領袖新特徵一、SNS網絡中意見領袖的新特徵意見領袖與其跟隨者共處於一個興趣愛好圈子,網絡地位平等;發言質量高;影響力持續時間與話題擴散的高潮期重疊。+新媒介環境下的議程設置理論新媒介環境下的議程設置形成圖示新媒介環境下,議程設置的形成過程:①信息源 (事件) 刺激個體, 個體通過新媒介完成個體議程設置;②個體間傳遞,形成個體間議程設置;或直接上傳網絡分享,進入社群 (Community) ;③通過新媒介平臺反覆討論、博弈, 議程不斷被修訂,形成社群議程設置
  • newspedia | VLOG和媒介情境理論的新發展
    媒介情境論是基於梅羅維茨對麥克盧漢和戈夫曼理論的研究,以及「將這兩種理論流派合二為一的興趣」所形成的。媒介情境論融合了媒介理論與情境理論精華,以媒介時空觀為特徵,提出電子媒介作為信息系統,創造了新的環境,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
  • 技術決定論都有哪些理論|北大新傳學碩考研真題詳解06
    2020年 北京大學新傳學碩653論述第二題:技術決定論都有哪些理論,擇一進行評述01丨答題思路年年必考的常規命題點。這道論述題思路非常清晰,首先需要界定何為「技術決定論」,再回答關於「技術決定論」的部分理論,然後再針對某一理論進行評述。對於論述題,考生需要對這一理論進行全面分析,而且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可只針對理論泛泛而談,需要結合相關實例作出回答。
  • 回顧丨陳霖:現象 理論 視角——當代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研究述評
    [13]陳霖在《迷族:被神召喚的塵粒》中探討了粉絲文化如何被新媒介運行機制催生並利用新媒介構築起自身的文化空間。[14] 其四是對網絡流行語的研究。網絡流行語是理解網絡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重要入口,通過對其研究可以發現青少年網絡流行文化的特徵,因而引起學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