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世界歷史中的旅行者和哲學家的關係

2021-01-12 沈約讀史

引言

當自然科學受益於旅行者、編纂者和理論家之間的合作時,旅行者和哲學家之間的關 系在18世紀末卻變得很糟糕。直至19世紀末,大型的科學考察包含了所有的自然科學專家植物學、動物學、生物學、天文學,以及人類科學專家地理學、民族志與語言學。

在年輕的自然科學領域,他們以親密無間的團結作為標誌。與之相反的是,在人類科 學領域,觀察者和理論家之間的關係卻非常緊張。這是為什麼呢? 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們已看到布豐依據德· 布羅斯完成的概述,後者編纂了前幾個世紀旅行者的記述。在人類科學領域,我們已經看到,蒙田受啟發於讓· 德·萊 裡與希 羅多德的著作,並且去使用報導人各種各樣的見證。在18世紀時,一種建立於對科學工作既尊重又批評的分工上的合作,得以在自然科學領域繁榮,那為何單單在人類科學的領域裡就行不通呢?

我們曾將「哲學家」稱為房間裡的學者,他們負責概述對人類文化的描寫,卻「不用 離開他們的扶手椅」。這一形容後來被職業的人類學家用來批評「扶手椅上的人類學 家」。像博物學家一樣,哲學家曾投身於人類科學的建設,但他們的努力極少涉及旅行的 成果。 一些哲學家從對自然狀態的構想開始進行推理,這種猜想從未得到證實,也無法被證 實,即如何得以觀察到不存在社會的人群?這些哲學家很少囿於旅行記述,如霍布斯 ,對他來說人天生是惡的;或者盧梭,對他來說人天生是善的。其他哲學家 代替了學者型旅行家,他們與一個脫離原境並被搬移到歐洲上流社會的當地人建立一種想像的關係。

他們的冒險正是對當時風俗展開一種譏諷的、政治的與社會的猛烈批評的時機。因此,孟德斯鳩於1721年出版了《波斯人信札》,狄德羅於1772年出版了《布幹維爾航海補遺》。他們通過揭示外國人的出現及其改變壞境的經歷,從而嘲笑他們的同代人。毫無疑問,我們今天可以將這兩部作品當作出於距離化的民族志進行重新解讀,它們講述的不是野蠻人,而是所謂的文明人。野蠻人身份的雙重性同樣是當時許多文學作品的核心。在1611年,我們已經在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中找到兩個虛構的角色,壞人卡利班和好人愛麗爾, 他們代表了野蠻人的兩面。

在他們的船遇險之後,貴族普羅斯佩羅和他的女兒米蘭達生活在一座島上,那裡也住著被普羅斯佩羅用魔法成功降服的卡利班可能是「食人者」一詞的異位構詞。這裡與蒙田和萊裡的貴族野蠻人 形成對比。卡利班是一個半人怪獸,與充滿天賦並且頑皮的愛麗爾是性格相反的雙胞胎兄弟。莎士比亞這部作品有很多後繼者。卡利班和愛麗爾分別代表了被殖民者的兩面:反抗 者與順從者,就像安的列斯作家艾梅·塞澤爾在1969年的作品《一場暴風雨》中所描寫的那樣。莎士比亞自己也受到很多歐洲記述的啟發,如 麥哲倫考察團隊成員的記述和一個遇難船隻倖存者的記述。

此外,他還讀過 蒙田於1603年被譯為英語的作品。一個世紀之後,丹尼爾· 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於1719年以英文出版。此書受到另一個遇難船隻倖存者 記述的啟發。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文明人是如何被轉換到野蠻的生活之中。20世紀的讀者 們只記住了一個好的野蠻人的形象,即星期五,但食人者的形象也同樣存在著。 在這個對他者抱有幻想和對社會充滿諷刺的時刻,出現了一些嘗試,即利用二手材料 的編纂,將對過去文化的繼承理論化,或者將他們在地球上進行重新分配。

因而,那不勒 斯歷史學家詹巴蒂斯塔· 維柯在他1725年出版的《新科學》一書中指出,要從歷史資料中發現一種三階段的周期,及發展、成熟與衰落,這一周期對世界所有的民族都適用。不久之後,孟德斯鳩因試圖定義主導人類法律多樣性的科學法則,發展出了一個基於氣候影響,尤其是受到溫度影響的地理決定論。1748年,《論法的精神》出版,它展現了特別是在野蠻人當中,習俗和國內政治制度對自然和氣候的直 接依賴。這種地理決定論,長期被認為是錯誤的,但它並沒有妨礙社會學家埃米爾· 塗 爾幹自願從孟德斯鳩那裡借用這種決定論,從而去解釋文化的多樣性。

事實上,維柯像孟德斯鳩一樣,為不同於19世紀的生物進化論的社會進化論建立了基礎。只要旅行者不覺得自己介入到一項科學的集體工作中,他們就不會擔心來自哲學家的 批評。不過在18世紀,科學旅行成為一項真正的制度,並且這種考察大範圍地聯合了博物 學家、畫家、語言學家和民族志學者,他們出於同一個科學使命而聚集在一起。而哲學家 表現出的輕蔑,破壞了這些旅行者的職業榮譽感。科學旅行最終得以正名,成為一種開銷昂貴的考察,它由政府提供資金上的贊助,由學術機構提供科學上的支持。

16世紀的大型遠航,這種類型的考察只保留了航行日記的做法和探險的集體維度。以下的這些混淆都是錯誤的,那就是將18世紀時以科學為武裝和目 標的探險者,混淆於中世紀的克里斯多福· 哥倫布以及他的猶豫與恐懼,或是混淆於與 宗教戰爭做鬥爭的維萊加農地考察。儘管出現了兩個最早的自主性的概述,即維柯的歷史演變和孟德斯鳩的地理多樣性, 但這兩者都是對社會意義上的人進行思考,而不關心實際的人,因此,繼續將博物學和民族志式的觀察與奇珍收藏室的形象聯繫起來,這一做法在這些旅行中並沒有減少。在人類 科學方面,探險家的報告與房間裡的概述之間差距加大。

同時,那些新興的人類學、地理學、語言學的協會,開始廣泛並系統地傳播新的《旅行者指南》。這些指南以同樣的形式重拾旅行手冊的傳統,但為了做到系統而客觀地描述,它放棄了培養正直的人這一人文主義目標。 在人類科學領域內,必要的概述作品是否對孤獨的研究者來說過於龐大?換句話說, 孟德斯鳩的工作比布豐的更為繁重嗎?又或者,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發現普遍的法則,換句話說,將從未以同樣形式重複的現象的起因歸納出來,是一種固有的困難嗎?處於這一知 識的描述階段,難道不更應該指出一種建立社會科學專有分類的困難嗎?

這種困難與下列事實相關:當地人所說的與植物學家相反,他們用一種不同於學者和旅行者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世界。 實際上,在18世紀時,關於社會的新興科學,最缺乏的就是哲學家對田野材料的關注,換句話說,是旅行者和理論家之間的相互信任。一直要到1795年和法國大革命,歷史的教學工作才被委任給一名出於使命召喚的旅行者:語言學家和外交官沃爾內教授。

並且,除了旅行者與哲學家之間不信任的關係之外,我們同樣可以思考18世紀的旅行者是否為了理解當地人的觀點而有所儲備?與為了改變所研究人群的宗教信仰而定居其 間數十年的傳教士兼語言學家相比,旅行者是否由於同當地人的接觸較短而沒有過於迷 失?通過創造一種分鐘式的民族志,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是否 不會直面衝突或誤解?

相關焦點

  • 論世界歷史中的旅行者和哲學家的關係
    在這個對他者抱有幻想和對社會充滿諷刺的時刻,出現了一些嘗試,即利用二手材料 的編纂,將對過去文化的繼承理論化,或者將他們在地球上進行重新分配。因而,那不勒 斯歷史學家詹巴蒂斯塔· 維柯在他1725年出版的《新科學》一書中指出,要從歷史資料中發現一種三階段的周期,及發展、成熟與衰落,這一周期對世界所有的民族都適用。
  • 世界歷史上的啟蒙哲學家與歐洲之間的關係分析
    我們還記得,蒙田在發現美洲大陸近一個世紀之後,曾斷定食人族比歐洲人更具優越性,這是因為後者在宗教戰爭中曾暴力地相互廝殺。啟蒙時代的哲學家們試圖推動科學認知的進步,從而反對偏見和宗教蒙昧主義。與此同時,他們還揭示了以下兩件事:盧梭指 出,在一個固定不變的社會中,出身的特權比個人功績更重要;伏爾泰和狄德羅則指出, 專制的權力蔑視其臣民的意志。
  • 海登·懷特:作為分析的心靈哲學家
    鮮有哲學家發表史學理論作品,他們也往往各自為戰。史學理論幾乎全然被分析哲學家視作科學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它的最佳方式是處理亨普爾在《普遍規律在歷史學中的作用》③中提出的問題。在對證據、理論、因果關係和解釋的分析中,科學哲學發展迅速。它借鑑經驗主義的預設(正如科學本身被假定的那樣),吸收數學和物理學、概率論和數理邏輯的最新成果。
  • 人類與環境關係的歷史分析
    在本報告裡,生態現代化的時序分析,以4個層次為主軸,以3個領域為橫軸。由於資料和數據等原因,關於人類與自然關係、生態制度和觀念的時序分析是定性的,關於生態效率和結構的時序分析是定量的。一般而言,生態現代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Young 2000)。儘管生態現代化只有30多年歷史,但是,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卻是一個古老話題。
  • 哲學家尼採:世界上沒有本質的、永恆的東西
    黑格爾完善了主體性形上學,他使主體性和本體世界的內涵和地位達到了頂峰,因而同時也就結束了主體性形上學。黑格爾以後,他的「絕對精神」垮臺了,他以後的許多現代哲學家們紛紛起來撕裂他的「絕對精神」,摧毀他的形上學以至整個傳統形上學,使西方近代哲學轉向現代哲學。尼採便是以系統分析和批判傳統的主體性形上學為己任,真正實現這一轉向的現代哲學家。
  • 為什麼歷史上有很多物理學家、數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
    近代科學的起源在歷史上同時是哲學家,數學家的人有很多很多。假設你有本身穿越回去,和牛頓嘮嘮嗑,如果你管他老人家叫做科學家,他絕對不知道你到底在說什麼。其實「科學」這個詞,一直到了法拉第的時代,也就是19世紀初才出現。
  • 旅行者:在世界上最大的太空任務中
    1977年,兩艘太空飛行器開始執行一項任務,重新定義了我們對太陽系的了解-並將很快成為我們進入未知世界的大使。兩架旅行者號飛船仍在工作。每當旅行者1號發送回信號時,它就是任何人造物體從地球傳播的最遠距離。旅行者1號於2013年離開了太陽系,在撰寫本文時,距離旅行者200億公裡(120億英裡)。
  • 美國哲學家的預判:2050年的中國、美國與世界
    【導讀】2004年7月,73歲高齡的美國哲學家理察·羅蒂訪問上海,與復旦大學哲學系師生座談,題為「哲學家的展望:2050年的中國、美國與世界」。在這次演講中,羅蒂批判後現代主義一味解構,卻無益於解決實際問題;他還主張,面對人類目前面臨的危機,應當建立一個更強大的世界政府來捍衛世界和平。
  • 《崩壞學園2》時間旅行者的宴會實戰技能分析
    接下就一起來看下時間旅行者的宴會的技能實用性分析吧 時間旅行者的宴會 時間旅行者的宴會,可以稱他為時間瓶、自殺瓶 ... 崩壞學園2時間旅行者的宴會怎麼樣?時間旅行者的宴會技能實用性怎麼樣?
  • 外媒談時光機器:旅行者也無法改變過去
    參考消息網8月13日報導 外媒稱,從理論角度來說,沒什麼可以阻止人類創造出一部可以帶我們回到過去或者前往未來的時間機器,但其中存在一些矛盾,文學和科幻電影都試圖通過想像力來解決。時間旅行是可能的嗎?會有什麼後果?
  • 世界歷史:亨佩爾,普遍規律在歷史中的作用
    百家原創作者:康盛解歷史今天小編和大家說說美國科學哲學家卡爾·古斯塔夫·亨佩爾( 又譯作亨普耳),他是德商美國科學哲學家,一起來看看吧!20世紀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代表。生於德國奧拉尼斯堡,曾在哥廷根大學、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學與哲學。
  • 提出「缸中之腦」的美國哲學家普特南病逝,享年89歲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教授童世駿曾翻譯過普特南的《理性、真理與歷史》,並與普特南有過幾面之緣。他告訴澎湃新聞,普特南是典型的分析哲學家。他早年是馬克思主義者,一直對批判理論、法蘭克福學派很感興趣;同時又自覺繼承了美國本土的詹姆斯和杜威的實用主義傳統。到了晚年,有猶太人血統的普特南還對宗教哲學進行研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能把幾種思想傳統融合在一起,既犀利、敏銳,又不走極端。」
  • 哲學家王東嶽:我們都生活在假象中卻不知客觀世界是什麼
    東嶽先生說,人類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知外部的世界,而這些通道反饋的信息是主觀的,這決定了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也是「主觀」的。人類的感知系統不是為「求真」設定的,而是為「求存」設定的。一切世界觀和宇宙觀,都只不過是人類主觀締造的一個邏輯模型,而不是世界和宇宙的原樣反映。
  • 史學家簡述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生平歷史
    嗨,大家好,今天小編和大家聊聊歷史。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生於公元前470年為了把這件事與他那個時代的其他偉人相提並論,雕刻家費迪亞斯大約死於430年。索福克勒斯和歐裡庇得斯死於公元406年,伯裡克利死於429年,修昔底德死於公元399年。
  • 存在主義美學和「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
    海德格爾認為,藝術的價值在於揭示真理,藝術品和藝術家都以藝術為基礎,藝術之本質就是真理的生成和發生。美乃是作為無蔽的真理的一種現身方式,美是藝術顯現真理的方式。海德格爾指出,藝術是藝術和藝術家的本源藝術作品的本源,同時也就是創作者和保存者的本源,也就是一個民族的歷史性此在的本源。海德格爾說,藝術作品有兩大特徵,即世界的誕生和大地的顯現。
  • 他是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和數學家,卻有著這樣的愛情故事!
    笛卡爾是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和數學家,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學思想。意思就是只要我思考那就是存在的或者說只要是存在的,我就會去思考。他的哲學思想和哲學成就我們都知道。那麼她的愛情故事呢?今天就給大家講一講笛卡爾的愛情故事。
  • 哲學家的故事:生存的困境
    ---馬克思、孔德和盧梭通常人們對哲學家思想的關注要遠遠超過對他們生活的關注。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哲學家畢竟是靠他們的思想來影響這個世界的。然而,這並不是說,他們的生活就是無趣的,或者是不值得關注的。恰恰相反,作為一個獨特的創造各種奇異思想的群體,他們的個性生活有趣而發人深省,特別是對於二十世紀下半葉以前的哲學家是如此。
  • 科學是一種現代觀念,哲學家以獨特的思想,建立了西方的科學
    在這個敘事版本中,西方科學的建立通常被歸於哲學家泰勒斯,他生活在位於今天土耳其西海岸的希臘殖民地城市米利都。他之所以備受尊崇是因為他的思想有一些典型特徵,包括拒斥超自然的解釋,尋求統一的自然本原,願意就關於世界及其運作的各種思辨的相對優點進行理性爭論,等等。於是,西方科學據說誕生於古希臘人當中,他們將其發展到較為複雜的狀態然而,隨著羅馬的陷落和基督教的興起,科學的命運衰落了。
  • 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這是  A.主觀唯心主義觀點B.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C.形上學唯物主義觀點D.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範疇的定義是通過  A.物質和意識的關係界定的 B.一般與個別的關係界定的  C.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界定的D.認識與實踐的關係界定的  3.宋朝畫家文與可住宅的周圍有很多竹子。
  • 牛津法理學講席:哲學家的殖民地?
    除了張美露的華裔女性身份頗有話題性外,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牛津大學法學院的這一法理學講席在法學界的崇高地位,以及張美露的特殊履歷:她是一位哲學家;雖然她在哈佛拿過法學學位,但她一直在哲學系任教,從事倫理學領域的前沿工作;她與當代最頂尖的法哲學家約瑟夫·拉茲(Joseph Raz)有著密切的私人關係和理論上的互動,但他們聊的更多的是實踐理性而不是「法律的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