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2020-12-04 搜狐網

  一、單選題

  1.對事物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這是

  A.主觀唯心主義觀點B.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C.形上學唯物主義觀點D.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範疇的定義是通過

  A.物質和意識的關係界定的 B.一般與個別的關係界定的

  C.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界定的D.認識與實踐的關係界定的

  3.宋朝畫家文與可住宅的周圍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觀察竹子的變化,對竹子的形狀、姿態有透徹的了解,因而畫出的竹子生動逼真。有詩云:「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一事實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意識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

  B.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C.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

  D.物質具有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實在性

  4.打制粗糙的石器——製造金屬工具——鐵製工具的出現——機器的使用——電話、電視、計算機廣泛使用——用遺傳工程技術產生克隆羊,這有力表明實踐是

  A.客觀的物質性活動B.歷史性活動

  C.社會性活動D.能動的不斷發展的活動

  5.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所見所思往往各不相同,這說明

  A.意識是主體的自由創造B.意識不受客體的制約

  C.意識受主體狀態的影響D.意識的內容和形式是主觀的

  6.先有工程設計圖,然後按設計圖施工,建成大廈。這一事實說明

  A.意識在先,物質在後B.意識對物質有決定作用

  C.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D.物質對意識有決定作用

  7.主張「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什麼也沒有」的觀點,屬於

  A.否認意識存在的自然唯物主義

  B.主張世界統一於物質的辯證唯物主義

  C.否認時間與空間存在的唯心主義

  D.把人的意識理解為某種特殊的「精細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

  二、不定項選擇題

  1.人類對「物質」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物質」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主要是與

  A.社會實踐水平相聯繫

  B.階級鬥爭形式相聯繫

  C.科學技術水平相聯繫

  D.哲學發展水平相聯繫

  2.哲學物質範疇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聯繫表現在

  A.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發展

  B.後者是前者的基礎,前者是後者的理論成就的概括

  C.前者為後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

  D.前者是後者的根據,後者是前者的條件

  3.形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缺陷在於

  A.把質上無限多樣的物質世界歸結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種特殊的物質形態認為物質的一般

  C.不了解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D.不了解人類對物質的認識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

  4.辯證唯物主義同形上學唯物主義分歧在於主張

  A.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B.世界是運動發展的,還是靜止的

  C.意識有能動作用,還是沒有能動作用

  D.社會發展是有客觀規律,還是沒有客觀規律

  5.中國古代哲學家方以智指出:「氣凝為形,蘊發為光,竅激為聲,皆氣也」。這句話在哲學上表達了

  A.多元論的思想

  B.萬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的思想

  C.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D.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和物質運動形式多樣性的思想

  6.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係表現在

  A.沒有絕對運動就無所謂相對靜止

  B.沒有相對靜止也就無所謂絕對運動

  C.絕對運動包含著相對靜止,相對靜止包含著絕對運動

  D.絕對運動通過相對靜止表現出來

  7.中國古代晝夜用子醜寅卯……計時,現代人們用24小時計時,這說明時間

  A.是人的觀念產物

  B.是整理認識材料的工具

  C.觀念是相對的、可變的

  D.觀念和時間客觀性無關

  8.下列屬於社會實踐基本形式的是

  A. 司法人員辦案B. 藝術家表演

  C. 運動員訓練D. 農民育種

  9.實踐活動的展開的幾個基本環節有

  A. 確定一定的實踐目標

  B. 規劃一定的實踐計劃

  C. 制定相應的實踐方法

  D. 實踐過程的組織和管理及實踐結果及其檢驗

  10.實踐是人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

  A.通過實踐活動人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交換和精神轉換

  B.通過實踐活動使客體主體化,通過實踐活動使主體客觀化

  C.通過實踐主體把客體信息改變為主體的思維形式和內容

  D.通過實踐主體將信息進行思維加工,產生改造客體的目的、計劃、方法等實踐觀念

  11. 關於實踐的主體、客體說法正確的是

  A. 主體是指處於一定社會條件下,從事一定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B. 物也可以成為主體

  C. 實踐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客體具有客觀性

  D. 實踐的主體是一個歷史範疇,客體不是

  12.人類世界和自在世界的關係為

  A.人類世界不能脫離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類世界存在和發展的前提

  C.人類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都具有客觀性,在世界在實踐基礎上統一和分化

  13.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的區別

  A.自在世界是客觀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類世界產生之前的世界

  C.自在世界是人類活動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D.自在世界是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14.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表現為

  A.社會是獨立於人之外的客觀過程

  B.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

  C.社會物質生產方式是客觀的物質性的,社會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過程

  D.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

  15.根據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能動性,應承認

  A.意識是人腦分泌的特殊物質

  B.錯誤的思想也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C.一切物質都具有類似感覺的反映特性

  D.改造世界是意識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客觀世界而且能夠創造客觀世界

  16.「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黴,註定要受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裡表現為震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這說明

  A.沒有獨立存在的意識、精神

  B.意識永遠依賴物質

  C.語言是現實的意識,是意識的表現形式

  D.意識也就是物質的東西

  17.「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一命題揭示了

  A.人腦是意識的源泉

  B.意識是人腦產生的特殊物質

  C.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D.觀念的東西物質的東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18.人類意識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是

  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過程,後者是機械的、物理的、電子的過程

  B.前者具有能動創造性,後者不具有能動創造性

  C.既相聯繫又相區別

  D.前者具有社會性,後者不具有社會性

  19.「克隆」、「轉基因」等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識可以創造物質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觀點

  C.為「世界統一於物質」提供了自然科學依據

  D.意識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造世界

  20.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哲學上體現了

  A.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B.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C.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統一

  D.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2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表現,在於是否承認

  A.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B.運動的客觀性,時間、空間的客觀性

  C.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

  D.意識的能動性

  22.自然界萬物千姿百態,社會諸形態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同點,如

  A.都是感覺的複合B.都可以被認識,都是客觀實在

  C.都是不停地運動D.都有各自運動的規律

  三、辨析題

  1.「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物質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2.脫離物質的運動和脫離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像的,因此,運動就是物質,物質就是運動。

  3.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4.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的大腦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樣分泌意識。

  5.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將能完全代替人腦。

  6.「世界統一於存在」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觀點。

  四、分析題

  1.關於物質和運動的關係,有材料如下:

  材料1

  中國哲學家錢緒山認為:運動只是主觀意識(知)的運動「天只此知之虛明,地只此知之凝聚」。

  材料2

  西方哲學家畢爾生認為「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

  材料3

  中國哲學家朱熹認為「總天地萬物的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且「太極即理」。

  材料4

  西方哲學家黑格爾認為「運動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

  請回答:

  (1)材料1、2的共同哲學傾向。

  (2)材料3、4的共同哲學傾向。

  (3)材料1、2、3、4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2.在世界統一性問題上,歷史的哲學家們有不同的回答。現將有關材料摘錄如下

  材料1

  笛卡爾認為,物質和精神是兩種絕對不同的實體,精神的本性是思維,物質的本性是廣延,廣延不能思維,思維不具有廣延。物質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獨立,兩者都是世界是本原。杜林認為「包羅萬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統一於存在」。

  摘自《十六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和《哲學教程》

  材料2

  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種感覺構成了事物。黑格爾認為,整個世界是「絕對觀念」的「外化」和產物。

  摘自《人類知識原理》

  材料3

  思賓諾沙認為,物質自然界是唯一的實體,其餘一切都是它的屬性和具體樣式。思維和廣延不是兩個獨立的實體,而是唯一的物質實體的兩種不同屬性。一切物質都具有思維的屬性,一切個體都有心靈,只是程度不同。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

  (1)材料1屬於什麼觀點,兩位哲學家的觀點有什麼區別,錯誤的實質是什麼。

  (2)材料2屬於什麼觀點,兩位哲學家的觀點有何不同,錯在哪裡?

  (3)材料3屬於什麼觀點,錯在哪裡?

  3.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從哲學上闡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

  

相關焦點

  • 習題: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內容連結]見《參考書》第11頁知識點二、1.實踐的本質、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解析]實踐的本質、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決定了實踐在人類生活中具有基礎和根本的地位,它是社會生命的特殊運動形式。在實踐中,創造了人的基本特徵,使人成為一種自我創造的主體性存在,使人成為「社會存在物」。
  • 第二章 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而具體的物質形態、結構、屬性,卻隨著科學和實踐的進步而經常變化,是可變的、相對的,不能把物質的客觀實在性同具體的物質形態及其結構、屬性混為一談。哲學的物質範疇是一個最廣泛、最普遍的範疇,概括了世界上所有物質現象的共性,即客觀實在性;而自然科學的物質結構理論則是具體的自然科學問題,它反映的是自然界中具體物質形態的物理結構和屬性,是對物質形態的物理結構和屬性的具體認識。
  • 第二章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E. 物質運動形式多樣性的思想答案:BCDE解析:考查的知識點是:物質與運動的關係。題幹中的命題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命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作為唯物主義基本形態之一,也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不過,這種作為世界之本原的物質,往往是某一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如「水」、「火」、「氣」等等。
  • 考研政治輔導之世界的物質性和人的實踐活動
    三、意識與世界的物質統一性1995年真題:人的意識的主觀性方面的表現為_________.意識在形式上是主觀的,在內容上是客觀的,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象。從意識的主觀差別和客觀根源來看,意識的主觀性還表現在不同主體之間的差別性,同一主體在不同條件下的差別性。從意識的主觀特徵和客觀基礎來看,意識的主觀性不僅表現為它是對客觀對象近似真實的反映,而且還可能表現為它是對客觀對象的歪曲的或虛幻的反映,但這種歪曲或虛幻的主觀映象仍然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
  • 2016考研政治之物質世界和實踐
    4.實踐的本質含義、特徵和基本形式  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自覺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和直接現實性等基本特徵。  人類實踐活動的具體形式是豐富多樣的,包括物質生產實踐活動、處理社會關係的實踐(政治活動、社會改革活動、階級社會中的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等。其中生產實踐是最基本的形式。
  • 高中政治《生活與哲學》說課稿《實踐及其特點》
    可以說,在人類不懈的努力探索中,人類正在慢慢地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觸及它真實的模樣,那麼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到底從何而來,人的認識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人腦中固有的,人的認識來自於實踐。那麼什麼是實踐?它有什麼特點?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實踐及其特點》。
  • 辯證唯物主義的實踐自覺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辯證唯物主義植根實踐、服務實踐,將唯物主義與辯證法、自然觀與歷史觀、認識論與方法論從實踐自覺的高度科學統一起來。這讓辯證唯物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從客觀實際出發進行實踐活動。
  • 物質性(The Materiality)繪畫
    裸色,其實說白了就是人的本色,我用「裸色」這個詞來引申——作 品的「肉身」,也就是作品自身的「物質性」概念。「物質」和「物質性」其實是兩個概念。「物質」是構成作品的材料和媒介,比如畫布、顏料,等等......這些都是物質,它們是非常具體的東西,只有這些東西被主觀 地融合到一起時,才可能形成繪畫或者別的什麼東西。一堆顏料擺在那裡,靠它自己是無法形成繪畫的。
  • 教師招聘高中政治《實踐及其特徵》教案
    環節二:新課講授1.實踐含義兩層基本含義:(1)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2)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討論:下列活動中哪些是實踐?古代只能舉頭望明月,而現代卻能登月探測,體現實踐的哪一特點?學生結合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回答。結論:實踐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探究二】請看看這是什麼?(舉起橘子)這可不是一般的橘子哦,它是某農大研究院培育的柑橘三號最新品種,想不想知道它的味道呢?怎麼才能知道呀?
  • 堅持把辯證唯物主義貫穿實踐全過程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黨員幹部,更要把辯證唯物主義貫穿到實踐全過程中來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就要一切從實際出發。
  • 2020教師招聘面試技巧:高中政治《實踐及其特徵》教案
    環節二:新課講授1.實踐含義兩層基本含義:(1)實踐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2)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討論:下列活動中哪些是實踐?古代只能舉頭望明月,而現代卻能登月探測,體現實踐的哪一特點?學生結合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回答。結論:實踐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3.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探究二】請看看這是什麼?(舉起橘子)這可不是一般的橘子哦,它是某農大研究院培育的柑橘三號最新品種,想不想知道它的味道呢?怎麼才能知道呀?
  • 匯總:馬哲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歷年真題
    跨考教育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規律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唯物論和辯證法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歷年的考核重點,尤其是對於熱門考點常常會反覆命題。
  • 科學本質是實踐,實踐本質是心,心的根本在一體
    「《傳習錄》王陽明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的人就在於沒有客觀思維,只憑自己的想法去做事。茫茫蕩蕩懸空去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的人是沒有整體性的思維,只看到事物的部分,只在部分裡打轉轉,只的所謂詭辯,而無做事的方法。知行合一,是既要有知,有要符合良知的一體根本性的實踐。
  • 社區公基政治知識:實踐與認識的關係
    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反映論,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認識路線;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是先驗論,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的認識路線。2.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在認識論上,存在著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根本對立。這是由於對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不同回答而產生的。可知論肯定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主張世界是可知的,人類能夠正確認識外部世界。
  • 《同義詞》的形式 / 關於電影物質性的思考
    這裡做一個關於影片形式的思考,側重點在影片引發的「物質性」的思考。德勒茲在關於力量方面有個有趣的觀點,他說作畫過程中「你畫的只是力」。在繪畫中,如果「力」被提示,那必定會導致繪畫的物質性被提示,比如馬奈和塞尚的做法。
  • 「趨向:社會理論、田野經驗與應用實踐」學術工作坊側記
    結合併置、詮釋與解釋不同維度的分析,張文義指出,當科學與非科學同時出現時,人們抽離出所有體系,允許其相互競爭、彼此詮釋,或相互接納、並置對方,無意中實踐著一個完整但不明言的智慧:人同時活在物質和理念、自然和社會中。
  • ...原理概論」考點: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客觀物質活動
    馬克思主義從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係上把握實踐。實踐是主體能動地改造和探索客體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實踐主體是指處於一定社會關係中的具有實踐能力的人。人是實踐活動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的因素,實踐主體可以劃分為個人主體、集團主體和類主體三種形式。  實踐客體是主體實踐活動所指向的對象。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內容和基本原理
    馬克思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於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去理解,從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去理解,不是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人這個主題方面去理解。簡單來說,世界是人的世界,人是世界的人,人與世界的關係的主客觀的對立關係,又是在實踐條件下統一的辯證關係。
  • 清華大學社會實踐支隊到萬源市開展實踐活動
    四川新聞網達州7月12日訊(馬發海)7月1日至7月10日,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博士生張燁宇帶隊的清華大學社會實踐支隊一行11人到萬源市開展了為期10天的實踐活動。清華大學社會實踐支隊來革命老區萬源開展實踐活動,雖然只有短短的10天時間,但清華學子們以清晰的思路、務實的作風和創新進取的精神,用實踐的力量來推動自我和社會的進步,充分展示了一份份令人為之感動的「青春中國」的力量與智慧,出色地完成了社會實踐各項工作任務,達到了「受教育、長才幹、作貢獻」的目的,受到實踐單位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