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選題
1.對事物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這是
A.主觀唯心主義觀點B.客觀唯心主義觀點
C.形上學唯物主義觀點D.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範疇的定義是通過
A.物質和意識的關係界定的 B.一般與個別的關係界定的
C.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界定的D.認識與實踐的關係界定的
3.宋朝畫家文與可住宅的周圍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觀察竹子的變化,對竹子的形狀、姿態有透徹的了解,因而畫出的竹子生動逼真。有詩云:「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一事實體現的哲學道理是
A.意識是物質長期發展的產物
B.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C.意識是對客觀世界的能動反映
D.物質具有不依賴於意識的客觀實在性
4.打制粗糙的石器——製造金屬工具——鐵製工具的出現——機器的使用——電話、電視、計算機廣泛使用——用遺傳工程技術產生克隆羊,這有力表明實踐是
A.客觀的物質性活動B.歷史性活動
C.社會性活動D.能動的不斷發展的活動
5.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所見所思往往各不相同,這說明
A.意識是主體的自由創造B.意識不受客體的制約
C.意識受主體狀態的影響D.意識的內容和形式是主觀的
6.先有工程設計圖,然後按設計圖施工,建成大廈。這一事實說明
A.意識在先,物質在後B.意識對物質有決定作用
C.意識對物質有能動作用D.物質對意識有決定作用
7.主張「世界上除了運動著的物質之外,什麼也沒有」的觀點,屬於
A.否認意識存在的自然唯物主義
B.主張世界統一於物質的辯證唯物主義
C.否認時間與空間存在的唯心主義
D.把人的意識理解為某種特殊的「精細物質」的機械唯物主義
二、不定項選擇題
1.人類對「物質」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對「物質」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主要是與
A.社會實踐水平相聯繫
B.階級鬥爭形式相聯繫
C.科學技術水平相聯繫
D.哲學發展水平相聯繫
2.哲學物質範疇和自然科學物質結構理論的聯繫表現在
A.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發展
B.後者是前者的基礎,前者是後者的理論成就的概括
C.前者為後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
D.前者是後者的根據,後者是前者的條件
3.形上學唯物主義物質觀的缺陷在於
A.把質上無限多樣的物質世界歸結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
B.把某種特殊的物質形態認為物質的一般
C.不了解人類社會的物質性
D.不了解人類對物質的認識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展過程
4.辯證唯物主義同形上學唯物主義分歧在於主張
A.世界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B.世界是運動發展的,還是靜止的
C.意識有能動作用,還是沒有能動作用
D.社會發展是有客觀規律,還是沒有客觀規律
5.中國古代哲學家方以智指出:「氣凝為形,蘊發為光,竅激為聲,皆氣也」。這句話在哲學上表達了
A.多元論的思想
B.萬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式的思想
C.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D.物質和運動不可分的思想和物質運動形式多樣性的思想
6.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的關係表現在
A.沒有絕對運動就無所謂相對靜止
B.沒有相對靜止也就無所謂絕對運動
C.絕對運動包含著相對靜止,相對靜止包含著絕對運動
D.絕對運動通過相對靜止表現出來
7.中國古代晝夜用子醜寅卯……計時,現代人們用24小時計時,這說明時間
A.是人的觀念產物
B.是整理認識材料的工具
C.觀念是相對的、可變的
D.觀念和時間客觀性無關
8.下列屬於社會實踐基本形式的是
A. 司法人員辦案B. 藝術家表演
C. 運動員訓練D. 農民育種
9.實踐活動的展開的幾個基本環節有
A. 確定一定的實踐目標
B. 規劃一定的實踐計劃
C. 制定相應的實踐方法
D. 實踐過程的組織和管理及實踐結果及其檢驗
10.實踐是人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是指
A.通過實踐活動人與外部世界進行物質交換和精神轉換
B.通過實踐活動使客體主體化,通過實踐活動使主體客觀化
C.通過實踐主體把客體信息改變為主體的思維形式和內容
D.通過實踐主體將信息進行思維加工,產生改造客體的目的、計劃、方法等實踐觀念
11. 關於實踐的主體、客體說法正確的是
A. 主體是指處於一定社會條件下,從事一定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人
B. 物也可以成為主體
C. 實踐的主體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客體具有客觀性
D. 實踐的主體是一個歷史範疇,客體不是
12.人類世界和自在世界的關係為
A.人類世界不能脫離自在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類世界存在和發展的前提
C.人類世界就是自在世界
D.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都具有客觀性,在世界在實踐基礎上統一和分化
13.自在世界與人類世界的區別
A.自在世界是客觀世界
B.自在世界是人類世界產生之前的世界
C.自在世界是人類活動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D.自在世界是未被人化的自然界
14.人類社會的物質性表現為
A.社會是獨立於人之外的客觀過程
B.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自身的客觀規律
C.社會物質生產方式是客觀的物質性的,社會基本矛盾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過程
D.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
15.根據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和能動性,應承認
A.意識是人腦分泌的特殊物質
B.錯誤的思想也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C.一切物質都具有類似感覺的反映特性
D.改造世界是意識能動性最突出的表現,人的意識不僅能反映客觀世界而且能夠創造客觀世界
16.「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黴,註定要受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裡表現為震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這說明
A.沒有獨立存在的意識、精神
B.意識永遠依賴物質
C.語言是現實的意識,是意識的表現形式
D.意識也就是物質的東西
17.「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這一命題揭示了
A.人腦是意識的源泉
B.意識是人腦產生的特殊物質
C.意識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
D.觀念的東西物質的東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18.人類意識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是
A.前者是生理的、心理的過程,後者是機械的、物理的、電子的過程
B.前者具有能動創造性,後者不具有能動創造性
C.既相聯繫又相區別
D.前者具有社會性,後者不具有社會性
19.「克隆」、「轉基因」等生命科學的重大突破,表明
A.意識可以創造物質
B.有力地批判了「上帝造物」的觀點
C.為「世界統一於物質」提供了自然科學依據
D.意識不僅反映世界而且創造世界
20.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在哲學上體現了
A.主觀和客觀的統一
B.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
C.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統一
D.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統一
2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表現,在於是否承認
A.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B.運動的客觀性,時間、空間的客觀性
C.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
D.意識的能動性
22.自然界萬物千姿百態,社會諸形態各不相同,但有一些共同點,如
A.都是感覺的複合B.都可以被認識,都是客觀實在
C.都是不停地運動D.都有各自運動的規律
三、辨析題
1.「物質無非是各種實物的總和,物質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
2.脫離物質的運動和脫離運動的物質都是不可想像的,因此,運動就是物質,物質就是運動。
3.實踐是人的存在方式。
4.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的大腦就像胃分泌胃液那樣分泌意識。
5.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計算機將能完全代替人腦。
6.「世界統一於存在」是唯物主義一元論的根本觀點。
四、分析題
1.關於物質和運動的關係,有材料如下:
材料1
中國哲學家錢緒山認為:運動只是主觀意識(知)的運動「天只此知之虛明,地只此知之凝聚」。
材料2
西方哲學家畢爾生認為「萬物都在運動,但只是在概念中運動」。
材料3
中國哲學家朱熹認為「總天地萬物的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且「太極即理」。
材料4
西方哲學家黑格爾認為「運動是絕對精神的自我運動」。
請回答:
(1)材料1、2的共同哲學傾向。
(2)材料3、4的共同哲學傾向。
(3)材料1、2、3、4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2.在世界統一性問題上,歷史的哲學家們有不同的回答。現將有關材料摘錄如下
材料1
笛卡爾認為,物質和精神是兩種絕對不同的實體,精神的本性是思維,物質的本性是廣延,廣延不能思維,思維不具有廣延。物質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獨立,兩者都是世界是本原。杜林認為「包羅萬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統一於存在」。
摘自《十六世紀西歐各國哲學》和《哲學教程》
材料2
貝克萊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種感覺構成了事物。黑格爾認為,整個世界是「絕對觀念」的「外化」和產物。
摘自《人類知識原理》
材料3
思賓諾沙認為,物質自然界是唯一的實體,其餘一切都是它的屬性和具體樣式。思維和廣延不是兩個獨立的實體,而是唯一的物質實體的兩種不同屬性。一切物質都具有思維的屬性,一切個體都有心靈,只是程度不同。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哲學》
(1)材料1屬於什麼觀點,兩位哲學家的觀點有什麼區別,錯誤的實質是什麼。
(2)材料2屬於什麼觀點,兩位哲學家的觀點有何不同,錯在哪裡?
(3)材料3屬於什麼觀點,錯在哪裡?
3.結合我國改革開放的實際,從哲學上闡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