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世界歷史中的旅行者和哲學家的關係

2020-12-04 沈約讀史

引言

當自然科學受益於旅行者、編纂者和理論家之間的合作時,旅行者和哲學家之間的關 系在18世紀末卻變得很糟糕。直至19世紀末,大型的科學考察包含了所有的自然科學專家植物學、動物學、生物學、天文學,以及人類科學專家地理學、民族志與語言學。

在年輕的自然科學領域,他們以親密無間的團結作為標誌。與之相反的是,在人類科 學領域,觀察者和理論家之間的關係卻非常緊張。這是為什麼呢? 在自然科學領域,我們已看到布豐依據德· 布羅斯完成的概述,後者編纂了前幾個世紀旅行者的記述。在人類科學領域,我們已經看到,蒙田受啟發於讓· 德·萊 裡與希 羅多德的著作,並且去使用報導人各種各樣的見證。在18世紀時,一種建立於對科學工作既尊重又批評的分工上的合作,得以在自然科學領域繁榮,那為何單單在人類科學的領域裡就行不通呢?

我們曾將「哲學家」稱為房間裡的學者,他們負責概述對人類文化的描寫,卻「不用 離開他們的扶手椅」。這一形容後來被職業的人類學家用來批評「扶手椅上的人類學 家」。像博物學家一樣,哲學家曾投身於人類科學的建設,但他們的努力極少涉及旅行的 成果。 一些哲學家從對自然狀態的構想開始進行推理,這種猜想從未得到證實,也無法被證 實,即如何得以觀察到不存在社會的人群?這些哲學家很少囿於旅行記述,如霍布斯 ,對他來說人天生是惡的;或者盧梭,對他來說人天生是善的。其他哲學家 代替了學者型旅行家,他們與一個脫離原境並被搬移到歐洲上流社會的當地人建立一種想像的關係。

他們的冒險正是對當時風俗展開一種譏諷的、政治的與社會的猛烈批評的時機。因此,孟德斯鳩於1721年出版了《波斯人信札》,狄德羅於1772年出版了《布幹維爾航海補遺》。他們通過揭示外國人的出現及其改變壞境的經歷,從而嘲笑他們的同代人。毫無疑問,我們今天可以將這兩部作品當作出於距離化的民族志進行重新解讀,它們講述的不是野蠻人,而是所謂的文明人。野蠻人身份的雙重性同樣是當時許多文學作品的核心。在1611年,我們已經在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中找到兩個虛構的角色,壞人卡利班和好人愛麗爾, 他們代表了野蠻人的兩面。

在他們的船遇險之後,貴族普羅斯佩羅和他的女兒米蘭達生活在一座島上,那裡也住著被普羅斯佩羅用魔法成功降服的卡利班可能是「食人者」一詞的異位構詞。這裡與蒙田和萊裡的貴族野蠻人 形成對比。卡利班是一個半人怪獸,與充滿天賦並且頑皮的愛麗爾是性格相反的雙胞胎兄弟。莎士比亞這部作品有很多後繼者。卡利班和愛麗爾分別代表了被殖民者的兩面:反抗 者與順從者,就像安的列斯作家艾梅·塞澤爾在1969年的作品《一場暴風雨》中所描寫的那樣。莎士比亞自己也受到很多歐洲記述的啟發,如 麥哲倫考察團隊成員的記述和一個遇難船隻倖存者的記述。

此外,他還讀過 蒙田於1603年被譯為英語的作品。一個世紀之後,丹尼爾· 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於1719年以英文出版。此書受到另一個遇難船隻倖存者 記述的啟發。這部小說講述了一個文明人是如何被轉換到野蠻的生活之中。20世紀的讀者 們只記住了一個好的野蠻人的形象,即星期五,但食人者的形象也同樣存在著。 在這個對他者抱有幻想和對社會充滿諷刺的時刻,出現了一些嘗試,即利用二手材料 的編纂,將對過去文化的繼承理論化,或者將他們在地球上進行重新分配。

因而,那不勒 斯歷史學家詹巴蒂斯塔· 維柯在他1725年出版的《新科學》一書中指出,要從歷史資料中發現一種三階段的周期,及發展、成熟與衰落,這一周期對世界所有的民族都適用。不久之後,孟德斯鳩因試圖定義主導人類法律多樣性的科學法則,發展出了一個基於氣候影響,尤其是受到溫度影響的地理決定論。1748年,《論法的精神》出版,它展現了特別是在野蠻人當中,習俗和國內政治制度對自然和氣候的直 接依賴。這種地理決定論,長期被認為是錯誤的,但它並沒有妨礙社會學家埃米爾· 塗 爾幹自願從孟德斯鳩那裡借用這種決定論,從而去解釋文化的多樣性。

事實上,維柯像孟德斯鳩一樣,為不同於19世紀的生物進化論的社會進化論建立了基礎。只要旅行者不覺得自己介入到一項科學的集體工作中,他們就不會擔心來自哲學家的 批評。不過在18世紀,科學旅行成為一項真正的制度,並且這種考察大範圍地聯合了博物 學家、畫家、語言學家和民族志學者,他們出於同一個科學使命而聚集在一起。而哲學家 表現出的輕蔑,破壞了這些旅行者的職業榮譽感。科學旅行最終得以正名,成為一種開銷昂貴的考察,它由政府提供資金上的贊助,由學術機構提供科學上的支持。

16世紀的大型遠航,這種類型的考察只保留了航行日記的做法和探險的集體維度。以下的這些混淆都是錯誤的,那就是將18世紀時以科學為武裝和目 標的探險者,混淆於中世紀的克里斯多福· 哥倫布以及他的猶豫與恐懼,或是混淆於與 宗教戰爭做鬥爭的維萊加農地考察。儘管出現了兩個最早的自主性的概述,即維柯的歷史演變和孟德斯鳩的地理多樣性, 但這兩者都是對社會意義上的人進行思考,而不關心實際的人,因此,繼續將博物學和民族志式的觀察與奇珍收藏室的形象聯繫起來,這一做法在這些旅行中並沒有減少。在人類 科學方面,探險家的報告與房間裡的概述之間差距加大。

同時,那些新興的人類學、地理學、語言學的協會,開始廣泛並系統地傳播新的《旅行者指南》。這些指南以同樣的形式重拾旅行手冊的傳統,但為了做到系統而客觀地描述,它放棄了培養正直的人這一人文主義目標。 在人類科學領域內,必要的概述作品是否對孤獨的研究者來說過於龐大?換句話說, 孟德斯鳩的工作比布豐的更為繁重嗎?又或者,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發現普遍的法則,換句話說,將從未以同樣形式重複的現象的起因歸納出來,是一種固有的困難嗎?處於這一知 識的描述階段,難道不更應該指出一種建立社會科學專有分類的困難嗎?

這種困難與下列事實相關:當地人所說的與植物學家相反,他們用一種不同於學者和旅行者的語言來描述自己的世界。 實際上,在18世紀時,關於社會的新興科學,最缺乏的就是哲學家對田野材料的關注,換句話說,是旅行者和理論家之間的相互信任。一直要到1795年和法國大革命,歷史的教學工作才被委任給一名出於使命召喚的旅行者:語言學家和外交官沃爾內教授。

並且,除了旅行者與哲學家之間不信任的關係之外,我們同樣可以思考18世紀的旅行者是否為了理解當地人的觀點而有所儲備?與為了改變所研究人群的宗教信仰而定居其 間數十年的傳教士兼語言學家相比,旅行者是否由於同當地人的接觸較短而沒有過於迷 失?通過創造一種分鐘式的民族志,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是否 不會直面衝突或誤解?

相關焦點

  • 分析世界歷史中的旅行者和哲學家的關係
    在這個對他者抱有幻想和對社會充滿諷刺的時刻,出現了一些嘗試,即利用二手材料 的編纂,將對過去文化的繼承理論化,或者將他們在地球上進行重新分配。因而,那不勒 斯歷史學家詹巴蒂斯塔· 維柯在他1725年出版的《新科學》一書中指出,要從歷史資料中發現一種三階段的周期,及發展、成熟與衰落,這一周期對世界所有的民族都適用。
  • 世界歷史上的啟蒙哲學家與歐洲之間的關係分析
    然而,這並沒有阻止該理論在20世紀初的捲土重來,當德國納粹在 歐洲大地上對被他們認為的低劣種族,即猶太人和吉普賽人進行種族滅絕時,印歐種族理 論被用來充作辯護之詞。那麼,如果不陷入歐洲優越性的幻象,應該如何去思考歐洲與世界其他地方之間的文化差異呢?
  • 交互主體性:從關係本體論到關係認識論
    在廣松涉看來,傳統認識論中主—客二元圖式的真正被超越,當然首先是在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中實現的。在這一點上,許多當代資產階級哲學家並沒有意識到。因為,在馬克思的哲學視域中,意識的社會歷史本質第一次得到科學說明。然而,馬克思沒有明確突出強調的方面是,「人的意識在本源上是社會化、交互主體化這一與件」[1](P18)。
  • 人類歷史是在進步中嗎?──康德論歷史的目的
    本講座首先介紹康德的歷史哲學及其理論意義,特別是其「永久和平」的構想,接著探討其現實意義,特別是「永久和平」論與歐洲聯盟的關係,以及它對東亞局勢的借鑑意義。10月22日19:30,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明輝教授將來到季風書園,為我們分享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人類歷史是在進步中嗎?
  • 量子論和量子力學的出現 牛頓與量子論的關係
    這是我們進入量子世界的第一課,我們為什麼要了解量子論和量子力學呢?這些名詞聽起來都是很高大上的,通常你翻開所有的量子論和量子力學的教科書,你總是在第一課裡面就能看到弗蘭克做錯什麼事情、愛因斯坦做了什麼事情、波爾又做了什麼事情,所有的教科書都是按照歷史的順序來講兩者的,我就得這麼講呢應該是很違反邏輯的,但是量子論確實是這麼來發現的。
  • 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的辯證法
    世界」的實證知識,而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實質內容的反思性的哲學理論。作為歷史性的思想和思想性的歷史,哲學的世界觀是以理論形態所表徵的人生在世和人在途中的人的目光。它既是反思存在的存在論,又是追問存在的根據的本體論,由此構成反思思維與存在的否定性統一的辯證法。辯證法是以「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為「基本問題」的存在論、本體論和世界觀「三者一致」的哲學理論。
  • 世界歷史:亨佩爾,普遍規律在歷史中的作用
    百家原創作者:康盛解歷史今天小編和大家說說美國科學哲學家卡爾·古斯塔夫·亨佩爾( 又譯作亨普耳),他是德商美國科學哲學家,一起來看看吧!20世紀邏輯實證主義的主要代表。生於德國奧拉尼斯堡,曾在哥廷根大學、海德堡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學與哲學。
  • 存在主義美學和「詩人哲學家」海德格爾
    現代西方美學以存在為核心,在美學的發展史上,現代美學的一個重要轉變就是「存在論美學」對古典「本體論美學「提出挑戰,由追究「美的本質」的「本質論美學」,向關注「美的存在」的「存在論美學」的轉變,後現代西方美學則以語言為核心。海德格爾美學思想一方面確立了存在的本體地位,從而標誌著現代西方美學的完成;另一方面,又開拓了語言釋義學的存在領域,從而又標誌著後現代西方美學的開始。
  • 世界哲學大會|希爾貝克:交往實踐中避免「半現代態度」和「論辯...
    原標題:24位世界哲學家訪談 | 希爾貝克:在交往實踐中避免「半現代態度」和「論辯恐懼」編saying在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WCP)於北京召開(8月13日到20日)前後,文匯報文匯講堂工作室聯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華東師大哲學系共同向公眾呈現豐富多彩的「聆聽世界哲人、親近當代哲學——慶賀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在北京召開·24位世界哲學家訪談錄」。
  • 哲學家與物理學家的「時間」之戰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德國哲學家卡爾·洛維特在他的《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中曾這樣感嘆:「在我們這個時代,數百萬人默默地背上了歷史的十字架。」傳統的時間觀成為了敏銳的哲學家和科學家的反思對象。  近代的理性和科學方法,建立在分割和細化的研究方式上,這無異於把活的肌體解剖為各個器官單獨研究,丟失了真正的生命。作為哲學家,柏格森的主要工作就是要打通主客二分造成的割裂局面。
  • 坤鵬論:海德格爾——在世界之中存在(上)
    人就是這樣,學問高和人品好不是因果關係。想想也很正常,如果兩者真能劃上等號,隨著教育程度越來越高,人類早該聖人遍地走,世界早已和平。——坤鵬論胡塞爾之後,他的兩位學生馬克斯·舍勒和馬丁·海德格爾,被認為是現象學的衣缽傳承。舍勒是毋庸置疑的接班人,他為現象學在各社會學科的實際應用所做貢獻有目共睹,成就斐然。
  • 海登·懷特:作為分析的心靈哲學家
    鮮有哲學家發表史學理論作品,他們也往往各自為戰。史學理論幾乎全然被分析哲學家視作科學哲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它的最佳方式是處理亨普爾在《普遍規律在歷史學中的作用》③中提出的問題。在對證據、理論、因果關係和解釋的分析中,科學哲學發展迅速。它借鑑經驗主義的預設(正如科學本身被假定的那樣),吸收數學和物理學、概率論和數理邏輯的最新成果。
  • 哲學家王東嶽:我們都生活在假象中卻不知客觀世界是什麼
    東嶽先生說,人類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感知外部的世界,而這些通道反饋的信息是主觀的,這決定了我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也是「主觀」的。人類的感知系統不是為「求真」設定的,而是為「求存」設定的。一切世界觀和宇宙觀,都只不過是人類主觀締造的一個邏輯模型,而不是世界和宇宙的原樣反映。
  • 《影響世界歷史100名人》十大思想巨匠,「世界上不分國籍的人」
    良知是他們的基本道德,理性是他們的遺傳基因;尋根問底是他們的癖好,挑戰權威是他們的秉性;客觀和公正是他們的判斷標準,懷疑和批判是他們的精神利劍;探索真理、揭示本質是他們的天職。他們就是思想家,說一說影響世界歷史的十大思想巨匠。第一位: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李耳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
  • 大哲學家黑格爾十句名言,揭示理想與真理,句句經典,值得牢記
    自黑格爾以後,世界哲學史上從此失去無所不包的哲學體系。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黑格爾的哲學世界,感悟他筆下那些至理名言,絕對受用。 他的著作體現出來的高度幾乎涉獵人類知識的所有領域,包括:歷史、自然、法學等等,在廣博的知識與深邃的思考加持下,散發出無窮的魅力。 黑格爾建構了哲學史上最龐大、最全面的本體論哲學體系。他將歷史與邏輯一致的辯證原則和本體論、認識論、辯證法、邏輯學相統一,一舉成為19世紀影響力最大的哲學家,對後輩哲學發展產生承上啟下的作用。
  • 坤鵬論:一切都是已經決定好的嗎?
    哲學是科學之母,隨著科學的昌盛,又反過來影響哲學,特別是近現代,關係近乎顛倒,科學作用於哲學的力量明顯更強大些。——坤鵬論坤鵬論在文章中曾多次提到過決定論,但是,查了查後才發現,以前並沒有對其進行過比較詳細的解釋。
  • 晁天義「實驗方法與歷史研究」論歷史科學化過程的自然科學進路
    (20)認識論的局限必然反映在方法論方面。19世紀以來形成的史學研究方法,大體可歸為考證法和「移情法」兩者,它們分別是客觀主義史學家和形上學家的發明。這兩種方法雖在不同意義上都被賦予「科學」之名,卻與自然科學中以觀察和實驗為手段的歸納法並不相同。歷史研究的方法,因此成為科學中的「另類」。(一)考證法考證法,為以蘭克為代表的客觀主義史學家所倡導。
  • 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本然關係之多視域解蔽及其效應
    盧卡奇關於「在德國古典哲學中,理性在本體論上的萬能性依然是哲學問題的核心」[14](P531)的命題,揭示了西方近代本體論的這種精神本體論本質。本體論儘管在現代西方哲學中遭到了批判,但蒯因的「本體論承諾」[15](P13)理論認為,主張一個概念意味著承諾了所主張概念指稱的某物存在著,從而表明任何判斷都依賴於特定前提和根據。可見,現代西方哲學仍無法徹底超越本體論思維。
  • 為什麼歷史上有很多物理學家、數學家同時又是哲學家?
    近代科學的起源在歷史上同時是哲學家,數學家的人有很多很多。假設你有本身穿越回去,和牛頓嘮嘮嗑,如果你管他老人家叫做科學家,他絕對不知道你到底在說什麼。其實「科學」這個詞,一直到了法拉第的時代,也就是19世紀初才出現。
  • 徐英瑾:作為人工智慧「智庫」的歐洲近代哲學家們
    另外,筆者也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架橋」工作,幫助讀者看到那些看似新銳的科技問題和相對古老的哲學爭議之間的密切關聯,並為緩解目前在漢語學界業已過於緊張的「科學-人文」關係,獻上綿薄之力。 為了能夠集中討論,本文將只選取西方哲學史中的一個片段——十七、十八世紀歐洲哲學為參考系,來討論哲學和AI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