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中世紀時期可以被視為涵蓋了16世紀最後一個偉大的古代帝國的結束,古普塔帝國的結束和格雷塔莫臥兒帝國的崛起之間的幾個世紀。它所見證的大趨勢是現代印度教的發展,印度佛教的衰落以及次大陸伊斯蘭教的建立。與印度社會宗教構成的這些變化相關的是藝術,建築和文學的重要發展。
歷史概述
6世紀初,古普塔帝國迅速衰落。到本世紀中葉,古普塔的力量消失了,印度被無數對手王國所覆蓋。這些人在戰士皇帝(統治時期為606-647)下短暫地重新統一,但在他去世時,他的帝國立刻崩潰了。在隨後的時期,一些王國在一段時間內崛起,但從未持續很長時間。沒有人成功地徵服了印度次大陸的全部甚至更多。
這些王國中最突出的是印度西部的古吉拉拉普拉蒂哈拉斯,它從8世紀到10世紀都很強大,有許多起伏。總部設在印度東部的帕拉斯王國是其主要競爭對手。帕拉斯是印度最後一個主要的佛教王朝。
在印度中部的德幹高原,查盧卡王朝的王國從6世紀到8世紀中期佔主導地位,當時它被拉什特拉庫塔取代。在10世紀後期,他們的力量下降,德幹在一系列小王國中變得支離破碎。
到公元500年,印度南部由三個對手王國蕉賴,潘迪亞斯和科拉斯統治。在7世紀,帕拉瓦斯崛起為卓越; 然後是直到10世紀最強的潘迪亞斯。此後,膽汁王國開始強勢擴張。從10世紀初到13世紀初,膽汁統治了印度南部。在11世紀早期,他們甚至將權力擴展到斯裡蘭卡,顯然也擴展到了東南亞。
伊斯蘭擴張
伊斯蘭教進入印度次大陸的第一次重大入侵是,8世紀初,穆斯林哈裡發的一支阿拉伯軍隊佔領了最西部的地區,即馬克姆,辛德與木爾坦。
強大的印度王國,特別是古吉拉拉普拉蒂哈拉斯,查盧卡亞斯和拉什特拉庫塔的王國,成功地阻止了穆斯林的進一步發展。在9世紀,辛德與木爾坦的穆斯林統治者實際上獨立於巴格達的哈裡發,他們和他們的繼承者似乎已經放棄了任何進一步的領土擴張野心。
中亞咄咄逼人的新穆斯林勢力的崛起改變了這一點。在10世紀末,一個可怕的土耳其領導人加茲尼的馬哈茂德開始在印度深入發動一連串的毀滅性襲擊。這些運動表明印度已經變得多麼分散,在眾多小國和公國中分散。雖然西北部的許多州現在由「拉傑普特」戰士王子統治,但他們未能協調他們的努力,可以一個接一個地被挑選出來。
不出所料,來自中亞的其他穆斯林領導人決定利用這種情況,並在12世紀末,其中一位古爾穆罕默德開始有系統地徵服次大陸。
穆罕默德的軍隊很快佔領了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這些軍隊由奴隸將軍指揮,在穆罕默德死後,其中一人宣稱他的獨立,並以德裡市為首都,取得了蘇丹的稱號。
儘管有許多挫折,德裡的蘇丹國逐漸擴大其權力,以便到14世紀中期它已經徵服了除次大陸最南端地區以外的所有地區。然而,幾乎立刻,蘇丹國急劇下降。一場偉大的叛亂奪走了帝國南半部的控制權,這個巨大的地區分為兩個強大的國家,即巴馬尼的穆斯林鹽沼,以及最南端的強大的印度教的維傑亞納加拉王國。
德裡的蘇丹國繼續衰落,因此到15世紀中葉,其領土只包括德裡市和周邊地區。
蘇丹國後退的邊界在他們的火車上留下了一大堆國家。在次大陸的北半部,除了一組從未真正被納入蘇丹國領土的拉其普特王國外,這些王國都是由穆斯林蘇丹統治的。德裡蘇丹國可能已經衰落,但它在印度大部分地區留下了穆斯林控制的遺產。
社會與經濟
在此期間,印度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隨著印度教的傳播,種姓制度變得越來越精細和無處不在。婦女的地位因時間和地區而異。記錄顯示一些高地位女性,特別是女王,參與政府,一些人參與美術,特別是音樂和舞蹈的發展。許多寺廟舞者受過良好的教育,並在藝術方面取得了成就。另一方面,許多城市和農村婦女似乎越來越受限於日常生活。首先,實踐殉夫, 在丈夫的葬禮柴堆寡婦自焚自願,成為了這幾個世紀中流行。
印度洋和中亞的國際貿易帶來了許多外國人到印度,如阿拉伯人,猶太人,波斯人,中國人和馬來半島人。出現了新的貿易城鎮:例如,印度南部的薩拉瓦納貝拉格拉從7世紀的宗教聚居地發展成為12世紀的重要商業中心。
其他城鎮作為朝聖中心蓬勃發展,這也帶來了貿易。雖然在古代印度,印度教寺廟一直是小事,小圍牆設置在有圍牆的圍牆中,並且大部分公共崇拜在露天進行,在中世紀印度,印度教寺廟開始呈現出富有的佛教寺院的形狀。皇家贊助支持的大型寺廟服務於宗教,社會和司法目的。寺廟建築既有商業功能,也有宗教功能。商人資助建造寺廟以與皇家寺廟競爭,農村地區富有的地主建造的神社充當權威,時裝和貿易中心,並滿足農業社區的宗教需求。當然,大型寺廟還為數百名各種行會和專業人士提供就業機會。
宗教
印度的中世紀時期以印度教的盛行為特徵,犧牲了耆那教和佛教。與此相關的是瓦什納瓦印度教的興起。事實上,這包括許多教派,一些是當地的,一些是印度的。這些教派之間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在風格上更加虔誠,情感化,而不是圍繞公共崇拜的古代吠陀宗教。因此,外士那瓦教派對廣大民眾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同時又紮根於古老的吠陀文本,並賦予婆羅門作為卓越宗教專家的地位。。它還借用了佛教的修道院習俗,使印度教的知識內容得以發展。在某些地方,大型的印度教寺院大學長大,高等教育的地方促進了印度教文化的智力發展。
語言和文學
古普塔淪陷和莫臥兒帝國崛起之間的中心看到區域語言的興起成為偉大文學的媒介。雖然梵語是古代印度的頌揚語言,但在中世紀時期,南印度的泰米爾語方言,例如卡納達語,成為知識表達的重要媒介。新的印度教徒使用當地語言作為他們的神聖文本這一事實是他們上訴的主要部分,但即使在法庭上,這些地區語言也取代了梵文。儘管如此,梵語仍保持其作為高級文化主要語言的地位; 在梵語中寫下了那些對最深刻的知識有所自豪,或者在整個次大陸上變得清晰可見的作品。
文學作品寫在綁在一起的棕櫚葉上。它們包括詩歌,語法,詞典,手冊,修辭,舊作品評論,散文小說和戲劇。石板和銅板上的銘文主要以地區語言書寫,但有些是梵語或雙語。雙語銘文中描述國王的頭銜,家譜,起源神話的部分一般都是用梵語完成的。當地語言被用於日常管理和商業,包括合同,土地所有權信息等。
宮廷詩人是主要的文學人物。他們的作品是在樂器的伴奏下演唱的,包括 沙帕迪,六行詩句; 拉格爾,抒情作品中的空白詩句; 和特裡帕迪,三行經文。由散文和詩歌組成的傳統香檳也繼續使用。貴族,牧師,修道者和僧侶也為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做出了貢獻。
建築與藝術
中世紀印度的國王以其對藝術和建築的贊助而聞名。整個次大陸的輕快的寺廟建築,尤其是印度中部和南部,以及獨立的建築傳統在印度的不同地區出現。在印度南部的曷薩拉王朝寺廟建築中可以看到最著名的一個。它的特點是精緻的細節和精湛的工藝,也反映在它的寺廟雕塑,其感性的女性美的描繪。許多印度教寺廟的外牆包含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石頭雕塑和楣飾,描繪了偉大的印度教史詩。
中世紀印度的終結
經過短暫的復興,蘇丹國最後一次統治者在帕尼帕特(1526年)的戰鬥中被來自中亞的另一名入侵者的部隊殺死。帕尼帕特,巴布爾的勝利者繼續尋找莫臥兒王朝。印度悠久歷史的另一個篇章已經開啟。這不僅僅是因為新帝國王朝的興起,而且還因為來自次大陸以外的影響開始讓人感覺到,將印度帶入了現代。使用槍枝就是一個例子,但更多的是印度沿海的歐洲商人的出現。從小的開始,這些將控制整個次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