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時期的印度文明

2020-12-05 百家號

印度的中世紀時期可以被視為涵蓋了16世紀最後一個偉大的古代帝國的結束,古普塔帝國的結束和格雷塔莫臥兒帝國的崛起之間的幾個世紀。它所見證的大趨勢是現代印度教的發展,印度佛教的衰落以及次大陸伊斯蘭教的建立。與印度社會宗教構成的這些變化相關的是藝術,建築和文學的重要發展。

歷史概述

6世紀初,古普塔帝國迅速衰落。到本世紀中葉,古普塔的力量消失了,印度被無數對手王國所覆蓋。這些人在戰士皇帝(統治時期為606-647)下短暫地重新統一,但在他去世時,他的帝國立刻崩潰了。在隨後的時期,一些王國在一段時間內崛起,但從未持續很長時間。沒有人成功地徵服了印度次大陸的全部甚至更多。

這些王國中最突出的是印度西部的古吉拉拉普拉蒂哈拉斯,它從8世紀到10世紀都很強大,有許多起伏。總部設在印度東部的帕拉斯王國是其主要競爭對手。帕拉斯是印度最後一個主要的佛教王朝。

在印度中部的德幹高原,查盧卡王朝的王國從6世紀到8世紀中期佔主導地位,當時它被拉什特拉庫塔取代。在10世紀後期,他們的力量下降,德幹在一系列小王國中變得支離破碎。

到公元500年,印度南部由三個對手王國蕉賴,潘迪亞斯和科拉斯統治。在7世紀,帕拉瓦斯崛起為卓越; 然後是直到10世紀最強的潘迪亞斯。此後,膽汁王國開始強勢擴張。從10世紀初到13世紀初,膽汁統治了印度南部。在11世紀早期,他們甚至將權力擴展到斯裡蘭卡,顯然也擴展到了東南亞。

伊斯蘭擴張

伊斯蘭教進入印度次大陸的第一次重大入侵是,8世紀初,穆斯林哈裡發的一支阿拉伯軍隊佔領了最西部的地區,即馬克姆,辛德與木爾坦。

強大的印度王國,特別是古吉拉拉普拉蒂哈拉斯,查盧卡亞斯和拉什特拉庫塔的王國,成功地阻止了穆斯林的進一步發展。在9世紀,辛德與木爾坦的穆斯林統治者實際上獨立於巴格達的哈裡發,他們和他們的繼承者似乎已經放棄了任何進一步的領土擴張野心。

中亞咄咄逼人的新穆斯林勢力的崛起改變了這一點。在10世紀末,一個可怕的土耳其領導人加茲尼的馬哈茂德開始在印度深入發動一連串的毀滅性襲擊。這些運動表明印度已經變得多麼分散,在眾多小國和公國中分散。雖然西北部的許多州現在由「拉傑普特」戰士王子統治,但他們未能協調他們的努力,可以一個接一個地被挑選出來。

不出所料,來自中亞的其他穆斯林領導人決定利用這種情況,並在12世紀末,其中一位古爾穆罕默德開始有系統地徵服次大陸。

穆罕默德的軍隊很快佔領了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這些軍隊由奴隸將軍指揮,在穆罕默德死後,其中一人宣稱他的獨立,並以德裡市為首都,取得了蘇丹的稱號。

儘管有許多挫折,德裡的蘇丹國逐漸擴大其權力,以便到14世紀中期它已經徵服了除次大陸最南端地區以外的所有地區。然而,幾乎立刻,蘇丹國急劇下降。一場偉大的叛亂奪走了帝國南半部的控制權,這個巨大的地區分為兩個強大的國家,即巴馬尼的穆斯林鹽沼,以及最南端的強大的印度教的維傑亞納加拉王國。

德裡的蘇丹國繼續衰落,因此到15世紀中葉,其領土只包括德裡市和周邊地區。

蘇丹國後退的邊界在他們的火車上留下了一大堆國家。在次大陸的北半部,除了一組從未真正被納入蘇丹國領土的拉其普特王國外,這些王國都是由穆斯林蘇丹統治的。德裡蘇丹國可能已經衰落,但它在印度大部分地區留下了穆斯林控制的遺產。

社會與經濟

在此期間,印度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隨著印度教的傳播,種姓制度變得越來越精細和無處不在。婦女的地位因時間和地區而異。記錄顯示一些高地位女性,特別是女王,參與政府,一些人參與美術,特別是音樂和舞蹈的發展。許多寺廟舞者受過良好的教育,並在藝術方面取得了成就。另一方面,許多城市和農村婦女似乎越來越受限於日常生活。首先,實踐殉夫, 在丈夫的葬禮柴堆寡婦自焚自願,成為了這幾個世紀中流行。

印度洋和中亞的國際貿易帶來了許多外國人到印度,如阿拉伯人,猶太人,波斯人,中國人和馬來半島人。出現了新的貿易城鎮:例如,印度南部的薩拉瓦納貝拉格拉從7世紀的宗教聚居地發展成為12世紀的重要商業中心。

其他城鎮作為朝聖中心蓬勃發展,這也帶來了貿易。雖然在古代印度,印度教寺廟一直是小事,小圍牆設置在有圍牆的圍牆中,並且大部分公共崇拜在露天進行,在中世紀印度,印度教寺廟開始呈現出富有的佛教寺院的形狀。皇家贊助支持的大型寺廟服務於宗教,社會和司法目的。寺廟建築既有商業功能,也有宗教功能。商人資助建造寺廟以與皇家寺廟競爭,農村地區富有的地主建造的神社充當權威,時裝和貿易中心,並滿足農業社區的宗教需求。當然,大型寺廟還為數百名各種行會和專業人士提供就業機會。

宗教

印度的中世紀時期以印度教的盛行為特徵,犧牲了耆那教和佛教。與此相關的是瓦什納瓦印度教的興起。事實上,這包括許多教派,一些是當地的,一些是印度的。這些教派之間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在風格上更加虔誠,情感化,而不是圍繞公共崇拜的古代吠陀宗教。因此,外士那瓦教派對廣大民眾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同時又紮根於古老的吠陀文本,並賦予婆羅門作為卓越宗教專家的地位。。它還借用了佛教的修道院習俗,使印度教的知識內容得以發展。在某些地方,大型的印度教寺院大學長大,高等教育的地方促進了印度教文化的智力發展。

語言和文學

古普塔淪陷和莫臥兒帝國崛起之間的中心看到區域語言的興起成為偉大文學的媒介。雖然梵語是古代印度的頌揚語言,但在中世紀時期,南印度的泰米爾語方言,例如卡納達語,成為知識表達的重要媒介。新的印度教徒使用當地語言作為他們的神聖文本這一事實是他們上訴的主要部分,但即使在法庭上,這些地區語言也取代了梵文。儘管如此,梵語仍保持其作為高級文化主要語言的地位; 在梵語中寫下了那些對最深刻的知識有所自豪,或者在整個次大陸上變得清晰可見的作品。

文學作品寫在綁在一起的棕櫚葉上。它們包括詩歌,語法,詞典,手冊,修辭,舊作品評論,散文小說和戲劇。石板和銅板上的銘文主要以地區語言書寫,但有些是梵語或雙語。雙語銘文中描述國王的頭銜,家譜,起源神話的部分一般都是用梵語完成的。當地語言被用於日常管理和商業,包括合同,土地所有權信息等。

宮廷詩人是主要的文學人物。他們的作品是在樂器的伴奏下演唱的,包括 沙帕迪,六行詩句; 拉格爾,抒情作品中的空白詩句; 和特裡帕迪,三行經文。由散文和詩歌組成的傳統香檳也繼續使用。貴族,牧師,修道者和僧侶也為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做出了貢獻。

建築與藝術

中世紀印度的國王以其對藝術和建築的贊助而聞名。整個次大陸的輕快的寺廟建築,尤其是印度中部和南部,以及獨立的建築傳統在印度的不同地區出現。在印度南部的曷薩拉王朝寺廟建築中可以看到最著名的一個。它的特點是精緻的細節和精湛的工藝,也反映在它的寺廟雕塑,其感性的女性美的描繪。許多印度教寺廟的外牆包含一系列錯綜複雜的石頭雕塑和楣飾,描繪了偉大的印度教史詩。

中世紀印度的終結

經過短暫的復興,蘇丹國最後一次統治者在帕尼帕特(1526年)的戰鬥中被來自中亞的另一名入侵者的部隊殺死。帕尼帕特,巴布爾的勝利者繼續尋找莫臥兒王朝。印度悠久歷史的另一個篇章已經開啟。這不僅僅是因為新帝國王朝的興起,而且還因為來自次大陸以外的影響開始讓人感覺到,將印度帶入了現代。使用槍枝就是一個例子,但更多的是印度沿海的歐洲商人的出現。從小的開始,這些將控制整個次大陸。

相關焦點

  • 中世紀時期分為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
    中世紀時期分為三個時期: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雖然在某些語言中,中世紀是用單數標記的,但很難將時代視為年齡複數以外的任何時代。這部分是因為這段很長一段時間內所包含的眾多主題,部分原因在於時代內的時間順序。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二大貢獻——基督教文明
    我們應該將基督教當作一種文明來對待。馬克思韋伯寫過一本書,叫做《新教理論與資本主義精神》(這裡的新教當然是宗教革命之後的新教了)。說明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巨大。例如,柴契爾夫人經常說「我們基督教文明如何如何……」然後下面完全是講其保守黨主張。
  • 劉景華:中世紀城市與歐洲文明成型
    中世紀城市也成為孕育歐洲文明新因素的搖籃。中世紀城市培育和發展了新的政治文明因素,如共同體觀念和自治意識、自由和平等觀念、民主和法治精神,孕育了市民階級這一新的社會力量,並預構了近代國家的政治形式。在經濟上,中世紀城市培育了新的經濟理念,孕育出現代會計制度、現代金融制度和現代公司制度,尤其是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促使歐洲文明在16世紀凝聚成型。
  • 巔峰時期的阿拉伯文明有多麼強大,現在很難想像
    阿拉伯科技文明阿拉伯人還把古希臘時期文明的火種給保留了下來,歐洲文藝復興,很大的功勞歸功於阿拉伯人,歐洲人通過翻譯回這些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文字資料,才得以讓歐洲文明重新點燃。阿拉伯文明不僅僅是東西方信息的橋梁,還是保存各文明的圖書館。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中世紀時期的文化教育完全被宗教所壟斷,基督教會的思想成為了歐洲主流,因此教育也成為了宗教維持自身地位和統治的工具。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三大貢獻「東西交流」走向近代
    在這之前,羅馬帝國時期以及中世紀的早期,歐洲人也了解到了一些有關下希臘哲學、文藝、美術、建築等方面的思想,但是比較間接,零碎,而更多的是接受了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之後的新柏拉圖、新斯多葛的理論,對於古希臘的思想則知道的較為零散。
  • 中世紀的歐亞大陸,阿拉伯帝國是世界文明的主要推動者
    中世紀的歐亞大陸,在大部分的時間裡,歐洲處於宗教的黑暗統治,東亞雖然出現了盛唐,但是卻很快衰落。繼任者宋朝雖然商業高度發達,但疲於應付遊牧民族的侵略。當時只有阿拉伯帝國在開疆拓土,同時保持亞洲與歐洲的聯繫,因此阿拉伯帝國成為世界文明的推動者。關於阿拉伯帝國對世界發展的貢獻,小編在此給大家分析一下:一、體量巨大的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的阿拉伯帝國橫跨亞非歐三洲,控制的疆域面積達到1340萬平方公裡。
  • 「黑暗的中世紀」這種說法為何是不對的?
    「黑暗的中世紀」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然而,這種說法最初來自於啟蒙哲人的概括。中世紀真的有那麼「黑暗」嗎?為何啟蒙哲人會認為中世紀是「黑暗」的? 研究中世紀歷史的德國歷史學家約翰內斯·弗裡德認為,中世紀遠沒有啟蒙哲人所說的那麼愚昧無知。其實,中世紀早已蘊含著現代文明的能量。
  • 闡述中世紀時期維京人的文明,以及維京人的起源
    闡述中世紀時期維京人的文明,以及維京人的起源說到了維京人,相信很多人都通常認為維京人是可怕的、殘忍的、嗜血的人,他們只生活在掠奪和掠奪中,但許多故事並沒有講述完整的故事。接下來,那麼就讓我們來談談維京人和他們有趣的文化。
  • 文明影響世界!在交通並不發達的中世紀,拜佔庭是如何做到的?
    十字軍為歐洲帶來了拜佔庭文明的曙光  拜佔庭帝國在前期發展階段中,其實非常重視文明教化功能的發揮,因為此時正是基督教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這得益於羅馬帝國晚期基督教,被正式確立為羅馬國教一事。
  • 世紀對決25 中世紀上:拜佔庭拱衛歐洲阿拉伯一統中東,大唐造盛世
    6~10世紀,這幾個世紀是古典時代結束、全球中世紀到來的一個時期。在中世紀裡,世界的四大文明板塊發生了分化,有的文明重新崛起了,有的則處於持續的衰弱之中。在歐洲,在這中世紀前半段的幾個世紀裡,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崩潰,不過東邊的拜佔庭帝國作為「半個羅馬帝國」在抵過重重內憂外患後艱難的生存了下來,擔綱起了恢復羅馬帝國榮光的重任。而在這幾個世紀裡,拜佔庭帝國也確實是一度重新鑄就了巔峰,收復了不少西羅馬帝國故土,也成為了中世紀裡歐洲最為強大的帝國。
  • 中世紀時期,世界上令人聞風色變的三大搶劫文化族群
    在人類文明歷史的思考中,自然環境和人類基因等非文化因素貫穿了整個人類的歷史。所謂的文化就是人類在自然環境下的生存方式。在沒有私有制的社會,搶劫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生存方式,並不是一種罪惡。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搶劫的生存方式也從人們普遍的社會生活中被限制為一種必須合法的形式:戰爭。
  • 「黑暗時期」虔誠聚會的狂歡文化,為何在法國中世紀會走向世俗?
    如今世界上有不少國家都有狂歡節,這個古老的節日源自於歐洲,通常是基督教齋前宴飲和狂歡的日子,後世經過每個國家社會制度和文明的發展變化,遺留下來的形式也不一樣。最早狂歡節流行於中世紀,在那樣一個「黑暗時期」,人民從狂歡中宣洩自己的情緒。
  • 誰也不會想到中世紀歐洲由野蠻轉向文明是從一個神父行刑中開始的
    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一起來談歷史,今天我們討論的主題是歐洲人如何從野蠻走向文明。為了表示其中的進度與經歷,我們一起來走向那個野蠻的歐洲中世紀。誰也不會想到中世紀歐洲由野蠻轉向文明是從一個神父行刑中開始的可以這樣說,歐洲中世紀是各種文明萌芽的時期,我們首先就來看一下中世紀,最後就會被神父判處緩刑的人野蠻轉向了文明的時代,要從1634年的8月18日說起,那天歐洲的一名天主教神父被執行了最殘酷的刑法,這就是火刑。
  • 中世紀:羅馬帝國的和平時期簡述
    中世紀:羅馬帝國的和平時期簡述鼎盛時期的羅馬帝國,是人類史上最龐大的國家之一。它的版圖不僅囊括了整個地中海盆地,而且還包括了今天法國、英格蘭的一部分地區。古羅馬遺址在帝國的最初時期,基督教只是眾多宗教中的一個小傢伙。
  • 中世紀夢魘——鼠疫「黑死病」竟然對歐洲文明發展產生如此大影響
    十四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時期。從1347至1353年,發生了席捲整個歐洲的被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此次瘟疫奪走了2500萬歐洲人的性命,佔當時歐洲總人口的1/3,其不僅是歐洲的災難,更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重大災難。黑死病不僅對歐洲文明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還從另一方面直接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本文轉自:敘拉古之惑 內容提要:「中世紀」是現代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萌芽於文藝復興時期,在17世紀後期正式確立,是古代、中世紀、現代歷史三分法的重要環節。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第一編中對中世紀文化和文學的五大古代文化來源的挖掘,第二編中對東方拜佔庭和北歐文化與文學的補充,第三編中對中世紀各種新文學體裁的整理與深刻分析,這些都是在以往同類著作中少見的。作者指出,歐洲中世紀文學發展的歷史階段,既是多種古代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時期,也是在基督教強大統籌下文化再造時期。
  • 中世紀文藝復興的出現,終結了西歐文化的沙漠時期
    中世紀的歐洲資本主義開始發展,文藝復興思想也應運而生 中世紀的歐洲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一個黑暗的時期,那時正是基督教主導下的歐洲社會,不論從政治、經濟還是思想文化方面都呈現出了基督教的鮮明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