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銳 通訊員 賀喜迎
愛寫詩,成立詩社,每年出詩集。這是自2005年以來,長沙市嶽麓區蓮花鎮龍洞村村民們津津樂道的事。他們將生活中的人、事、物當作寫詩素材,有感而發。1月3日,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走進龍洞村目睹了這一景象。
淵源:吟詩是村俗 趁新農村建設成立詩社
牆上貼著自作的對聯,桌子上摞滿了書籍,筆墨硯整齊擺放……1月3日,這是記者在張運東家看到的一幕。他說,在龍洞村,這近乎成為每戶的標配。
龍洞村地處長沙市嶽麓區西南邊緣,全村有70%的人姓張,按族譜記載,他們系嶽麓書院山長張栻後裔。吸麓山文氣,承張公文風,村民們晨耕暮讀,至今仍保留著吟詩作對的傳統習俗。
2005年,龍洞村興起了一股新農村建設風潮,作為龍洞村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會長,張運東牽頭組建了詩社,並當選為詩社首任社長,「最初叫詩聯小組,有成員20多人。」張運東介紹,2014年,長沙市嶽麓區蓮花鎮龍洞詩社正式註冊成立。
「一開始我們只是辦牆報,每月把大家寫的詩稿貼在牆上,供人閱讀。」 張運東說,為了激發村民寫詩的積極性,大家萌生了要出詩集的想法,他便跑到村支兩委尋求支持,「村裡聽說後很重視,同意出資出詩集。」
2005年,龍洞村第一期詩集面世,共收錄各類詩詞190餘首,詩集取名「新村之歌」,意在歌頌新農村建設。此後,詩社每年都會出一本詩集。「每年5月發布主題、徵集作品,再用兩個月時間校對、編輯、列印,最後於重陽節召集詩友開會,發布詩集。」張運東介紹,今年10月,第十六期詩集正式發布。
故事: 寫詩可享快感,可提升修養
「寫詩對我來說就一種愛好,有一種有感而發、不吐不快的快感。」72歲的夏啟宇說,幾年前,村裡一位96歲的老人去世,他前去悼念,即興做了一首詩:一樹獨紅,九六逐年爭百歲;萬山皆白,三冬絕粒悼高堂。「當時正值大雪紛飛,而逝者屋前有一樹茶花獨開。」
夏啟宇是當年村裡為數不多的高中生,1968年畢業後回村裡當過會計,做過水電工,後來還開過飯店,幹過豆製品加工。豐富的生活經歷讓他的詩更接地氣,一首「勸笑歌」讀起來令人輕鬆愉悅,又句句飽含哲理。詩社成立之初,夏啟宇便是成員之一,如今他已是龍洞詩社的主編,也是湖南省、長沙市等詩詞協會會員,及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目前已將自己200多首詩作彙編成集《悠然居竹韻》。
「那時每天騎單車挨家挨戶上門宣傳,邀請村民積極加入詩社、投稿。」76歲的老社長張運東回憶起詩社剛成立那會兒,仍激動不已。80後的張國良就是這樣成為了詩社一員。
「無論多忙,我都會抽時間寫詩。」張國良長期在外省工作,自2008年國慶節回家時加入詩社,每年都向詩社投稿,一有時間就回來與詩友相聚,交流詩詞心得,探討詩社發展。「寫詩既是一種愛好,也是一種自我學習,自我修養提升的途徑。」張國良說,生活中的事、人、物都可能成為他的素材,大到國家政策,小到鳥獸螢蟲。
「當時主要是為了豐富村裡老年人的生活,如今80後,90後都踴躍加入。」2015年接任社長之職的張新國介紹,如今詩社成員已發展至130多人,年齡最小的30歲,最大的80多歲。
影響:寫詩的人多了,打麻將的少了
如今在龍洞村,每逢紅白喜事,都有詩社的人前來賀詩、作輓聯。村道修成,他們送上「鷓鴣天」:「昔日泥沙路況差,而今坦途進農家。鶯起舞,浪飛花,和諧樂曲奏笙笳。」老人80歲大壽,他們唱和:「一身朝氣,七十年前,夥伴門頭呼小子。滿鬢霜花,八旬而後,孫曾堂上喚阿公。」
年初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他們開闢專欄,讚揚白衣戰士、宣傳防疫知識。中國抗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他們緬懷:「碧血凝成青史淚,英名長伴警鐘鳴。」
「村裡寫詩的越來越多了,打麻將的人越來越少了。」 張新國向記者介紹,今年龍洞詩社主導編寫了《龍洞村村規民約》,新農村的新風尚都融入了簡短的詩歌中,「村裡還被授予湖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等20多個省市區榮譽稱號。」
春節要到了,張新國又要組織詩社開展送春聯的事了,另外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要提前準備了。」張新國告訴記者,下階段,他們將在村部的支持下開辦「詩歌班」,讓更多人愛詩、學詩、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