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這個村有群愛寫詩的農民

2021-01-16 華聲在線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銳 通訊員 賀喜迎

愛寫詩,成立詩社,每年出詩集。這是自2005年以來,長沙市嶽麓區蓮花鎮龍洞村村民們津津樂道的事。他們將生活中的人、事、物當作寫詩素材,有感而發。1月3日,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走進龍洞村目睹了這一景象。

淵源:吟詩是村俗 趁新農村建設成立詩社

牆上貼著自作的對聯,桌子上摞滿了書籍,筆墨硯整齊擺放……1月3日,這是記者在張運東家看到的一幕。他說,在龍洞村,這近乎成為每戶的標配。

龍洞村地處長沙市嶽麓區西南邊緣,全村有70%的人姓張,按族譜記載,他們系嶽麓書院山長張栻後裔。吸麓山文氣,承張公文風,村民們晨耕暮讀,至今仍保留著吟詩作對的傳統習俗。

2005年,龍洞村興起了一股新農村建設風潮,作為龍洞村新農村建設理事會會長,張運東牽頭組建了詩社,並當選為詩社首任社長,「最初叫詩聯小組,有成員20多人。」張運東介紹,2014年,長沙市嶽麓區蓮花鎮龍洞詩社正式註冊成立。

「一開始我們只是辦牆報,每月把大家寫的詩稿貼在牆上,供人閱讀。」 張運東說,為了激發村民寫詩的積極性,大家萌生了要出詩集的想法,他便跑到村支兩委尋求支持,「村裡聽說後很重視,同意出資出詩集。」

2005年,龍洞村第一期詩集面世,共收錄各類詩詞190餘首,詩集取名「新村之歌」,意在歌頌新農村建設。此後,詩社每年都會出一本詩集。「每年5月發布主題、徵集作品,再用兩個月時間校對、編輯、列印,最後於重陽節召集詩友開會,發布詩集。」張運東介紹,今年10月,第十六期詩集正式發布。

故事: 寫詩可享快感,可提升修養

「寫詩對我來說就一種愛好,有一種有感而發、不吐不快的快感。」72歲的夏啟宇說,幾年前,村裡一位96歲的老人去世,他前去悼念,即興做了一首詩:一樹獨紅,九六逐年爭百歲;萬山皆白,三冬絕粒悼高堂。「當時正值大雪紛飛,而逝者屋前有一樹茶花獨開。」

夏啟宇是當年村裡為數不多的高中生,1968年畢業後回村裡當過會計,做過水電工,後來還開過飯店,幹過豆製品加工。豐富的生活經歷讓他的詩更接地氣,一首「勸笑歌」讀起來令人輕鬆愉悅,又句句飽含哲理。詩社成立之初,夏啟宇便是成員之一,如今他已是龍洞詩社的主編,也是湖南省、長沙市等詩詞協會會員,及北京市寫作學會會員,目前已將自己200多首詩作彙編成集《悠然居竹韻》。

「那時每天騎單車挨家挨戶上門宣傳,邀請村民積極加入詩社、投稿。」76歲的老社長張運東回憶起詩社剛成立那會兒,仍激動不已。80後的張國良就是這樣成為了詩社一員。

「無論多忙,我都會抽時間寫詩。」張國良長期在外省工作,自2008年國慶節回家時加入詩社,每年都向詩社投稿,一有時間就回來與詩友相聚,交流詩詞心得,探討詩社發展。「寫詩既是一種愛好,也是一種自我學習,自我修養提升的途徑。」張國良說,生活中的事、人、物都可能成為他的素材,大到國家政策,小到鳥獸螢蟲。

「當時主要是為了豐富村裡老年人的生活,如今80後,90後都踴躍加入。」2015年接任社長之職的張新國介紹,如今詩社成員已發展至130多人,年齡最小的30歲,最大的80多歲。

影響:寫詩的人多了,打麻將的少了

如今在龍洞村,每逢紅白喜事,都有詩社的人前來賀詩、作輓聯。村道修成,他們送上「鷓鴣天」:「昔日泥沙路況差,而今坦途進農家。鶯起舞,浪飛花,和諧樂曲奏笙笳。」老人80歲大壽,他們唱和:「一身朝氣,七十年前,夥伴門頭呼小子。滿鬢霜花,八旬而後,孫曾堂上喚阿公。」

年初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他們開闢專欄,讚揚白衣戰士、宣傳防疫知識。中國抗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紀念日,他們緬懷:「碧血凝成青史淚,英名長伴警鐘鳴。」

「村裡寫詩的越來越多了,打麻將的人越來越少了。」 張新國向記者介紹,今年龍洞詩社主導編寫了《龍洞村村規民約》,新農村的新風尚都融入了簡短的詩歌中,「村裡還被授予湖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等20多個省市區榮譽稱號。」

春節要到了,張新國又要組織詩社開展送春聯的事了,另外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要提前準備了。」張新國告訴記者,下階段,他們將在村部的支持下開辦「詩歌班」,讓更多人愛詩、學詩、寫詩。

相關焦點

  • 湖南省鄉村旅遊重點村——長沙縣開慧鎮錫福村
    長沙縣開慧鎮「慧潤模式」 藉助視頻,我們先來俯瞰開慧鎮的如畫美景,對開慧鎮有一個初步認識。在分配上,將所有產生的收益,村民分配60%,村集體分配10%,慧潤分配30%。既促進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又推動了農民合夥的華麗轉變,將村民從旁觀者、阻礙者變成了參與者、受益村集體和農戶的合作共贏。
  • 「詩歌小鎮」的農民詩人
    談湛梧說,從那時起,他就決定在村裡起詩社,教年輕人特別是小朋友寫詩。在村委的支持下,談湛梧還創辦了詩歌刊物《金林有詩》,記錄了很多農民詩人的詩歌。剛過去的暑假,來自珠三角和香港地區的小學生遊學到了金林村,專門聽談湛梧講詩歌。往日有些蕭瑟的鄉村,因此有了生氣。「起詩社、辦詩刊,我就是想讓這個『詩歌小鎮』名副其實。」談湛梧說。
  • 中國史上最愛寫詩的人,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高高在上的他
    那麼,寫詩寫得好,是不是就是最愛寫詩呢?那可不一定!如果說愛寫詩,最基礎的評判標準就是詩得寫得多,因為愛寫才會詩多嘛!那麼,李白、杜甫、白居易肯定不是最愛的,因為他們的詩歌數量不算多,雖然詩歌質量高,但由於寫得少所以不能說他們是中國歷史上最愛寫詩的人。
  • 武岡有個古民居群 被稱為「瀟湘古楹聯第一村」
    早在2004年6月,武岡市文管所派員實地調查了浪石古民居群。不久以後的月日,武岡市人民政府就確定浪石古建築群為武岡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武岡市文物管理所於第二年月日立碑。 其後,湖南省楹聯家協會暨邵陽市楹聯學會命名浪石為瀟湘古楹聯第一村。 2012年10月,中國楹聯學會命名浪石村為中國古楹聯第一村。
  • 用寫詩,開啟孩子「不再怕作文」,高效又好玩
    坦白說,初入這本《寫詩真好玩》,是因為覺得會對孩子的寫作有幫助,讀詩、寫詩能提高作文能力,尤其是文字功力。晚清時期,梁啓超等人就提出了「詩界革命」,認為兒童詩歌堪稱改造國民品質的要件之一。樹才在《寫詩真好玩》中這樣說:寫詩,是學習使用漢字、開啟想像力的最好方式。孩子是天生的詩人。
  • 為什麼很多人都說窮農民想進城,富農民想回村?這3點原因太現實
    如今,國內不僅城市的發展有了提升,農村其實也是在不斷地好轉中,各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不論是經濟、教育、文化還有醫療水平等,都在朝著大城市方向追趕,而農民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窮農民為什麼想要進城,這個現象其實並不難理解,第一個原因,目前的農村比起城市機遇還是比較少,在城市他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資源和條件,能夠讓自己的經濟情況變得好轉起來。
  • 父輩們兒時的農村,村村鴨鵝叫戶戶有雞窩,如今的家禽哪去了?
    現在的農村水域,像河流溝渠,鴨鵝已經不多了,不像過去在父輩們的記憶裡,兒時的農村,村村鴨鵝叫戶戶有雞窩了,那時雞鴨鵝是農村農民普遍餵養的家禽,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平日裡為了吃蛋,逢年過節可以吃肉!在甘肅天水西山坪大地灣一期文化中,已經發現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家雞我國甲骨文中有「雞」字,《太平御覽》:「黃帝之時,以鳳為雞。」《戰國策·齊策》最早記載我國先秦時期的鬥雞娛樂。雞好飼養,而且初出殼的雛雞就回自己找食物!雞鴨鵝中,雞歷史悠久,鵝則僅次於雞,家鵝的祖先是雁,大約在三四千年前人類已經馴養。世界各地農村均有飼養。食青草,耐寒,合群性及抗病力強。生長快,壽命較其他家禽長。
  • 愛政村農民種植月莧草增收
    東北網綏化11月6日電海倫市愛民鄉愛政村規模發展月莧草種植,使其成為一項富民產業。  從1993年開始,這個村農民開始試種月莧草,但都是小打小鬧,沒有形成規模,直到1998年,村裡與吉林省舒蘭市植物油廠聯繫,廠家提供種子,全村種植2000畝,收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農民種植月莧草的熱情逐年高漲,也使一大批農民通過種植月莧草發了家。
  • 寫詩如兵法,也要出奇制勝,王和尚論詩,如何奇正相合,寫好詩詞
    句法平直,辭句拉雜者可稱之為「俗句」,即便老辣如杜工部,其「楚天不斷四時雨,巫峽長吹萬裡風」之句,尚被朱瀚譏之為「村塾對句」,何也?「四時雨,萬裡風」之對太過俗套之故耳。旁人常用之俗語俗意,自己就不必再蹈襲了,王和尚不愛寫「節令」詩,應酬詩即是為此。每逢端午,多有拼湊應付勉強寫之者,其意多俗,其句亦多粗,如此俗腔俗韻,又何必效仿跟風?凡遇題目,自忖不能出新出奇者,自不必寫。
  • 以舞寫詩,詩意生活,人間四月,春風送暖,蕩滌心靈
    以舞寫詩,用心生活,如實記錄。以禪舞的方式感受四月芳菲,振頻揚升的能量,用詩一般的文字記錄由內而外流淌出來的感受,平凡而簡單的生活也可以閃動著幸福粼粼的微光。以下詩歌皆是在每次跳舞時靈光乍現噴薄而出的,沒有專業訓練,沒有刻意措辭,希望這份真善美的傳遞,能帶給你純淨美好的體驗。
  • 長沙海底世界:邀您與群魚共舞迎新年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12月28日訊(全媒體記者 賀文兵 通訊員 陳俏)今日起至明年1月3日,長沙海底世界與你「鯨」遊新年,開展一場別開生面的「海洋萌偵探」主題節日活動,讓市民和遊客在海洋萌偵探中喜過新年。據長沙海底世界的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海洋萌偵探」活動,是長沙海底世界專門為情侶或親子家庭特別打造的親子遊主題活動。
  • 席慕蓉:寫詩是我的家庭手工業(圖)
    寫詩是我的家庭手工業  記者:現在寫詩、讀詩的人越來越少,您認為詩歌在當下還有價值嗎?  席慕蓉:詩歌從來不是那麼熱鬧,詩歌已經存在幾千年了,總有人在讀詩,總有人在寫詩,幾千年都沒有變,所以不用擔心。我根本不在乎詩歌是蓬勃還是式微,我寫詩也不是因為它蓬勃,同時,我也不認為這與我們寫詩的人有什麼關係。
  • 寫詩的人精神和常人有什麼區別?
    有朋友問:在你看來寫詩的人精神和常人有什麼區別? 什麼是寫詩的人? 這自然是創作詩歌的人,我們平時稱為「詩人」。 那麼在這個問題中,題主是把「詩人」和「常人」做出了區別的,首先是默認有不同,然後再詢問是否精神上的不同。
  • 走近「中國謎語村」:猜謎招親廣流傳 世間萬事皆可成謎
    (打一交通用具)大家先來猜猜這個謎語的謎底是什麼。小新來告訴大家,謎底是「抬轎子」。「中國謎語村」青林寺村 周星亮 攝這個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謎語來自」中國謎語村「——青林寺村。這個地處湖北宜都市高壩洲鎮的小村落,早已沒有了寺,卻比寺更神秘,它的神秘就來自於「謎」。
  • 王圪墶村:莊戶人的崑曲夢
    在霸州市的一個普通鄉村王圪墶村,有600餘年歷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百戲之祖」崑曲,居然傳唱了一百多年,並成了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這個村還保存有我國民間唯一能演出崑曲的業餘劇團。
  • 涇陽縣:農活託管 讓農民當上「田掌柜」
    三渠鎮村企聯合植保隊積極加入夏播、夏管的行列中,及時為農田噴灑農藥。在三渠鎮武寨府村的玉米田裡,兩臺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正在進行除草劑的噴灑工作,每臺噴霧機都有自己的一對十二米的「翅膀」,「翅膀」打開之後,就可以均勻的噴灑除草劑,一臺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每天大約可以完成三百畝玉米田的除草工作。
  • 雁遠:半日竹林半日文,半日紅塵半修身——讀《半日村日記》詩集
    而對於寫詩的人,文字是羽化的蓑衣,是達到一定文學素養後、物我兩忘的神遊——類似修行,寫詩或讀詩其實就是在文字裡修行。就如詩人雁遠所說:詩,是我的一種生活方式,如衣著,有空提筆,一切隨意。生活在安吉的詩人,若提筆,大多會有「半日村」題材的作品,詩人雁遠先生也寫了些與半日村相關這類的作品,並以「半日村日記」作為詩集的書名,由此可見半日村在安吉文人眼中的不同與不俗之處。詩,是詩者心靈的底色,留下心靈的信物。
  • 11歲女童半年寫詩300首現代詩 愛讀論語老子(圖)
    11歲女童半年寫詩300首現代詩 愛讀論語老子(圖) 內容也比較豐富,有自然景物,有關於人生的思索,甚至還有了解南京的汙染情況而寫作的即興詩《繁星》(「滿天的繁星/何時曾被遺忘/迷茫的雲霧/讓我們忘我的忙碌」)。  「妞妞現在寫的詩大約有300多首。」妞妞爸王建國先生告訴記者。  讓孩子的思想飛一會兒  說到妞妞寫詩,妞妞爸稱非常偶然。
  • 農民買東西,不用跑腿,不用問價,一點手機就送到家
    農民們也享受著網上購物的便捷。農民不出村,不跑腿、不用問價,在手機上一點就能送到家。而且不會被騙。這些方便,都是手機的功勞。現在村裡的商店,都建了群,動動手機,啥都知道。農村商店的貨物,店主根據季節的變化,需啥有啥。而且都建了微信群,你只要入了群,各種商品是否有無、什麼價格、是否送到家等等,一目了然。不需你去問價講價,群裡的農民們早都問清楚了。
  • 建德這個村被國家點名表揚!
    建德這個村被國家點名表揚!近日 建德市三都鎮鬆口村入圍農業農村部組織的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認定名單為杭州市唯一2020年,全村柑桔產業實現產值2100萬元,佔全村經濟總額的60%,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4581元,比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高了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