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寫詩是我的家庭手工業(圖)

2020-12-02 中國新聞網

  席慕蓉回到內蒙古

  席慕蓉

  著名詩人、散文家、畫家。1943年生於四川,童年在香港,成長於臺灣。祖籍內蒙古察哈爾盟明安旗,蒙古族王族之後,蒙古族名字為穆倫·席連勃,意為浩蕩大江河。其詩作在上世紀80年代風靡海峽兩岸,迄今總銷量超過500萬冊,是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她的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愁,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

  印象:她是草原的孩子

  「含著淚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那只有長城外才有的清香,誰說出塞歌的調子太悲涼」……你讀過這樣的詩句嗎?你還記得它感動你那一瞬間的情景嗎?這些詩都來自同一個人——席慕蓉。上世紀80年代,她的詩集從海峽對岸傳進大陸,不斷被翻版、複印、摘抄、朗讀,銘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年輪上。

  但席慕蓉不僅僅屬於那個年代。5月12日晚上,她登上南開大學講臺,以「隱性的價值」為題演講,數百名「90後」學子密密麻麻擠滿了臺下,又坐到了臺上,聽得如醉如痴。

  這次席慕蓉來南開,是為給自己的老師——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90歲的葉嘉瑩教授過生日。演講結束,一直坐在臺下聆聽的葉教授走上講臺,席慕蓉高興得拍手雀躍,興奮之情像一個年輕的女大學生。兩位詩人相識於2002年,她們同為蒙古族。2005年9月的一天,席慕蓉還曾陪同葉嘉瑩教授回東北葉赫鎮舊址尋根。她說自己是葉老師的「私淑弟子」「旁聽生」,葉老師每次說話,都好像有什麼東西碰觸到席慕蓉的心底,「完全把我的心打開了。」

  席慕蓉祖籍內蒙古,是草原的孩子。但一直到四十多歲的年紀,她才有機會親眼見到故鄉的草原。「我見到我的原鄉,我終於知道我可以為我的遊牧文明感到自豪和驕傲,我再也不軟弱了,再也不謙虛了。」在那之後,席慕蓉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探訪草原,她的詩風漸趨厚重蒼涼,更將個人鄉愁擴大深入,在思想和行動上也開始回歸遊牧文明。

  記得上一次見到席慕蓉,是在今年年初由中華文化促進會、鳳凰衛視主辦的「2013中華文化人物」頒獎典禮上。那天穿著一襲蒙古族長袍的她顯得高貴端莊,採訪的時候,她時時刻刻呼籲大家去關注草原的生態,呼籲世人重視草原存在的價值,重視遊牧文明對世界的貢獻。談到草原她能一直滔滔不絕,但語氣中也帶著嘆息,因為草原和遊牧文明正在漸漸消失。「有些事情如果丟掉了是回不來的,草原丟掉了就是永遠也回不來的。」

  很多人了解席慕蓉是通過她的詩,其實她還是一位畫家。年輕時她曾就讀臺灣師範大學藝術系,畢業後赴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深造。回到臺灣後,她在新竹師院教油畫,也曾任職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年輕時她喜歡畫荷花,但這些年她也開始用畫筆畫下草原,這些畫被她命名為「曠野系列」。「我不敢畫,所以我等了二十年,才開始慢慢地畫,我還不敢說我畫的是蒙古高原,只是說我畫的是曠野。」

  一幅畫,一首詩,一片草原,這便是席慕蓉的「出塞曲」。她走進鄉愁,在曠野中嗅到芬芳,從泥土裡攝取營養。「草原讓我減少了物質欲望,因為我發現人的需要其實很簡單。」作為心靈的漂泊者,她慶幸自己找到了夢想的草原。

  寫詩是我的家庭手工業

  記者:現在寫詩、讀詩的人越來越少,您認為詩歌在當下還有價值嗎?

  席慕蓉:詩歌從來不是那麼熱鬧,詩歌已經存在幾千年了,總有人在讀詩,總有人在寫詩,幾千年都沒有變,所以不用擔心。我根本不在乎詩歌是蓬勃還是式微,我寫詩也不是因為它蓬勃,同時,我也不認為這與我們寫詩的人有什麼關係。泰戈爾有句詩說:「你是誰啊?一百年後讀我詩篇的人。」我相信,一萬年以後還有人類的話,還是會有人寫詩。安靜地寫詩,在每一個時代都有很多人在做這件事。詩是從來不會消失的,只是有時候偶爾會被別人忘記而已。

  記者:您最初以愛情詩聞名,據我所知有很多女生都把您的詩抄在筆記本上。您是如何成為一個詩人的,最初寫詩的動因是什麼?

  席慕蓉:初中二年級,我在日記本上寫了第一首詩,寫得亂七八糟,完全不通。那是很幼稚的心事,可是它是生命的本質。寂寞和孤獨的年紀,跟別人說不清楚、說不出來的話,我說給日記聽。日記真的就是我終於發現的在這個世界上那個不會離開我的朋友。我現在知道,日記是我寫作的開始。我喜歡寫詩的原因是我讀到好的詩羨慕得不得了,但是我做不到。儘管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感情的看法改變了很多,但仍然還有寫情詩的熱情。寫詩對我來說是一種釋放,是把自己的生命放進去。當感覺跑來找我時,我控制不了它。我所有的詩,所有的文字,都沒有預先的計劃,它是跟著我的生命走的。

  記者:對您來說寫詩意味著什麼?

  席慕蓉:寫詩不是我的職業,是我的家庭手工業。詩真的是很奇妙的,我每次講起來就不知道該怎麼解釋,但是很興奮。我很慶幸我把很多年輕時自己心裡的觸動寫出來了,而且留下來了。一首詩對我來講也是一個提醒。在寫詩上面我是被動的,就是有一個東西在我心裏面,老在那繞著我,讓我不安,我必須想辦法用詩把這個感知寫出來。我把一首詩寫完了的時候我才知道我要寫的是什麼。到現在我還是搞不清詩到底是什麼,但它教會了我很多。

  記者:同一首詩在不同的年紀讀會有不同的感覺,可是有些本質的東西其實一直都不會變的。

  席慕蓉:詩一直都在那裡,只是到了某一個年齡人們可能把它忘記了,但是當某個時刻一旦讀到了詩,心中的感覺就會被喚醒。葉嘉瑩老師說了一段話:詩是從小讀了,然後存在心裏面。包括古詩,包括新詩,從小讀了一些然後存在心裏面,然後在生命的某一個時刻,它會突然出現,好像跟你狹路相逢的那種感覺。

  記者:您想對仍然在讀詩、仍然想寫詩的年輕人說些什麼?

  席慕蓉:我覺得人在藝術創作上最好不要有自知之明。比如說我年輕的時候學畫畫,我覺得我畫得不好,但是也許有一天我會畫得很好。假如我的自知之明,告訴我也許永遠也畫不好,那我還活著幹什麼?藝術創作就是,我可能會畫好,我可能會寫好,就這樣就好了。如果我要寫詩,我寫不好也沒關係,因為我愛它,我想寫它,其他都無所謂。寫不好,放到抽屜裡,不要丟掉它。我抽屜裡就裝滿了我沒有寫好的詩,而且我想我以後也不會把它們寫好了,但是有時候我很感激它們,它們是我的朋友,那是在無數個日夜裡遇到挫折無法表達的那個我,那是我的財富。寫好跟寫不好,其實是次要的,我想要作詩,我愛做這件事情。

  原鄉是血脈裡的家鄉

  記者:1989年您第一次回到內蒙古,現在過了這麼久,還記得當時的情形嗎?

  席慕蓉:我母親在我第一次回內蒙古的兩年以前過世了,還好我父親還在,我父親以前在波恩大學教書,退休了住在萊茵河畔。我跑去找我父親,父親說,我給你找一個朋友尼瑪,讓他帶著你回去。於是我先是坐飛機到北京,再坐火車到張家口,在張家口尼瑪大哥來接我,坐吉普車往張北走。我就跟著尼瑪大哥見到了我的原鄉。

  這個說了很多次,可是我願意一直說下去。蒙古高原的平均高度大概是海拔1200米到1600米,走一段斜坡,走一段平路,慢慢看到草原了。我在車裡只會叫,哎呀,哎呀!我是第一次去,但是我覺得我見過,隔了很久以後,我找到一個句子來形容,我發現我是走在自己的夢裡,我走在自己的夢土上。

  記者:您稱內蒙古為原鄉而不是故鄉……

  席慕蓉:什麼叫做故鄉,齊邦媛說過一句話,故鄉除了一個空間之外,她還是你年少的時候有人愛過你,對你有過期許的人所居住的地方。而原鄉,我認為應該理解為血脈裡的家鄉。我有很多家鄉,香港是我童年的家鄉,臺灣是我成長的家鄉。但是到了內蒙古我才知道,我沒有生長在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上,我是插枝存活的人。從前原鄉對我來講非常模糊,但是我踏到原鄉的土地以後,藏在我身體裡面的那個火種就把我整個燒起來了。幸運的是我在46歲的時候找到了自己的原鄉。

  記者:自從第一次回到內蒙古,之後您每年都要回去幾次,草原成了您生命的重心。很多人都去過草原,但像您這樣每年都往草原跑的人,可能並不多。

  席慕蓉:我每年都回去到處亂跑,到2005年的時候,從我父親母親的老家一直到南西伯利亞都跑遍了,但我自己對於草原還是什麼都不知道。我到呼和浩特請朋友介紹一位內蒙古大學的教授,給我講內蒙古的變化與歷史。老師站在我前面,問我想知道什麼,可我連想問什麼都問不出來。我只能說,老師可不可以告訴我,我最該知道的是什麼呢?

  記者:您在文章裡寫過,回到草原,走著走著,心裡越來越踏實……讓我們感覺到原鄉帶給您一種強大的力量。

  席慕蓉:我以前會比較害怕,但是現在我知道我不是單獨的,我不是孤單的。土地與人之間有很多神奇的感應,我無法確切地說出。但走在草原上,我就感到踏實,好像塵埃落定。我變成了一個完整的人。我的自信找到了,身份確定了。現在我到內蒙古草原去不是看山河,而是看我的朋友。我喜歡坐在朋友旁邊,聽他們用蒙語交談,我的心整個就踏實下來了。那是我的母語,即便我聽不懂,對我也有一種安撫的作用。

  記者:現在再回到草原,您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裡,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席慕蓉:今年夏天我要去嘎達梅林出生的地方去探訪,他是我們蒙古族的大英雄。我沒什麼特別的計劃,但我非常想到內蒙古的中學給孩子們演講,這是我最近最想做的事。如果有內蒙古蒙文的學校或者是漢文的學校願意讓我去的話,我自己自費去,只要告訴我時間和地點,我很樂意去給蒙古高原的孩子們做演講。我目前是如此急切地希望大家能夠了解內蒙古草原的現狀,以及我們對草原的忽略跟忽視。我想這就是我目前要做的。

  想讓大家從文字中讀到草原

  記者:從寫情詩到寫蒙古高原的散文,您在寫作上的變化太大了。

  席慕蓉:從前是人跟人之間的愛情誘惑我,現在人跟大自然之間的感覺誘惑我。自從有過草原之旅後,有人認為我寫東西有了轉變,但是我就是被美麗的東西所吸引,我是受美的誘惑而寫,創作的本質是沒有改變的。很多人喜歡我年輕時寫的東西,但是我在這二十多年裡,真的努力想讓大家看見草原。

  記者:您出版過《追尋夢土》《蒙文課》《給海日汗的二十一封信》等關於蒙古高原的散文集,您通過寫作關注原鄉,也替很多遊子表達出他們內心的眷戀。

  席慕蓉:1989年我第一次去蒙古高原,每一天對我來講都是那麼珍貴。回到臺北後有個報紙約我寫我的故鄉,我跟編輯說,我可能沒有感覺,但我又想試試看。那時候我還沒有退休,我就在每個周末的時候,到我位於郊外的小畫室躲起來寫,因為我知道我會流淚。寫的時候我常常會想起《嘎達梅林》那首歌那種比較黯沉的調子。我寫《追尋夢土》是為了化解我的鄉愁,寫《蒙文課》是我逐步認識內蒙古這片土地的過程,在故鄉的所見所感我都寫在了裡面。

  記者:您的很多詩都很細膩、很抒情,而草原上蒙古族牧民給人的感覺是粗獷的,草原給人的感覺也是寬廣的。您如何用細膩的心思表現草原?

  席慕蓉:其實我要跟您說,草原上的男士們,那個心思好細膩啊,但是我們遠遠看去好像他們都很不在意。如果要形容草原上的男士,我想把他比喻成一棵樹站在那裡,可是他所有的心思就像一棵樹的樹葉在風裡動。女孩子也是一樣,她可以很細膩地在家裡做事情,可是風雪來了,她也會出來幫助牲畜抵抗風雪。所以遊牧文明在一般人看來好像比較勇猛,比較狂放,但如果你看到他們如何去保護牲畜,如何在春天撫養那麼小的剛剛生下來的小馬駒、小羊羔的時候,那種細膩會讓你感動。這種感覺,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寫出來。

  記者:您用文字和原鄉交流,您知道草原的人讀到您的文字時的感受和反饋嗎?

  席慕蓉:我母親的故鄉在西拉木倫河,在遼代的時候那裡是千裡松漠,那個漠不是沙漠,是廣大的地方。我最初對母親家鄉的印象來自母親的講述,母親年輕時那裡還有300裡松林,但是到我去的時候,一棵樹都沒有了。我在一篇關於回家的散文裡寫,我來得太遲了,我第一次來到母親的家鄉,是向母親對家鄉的夢告別,千裡松漠不見了。然而事情沒有到此結束,那篇文字被轉譯成蒙文,在內蒙古赤峰的一個刊物上發表,被從事林業的朋友看到了,他們就到河的源頭植樹。一直到2007年,他們帶我去看他們的造林工程,小小的樹木已經慢慢長大。我很感動,原來文學的力量可以是這樣的。

  記者:從前那個寫詩的席慕蓉讓人感覺淡泊而從容;現在關注內蒙古的席慕蓉卻總是有一種憂心忡忡的急迫和焦慮。

  席慕蓉:從前那個安安靜靜寫《七裡香》的席慕蓉已經回不來了。我第一次回到我的原鄉的時候,並不知道我會變成今天的我。包括我寫詩的時候也不知道會有人喜歡我的詩,我當時的詩都是寫給自己的。我現在的確很焦慮,很著急,我們的草原怎麼變成了這樣?我只能拿筆寫我的焦慮。如果我以前的讀者還是留戀幾十年前的席慕蓉,那我就同意他依然去讀以前的,但我已經不行了,我回不到過去了。你也看到我很熱情地希望媒體能替我傳播,這個傳播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草原,為了內蒙古的草原。我以前寫詩,大概不會跑出來跟媒體說拜託拜託,請你宣傳我,但是我現在真的拜託大家,我們一起來呼籲保護我們的草原。

  保護草原就是保護地球的肺

  記者:這些年您一直在呼籲保護遊牧文明,在很多文章中、訪談中,在很多場合,都看到您在呼籲這件事。

  席慕蓉:大家可能會覺得我一直在重複同一個話題。如果你有去過草原的經驗,你會知道草原是茫茫無邊無際,什麼都沒有。其實這種什麼都沒有的原因,是因為幾千年、幾萬年在這裡走過的遊牧民族,什麼都沒有毀損。我最近才得到真正正確的解釋——草原生態學家劉書潤教授告訴我,遊牧文明是草原、牧人、牲畜三者合一,在遊牧文明沒有走過草原之前,草原是沒有生產力的,當無數遊牧民族帶著牲畜走過草原,草原成為有生產力的草原。草原是幾百萬年前自然形成的,但是離我們最近的這幾千年的草原是靠什麼呢?就是靠牧人、牲畜跟草原一起組成的生命共同體。

  記者:近些年內蒙古沙漠的面積在逐年擴大,所以現在提出「禁牧」,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席慕蓉:禁牧之後,我們的學者去訪問牧民,牧民說禁牧第一年感覺草長得多了,到第三年、第四年,好的牧草卻消失了。沒有羊來吃它,沒有馬來吃它,草原自己本身的生命力消失了,長出來很多野草。這是牧民自己觀察得出的結果,他們遊牧的知識比我們豐富得多。逐水草而居好像有很多很多學問,我無法回答。

  記者:如果不禁牧,又要保護草原,應該怎麼做?

  席慕蓉:現在把草原用鐵絲網分隔了,而遊牧文明是一種群體的、合作的文化,必須要群體的行動。一個單獨的草原是沒有價值的,草原的價值在於互相之間的聯繫。假如我這裡的草不好了,我搬到你那裡去,讓這裡的草休養生息。我們現在讓牧民固定在鐵絲網所限制的範圍內,你這一家十年都在這一塊草地上,草地沒得休息。遊牧的意思是要動,動的意思不是我們自己要動,是我們要讓草地休息。牧民怎麼搬,搬到哪裡,春天在哪裡,秋天在哪裡,甚至整個夏天還要搬好幾次,就是為了讓薄薄幾釐米土地上面的牧草可以持續生長。

  記者:您在草原行走了二十多年,您認為真正毀壞草原的原因是什麼?

  席慕蓉:現在內蒙古的草原,跟我二十多年以前來內蒙古時看到的草原已經不一樣了。比如說,我們認為可以獲利很豐厚的煤礦,可是,再獲利的煤礦也不過是幾十年,而幾十年之後,草原再也回不來的時候,我們的損失就遠遠大過現在獲得的那些利益。我們要發展經濟,把牧民集中起來住進樓房,他們要做什麼?他們拿了退休金要做什麼?日子應該怎麼過?日子應該是一個人覺得有成就、有貢獻才叫過日子,不是領退休金,坐在屋子裡面才叫做過日子。我希望他們享受這些幸福,但是這些幸福感跟自己祖先的文化應該是連在一起的,而不應該是斷裂的。

  記者:現代人總是認為,好像草原已經變成了生活的背景,變成了旅遊觀光消費的景點,跟我們的生活好像沒太多關聯。

  席慕蓉:如果把地球比作身體,那麼草原就是它的肺,是它的肝。曾經有一家媒體來採訪我,把我帶到海邊拍攝。他們讓我站在岸邊,問我草原的價值。不知道為什麼,我突然變成了一個憤怒的人。我忽然間聽見自己這麼講,你要問我草原的價值,這個問題已經問了我十幾年了,我現在請問你,你的肺有什麼價值?你的肝臟有什麼價值?那位攝影師不知道哪裡得罪我了,木在那裡。我問他,你覺得哪一隻手比較好,是左手有用還是右手有用,哪一隻手你不想要?草原和森林佔全世界土地的三分之一,如果整個歐亞大草原上的遊牧民族能夠保持草原目前的狀況,那這就是給這個地球最大的貢獻。在這裡,我說這個話不是因為我是蒙古族,而是作為一個人,以人類的態度來說,我們其實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席慕蓉新書憶故鄉:大自然是原文,我是翻譯
    《我給記憶命名》是臺灣詩人席慕蓉的一本回憶之書,從她年輕時的日記中摘取人生諸多時刻。近日,席慕蓉來京,就這本新書接受記者專訪。席慕蓉以一顆詩心感性地捕捉周遭一切,回憶童年、父親,她落淚不止;談論故土、友情,她一往情深。童心不老,76歲的席慕蓉如同一個美好的小女孩一樣,敏感、知性、坦然。
  • 榆林傳統手工業發達
    從國務院命名《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一榆林》:其中一條鑑定:榆林傳統手工業發達。談點看法:昨天,西影何志銘導演特別賞析,薛鵬程先生《倒走的毛毛匠》。引發大家的回憶與議論。榆林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部對榆林的鑑定內容很多,其中一條:榆林傳統手工業發達。這一條作為重要依據作為評選條件。
  • 席慕蓉臺北演講分享美美與共的遊牧文明
    中新社臺北8月14日電 著名蒙古族詩人、作家、畫家席慕蓉14日在臺北分享自己對遊牧文明的認識並表示,遊牧文明讓她領悟到人與自然要絕對和諧,「我們要善待大自然,因為大自然曾經善待過我們。」
  • 聲音|央視主播剛強朗誦席慕蓉《愛你》
    您 即 將 聆 聽 到 ◇《愛你》◇ 作者:席慕蓉 | 朗誦:剛強 在我心中飄蕩的
  • 高曉松評席慕蓉的詩:如果不斷句就是散文,到底有沒有道理?
    在這個身份下,高曉松沒少對文化界提出自己別具一格的想法,就連現代詩巨匠席慕蓉女士他也是照樣敢批。高曉松在節目中對席慕蓉女士的評價概括起來是這樣的:詩性不夠好,詩長不加標點紙費,如果不一行行地斷句,加上標點那就是散文。說完這些後,高先生還表示自己不能理解為何當年席慕蓉的作品能席捲大江南北。
  • 古代手工業那些事兒
    今日話題: 中國古代手工業的那些事兒~ 等你來挑戰哦 01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 1、原始社會的手工業 (1)冶煉技術:原始社會晚期,人類已經掌握了冶銅技術
  • 賞美文丨喜鵲 作者:席慕蓉 誦讀:王卉
    作者:席慕蓉 誦讀:王卉在素描教室上課的時候,我看見兩隻黑色的大鳥從窗前飛掠而過。我問學生那是什麼?他們回答我說:「那不就是我們學校裡的喜鵲嗎?」站在校園裡,我像進入了阿里巴巴的童話之中,發現每一棵美麗的樹上都被畫上了印記,心裡惶急無比,頭一個問題就是:「把這些樹都砍掉了的話,要讓喜鵲以後住在哪裡?」幸好,計劃並沒有付諸實現,大家最後都同意,要把這些大樹儘量保留起來。
  • 官府管控下的革新——西周蓬勃發展的手工業
    克商之後,周王朝直接接管了商朝的大量工匠,這些技能嫻熟的匠人隨著分封四處流布,再加上周統治者的重視(如周公鑑於殷人酗酒亡國的教訓,曾發布嚴格的禁酒令,一旦發現「群飲」,格殺勿論,唯獨對掌管手工業的百工網開一面),西周的手工業水平迅速趕上並超過了商朝。
  • 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席慕蓉鍾愛之處,詩中水筆仔是保護植物
    而淡水河紅樹林之所以有名,則是拜詩人席慕蓉所賜。這處淡水河畔的紅樹林,由水筆仔、彈塗魚、招潮蟹、水鳥等構成了典型的河口溼地生態體系,以水筆仔為主要樹種,生長在堤外的寬闊沼澤地,伴生植物有蘆葦、香蒲、梗茳鹹草等禾草類,分布於堤外沼澤區和堤內草澤區。由於環境適合生物生長,其中魚類及無脊椎動物豐富,更是吸引了大批的留鳥及候鳥,以磯鷸、翠鳥與小白鷺為代表,可多達三十餘種。
  • 11歲女童半年寫詩300首現代詩 愛讀論語老子(圖)
    11歲女童半年寫詩300首現代詩 愛讀論語老子(圖)   讓孩子的思想飛一會兒  說到妞妞寫詩,妞妞爸稱非常偶然。「大概是2011年11月中旬的時候,她中午放學回家,告訴我她寫了一首詩,名字叫《心流淚》,表達了對環境的憂慮。看過後,我很驚奇,在此之前她從未寫過詩,但妞妞告訴我,是她自己的原創。並且問我,寫的好嗎?我認真地告訴她,寫的非常好,不過要堅持下去很難。
  • 用寫詩,開啟孩子「不再怕作文」,高效又好玩
    如果說寫詩能提高寫作文的能力,那麼該如何寫呢?樹才在《寫詩真好玩》中,分享了很多的方法。最適合的就是最簡單的。寫詩,就是用你自己的句子,去寫你自己的事情、自己心裡的感覺。——樹才寫自己熟悉的,最有感觸的,也最容易入手。看書中那些大師的作品,哪一位不是從自己的感觸出發?對小孩更是如此。我女兒寫作文,遇到熟悉的題目,行雲流水般,寫作文是暢快的。
  • 河北老兵身殘志堅 8年寫詩2000餘首弘揚正能量
    圖為83歲的老兵閆夢熊,下肢癱瘓。   自學自用無奢望 修公路、建大橋自力更生   「我在朝鮮修過汽車,當過木工,從朝鮮回來在邢臺縣修過好多路和橋,人家都說我是土工程師,其實這些知識都是我自學來的。」閆夢熊說。   說起在朝鮮戰場上修汽車,閆夢熊驕傲地說,戰火下各種壞車太多了,我初調後勤部時,什麼工具都沒有。
  • 長沙這個村有群愛寫詩的農民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胡銳 通訊員 賀喜迎愛寫詩,成立詩社,每年出詩集。這是自2005年以來,長沙市嶽麓區蓮花鎮龍洞村村民們津津樂道的事。他們將生活中的人、事、物當作寫詩素材,有感而發。1月3日,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走進龍洞村目睹了這一景象。
  • 「現在寫詩還有什麼意思?」「賺錢啊!你看看杜蕾斯!」
    做一個有思想的自媒體1在知乎上回答過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人不寫詩了?」我倒是知道不少詩刊雜誌一直連載收錄詩稿,也有很多詩歌徵文比賽,獎金十分優厚,還有一些網站專門發表原創詩歌。所以說,不是現在的人不寫詩,只是現在寫詩的人沒有以前那麼出名,所以大家知道的新詩也就少了,進而會以為寫詩的人沒剩幾個了。然而就算有人寫詩,那又有什麼用呢?2關於詩歌的實用價值,少年你知道杜蕾斯嗎?誒誒,先別急著想多,我只是想說,杜蕾斯最近寫詩了。
  • 我的世界:學霸玩MC都是怎樣的?寫詩不算啥,3顆球找到末地!
    哈嘍大家好,我是地瓜。很多玩家都說,玩遊戲靠的最多的,其實是遊戲的經驗,與知識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其實地瓜可不這麼認為。學霸都是怎麼玩MC的呢?寫詩不算啥,3顆球都能找到末地!此身無悔入MC,來世願做方塊人。
  • 以舞寫詩,詩意生活,人間四月,春風送暖,蕩滌心靈
    以舞寫詩,用心生活,如實記錄。以禪舞的方式感受四月芳菲,振頻揚升的能量,用詩一般的文字記錄由內而外流淌出來的感受,平凡而簡單的生活也可以閃動著幸福粼粼的微光。以下詩歌皆是在每次跳舞時靈光乍現噴薄而出的,沒有專業訓練,沒有刻意措辭,希望這份真善美的傳遞,能帶給你純淨美好的體驗。
  • 星光閃爍的草根詩人散落詩城 楊冬梅:寫詩=寫日記
    導讀:「我隨時想起一句詩就隨手拿起紙片寫下來,等下班回到家再整理到本子上。這首就是前兩天學校組織獻血時的靈感之作。」楊冬梅是建中後勤部的員工,每天早上要賣早點,中午還要忙小賣部的生意,真正能寫詩的時間不多。馬鞍山不僅是一座鋼鐵城市,這裡更盛產詩歌,被譽為中國的詩城。
  • 寫詩的人精神和常人有什麼區別?
    有朋友問:在你看來寫詩的人精神和常人有什麼區別? 回答問題之前,我們搞清楚問題中幾個概念的含義,或者說在我看來,這幾個概念應該如何定義,把概念搞清楚,也就是「名家」所謂的搞清楚「名實」,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很多朋友回答時出現不同的見解,其實根源在於對概念的定義不清,才會在延展回答中越走越遠,得出不同甚至相悖的結論。 什麼是寫詩的人?
  • 寫詩如兵法,也要出奇制勝,王和尚論詩,如何奇正相合,寫好詩詞
    鍊字所追求者乃是生動、形象、準確且新雅,亦為寫詩出奇之必須。02.何為寫詩五俗?《滄浪詩社》的論斷寫詩若要出新出奇,首要須知何為「俗」。嚴滄浪論詩法,開言即談及:學詩先除五俗,曰俗體,曰俗意,曰俗句,曰俗字,曰俗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