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新書憶故鄉:大自然是原文,我是翻譯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我給記憶命名》是臺灣詩人席慕蓉的一本回憶之書,從她年輕時的日記中摘取人生諸多時刻。近日,席慕蓉來京,就這本新書接受記者專訪。席慕蓉以一顆詩心感性地捕捉周遭一切,回憶童年、父親,她落淚不止;談論故土、友情,她一往情深。童心不老,76歲的席慕蓉如同一個美好的小女孩一樣,敏感、知性、坦然。

  旁觀自己 盛名隨時可拿走

  很小的時候,面對生活的變遷,席慕蓉就成了自己的旁觀者。對待自己因詩歌而擁有的盛名,她也同樣是個旁觀者。

  從初二的時候,席慕蓉開始寫日記,那個時候她剛剛隨家人從香港到臺灣。轉入新學校,初來乍到,她沒有找到朋友,日記本成了她唯一的朋友。在《我給記憶命名》這本新書中,席慕蓉選登那時的日記,「我常常渴求愛,希望聽到別人對我的讚美,我喜歡熱鬧,我愛出風頭,我常常做白日夢,也許有一天我真的可以出國讀書,也許有一天我回家了,回到我明駝瀚海的故鄉……」

  席慕蓉後來到比利時留學,這些日記本被仔細珍藏,這是席慕蓉家的一個美好傳統。席慕蓉回憶,媽媽會拿出一個書籃,將孩子們捨不得丟掉的東西放在裡面,一旦回國,這些珍藏將被打開,一切都還在,「我留下了日記,大姐留下了樂譜、錄音帶,二姐留下的也是日記。」

  席慕蓉最初的詩作也正是寫在這些日記本上。她說,寫詩對她而言是興趣,她的主業是畫畫,即便她的詩集暢銷,也從未因此丟掉畫畫,「我喜歡教書,教書對我不是負擔,我喜歡和年輕學生一起畫畫。」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席慕蓉的詩作在大陸走紅。時隔多年,她說,當時沒有預想到在大陸掀起熱潮,根本不知道怎麼回事,「對暢銷帶來的所有事情,我曾覺得很害怕,人家給我的盛名,也可以拿走,我還是自己過我的日子。」她更無法回答自己詩集走紅的原因,「我的不回答不是說看不起自己寫的詩,大家喜歡我的詩,我覺得很溫暖。對年輕時寫的詩,我很珍惜。」

  旁聽家鄉 大自然是「原文」

  「我所知道的蒙古族文化差遠了,這麼多年過去了,我還是一個旁聽生。」席慕蓉說,她曾經回故鄉努力去尋找牧馬人,跟牧馬人走了5年,但離真正透徹地了解蒙古族文化還很不夠。

  2014年6月,席慕蓉來到母親的家鄉——內蒙古克什克騰草原參加一次國際學術會議,會中她見到內蒙古大學蘇德比力格教授並讀到他的論文,這才真正走近自己的外祖父慕容嘎。席慕蓉說,正是這一次會議,才有了寫《我給記憶命名》的緣起。

  新書中,收入席慕蓉寫於1989年8月31日的一篇日記,那是她首次回到家鄉的日子,「無邊無際的起伏,藍天上雲朵如塊狀群列,第一次看到那麼整齊的雲朵,那麼乾淨的草原,卻又覺得分明見過。」席慕蓉說,回家了,她會突然在深夜的草原中間放聲大哭,「只有我一個人,站在我父親認得的星空之下,站在他曾經奔跑過的無邊大地上。」小時候她常常聽父母說自己的老家,但後來不再說起,一旦踏上故土,才知道他們丟掉的是怎樣的故鄉,「那麼大的故鄉,那麼大的高原,那樣的山河,那樣的文化。」時光流逝,席慕蓉讀懂了父母,她終於明白,回憶本身對他們太過殘忍。她也深刻意識到,一個家族、一個族群的記憶不能停頓、切斷。

  至今,席慕蓉踏上草原故土已經30年。「從小希望自己可以用蒙文寫詩,但後來發現這件事做不到。」她笑稱,現在好像做到了,因為有朋友幫她翻譯。今年4月,席慕蓉參加內蒙古衛視《與詩同行》節目,與自己的譯者一同朗誦了《在詩的深處》,不同的是,譯者用蒙語,而她用漢語。

  「40多歲回來的時候,覺得自己回來太晚了。」席慕蓉說,多次回到故鄉,讀了一些東西,看了一些東西,但還是不夠,「怎麼才能夠,還要站在那塊土地上,大自然才是原文,我們寫的東西都是翻譯。」

  傾聽長者 葉嘉瑩的「追星族」

  對76歲的席慕蓉而言,傾聽長者,同樣在她的一生中是個重要主題。前幾天,葉嘉瑩先生過95歲壽辰,席慕蓉專程趕往天津,去給葉先生祝壽。關於席慕蓉的詩歌創作,葉嘉瑩一直保持關注,評點也總是不留情面。

  從2010年開始,席慕蓉發表了英雄敘事組詩。她清楚記得,葉先生當時就打來電話,語氣很急地說:「為什麼要寫這首詩,很奇怪,和以前的詩不一樣。」因為,葉嘉瑩是希望她繼續寫感性的抒情詩。

  不過,後來葉嘉瑩建議她多寫幾首,於是她研究了蒙古秘史,寫下《英雄哲別》和《鎖兒罕失剌》。但這幾首詩寫完以後,葉先生還說不好。「我和葉嘉瑩先生解釋,這些詩是我非寫不可,以前的創作,是詩歌來找我,然後我寫出來;現在這些英雄組歌,是我自己去找這些詩,我想要把這些英雄寫出來。」最終,她的詩作得到葉嘉瑩認可,「那就寫吧,是值得的。」

  席慕蓉說自己是葉嘉瑩的「追星族」,但凡遇到葉嘉瑩的講座,她都會參加,並記筆記,她盛讚葉嘉瑩是「老師中的老師」。席慕蓉回憶,有一天去聽講座,有學生問葉先生如果還有來生的話想做什麼,葉嘉瑩回答說,希望來生能談一場戀愛。「葉先生這個回答很動人,她的意思是希望好好愛上一個人,被一個人好好所愛。」席慕蓉更有自己的註解,她認為,愛情沒有一定的規則,如果真的好好愛上一個人,即便那個人不愛你,也會得到愛情中的一部分。她更一再說,「當然我不會因為寫了情詩,就做別人的顧問,我不敢。」

  本報記者 路豔霞

相關焦點

  • 席慕蓉:寫詩是我的家庭手工業(圖)
    2005年9月的一天,席慕蓉還曾陪同葉嘉瑩教授回東北葉赫鎮舊址尋根。她說自己是葉老師的「私淑弟子」「旁聽生」,葉老師每次說話,都好像有什麼東西碰觸到席慕蓉的心底,「完全把我的心打開了。」  席慕蓉祖籍內蒙古,是草原的孩子。但一直到四十多歲的年紀,她才有機會親眼見到故鄉的草原。「我見到我的原鄉,我終於知道我可以為我的遊牧文明感到自豪和驕傲,我再也不軟弱了,再也不謙虛了。」
  • 席慕蓉臺北演講分享美美與共的遊牧文明
    中新社臺北8月14日電 著名蒙古族詩人、作家、畫家席慕蓉14日在臺北分享自己對遊牧文明的認識並表示,遊牧文明讓她領悟到人與自然要絕對和諧,「我們要善待大自然,因為大自然曾經善待過我們。」
  • 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之所以思鄉經典
    「詩聖」杜甫的這首《月夜憶舍弟》,句句堪稱經典,如果非要找出其中的名句,那詩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就是經典中的經典。※原文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 高曉松評席慕蓉的詩:如果不斷句就是散文,到底有沒有道理?
    在這個身份下,高曉松沒少對文化界提出自己別具一格的想法,就連現代詩巨匠席慕蓉女士他也是照樣敢批。高曉松在節目中對席慕蓉女士的評價概括起來是這樣的:詩性不夠好,詩長不加標點紙費,如果不一行行地斷句,加上標點那就是散文。說完這些後,高先生還表示自己不能理解為何當年席慕蓉的作品能席捲大江南北。
  • 月夜憶舍弟
    月夜憶舍弟原文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注釋  舍弟:謙稱自己的弟弟。  月夜憶舍弟的詩意/月夜憶舍弟的意思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裡,一隻孤雁正在鳴叫。  從今夜就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故鄉的最明亮。  有兄弟卻都分散了,沒有家無法探問生死。  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何況戰亂頻繁沒有停止。
  •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
    詩,是文字舞蹈;詩,是音樂建築;詩,是社會良心;詩,是道德救贖;詩,是旅途感恩;詩,是宗教頓悟;詩,是精神錦瑟;詩,是靈魂歌哭…… 時事情動處,當為之歌與哭…… 有一輪白露的明月叫故鄉---- 杜甫《月夜憶舍弟》詩意文/秦緒林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 揭秘杜甫《月夜憶舍弟》中「月是故鄉明」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邊秋 一作:秋邊)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杜甫的這首詩是我查閱資料時無意中翻到的,當時一眼看到「邊秋 一作秋邊」,心中頓生疑惑。
  • 《廢都》英文版翻譯完成 賈平凹要求原文一句不刪
    原文一句也不要刪  賈先生只提了一個要求:翻譯時,原文一句也不要刪。按照賈平凹的意見,譯本參照1993年第一版《廢都》,所以也將保留「□□□□(此處作者刪去××字)」這部小說英文版的譯者之一胡宗鋒現為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他透露,翻譯工作由他和在西北大學任教的英國學者羅賓共同完成。
  • 最憶故鄉烏桕樹
    故鄉是多山的丘陵地貌,生長在河邊,茶葉叢中的烏桕樹每逢深秋臨霜時節,染紅一片青山綠水,給偏僻的山鄉帶來一道亮麗風景。  歷代文人墨客對烏桕樹的紅葉多有讚揚。  故鄉的烏桕樹不是特意栽種的,而是隨意而生。自自然然地長在田邊地頭。雖說隨意而生,卻是村中的主要的經濟增長點。每當霜降一過,烏桕樹葉子落得精光,露出了雪白的烏桕籽,一簇簇,一叢叢的烏桕籽在冬日的暖陽格外耀眼注目。採摘的日子終於如期而至。大人搭起長梯,用長長的棍子綁牢月牙鐮刀,猴子般的爬上粗大樹梢。綴滿枝頭的烏桕隨著「喀嚓」的聲音,紛紛墜地。
  • 聲音|央視主播剛強朗誦席慕蓉《愛你》
    您 即 將 聆 聽 到 ◇《愛你》◇ 作者:席慕蓉 | 朗誦:剛強 在我心中飄蕩的
  • 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席慕蓉鍾愛之處,詩中水筆仔是保護植物
    而淡水河紅樹林之所以有名,則是拜詩人席慕蓉所賜。這處淡水河畔的紅樹林,由水筆仔、彈塗魚、招潮蟹、水鳥等構成了典型的河口溼地生態體系,以水筆仔為主要樹種,生長在堤外的寬闊沼澤地,伴生植物有蘆葦、香蒲、梗茳鹹草等禾草類,分布於堤外沼澤區和堤內草澤區。由於環境適合生物生長,其中魚類及無脊椎動物豐富,更是吸引了大批的留鳥及候鳥,以磯鷸、翠鳥與小白鷺為代表,可多達三十餘種。
  • 馬愛農:​翻譯J.K.羅琳的作品對我是一種享受
    馬愛農在《伊卡狛格》新書發布會5月份的時候,王瑞琴老師(哈利波特系列、《伊卡狛格》責編)有一天打電話,說你的任務來了,羅琳寫了一本新書。
  • ​憶故鄉•牛角龍
    查看精彩內容 點擊上方馮佰基工作室快速關注憶故鄉•牛角龍
  • 一卷如故|翻譯這本「魔法書」讓我更親近大自然
    一卷如故|翻譯這本「魔法書」讓我更親近大自然自從翻譯了仿生學著作《魔法學徒的神奇花園》,譯者石豆便開始關注身邊這些不會說話的生物,更加親近自然。  一卷如故|翻譯這本「魔法書」讓我更親近大自然-新華網 01002005055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226708
  • 張文宏專家門診重開,新書外文版翻譯獲全球志願者助力
    新書中文版推出僅三個月,「網紅」張文宏又出英文、法文和西班牙文版,向海外介紹中國新冠疫情治療的科學經驗。6月5日下午,由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主編的《2019冠狀病毒病——從基礎到臨床》海外版新書發布會暨捐贈儀式在復旦大學圖書館醫科館舉行。
  • 《月夜憶舍弟》學習要點
    ②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③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④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注釋】戍鼓:邊防駐軍的鼓聲。斷人行:指實行宵禁,禁止人行走。露從今夜白:恰逢白露時節。況乃:何況,況且。長:一直,老是。【鑑賞】(1)①首聯:從視覺、聽覺兩方面描繪了一幅邊塞秋景圖: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渲染了濃重的悲涼氣氛。
  • ...我讓自己用帕烏斯託夫斯基、蒲寧的方式,感受和記錄下大自然的...
    印象最深的是浩然的作品,那個年齡讀他的長篇小說《豔陽天》《金光大道》似懂非懂,但他寫鄉村兒童生活的短篇小說集《七月槐花香》《幼苗集》等,因為描寫的是京津一帶的農村,風土人情與我的華北平原的故鄉極為相似,因此讀得如醉如痴,專門將我覺得寫的精彩的段落摘抄在一個本子上,其中風景描寫佔了大部分。
  • 月夜憶舍弟 | 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一刻
    婷婷唱古文-杜甫-月夜憶舍弟03:11來自婷婷詩教收聽本周新詩《月夜憶舍弟》古人千萬裡跋山涉水,只為與家人見上一面;而現代,通訊變得越來越方便,我們反倒沒那麼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了。它的命運與我何其相似:兄弟失散,孤零無依。」月色透過窗欞,朦朦朧朧灑在床前。杜甫不禁想起了故鄉的月亮。彼時,他與兄弟們飲酒暢談,月色明朗,現世安好,而現在呢?連年戰亂中,四個兄弟早已不知失散在何方,甚至,他連他們是生是死都不知道。
  • 藍馬原創詩詞:《七絕 憶米糖》
    謝正賽畢業於中央美院、出身於夏塘鎮夏嶺村,身在北京的他把家鄉的文化和親人的情感深深融入故鄉用麥芽釀製的米糖中,以一家三口手工製作米糖的故事呈現在螢屏上。米糖製作是夏嶺村家家戶戶賴以生存的技藝,但隨著村裡的變化,製作米糖的人家也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兩三戶,其中就包括其父母。
  • 重溫魯迅的《故鄉》,讀來催人淚下,道出了生活的真相與人生真理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魯迅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