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魯迅的《故鄉》,讀來催人淚下,道出了生活的真相與人生真理

2020-12-05 江城大山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為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依據魯迅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著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造成純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第一部分,主要描寫了回故鄉,段落不長,首先表達了時間是嚴冬,作者已闊別故鄉20餘年,接著描寫了映入眼帘的是幾個蕭索的荒村,給人無限的悲涼感。我們來欣賞一下部分原文:「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蓬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故鄉

第二部分,主要描寫了在故鄉,段落比較長,首先說明了回來的目的,是處置器具並賣老屋,然後魯迅的母親提起閨土,接著魯迅就回憶了少年閨土的形象,我們來欣賞一下部分原文:

「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⑵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少年閨土

「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少年閨土與魯迅

在魯迅記憶裡,少年閨土是活潑的、機智的、勇敢的,兩人的關係是兩小無猜的,多麼美好的回憶,這不正是我們每個人曾經經歷過的麼,小時候與的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打鬧,成為我們人生永遠的底色。

後面又著重描述了楊二嫂,充分展現了一個愛佔小便宜,說話尖酸的農村婦女形象,這就是生活,在生活面前,形體、語言無不透露出生活的真實。

年輕時的楊二嫂

但是,楊二嫂也是一個可憐的人,她年輕時顏值高,說話嗲嗲的,所以號稱「豆腐西施」,紹興人為了一睹她的風採,甚至從很遠的地方趕來買豆腐,如果她生活在現在的社會,那就是很好的資本,可以做直播,做網紅,做流量明星。然後,她生錯了時代,30年的風霜,改變了她的容顏,「擦著白粉,顴骨高,嘴唇薄,圓規式的姿勢」,人也變得刻薄、摳門、氣急敗壞,活脫脫象是換了一個人似的,看著都讓人好奇,她到底經歷了什麼?

年老時的楊二嫂

在魯迅的印象中,是原來的樣子,所以一時沒有認出來。而楊二嫂卻一眼就認出了魯迅,對於魯迅沒有認出自已,是很失望的,因為她的骨子裡是自恃有資本的,居然加我都沒認出來,是貴人眼高,裝著不認識吧,潛藏的意識是「憑什麼你比我強?」然而,事實是無情的社會已將她打磨掉了,可憐之人卻也不知。

再接著,作者就描寫了老年閨土的情形,二十餘年未見,閨土顯得比較拘謹,一聲「老爺」,陡然把魯迅生疏起來,魯迅的反應是:「我似乎打了一個寒噤;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話。」

魯迅與閨土

是因為年久未見而生疏嗎?顯然不是,而生活的艱難、社會的動蕩,磨平了閨土的心,壓彎了他的脊梁,「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同時封建思想的束縛,讓純潔的少年友情在20年後變了,變得生疏起來。

當魯迅的母親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時,閨土揀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及所有的草灰,其中尤其引起魯迅注意的是一副香爐和燭臺,起初魯迅還暗地裡笑他,但轉念一想,寫出了本文升華的點睛之筆:「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麼?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讓人無不動容。

文章暗線中的水生與宏兒由陌生到熟悉,再到相約的描寫,又展現出了又一個閨土與魯迅故事的開始:

宏兒和我靠著船窗,同看外面模糊的風景,他忽然問道:

「大伯!我們什麼時候回來?」

「回來?你怎麼還沒有走就想回來了。」

「可是,水生約我到他家玩去咧……」他睜著大的黑眼睛,痴痴的想。

我和母親也都有些惘然,於是又提起閏土來。

社會是殘酷的,它吹打著每個人,每個人都在它的浸染下活著,它改變著每個人,每個人都有天真無邪的年代,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年輪的滾動,我們都由不經世事的少年變成老成持重的成年,美好的記憶也慢慢遠去,慢慢模糊。但是那份「真」底色從未消失,在某個時候,或許會喚起。

時光的磨礪,讓我們由好高騖遠變更腳踏實地,由膽大妄為變得安份守紀,磨平了我們的稜角,讓我們懂得了人生的平凡。我們每個人都曾經認為父母偉岸如山,後來終於明白父母也是倍嘗艱辛,也是平凡人,至此我們就成熟了,就又要為下一代奮鬥,同時將自已人生的缺憾希冀於下一代,生生不息。

真正的偉大是:了解了生活的真相,但仍然不退縮,仍然對生活充滿希望:「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魯迅的這篇《故鄉》,力透紙背,一針見血,窺視了社會,寫出了人性,經歷歲月的洗禮,今天讀來,仍令人動容。

相關焦點

  • 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以紀念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光耀世界的民族魂。昨天下午,柯橋區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柯巖「魯迅草木園」建設研討會,標誌著「魯迅草木園」建設項目啟動。
  • 魯迅先生一句話道出真諦
    其實「批判性思維」並沒有那麼難以解讀,魯迅一句話就道出了真諦。魯迅的《狂人日記》裡有一句話:「從來如此,便對嗎?」當我讀到這句話時,心中猛地一陣,這不就是「批判性思維」的最佳解讀嗎?雖然看起來這句話平淡無奇,但就是這簡短的七個字,道出了「批判性思維」的真諦,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 讀魯迅先生《藥》有感,吶喊自敘中控訴的,這是他的經歷
    章太炎先生有過一句話:「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中國之所以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其文明毅力不倒,就在於中國的國學屹立不倒,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舊社會的中國有無數的仁人義士,也有許多愛國情懷的人寫下了一部部壯美的經典書籍,本片文章將帶大家重溫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小說《吶喊》。
  • 一首很悽美的宋詞,上闕一山一水兩兩相對,下闕句句催人淚下!
    以至於當時很多的文人悲痛萬分,在那一時期創作出來的詞,每一首都感人肺腑,其中有一首最令人傷感,那就是《減字木蘭花·淮山隱隱》,這首詞悽美感人,讀來盪氣迴腸。《減字木蘭花·淮山隱隱》宋代:淮上女淮山隱隱,千裡雲峰千裡恨。淮水悠悠,萬頃煙波萬頃愁。山長水遠,遮斷行人東望眼。
  • 杜甫送別李白,寫下人生第一首七絕,讀之催人淚下,成為千古絕唱
    對此,「五四」時期著名詩人聞一多曾說:「李白和杜甫的相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就像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走到了一起,我們應該敲三通鑼,打三通鼓,來慶祝他們的相逢」。聞一多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在唐代文壇,杜甫和李白堪稱真正的天才。因此,他們能夠理解對方、欣賞對方。
  • 魯迅的烏桕樹
    後來讀《好的故事》,又看到烏桕樹,「我仿佛記得坐小船經過山陰道,兩岸邊的烏桕,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山光水色,清新明麗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我問她別的一些關於魯迅的問題,她不好意思顯得尷尬地說:我對魯迅知道真的不多,剛才給你講的東西,都是把館裡給的資料背下來的。我對於「講解員」的講解,真有點不習慣。我對她說:我要當講解員我不那麼講,因為你是一對一給我講解魯迅;而我會像對來北京的熟人、朋友一樣地給你說說魯迅,是陪你參觀,你知道的,不用我說;你問的,我告訴你…
  • 《西葫蘆的生活》英文預告片 孤兒故事催人淚下
    《西葫蘆的生活》英文預告片 孤兒故事催人淚下 時間:2017.01.2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分享到:
  • 笛卡爾對7個人生真理的看法和見解,建議你我都多學學!
    關於人生,笛卡爾也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通過自己的所學和經歷,他得出了以下這7個真理,或者更準確說是7個探求真理的方法。有了這7個真理方法,或許我們在人生之路上將會更加清醒和精進,都哪7個呢?一起來看。1,良知笛卡爾認為,良知,是人間分配得最均勻的東西。
  • 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這一次,閻晶明選取的研究文本對象是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我記得上中學的時候讀《野草》,常常為魯迅的文字內外的欲說還休和欲言又止的東西所阻礙,似乎象徵性很強,並不能很懂,僅僅從字面上理解,不清楚《野草》到底寫了些什麼,他要表達的是什麼。《野草》在魯迅的著作中,也是最難懂的一部書。說它難懂,是因為《野草》形式上兼具散文和詩歌的特點,寓意深奧複雜,一向是閱讀理解魯迅的難點。
  • 月球表面存在的187噸人造垃圾,到底是什麼來的?專家道出真相
    月球表面存在的187噸人造垃圾,到底是什麼來的?專家道出真相 2020-11-28 10:08 來源:科技看天下
  • 真理+結論=真相
    真理+結論=真相舉個例子來說,聽過挖井的故事麼,兩個挖井人,同時挖井,一個挖井人每次只挖到5公尺,差一點就挖到水了,但是最後卻放棄了。另一個挖井人堅持的挖井,直到把水挖出來為止。你看,只有堅持才能勝利。目前為止都是真相,但後面加上一句,所以,只要堅持我們的事業,一定可以成功的。
  • 愛因斯坦大徹大悟的語錄,道出了他嚮往的生活,以及難以忍受的事
    說到這裡,如果大家對以上的回答和分析不是很滿意,我們不妨一起來讀一下愛因斯坦大徹大悟的語錄,道出了他嚮往的生活,以及難以忍受的事!文字如下:人是為別人而生存的——首先是為那樣一些人,他們的喜悅和健康關係著我們自己全部的幸福,然而是為許多我們所不認識的人,他們的命運通過同情的紐帶同我們密切結合在一起。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梁啓超曾稱「我梁某著作等身,不及陳寅恪寥寥數百字」,北大校長傅斯年稱他「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吳宓稱「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魯迅對俞明震和陳氏兄弟的印象不錯,他在《朝花夕拾·瑣記》曾提起對「俞明震」的印象:「但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魯迅在日記也多次稱俞明震為「俞師」或「恪士先生」以示尊崇。
  • 愛妾不幸去世,他寫下一首詞悼念,最後12字催人淚下
    而除了那些著名的悼亡詞之外,也有不少冷門的悼亡詞值得一讀。比如,宋代詞人劉弇的《清平樂·東風依舊》。《清平樂·東風依舊》是劉弇創作的一首悼亡詞。這首詞寫於劉弇在京任職期間,當時他的愛妾不幸去世,於是他便作了此詞,以哀悼愛妾。不同於其他悼亡詞的委婉含蓄,這首詞劉弇採用了直接抒情的寫法表達了對愛妾的沉痛哀悼之情。其中,最後12字尤為沉痛,催人淚下。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在那樣一個理解力薄弱、人生閱歷又缺乏的青蔥少年時期,十三、四歲的我們,是很難讀懂或觸及到大師的魂靈和骨髓的,以致非常懊惱。 初中學先生文章,大多都是死記硬背的,因為讀不懂啊,理解力、生活閱歷都很淺,老師也講不透徹,要不就直接對滿眼求知慾的我們說:「你們以後就明白了」。
  • 魯迅的吶喊:你該看看這個病態社會中的不幸人,才知道什麼是吃人
    《吶喊》深刻揭示了隱藏在一般生活現象之下的醜陋本質,充分展現了生活的真諦。對市民惡本性的深刻理解和理性思考,是魯迅對市民惡本性的深刻批判小說的主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魯迅通過封建關係的溫暖和平的外表,對它的大儒主義進行冷靜的分析和觀察。他仔細觀察生活,從自己的觀察中領悟到生活現象的本質。魯迅的作品往往充斥著「可怕的真理」、「驚人的真理」和「極端的真理」。
  • 《箭正離弦》: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我記得上中學的時候讀《野草》,常常為魯迅的文字內外的欲說還休和欲言又止的東西所阻礙,似乎象徵性很強,並不能很懂,僅僅從字面上理解,不清楚《野草》到底寫了些什麼,他要表達的是什麼。《野草》在魯迅的著作中,也是最難懂的一部書。說它難懂,是因為《野草》形式上兼具散文和詩歌的特點,寓意深奧複雜,一向是閱讀理解魯迅的難點。
  • 茅盾文學獎新作《人生海海》,看完不禁淚目,一生至少讀一次
    茅盾文學獎新作《人生海海》,看完不禁淚目,一生至少讀一次人生海海是閩南話,是形容人生複雜多變但又不止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樣寬廣,但總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人生海海》是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麥家在時隔8年之後的首部長篇之作。
  • 宇宙真相:沒有永恆的真理,只有暫時的正確
    但是如果在現行全宇宙信息量的情況下,找遍全宇宙,也沒有找見一隻黑色的天鵝,我們就說這個理論目前是正確的,我們目前就可以暫時認定,全世界甚至說全宇宙的天鵝,都是白色的,然後以這個理論作為一個基本理論,來指導我們的生產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