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2021-01-13 騰訊網

陳寅恪是著名的國學大師、歷史學家,他出身世家、治學嚴謹,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稱為清華大學百年史中四大哲人,又與呂思勉、陳垣、錢穆等人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從左到右: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梁啓超

陳寅恪埋首書齋多年,自甘寂寞,但學問功底卻為民國學術界推重。

梁啓超曾稱「我梁某著作等身,不及陳寅恪寥寥數百字」,北大校長傅斯年稱他「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吳宓稱「合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

鮮為人知的是,陳寅恪與魯迅在日本曾有兩年「同窗」之誼,還曾一度住在同一個公寓,其兄陳衡恪與魯迅又是留日和教育部同事時期的密友,因此,陳寅恪是魯迅相識多年的熟人,但陳寅恪平生從沒有公開提及魯迅,倒是魯迅在日記和文章裡多次記下與陳寅恪的交往。

魯迅

直到晚年,陳寅恪才在日記裡淡淡提到此事,並說出了不公開談論魯迅的原因。

1、12歲與魯迅同船前往日本留學,在弘文學院同學兩載:

1902年,21歲的魯迅考上官費留學生,在陸師學堂總辦俞明震的帶領下登上日輪大貞丸號,由南京出發去日本,從南京同行的還有陳衡恪、陳寅恪兄弟。

留日期間的陳隆恪、陳寅恪、陳衡恪三兄弟(從左到右)

陳氏兄弟是俞良田明震的外甥,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的孫子,父親是維新四公子之一、「同光體」詩人的陳三立(又稱陳散原),由於家庭原因,兄弟倆一心嚮往新學,大哥陳衡恪27歲,三弟陳寅恪12歲,一同赴日留學。

魯迅對俞明震和陳氏兄弟的印象不錯,他在《朝花夕拾·瑣記》曾提起對「俞明震」的印象:「但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魯迅在日記也多次稱俞明震為「俞師」或「恪士先生」以示尊崇。

俞明震雖是晚清官員,卻積極支持康梁變法,也參與過陳寶箴在湖南的新政,傾向於變法維新,主張向日本學習明治維新的先進經驗,曾兩次親自帶領官費留學生赴日,還盡力讓家中子弟出國讀書,他的侄子俞大純和外甥陳衡恪、陳隆恪、陳寅恪,都因此成為日本留學生。

陳氏兄弟來到日本後,與魯迅一起進了巢鴨弘文學院學習日語,同住一舍,同學兩載,於1904年畢業。

魯迅與年長的陳衡恪是終身好友,而年幼許多的陳寅恪,在魯迅眼中更像一個小弟弟,這大概也是陳寅恪很少與魯迅論交的原因之一,他與魯迅同學之時,像是一個初中生與大學生相處,二人的見聞、想法和追求都存在著年齡的鴻溝。

魯迅後來棄醫學文,從仙臺醫學專門學校棄學,在東京寄寓,自學德語、俄語,靠翻譯外國小說謀生。

而陳寅恪更為特立獨行,他自稱:「我心思不在學業上,但也並非不聽課,每個月都要到註冊的學校胡亂聽幾節課。我是官費生,朝廷每年有400元光洋配額。要看聽課記錄,方才可以按月從學監處領到33元錢。」

不久陳寅恪因足疾回國,就讀於復旦,直到1910年才再次出國,遊學於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美國哈佛大學等名校,學過22種外語、精通8國文字,尤擅梵文和巴利文,他本來就國學基礎深厚,兼之遊學西方15年,後遂成為中古史、宗教史專家。

2、大哥與魯迅過從密切,妻子是許廣平老師,陳寅恪卻從不公開提起魯迅:

陳寅恪的大哥陳衡恪(陳師曾)是著名美術家,精通繪畫與篆刻,比魯迅和陳寅恪成名更早。

1912年,魯迅應教育總長蔡元培邀請,出任教育部僉事,1913年,陳衡恪任教育部編審,兩位老同學在北平相見,格外親熱,過從密切,魯迅當時剛剛出版了《域外小說集》,還有《炭畫》一冊,書名就是陳衡恪題寫。

1914年,因一戰爆發,在歐洲遊學的陳寅恪歸國,來到北平投奔大哥,被聘為蔡鍔秘書,經常與魯迅見面,魯迅1915年4月6日的日記裡還記著:「贈陳寅恪《或外小說》第一、第二集,《炭畫》各一冊。」對陳氏兄弟,魯迅頗為推重,曾對陳寅恪說:「你們兄弟均如此,讀起書不要命,過目不忘又天資聰穎。」而陳寅恪答:「你一雙眼睛一直盯著文學這一塊。」

此時陳寅恪已成年,但志趣與魯迅並不相同,他性格孤僻,常與李叔同等人一起討論、研習古詩畫和音樂,遠離政治運動和革命浪潮,沉浸在中古史的學術研究中。

陳寅恪

沒過多久,陳寅恪再次出國,前往美國留學,從此中斷了與魯迅的聯繫。

但名人圈總是那麼小,1926年,36歲「高齡」的陳寅恪經人介紹認識了唐篔,兩年後結婚,唐篔是晚清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當時執教於北京女高師,曾是許廣平的老師,後來陳寅恪夫妻南下,許廣平還曾特地前去探望老師。

陳寅恪與唐篔一家

對與魯迅的交往經歷,陳寅恪不論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還是私下與友人的交談中,都隻字不提,對魯迅從無任何評價,而魯迅對陳家兄弟則頗為推重,在日記中多處記載了與大哥「陳師曾」的日常往還,也有一些與陳寅恪的來往。

與對魯迅的淡漠態度相反,陳寅恪與不少新文化運動代表如胡適、傅斯年、俞平伯、朱自清、戴望舒等人交遊密切,也常在文中提及彼此的交往。

這種對比格外令人費解,陳寅恪不提魯迅,並非因為二人的志趣不同,也非二人有什麼過往嫌隙,這種近乎迴避的謹慎態度,不管是在魯迅生前還是身後,陳寅恪都沒有改變過。

3、晚年說出原因,不願向魯迅「謬託知己」

晚年時,陳寅恪曾公開回應了別人的不解,說是因為魯迅的名氣已經如日中天,出殯時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蓋槨,他擔心自己與魯迅論交,會被人誤認為自己像魯迅所說的那樣成為「謬託知己」的「無聊之徒」。

陳寅恪本人雖然出身世家,學養深厚、名滿中外,但他的性格孤僻清高,命運十分坎坷,十幾歲就有腿疾,後來一足跛行,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其父陳三立絕食而死,陳寅恪悲傷過度,高度近視的眼睛出現視網膜脫落,最後導致雙目失明。

陳寅恪與唐篔

雖然名聲在外,但陳寅恪的人生脫不了貧病二字,十分艱難,而他的學術著作就是這種極端惡劣的條件下創作出來的,他不願與魯迅論交,一來是自己個性孤弱內斂、熱衷學術,與魯迅鋒芒畢露的批判性迥然不同;二來是他內心清高驕傲,自覺將來憑一己學力,必為學界泰鬥,不願攀附名人。

陳寅恪在家中走廊上為學生授課

傾蓋如故,白頭如新。

儘管少年相識、同窗兩載、兄弟結交、妻為師生,但作為公認的「中國文化託命人」,頗有遺少風採的陳寅恪,內心恐怕並不認同魯迅幾乎全盤否定傳統的戰鬥性,也不一定認可魯迅的學術地位。

當然,這並不妨礙他們二人都成為一代文化大師,一為新文化搖旗吶喊,一為舊文化輸血續命,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上為中國文化的浴火新生而盡力。

相關焦點

  • 朱安晚年欠了4000元:我也是魯迅的遺物,為何沒人幫助我?
    1944年8月25日,朱安通過《新中國報》發布了一則消息,魯迅遺孀朱安要變賣魯迅相關遺產。這個消息猶如平地驚雷,一石激起千層浪。魯迅已經去世八年了,他的影響力卻從未消退過。魯迅不在了,他的精神,他的書籍還影響著許多人。對於魯迅遺孀要變賣魯迅遺產的事情,引起了文化界的強烈反對。
  • 魯迅為何對貓恨的如此深?|周作人|小說|墨猴|文章_網易訂閱
    魯迅為何仇貓?  貓,在今天可算是最受寵的寵物了,尤其是年輕人,很多都在家裡養貓。如果魯迅今天還活著,我想他又得站出來寫文章了。  1926年,魯迅就曾寫過一篇文章,談及自己不喜歡貓。這篇文章叫《狗·貓·鼠》,其中說到  「再一回憶,我的仇貓卻遠在能夠說出這些理由之前,也許是還在十歲上下的時候了。……我的報仇,就從家裡飼養著的一匹花貓起手,逐漸推廣,至於凡所遇見的諸貓。
  • 李雪健濮存昕2人,演魯迅「似」魯迅,香港演員高雄沒演卻呼聲高
    不用多說,大家就知道這位指的就是自1840年後,近代第一"不羈"的文豪魯迅先生了。於我們而言,魯迅先生既是所有中國人心角的一把利刃,更是最熟悉的知交故人。說他是利刃,因為他字字珠璣,說過的話沒有一句不到人們的心坎上,天下人的痛處。為何是故人?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細細體會更有一番孤獨感從那十年未洗似的長袍中透出;高中,祥林嫂從起初疑惑轉變到失神地站著,讓我讀到痴痴走神,不知為何世事如此不公。好像我格外關注的地方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而我絕不懂教科書上、老師口中的中心思想為何能通篇一律地扯到抨擊吃人的封建禮制,諷刺國民思想愚昧。讀歸讀,理解歸理解,顯然很多時候我沒有懂魯迅先生的諷刺,先生的抨擊為何意。
  • 不朽的魯迅先生
    這套全集一直伴隨他進了中南海,1949年底他出訪蘇聯時,還親手挑選了幾本魯迅的著作帶在途中閱讀。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魯迅詩集》《魯迅手稿選集三編》以及許多單行本,他都讀過。晚年他剛做了白內障切除手術,視力稍有恢復就要讀新印的大字線裝的《魯迅全集》,並寫下批註。毛澤東說過,魯迅翻譯了《死魂靈》《毀滅》,等等,但是他的光彩主要不在這方面,是在創作。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周先生的筆名雖多,但後世最熟知的還是「魯迅」,甚至比他的真名「周樹人」還廣為人知。那麼,這個「魯迅」筆名到底怎麼來的?有什麼特殊含義?何以在他的180多個筆名中脫穎而出?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頭講起。
  • 魯迅為何要拒絕諾獎提名?魯迅的意思是:這樣會使中國人驕傲起來
    ,並不是魯迅沒有獲獎,而是魯迅不願意獲獎。經過一番言論之後,最終確定提名魯迅,之後就寫信給魯迅徵求魯迅的意見。 可魯迅的回信是直接拒絕了諾獎的提名,當然這也很魯迅,按照魯迅的行事作風,此件事魯迅覺得自己不配,為何不配
  • 魯迅曾打算翻譯法布爾《昆蟲記》 託人到國外買英文版
    原標題:魯迅曾打算翻譯法布爾《昆蟲記》(附照片) 居裡夫人1903年發表關於鐳的論文,同年,魯迅便向國人介紹了這一重大科學發現;魯迅參與編著的《中國礦產志》,是國內最早運用近代自然科學理論論述我國地質礦產的著作;魯迅還是中國第一位在課堂上講人體構造的教師;他還曾經打算翻譯長達十數冊的法國科學家法布爾的科學巨著《昆蟲記》,他甚至託人到國外去買英文版
  • 毛澤東三讀《魯迅全集》 稱他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毛澤東第一次公開評價魯迅,就使用了一個特殊的概念——「聖人」。1937年10月19日,延安陝北公學舉行紀念魯迅逝世周年大會,他在大會上發表的《論魯迅》演講中說:「魯迅在中國的價值,據我看要算是中國的第一等聖人。孔夫子是封建社會的聖人,魯迅則是現代中國的聖人。」  這個評價,一直到晚年也沒有改。不僅沒有改,還升了格。
  • 魯迅說大禹是條蟲?魯迅:這個真不是我說的
    最近偶然刷到一篇文章,寫的是魯迅曾經說過,大禹是一條蟲子。眾所周知,大禹乃上古治水的大英雄,於中華民族有大功德,怎麼就是一條蟲了呢?很多人看了可能會覺得,魯迅竟然黑大禹,從此要對魯迅粉轉黑。那麼事實的真相是怎麼樣的呢?魯迅真的說過這種話黑大禹嗎?
  • 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
    今年7月,收錄錢理群最近兩年在民間讀書會上講讀《野草》和魯迅雜文的演講文字由中華書局出版,並邀錢理群精選、附錄部分魯迅作品的原文。新書《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是錢理群宣布「告別」之前的最新著作。本文節選自《和錢理群一起閱讀魯迅》,為錢理群此前從未公開出版的演講實錄,由中華書局授權澎湃新聞使用,略有刪節。
  • 孫鬱:魯迅與高爾基,在扭曲的時空裡 魯迅逝世80周年
    在魯迅看來,新的知識階級,在中國還沒有出現,假的知識分子在欺騙著人民。中國需要高爾基式的作家,但我們沒有那樣的土壤。在魯迅意識裡,高爾基把人類美好的文化遺產和新的階級的精神趨向融在一體,要達到他那樣的高度,國人還要走漫長的路。《母親》的木刻整體上有一股雄渾的氣韻。灰暗裡的不幸和反抗者的堅毅的目光照射著人們。俄國的不幸與希望都在畫面裡以愛意的方式出現。
  • 魯迅為什麼說大禹是條蟲?周樹人說的,跟我魯迅有什麼關係?
    最近偶然刷到一篇文章,寫的是魯迅曾經說過,大禹是一條蟲子。眾所周知,大禹乃上古治水的大英雄,於中華民族有大功德,怎麼就是一條蟲了呢?很多人看了可能會覺得,魯迅竟然黑大禹,從此要對魯迅粉轉黑。 那麼事實的真相是怎麼樣的呢?魯迅真的說過這種話黑大禹嗎?
  • 魯迅為何點名罵李四光?對方卻不敢還嘴
    但實際上在很多年以前,魯迅先生曾與一位地質學家發生過一起矛盾,甚至在文章中點名批評他,這位著名的地質學家就是李四光先生,只不過當時很多人並沒能看出魯迅先生為何如此的氣憤,而當李四光先生了解到了前因後果之後,也就忍氣吞聲不敢碰嘴,而這背後到底有何隱情呢?
  • 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閻晶明的《箭正離弦:〈野草〉全景觀》(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正是這樣一部體現出創作發生學在探幽析微方面新成就的魯迅研究新作。近幾年來,他接連出版了《魯迅還在》《魯迅與陳西瀅》《須仰視才見》,加上這部《箭正離弦》,共同構成了閻晶明的「魯迅四書」,體現出他既有宏闊的視野,也有探幽析微的本領,能夠將對魯迅的研究引向深入,又增加了趣味性,讓魯迅研究別開生面,提升到一個新的境地。
  • 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以紀念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光耀世界的民族魂。昨天下午,柯橋區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柯巖「魯迅草木園」建設研討會,標誌著「魯迅草木園」建設項目啟動。
  • 魯迅為何偏愛「解剖」的隱喻?
    韓瑞選取了魯迅的例子生動地說明了這種影響。魯迅作為「中國的良心」的形象深入人心,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與他寫作的冷峻風格有關,而在韓瑞看來,這種風格的一個突出體現正是魯迅對「解剖」隱喻的偏愛:他常常站在一個超然的立場,對社會或是自我進行批判性的「剖析」——甚至直至今日,「解剖」仍然是我們形容文學的「反思性」時常常使用到的隱喻。
  • 魯迅為什麼那麼喜歡咀嚼黑暗,並直視著黑暗呢?丨孫鬱
    世人稱許他的好處,只是圓熟的手法一點,然而,他常追懷過去的昔日,追悼沒落的封建情緒,結局他反映的只是社會變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衰,在聊賴地跟他弟弟說幾句人道主義的美麗的話語,隱遁主義!好在他不效 L Tolstoy變作卑汙的說教人。 這兩篇文章的共同點,是說魯迅常常從灰暗的角度,向人間射出冷箭。除去他們的惡意不管,在行為特點上,也說出了魯迅苛刻、陰冷的一面。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__=4agJatW @QQ音樂我去北京,那天下著小雨,我特地去看了一回魯迅博物館,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叫紀念館。還有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分居後,搬到另一個四合院,魯迅與母親、朱安住的地方,現在成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我去魯迅博物館的時候,接待我的是外交學院的一女學生,她是到博物館做志願者的,她先是給我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介紹魯迅生平,多是她背下來的資料。
  • 重溫魯迅的《故鄉》,讀來催人淚下,道出了生活的真相與人生真理
    《故鄉》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1年創作的一篇短篇小說。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