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說大禹是條蟲?周樹人說的,跟我魯迅有什麼關係?

2020-11-30 騰訊網

最近偶然刷到一篇文章,寫的是魯迅曾經說過,大禹是一條蟲子。眾所周知,大禹乃上古治水的大英雄,於中華民族有大功德,怎麼就是一條蟲了呢?很多人看了可能會覺得,魯迅竟然黑大禹,從此要對魯迅粉轉黑。

那麼事實的真相是怎麼樣的呢?魯迅真的說過這種話黑大禹嗎?其實在魯迅那個年代,確實有人提出過「大禹是條蟲」這種觀點,但並不是魯迅。之所以嫁禍給魯迅,是因為魯迅的作品中,引用過這句話。

而魯迅引用「大禹是條蟲」這話,並不是贊同這個觀點,而是另有原因。而我看到的那篇文章,只能定義為斷章取義,或者壓根就沒看過魯迅完整文章,這不是等於散布謠言嗎?這要擱魯迅活著,必然少不了一張律師函警告。

所謂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雖然可能費力不討好,但我還是有必要說一說這個事的來龍去脈。首先,提出「大禹是條蟲」這個觀點的,是當時著名的學者,顧頡剛,他認為,大禹等古代英雄人物,都是虛構不存在的。

大禹等人或許都是從九鼎上的形象演變來的,並引用《說文》的解釋,禹,蟲也。大概是蜥蜴類的動物(古代蟲也指動物,比如老虎叫大蟲等)。顧頡剛的這個觀點一發表,當時也引起不少轟動。

其實,顧頡剛屬於疑古派,不相信大禹的存在是很正常的,所謂疑古,就是對東周之前的史料記載持懷疑否定態度,總得來說,就是三皇五帝等等都是不存在的,大禹自然也就只能是條蟲。疑古派其實現在也有。

對於疑古派,魯迅的看法還是很客觀的,一方面肯定疑古派的懷疑精神,對學術發展肯定是有利的,但也對疑古派的一些觀點持反對態度。比如魯迅就批評顧頡剛的《古史辯》,只有破壞沒有建設,已將古史「辯」成沒有。

而對顧頡剛「大禹是條蟲」的觀點,魯迅更是實名反對,甚至在作品《故事新編·理水》中,專門諷刺顧頡剛等人。在魯迅的文章中,大洪水來了,有一群學者們住在高處,不研究怎麼治水,而是研究治水的人。

原文:「這這些些都是廢話,」又一個學者吃吃的說,立刻把鼻尖脹得通紅。「你們是受了謠言的騙的,其實並沒有所謂禹,禹是一條蟲,蟲蟲會治水的嗎?我看鯀也沒有的,鯀是一條魚,魚魚會治水水水的嗎?」他說到這裡,把兩腳一蹬, 顯得非常用勁。

很明顯,魯迅這是諷刺顧頡剛的,也是對疑古派的諷刺,因為魯迅的《故事新編·理水》中,諷刺顧頡剛,引用了他大禹是條蟲的觀點,就被謠傳為是魯迅說過「大禹是條蟲」,豈不可笑?魯迅諷刺的就是你們這些張嘴就來的人啊。

其實我認為,大禹是不是條蟲,存不存在,並非是核心問題,大禹代表的是一種我們中華民族,腳踏實地、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等等品質和精神,而你卻只關心大禹是不是蟲,這是典型的捨本逐末。再說了,你周樹人說大禹是條蟲,跟我魯迅有什麼關係?

相關焦點

  • 魯迅說大禹是條蟲?魯迅:這個真不是我說的
    其實在魯迅那個年代,確實有人提出過「大禹是條蟲」這種觀點,但並不是魯迅。之所以嫁禍給魯迅,是因為魯迅的作品中,引用過這句話。而魯迅引用「大禹是條蟲」這話,並不是贊同這個觀點,而是另有原因。而我看到的那篇文章,只能定義為斷章取義,或者壓根就沒看過魯迅完整文章,這不是等於散布謠言嗎?這要擱魯迅活著,必然少不了一張律師函警告。
  • 民國文壇軼事:顧頡剛認為大禹是條蟲,魯迅發文諷刺「鳥頭先生」
    顧頡剛於1923年發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在文中說:「至於禹從何來?禹與桀何以發生關係?我以為都是從九鼎上來的。禹,《說文》雲,「蟲也,從禸[róu],象形」。禸,《說文》雲,「獸足蹂地也」。以蟲而有足蹂地,大約是蜥蜴之類。
  • 硬核科普:「魯迅」筆名的由來
    魯迅可是語文課本上的常客,但凡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就沒有不知道他的,甚至還編了個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裡的周樹人就是魯迅的原名了。
  • 大禹治水的真相讓人吃驚,怪不得魯迅說:禹是一條蟲!
    曾有人說「禹是一條蟲」,那麼大禹治水是怎麼一回事呢?真相驚人在《說文》一書中「禹,蟲也」,後來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中將蟲成「蠕蟲」。之後便有不少學者,都用這個觀點來攻擊古史辨學派,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至於我們最熟悉的「魯迅」二字,其實是他的筆名。實際上,魯迅曾用過很多筆名,僅已探知的就有180多個,從一字筆名到六字筆名均有,比如L、翁隼、華約瑟、宴之教者、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等等。魯迅為什麼有這麼多筆名?究其原因,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經常被封號,為了能繼續發帖,只能反覆重新註冊帳號。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魯迅,原名周樹人,自他棄醫從文之後,筆名有很多,「魯迅」是1918年發行《狂人日記》所用的筆名,憑藉著此書,魯迅「一夜成名」,因此沿用魯迅。《狂人日記》中絲毫都不避諱「吃人」二字,封建禮教的「吃人」充斥著整篇文章。
  • 解讀魯迅的人生:棄醫從文都只是後話 他對地質學才是「真愛」?
    提到魯迅,我們想起的身份有許多:首先當然是文學家,魯迅一生創作了包括短篇小說、散文、雜文、散文詩、詩詞在內的大量文學作品;其次是翻譯家,魯迅生前就出版過十幾種翻譯著作;再其次是中學教師、中專校長、教育部公務員、大學教授、國民政府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業餘編輯、版畫愛好者,最後幾年則是自由撰稿人。
  •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老師也會跟學生說起,文學並非魯迅一開始的夢想,他在日本留學期間開始「棄醫從文」。然而,魯迅先生的多識、多才、多藝遠不止如此。他是文學家魯迅,又是設計師魯迅、美術家魯迅.....博物學近年來大有復興之勢,有學者呼籲:博物學應當優先傳播,因為它與「地方性知識」及百姓的「生活世界」關係更密切(語出清華大學吳國盛教授)。|油畫《百草園》,1979年|作者:潘世勳從這個意義上說,魯迅的百草園描寫,具有濃厚的博物學意識。2017年,就有科普界人士將魯迅視為「博物學家」(金濤《魯迅的博物學情懷》)。
  • 魯迅洞房花燭夜,為何在新房裡熬夜讀書?
    1906年初,魯迅的母親,周家老太太聽到了一個謠言。一位從日本留學回來的同鄉告訴她說,魯迅跟一個日本女人結了婚。有人看到他們帶著兩個孩子,在神田街頭散步。當時在留學日本的中國留學生,跟日本女人結婚,並不是什麼稀罕事。
  • 魯迅:最先與最後
    最先與最後作者:魯迅《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於「不為最先,不恥最後」。這雖是從我們這樣外行的人看起來,也覺得很有理。因為假若一開首便拼命奔馳,則馬力易竭。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然而人性豈真能如道家所說的那樣恬淡;欲得的卻多。既然不敢逕取,就只好用陰謀和手段。以此,人們也就日見其卑怯了,既是「不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恥最後」,所以雖是一大堆群眾,略見危機,便「紛紛作鳥獸散」了。如果偶有幾個不肯退轉,因而受害的,公論家便異口同聲,稱之曰傻子。對於「鍥而不捨」的人們也一樣。
  • 魯迅寫了平生唯一一篇愛情小說,其弟說,寫的並非男女之間的愛情
    現在的年輕人有了更多選擇,沒有愛,依然有光明大道可走。我看過一個自媒體大號,講述他跟初戀的故事,簡直就是涓生和子君的翻版。兩人剛畢業,租了房子,住在一起,如膠似漆,過了半年,女方家中發生了一點變故,希望男方幫忙,男方事業正在起步,沒有人脈沒有錢,束手無策,覺得愧對女方,提出分手。半夜裡,女方沉默良久,跟男方說,你覺得在這種情況下跟我說這個合適嗎?男方無言以對。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可以說,魯迅先生及其作品都是世界級的,很多人在青蔥年少就把魯迅先生的文學豐碑形象鐫刻於心了。有人說先生作品被陸續移出了教科書,不太相信哦。 這是真的嗎?如果是真的,原因何在? 小編從求學時代到人至中年,一直熱愛先生作品,可以說是先生「鐵粉」。
  • 魯迅哲學的核心概念是什麼呢?是反抗,是反抗絕望的哲學
    魯迅在去世前一個月寫了一篇雜文《死》,寫了自己的遺言:一,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四,忘記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五,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六,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__=4agJatW @QQ音樂我去北京,那天下著小雨,我特地去看了一回魯迅博物館,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叫紀念館。還有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分居後,搬到另一個四合院,魯迅與母親、朱安住的地方,現在成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我去魯迅博物館的時候,接待我的是外交學院的一女學生,她是到博物館做志願者的,她先是給我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介紹魯迅生平,多是她背下來的資料。
  • 民國大文豪魯迅:家人後代今何在?兒子是行業精英,孫子成就不凡
    他們之中除了有你耳熟能詳的魯迅、朱自清、胡適外,也有不少被遺忘的大師,如孫犁、許地山和戴望舒。在這些不那麼家喻戶曉的傳奇文人身上,同樣有著舉世無雙的才情風骨,可以說沒有讀過他們的作品,你就不能完整地了解璀璨的民國文學。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大文豪魯迅,他1881年9月25日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的誕辰日。
  • 現代社會中,魯迅作品是否應該撤出小學課本?
    魯迅,一個耳熟能詳和家喻戶曉的名字,街上任意拉一個人來問,他也能搖晃著腦袋嫻熟地背出「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大家對魯迅可謂是「愛恨交織」了,在單純懵懂的年紀時讀他如此晦澀難懂的文字,不可不說是精神上的一種「凌遲」。
  • 文化:重溫魯迅《吶喊》、《狂人日記》經典依舊璀璨
    ——題記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上個世紀轟動一時,為什麼在當時魯迅先生的作品十分受歡迎呢?其一,魯迅先生的作品多以批判性,向惡勢力鬥爭的文章為主。在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棄醫從文之後,他深深的認識到了僅僅是救治人的身體是不夠的,他想讓人民真真正正的明白,從意識中覺醒,軟弱的不僅是軀體,還有靈魂。
  • 魯迅和郭沫若交惡,「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這句話是誰說的?
    特別是對於那些明星們,總是會有一些不實的傳聞出現,然後說著說著就都變成了真的,這種情況現在都已經屢見不鮮了。就如一句「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的話,便把魯迅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這句話的原版是「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到了眼前,哦,是郭沫若先生」。雖然魯迅先生確實曾與郭沫若交惡,但是身為文壇大家的魯迅先生,真的會因為跟郭沫若的理念和想法不同,就說出這種有失格調的話嗎?
  • 魯迅說是「吃人」文化,戴震說他「以理殺人」,朱熹錯了嗎?
    而魯迅似乎受到了戴震的啟發,將「殺人」換了一個更能吸引人們眼球、引起人們反思的詞語「吃人」。 朱熹真的「錯」了嗎?一代大儒一生的學術成就竟然「錯」成這樣? 顏小二還是那句話,朱熹有朱熹的立場和背景,而戴震以及魯迅,他們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之下,亦有各自的立場。
  • 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這是魯迅說的?迅哥表示這鍋不背
    說實話這樣解讀這句話一點問題都沒有,甚至我都想給你鼓鼓掌,但是你非要說這不是不是你自己的意思,而是魯迅先生教導你,那我就要和你說道說道了。 很多人認為這是出自1925年魯迅先生所寫的《春末閒談》一文,而事實卻是如此,這句話卻是從這篇文章中演化而來的。 先生的原話其實是:猛獸是單獨的,牛羊則結隊。後來經過傳播,慢慢變成了: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