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20年代,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疑古辨偽」思潮興起,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顧頡剛認為禹是「蜥蜴之類」的蟲,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但這一說法後來遭到魯迅發文諷刺。2002年青銅器——遂公盨[xǔ]的發現,證實大禹治水真實存在,顧頡剛的說法已經站不住腳。
顧頡剛於1923年發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在文中說:
「至於禹從何來?禹與桀何以發生關係?我以為都是從九鼎上來的。禹,《說文》雲,「蟲也,從禸[róu],象形」。禸,《說文》雲,「獸足蹂地也」。以蟲而有足蹂地,大約是蜥蜴之類。我以為禹或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當時鑄鼎象物,奇怪的形狀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動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樣子,所以就算他是開天闢地的人((王)伯祥雲,禹或即是龍,大禹治水的傳說與水神祀龍王事恐相類)。流傳到後來,就成了真的人王了」。
魯迅與顧頡剛早在1918年就相識,魯迅在《我和〈語絲〉的始終》一文中就提到過他們的交往。顧頡剛的《古史辨》等書出版後,也曾向魯迅寄贈,以示對魯迅的尊重,可見當時他們的關係還是很好的。魯迅一開始也支持顧頡剛等人的研究方法,但支持研究方法不等於支持研究結論,魯迅就不支持「大禹是蟲」的觀點。後來,魯、顧二人因多種原因逐漸交惡,關係越來越差,魯迅多次發文諷刺顧頡剛。
1935年11月魯迅創作了《理水》,後來文章收錄於《故事新編》中,《理水》主要根據大禹治水的故事展開,在文中「大禹」是埋頭苦幹,為民請命的實幹家。同時,魯迅還虛構了一群聚集在「文化山」上的學者,他們無視洪水災難,在「文化山」上高談闊論而又不幹實事。其中有一個「鳥頭先生」指的就是顧頡剛。
史學家顧頡剛
魯迅在《理水》中用了很多筆墨諷刺認為「大禹是蟲」的顧頡剛,他寫到:
「這這些些都是費話,」又一個學者(指顧頡剛)吃吃的說,立刻把鼻尖脹得通紅。「你們是受了謠言的騙的。其實並沒有所謂禹,『禹』是一條蟲,蟲蟲會治水的嗎?我看鯀也沒有的,『鯀』是一條魚,魚魚會治水水水的嗎?」他說到這裡,把兩腳一蹬,顯得非常用勁。……至於禹,那可一定是一條蟲,我有許多證據,可以證明他的烏有,叫大家來公評……」
顧頡剛有點紅鼻子,說話口吃。魯迅在與他人的數十封信中,都稱顧頡剛為紅鼻子、鼻子、鼻。不得不說,魯迅罵人的本事也真是十分厲害的,絲毫不輸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民國時期,被魯迅罵過的文人可真不少,吳稚暉、陳源、徐志摩、章士釗、胡適、林語堂、梁實秋、郭沫若等等都被罵過。
2002年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一件青銅器,後來被命名為遂公盨[xǔ]。上面鑄有銘文「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徵……」共98字,大約鑄造於約2900年前,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關於大禹治水的實物記錄,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們就知道了大禹的功績,大禹是個實實在在的人。這也與《商頌·長發》說:「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中的記載相對應,至此,顧頡剛說大禹是蟲不是人的說法不攻自破。
遂公盨
遂公盨銘文拓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