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壇軼事:顧頡剛認為大禹是條蟲,魯迅發文諷刺「鳥頭先生」

2020-12-04 烽火野史

上世紀20年代,受到新文化運動的影響, 「疑古辨偽」思潮興起,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顧頡剛認為禹是「蜥蜴之類」的蟲,引起了學術界的轟動,但這一說法後來遭到魯迅發文諷刺。2002年青銅器——遂公盨[xǔ]的發現,證實大禹治水真實存在,顧頡剛的說法已經站不住腳。

顧頡剛於1923年發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在文中說:

「至於禹從何來?禹與桀何以發生關係?我以為都是從九鼎上來的。禹,《說文》雲,「蟲也,從禸[róu],象形」。禸,《說文》雲,「獸足蹂地也」。以蟲而有足蹂地,大約是蜥蜴之類。我以為禹或是九鼎上鑄的一種動物,當時鑄鼎象物,奇怪的形狀一定很多,禹是鼎上動物的最有力者;或者有敷土的樣子,所以就算他是開天闢地的人((王)伯祥雲,禹或即是龍,大禹治水的傳說與水神祀龍王事恐相類)。流傳到後來,就成了真的人王了」。

魯迅與顧頡剛早在1918年就相識,魯迅在《我和〈語絲〉的始終》一文中就提到過他們的交往。顧頡剛的《古史辨》等書出版後,也曾向魯迅寄贈,以示對魯迅的尊重,可見當時他們的關係還是很好的。魯迅一開始也支持顧頡剛等人的研究方法,但支持研究方法不等於支持研究結論,魯迅就不支持「大禹是蟲」的觀點。後來,魯、顧二人因多種原因逐漸交惡,關係越來越差,魯迅多次發文諷刺顧頡剛。

1935年11月魯迅創作了《理水》,後來文章收錄於《故事新編》中,《理水》主要根據大禹治水的故事展開,在文中「大禹」是埋頭苦幹,為民請命的實幹家。同時,魯迅還虛構了一群聚集在「文化山」上的學者,他們無視洪水災難,在「文化山」上高談闊論而又不幹實事。其中有一個「鳥頭先生」指的就是顧頡剛。

史學家顧頡剛

魯迅在《理水》中用了很多筆墨諷刺認為「大禹是蟲」的顧頡剛,他寫到:

「這這些些都是費話,」又一個學者(指顧頡剛)吃吃的說,立刻把鼻尖脹得通紅。「你們是受了謠言的騙的。其實並沒有所謂禹,『禹』是一條蟲,蟲蟲會治水的嗎?我看鯀也沒有的,『鯀』是一條魚,魚魚會治水水水的嗎?」他說到這裡,把兩腳一蹬,顯得非常用勁。……至於禹,那可一定是一條蟲,我有許多證據,可以證明他的烏有,叫大家來公評……」

顧頡剛有點紅鼻子,說話口吃。魯迅在與他人的數十封信中,都稱顧頡剛為紅鼻子、鼻子、鼻。不得不說,魯迅罵人的本事也真是十分厲害的,絲毫不輸他在文學上的造詣,民國時期,被魯迅罵過的文人可真不少,吳稚暉、陳源、徐志摩、章士釗、胡適、林語堂、梁實秋、郭沫若等等都被罵過。

2002年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專家在海外文物市場上偶然發現一件青銅器,後來被命名為遂公盨[xǔ]。上面鑄有銘文「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徵……」共98字,大約鑄造於約2900年前,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關於大禹治水的實物記錄,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們就知道了大禹的功績,大禹是個實實在在的人。這也與《商頌·長發》說:「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中的記載相對應,至此,顧頡剛說大禹是蟲不是人的說法不攻自破。

遂公盨

遂公盨銘文拓片

相關焦點

  • 魯迅說大禹是條蟲?魯迅:這個真不是我說的
    其實在魯迅那個年代,確實有人提出過「大禹是條蟲」這種觀點,但並不是魯迅。之所以嫁禍給魯迅,是因為魯迅的作品中,引用過這句話。而魯迅引用「大禹是條蟲」這話,並不是贊同這個觀點,而是另有原因。而我看到的那篇文章,只能定義為斷章取義,或者壓根就沒看過魯迅完整文章,這不是等於散布謠言嗎?這要擱魯迅活著,必然少不了一張律師函警告。
  • 魯迅為什麼說大禹是條蟲?周樹人說的,跟我魯迅有什麼關係?
    其實在魯迅那個年代,確實有人提出過「大禹是條蟲」這種觀點,但並不是魯迅。之所以嫁禍給魯迅,是因為魯迅的作品中,引用過這句話。而我看到的那篇文章,只能定義為斷章取義,或者壓根就沒看過魯迅完整文章,這不是等於散布謠言嗎?這要擱魯迅活著,必然少不了一張律師函警告。 所謂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雖然可能費力不討好,但我還是有必要說一說這個事的來龍去脈。首先,提出「大禹是條蟲」這個觀點的,是當時著名的學者,顧頡剛,他認為,大禹等古代英雄人物,都是虛構不存在的。
  • 大禹治水的真相讓人吃驚,怪不得魯迅說:禹是一條蟲!
    曾有人說「禹是一條蟲」,那麼大禹治水是怎麼一回事呢?真相驚人在《說文》一書中「禹,蟲也」,後來魯迅先生在《故事新編》中將蟲成「蠕蟲」。之後便有不少學者,都用這個觀點來攻擊古史辨學派,讓我們來看看歷史上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 大禹治水流傳千年,大禹究竟是人?是神?還是一條蟲?
    大禹治水流傳千年,大禹究竟是人?是神?還是一條蟲?大禹治水的故事流傳了幾千年,大禹劃出華夏九州的土地,他三過家門不入,治水有方,為後人稱頌。傳說上古時代洪水四溢危害大地,無數人治水都沒有成功,只有禹吸取了前人的經驗教訓,治水獲得成功。
  • 繼魯迅後最被日本文壇高度關注的中國作家非莫言、餘華,而是他
    魯迅的代表作品《阿Q正傳》在最崇尚文學的國度-日本甚至被翻譯成盲文供所有讀者群體閱讀,可見中國魯迅在日本的文學地位。當然除了魯迅外,老舍、巴金等文豪也一樣備受日本讀者的崇拜。 然而這種文學發達的現象並非每個時代都會有,近現代文壇的燦爛多彩在魯迅、張愛玲、沈從文等先輩的開闢下,發展到當代時,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尷尬。
  • 大禹是一條蟲,怎麼考證?
    在本世紀二十年代的古史討論中,顧頡剛先生創立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在學術界受到廣泛的讚譽,但也遭到一些人的誤解和懷疑。特別是對禹的來歷,他引《說文》,說禹為蟲,更在人們中引起不同的議論。以致有些人以為他連真實的夏史也反對,導致了對古代歷史文化認識上的空白。為此,這裡以顧先生關於夏史的一些論述,來說明他是怎樣研究夏史的。
  • 魯迅單挑新月派,兩個字評價徐志摩,也許你想到了
    語絲 雜誌挨魯迅的嘲諷,換誰心裡也不好受。周作人約徐志摩為《語絲》寫稿時,徐志摩怕了,惹不起還躲不起嗎?他委屈地寫信給周作人:“令兄魯迅先生的脾氣不易琢磨,怕不易調和,我們又不易與他接近,我與他雖則素昧平生,並且他似乎嘲弄我幾回我並不曾還口,但他對我還像是有什麼過不去似的,我真不懂,惶惑極了。
  • 大禹被稱為英雄,為何歷史學家卻說大禹是一條蟲?
    但之後隨著水量的增多堵就不管用了,而且還造成了劇烈的反彈淹沒的地方更加的多,大禹的父親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被舜給斬殺了。之後大禹就繼承了父親的任務來治理黃河水患,在他治理黃河水患的時候,他選擇了一個與自己父親截然相反的辦法。他不對黃河的水患進行堵的辦法而是把他們疏通,讓他們流向大海。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回顧過往,很小的時候就知道我國有一位叫「魯迅」的作家,從上學開始就魯迅先生的足跡就伴隨著我。小學,老師帶著我們讀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偷窺了他的童年片影,還認識了很多難以見到的蟲子;初中,那一句:「『茴』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嗎?」
  • 魯迅《談蝙蝠》:蝙蝠活在這世上,真的很無辜
    但凡是看過魯迅先生作品的人,都會感受到他寫作的精妙之處。通常情況下,我們看到一樣東西,僅僅是看到這樣東西的表面,但是魯迅卻能從細微之處分析這樣東西。他會在這樣事上面尋找突破口,然後帶著讀者去尋找答案。魯迅的作品《談蝙蝠》,便是最具代表性的文章。
  • 王朔:魯迅光寫短篇是可疑的,被認為是雕蟲小技?
    都說"文人相輕",在文學界中,有一人用"犀利的毒舌"評遍文壇,不管是誰都敢侃:說中國作家"沒幾個及格的",說郭敬明是"小偷"、餘秋雨"冒頭裝大師"、餘華"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甚至還出了本書,專門用來挑戰金庸:初讀金庸是一次很糟糕的體驗:情節重複,行文口囉嗦永遠是見面就打架,一句話能說清楚的偏不說清楚,而且誰也幹不掉誰一到要出人命的時候
  • 民國大文豪魯迅:家人後代今何在?兒子是行業精英,孫子成就不凡
    民國,向來被譽為中國文化史上的重鎮,既大師輩出,又個性十足,兼具春秋戰國與魏晉南北朝的雙重特點,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絕唱。作為文學史上最百花齊放的時期之一,民國就像是肥沃的土壤,孕育出無數璀璨的文學大家。
  • 讀懂魯迅:以「貓頭鷹」自喻,一位無聲中國的孤獨「吶喊者」
    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史上最不幸的風雨飄搖之際,同樣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才華洋溢的人,其中魯迅先生可謂是其中之最。偉人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同時魯迅也被喻為「中國人的脊梁」,作為那個時代的先行者、時代的清醒之人,魯迅曾說:「我姑且舉起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而魯迅不僅在筆下道出自己的內心,他也用筆直指人心。
  • 書魂永作鳥蟲遊——書法家謝雲先生行狀
    在謝雲先生看來,行楷草隸,每一種字體各得其妙,他都孜孜矻矻用心揣摩,尤為著力於鳥蟲篆,並於爬羅剔抉、刮垢磨光中,逐漸領悟到書海中的自然妙道與無窮樂趣。 屈指流光,八十餘載習字生涯倏然而過,回顧過往,謝雲先生如是說:「此生願為丹青客,書魂永作鳥蟲遊。」
  • 「打工皇帝」胡適,「一代文豪」魯迅,民國精英大腕為何愛租房?
    要知道的當時蔣介石的月薪是800元,胡適的收入是蔣介石的三倍,無怪乎有些人稱胡適是民國的「打工皇帝」。 就是這麼高的收入,胡適一直也沒有在北京和上海買房。除生活開支外,他的收入一直用於買書、買畫、買敦煌卷子,此外就是資助青年學生和社會研究。 和胡適不同的是,魯迅曾兩次在北京買過房子。
  • 魯迅為什麼要點名罵李四光?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對方都不敢還嘴
    —阿諾德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在文壇一直以愛憎分明的形象存在,他所不滿的就會毫無顧慮地提出,會毫不猶豫地抨擊,與此同時他也不吝嗇於讚揚那些在他看來值得讚揚的事物。 近代文壇許多作家與文學家都曾經被魯迅寫文章抨擊過,他的文風一直以犀利聞名,大多數文人並不願意出現在他的文章之中被他諷刺。
  • 林徽因:魯迅罵她虛偽,錢鍾書冰心寫文諷刺,她是如何回應的?
    說起民國時期的才女,林徽因一定是不能被忽略的,因為這個大才女不僅長得漂亮,還有著極高的文學天賦。她20歲就登臺表演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不僅扮演的是其中的女主角齊德拉公主,全程還是用得非常流利的英文,後來更是有機會陪同泰戈爾遊玩,還擔任其翻譯。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好了,下面切入我們今天主題,我就先給大家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在此之前,我要先介紹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魯迅,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於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口的一個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是中國民國時期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為豫才。
  • 吳夜雨︱雜談魯迅先生與宋版書影箋及永樂大典箋
    民國年間,制箋業發達,文人雅士眾多,知名箋肆依照宋版書與《永樂大典》摹制的書影箋紙受到廣泛喜愛。制箋者可對外展現工藝精湛、藏品豐富,收藏者靜坐書案前,欣賞字體紙張之美,追慕先賢文章,怡情養眼。然而,偏偏有人對此不以為意,這並非旁人,正是《北平箋譜》的編輯者魯迅先生。他雖然在《北平箋譜》中遍選北平十家箋肆的代表作品,卻偏偏將宋版書影箋和永樂大典箋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