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科普:「魯迅」筆名的由來

2020-11-24 騰訊網

魯迅可是語文課本上的常客,但凡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就沒有不知道他的,甚至還編了個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裡的周樹人就是魯迅的原名了。

關於魯迅的名字,坊間還流傳這這樣一個趣聞:說的是某警官在逮捕魯迅時,說要抓捕周樹人,魯迅隨即反問道:「你們抓周樹人跟我魯迅有什麼關係?」警官便改口說抓魯迅,他又說:"你們抓捕魯迅關我周樹人什麼事?"故事不一定真實,卻十分有意思。

那問題來了,周樹人為什麼起名為魯迅呢?這個要追溯到1907年《河南》雜誌請他寫文章時他用到的筆名「迅行」,沒有太多含義,可能只是取前進之意吧。

五四後,他又為《新青年》雜誌寫文章,那時候這本雜誌主編陳獨秀有個規定就是不贊成用匿名,必須使用真實姓名,魯迅雖不願意,但也不好破壞規定,於是他便用了他母親的姓氏「魯」,再將「迅行」這一筆名減去行字,便湊成了看似真名的「魯迅」這一筆名。

魯迅這一名稱就是這樣來的,看完感覺奇怪的知識又增加了呢。

關於魯迅筆名的小知識你get了嗎?喜歡我就關注我吧~

相關焦點

  • 關於魯迅的手抄報:「魯迅」筆名的來歷
    「」筆名的來歷  理由是:(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亡友魯迅印象記·筆名魯迅》)這就是對「魯迅」這個筆名最權威的解釋。曾用筆名  曾用過的筆名  共計179個:  一字筆名有15個:卂 飛 樹 俟 獨 洛 幹 豫 E L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至於我們最熟悉的「魯迅」二字,其實是他的筆名。實際上,魯迅曾用過很多筆名,僅已探知的就有180多個,從一字筆名到六字筆名均有,比如L、翁隼、華約瑟、宴之教者、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等等。魯迅為什麼有這麼多筆名?究其原因,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經常被封號,為了能繼續發帖,只能反覆重新註冊帳號。
  • 一共180多個筆名,唯獨「魯迅」二字不朽至今,它有何特殊含義
    「魯迅姓周,文筆順暢,原名周筆暢」,關於先生的梗可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他的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他的筆名一共有180多個,其中宴之敖、隋洛文和魯迅三個最為著名。「魯迅」二字是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從此也讓更多國人記住了他。時代的發展也讓把魯迅推向了文學史上最高峰,甚至有人說「把魯迅存到銀行裡吃利息,後半輩子的生活是不愁了」。
  • 魯迅:最先與最後
    最先與最後作者:魯迅《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於「不為最先,不恥最後」。這雖是從我們這樣外行的人看起來,也覺得很有理。因為假若一開首便拼命奔馳,則馬力易竭。【作者簡介】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魯迅和林語堂的塑料友誼:開始互吹彩虹屁,後來互罵神經病
    」這麼一對比,也不能怪魯迅瞞著林語堂。林語堂還無意中為魯迅提供了一個秀恩愛的暱稱。1928年12月,林語堂發表了文章《魯迅》,是專門評論魯迅的。魯迅等左翼革命派。左聯很厲害的一點是,他們不僅罵人很兇,還喜歡換各種筆名,你根本就不知道是誰披著馬甲在罵你。林語堂不能白白被罵,就寫了一篇《筆名之濫用》,嘲諷那些濫用筆名的作家人品不正,很卑鄙。
  • 魯迅等中國早期的地質學家們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八十四周年紀念日。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文字被時代凝視,並被編進幾代人的語文課本;他的彷徨吶喊,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流轉,依舊激蕩在國人心頭。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魯迅,原名周樹人,自他棄醫從文之後,筆名有很多,「魯迅」是1918年發行《狂人日記》所用的筆名,憑藉著此書,魯迅「一夜成名」,因此沿用魯迅。《狂人日記》中絲毫都不避諱「吃人」二字,封建禮教的「吃人」充斥著整篇文章。
  • 解讀魯迅的人生:棄醫從文都只是後話 他對地質學才是「真愛」?
    提到魯迅,我們想起的身份有許多:首先當然是文學家,魯迅一生創作了包括短篇小說、散文、雜文、散文詩、詩詞在內的大量文學作品;其次是翻譯家,魯迅生前就出版過十幾種翻譯著作;再其次是中學教師、中專校長、教育部公務員、大學教授、國民政府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業餘編輯、版畫愛好者,最後幾年則是自由撰稿人。
  • 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以紀念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光耀世界的民族魂。昨天下午,柯橋區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柯巖「魯迅草木園」建設研討會,標誌著「魯迅草木園」建設項目啟動。
  • 中國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
    中國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平時我們碰到一個陌生人,要想與之溝通,總要問「您貴姓?」這裡就來談一談這方面的知識,主要講一講姓、氏、名、字、號的歷史由來及演變情況。一、姓許慎《說文解字》卷二四「女部」:「姓,人所生也,從女、生,生亦聲。」班固《白虎通德論》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稟天氣所以生者也。」《左傳·隱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
  • 魯迅和郭沫若交惡,「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這句話是誰說的?
    就如一句「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的話,便把魯迅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這句話的原版是「遠看是條狗,近看是條東洋狗,到了眼前,哦,是郭沫若先生」。雖然魯迅先生確實曾與郭沫若交惡,但是身為文壇大家的魯迅先生,真的會因為跟郭沫若的理念和想法不同,就說出這種有失格調的話嗎?魯迅其人魯迅先生即便是現在也沒有人不知道,不了解。
  • 聊一聊魯迅先生和他的小說集《吶喊》
    魯迅六歲時入塾,從叔祖玉田先生初誦《鑑略》。十二歲到三味書屋從壽鏡吾先生讀書。十六歲時,魯迅的父親去世,年三十七。父親去世後,魯迅的家境越來越差。十八歲時,魯迅去南京考入江南水師學堂。1918年5月,他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隨即他在創作上勢如破竹,一發不可收,針砭時弊,揭露封建文化墮落腐朽的本質,挖掘國民靈魂的劣根性,呈現被扭曲被壓抑的個性與心靈。
  • 筆名「海盜船的甲板」由來
  • 魯迅的文學作品跟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相比,誰的貢獻比較大?
    我認為,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和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技術相比,貢獻同樣巨大。魯迅先生的作品,我基本上都讀過,尤其鍾愛先生的小說和雜文。魯迅先生的巨大貢獻主要有兩點,也就是毛主席所評價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以及「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
  • 吶喊被稱為經典,不在於他是魯迅所寫,而在於他寫的是「我們」
    由於時局的變換,或許我們看不到魯迅先生所經歷過的,聽說過的某些東西,也沒有魯迅的那個文採和筆力,去將這個時代的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想,去描繪出來。但單就吶喊而言,可能我們的心裡都住著一個魯迅吧!《吶喊》一書收錄了魯迅早期所寫的十四篇小說,是魯迅早期所寫的一些短篇小說的集合體。
  • 陳奕迅開唱談名字由來:因為魯迅所以陳奕迅
    另外,他還首次披露,自己的名字中有一個迅字,是因為父母很喜歡魯迅。  談演唱會:性感場面不再現  隨著4月19日廣州演唱會日益臨近,很多人都關心這次演唱會的內容,陳奕迅就為大家解惑,「大部分曲目與之前的演唱會差不多,都是自己的經典代表作,再加上一些新歌。
  • 硬核科普:什麼是拓撲?
  • 不朽的魯迅先生
    是的,魯迅的作品(包括小說、雜文、詩歌和政論等)是不朽的。 今日之中國,仍然需要魯迅,呼喚魯迅的精神,對魯迅精神的任何淡化、矮化和曲解都是站不住腳的。 學習魯迅以激越的愛國主義為底色的革命精神 青年魯迅在日本留學期間,剪掉了辮子,他在「斷髮照」上題詩一首:「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__=4agJatW @QQ音樂我去北京,那天下著小雨,我特地去看了一回魯迅博物館,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叫紀念館。還有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分居後,搬到另一個四合院,魯迅與母親、朱安住的地方,現在成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我去魯迅博物館的時候,接待我的是外交學院的一女學生,她是到博物館做志願者的,她先是給我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介紹魯迅生平,多是她背下來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