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魯迅的手抄報:「魯迅」筆名的來歷

2020-11-24 太平洋親子網

  「」筆名的來歷

  理由是:(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亡友魯迅印象記·筆名魯迅》)這就是對「魯迅」這個筆名最權威的解釋。曾用筆名

  曾用過的筆名

  共計179個:

  一字筆名有15個:卂 飛 樹 俟 獨 洛 幹 豫 E L 敖 隼 旁 迅 直 庚;

  二字筆名有116個:幹凡 飛迅 直庚 樹俟 獨洛 敖隼 旁斡預 L.S. 丁璫 丁萌 士繇 E.L. 及鋒 之達 子明 豐瑜 元艮 元期 不堂 中頭 中拉 長庚 公汗 風聲 巴人 龍剛 且介 且文 史賚 史癖 白舌 白道 令飛 飛斐 冬華 樂文 樂賁 樂雯 品音 記者 動軒 仲度 華圉 自樹 許遐 許霞 迅行 葦索 杜斐 何幹 一尊 餘銘 譯者 張沛 阿二 阿法 苗挺 直入 明瑟 羅憮 佩韋 周樹 周悼 庚辰 庚言 孟弧 封餘 荀繼 茹蓴 樹人 候堂 獨立 姜珂 洛丈 神飛 敖者 莫朕 桃椎 索士 索子 曉角 翁隼 唐俟 旅隼 朔爾 家幹 家斡 宴教 冥昭 焉於 黃棘 夢文 雪之 常庚 曼雪 崇巽 符靈 康鬱 隋文 越丁 越山 越僑 越容 楮冠 尊古 遊光 遐觀 編者 虞明 豫才 燕客 霍衝 孺牛 魯迅

  三字筆名有37個:華約瑟 齊物論 唐豐瑜 唐元期 黃凱音 戛劍生 康伯(白)度 隋洛文 葛何德 董季荷 敬一尊 朝花社 編輯者 編纂者 纂述者 杜德機 何家幹 何家斡 即魯迅 張承祿 張祿如 周玉才 周動軒 小孩子 豐之餘(瑜) 韋士繇 鄧當世 白在宣 宓子章 趙令儀 某生者 倪朔爾 欒廷石 孺子牛 宴之敖。

  特殊類筆名有11個:ELEF 旅滬記者 宴之敖者 楮冠病叟 中國教育社 奔流社同人 譯文社同人 鐵木藝術社 旅滬一記者 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 上海教育社

  魯迅一生用過179個筆名,其目的是為了防避舊社會的迫害,以及儘量避免招惹無聊的麻煩。

相關焦點

  • 硬核科普:「魯迅」筆名的由來
    關於魯迅的名字,坊間還流傳這這樣一個趣聞:說的是某警官在逮捕魯迅時,說要抓捕周樹人,魯迅隨即反問道:警官便改口說抓魯迅,他又說:"你們抓捕魯迅關我周樹人什麼事?"故事不一定真實,卻十分有意思。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至於我們最熟悉的「魯迅」二字,其實是他的筆名。實際上,魯迅曾用過很多筆名,僅已探知的就有180多個,從一字筆名到六字筆名均有,比如L、翁隼、華約瑟、宴之教者、朝花社同人 、上海三閒書屋,等等。魯迅為什麼有這麼多筆名?究其原因,有個很形象的比喻:經常被封號,為了能繼續發帖,只能反覆重新註冊帳號。
  • 一共180多個筆名,唯獨「魯迅」二字不朽至今,它有何特殊含義
    「魯迅姓周,文筆順暢,原名周筆暢」,關於先生的梗可從來都是沒有停止過。他的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他的筆名一共有180多個,其中宴之敖、隋洛文和魯迅三個最為著名。「魯迅」二字是1918年4月2日作《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從此也讓更多國人記住了他。時代的發展也讓把魯迅推向了文學史上最高峰,甚至有人說「把魯迅存到銀行裡吃利息,後半輩子的生活是不愁了」。
  • 魯迅:最先與最後
    最先與最後作者:魯迅《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於「不為最先,不恥最後」。這雖是從我們這樣外行的人看起來,也覺得很有理。因為假若一開首便拼命奔馳,則馬力易竭。【作者簡介】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 魯迅等中國早期的地質學家們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八十四周年紀念日。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文字被時代凝視,並被編進幾代人的語文課本;他的彷徨吶喊,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流轉,依舊激蕩在國人心頭。
  • 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
    根據紹興晚報的報導:今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魯迅故鄉要建「魯迅草木園」,以紀念這位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光耀世界的民族魂。昨天下午,柯橋區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舉行柯巖「魯迅草木園」建設研討會,標誌著「魯迅草木園」建設項目啟動。
  • 夜讀經典 | 魯迅授課
    今天的夜讀經典,我們與您分享魯迅授課的故事。魯迅「作事常從遠處著眼,可是也以認真的態度從小處下手」。如在兩級師範學堂任教時,「他提倡種樹,別人都笑他傻;因為樹要十年才長成,那些人卻主張『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魯迅先生提起這件事時,卻說,只要給我當一天和尚,鍾我總要撞,而且用力地撞,認真地撞」。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__=4agJatW @QQ音樂我去北京,那天下著小雨,我特地去看了一回魯迅博物館,我不明白為什麼不叫紀念館。還有魯迅與二弟周作人分居後,搬到另一個四合院,魯迅與母親、朱安住的地方,現在成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我去魯迅博物館的時候,接待我的是外交學院的一女學生,她是到博物館做志願者的,她先是給我作了一些簡單的介紹,介紹魯迅生平,多是她背下來的資料。
  • 魯迅和林語堂的塑料友誼:開始互吹彩虹屁,後來互罵神經病
    最後鬱達夫把魯迅按在座位上,再把林語堂夫婦送下樓,這事才算結束。其實在這件事之前沒多久,林語堂的《子見南子》飽受爭議,魯迅還專門寫了一篇《關於「子見南子」》幫他說話,可見那時他們關係還過得去。左聯很厲害的一點是,他們不僅罵人很兇,還喜歡換各種筆名,你根本就不知道是誰披著馬甲在罵你。林語堂不能白白被罵,就寫了一篇《筆名之濫用》,嘲諷那些濫用筆名的作家人品不正,很卑鄙。
  • 不朽的魯迅先生
    瞿秋白在這裡指出,魯迅正是在血的教訓中實現了世界觀的轉變,魯迅宣布的「唯新興的無產者才有將來」,表達了他的信仰並為之而戰鬥。這難道不是對魯迅一生最好的寫照嗎? 魯迅對瞿秋白的這個評價是深為滿意的。魯迅和瞿秋白的戰鬥友誼是十分感人的,正如魯迅寫給瞿秋白的條幅所表達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元宵節的由來猜燈謎的來歷介紹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元宵節的由來猜燈謎的來歷介紹時間:2020-02-08 16: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元宵節的由來猜燈謎的來歷介紹 元宵節手抄報內容資料大全 元宵史話 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魯迅曾批判國人有十大劣根性,現在回頭再看一遍,依舊說得很準確
    魯迅,原名周樹人,自他棄醫從文之後,筆名有很多,「魯迅」是1918年發行《狂人日記》所用的筆名,憑藉著此書,魯迅「一夜成名」,因此沿用魯迅。《狂人日記》中絲毫都不避諱「吃人」二字,封建禮教的「吃人」充斥著整篇文章。
  •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地質學者,地球之進化史也」(魯迅《中國地質史略》序言)|吳冠中,1997年油畫《魯迅的故鄉》|*本文原標題:《「理工男」魯迅先生》撰文|鵲華製圖|大東審校|齊煙魯迅是誰?語文課本上似乎有一個標準答案:魯迅,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鮮為人知的是,陳寅恪與魯迅在日本曾有兩年「同窗」之誼,還曾一度住在同一個公寓,其兄陳衡恪與魯迅又是留日和教育部同事時期的密友,因此,陳寅恪是魯迅相識多年的熟人,但陳寅恪平生從沒有公開提及魯迅,倒是魯迅在日記和文章裡多次記下與陳寅恪的交往。
  • 魯迅說大禹是條蟲?魯迅:這個真不是我說的
    最近偶然刷到一篇文章,寫的是魯迅曾經說過,大禹是一條蟲子。眾所周知,大禹乃上古治水的大英雄,於中華民族有大功德,怎麼就是一條蟲了呢?很多人看了可能會覺得,魯迅竟然黑大禹,從此要對魯迅粉轉黑。那麼事實的真相是怎麼樣的呢?魯迅真的說過這種話黑大禹嗎?
  • 魯迅的烏桕樹
    在魯迅的文章裡,我常常看到一棵樹。烏桕樹。第一次看到烏桕樹,是初中學《社戲》這篇課文的時候。
  • 揭秘鮮為人知的「她」字來歷,創造者非等閒之輩,魯迅為他點讚!
    說起這個字的來歷,其實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翻閱古代書法文獻,真草篆隸各種書體當中,沒有找到一個「她」字!那古代有「她」字嗎?「她」是怎麼來的呢?其實,現在使用頻率極高的第三人稱代詞「她」字,在古漢語中是沒有的,古人一般使用「其」、「之」或「他」。
  • 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閻晶明的《箭正離弦:〈野草〉全景觀》(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正是這樣一部體現出創作發生學在探幽析微方面新成就的魯迅研究新作。近幾年來,他接連出版了《魯迅還在》《魯迅與陳西瀅》《須仰視才見》,加上這部《箭正離弦》,共同構成了閻晶明的「魯迅四書」,體現出他既有宏闊的視野,也有探幽析微的本領,能夠將對魯迅的研究引向深入,又增加了趣味性,讓魯迅研究別開生面,提升到一個新的境地。
  • 觀點‖適當調整語文課本中魯迅作品的內容更有利於魯迅文學的傳承
    從魯迅先生在世的時候,他的某些作品已經被當做教材去學習和誦讀了,轉眼間90多年過去了,經歷了時間洗滌的魯迅文學卻被戴上了」老師天天費心,卻總也教不明白;學生日日誦讀,卻總也學不明白」的兩難境地,究竟是為什麼?其根源究竟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