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魯迅的人生:棄醫從文都只是後話 他對地質學才是「真愛」?

2021-01-22 北京日報客戶端

提到魯迅,我們想起的身份有許多:首先當然是文學家,魯迅一生創作了包括短篇小說、散文、雜文、散文詩、詩詞在內的大量文學作品;其次是翻譯家,魯迅生前就出版過十幾種翻譯著作;再其次是中學教師、中專校長、教育部公務員、大學教授、國民政府大學院特約撰述員、業餘編輯、版畫愛好者,最後幾年則是自由撰稿人。只是有一點,我們很少想到:當年叫做周樹人的魯迅曾認真鑽研過地質學,他在一個文學講座中這樣說:「我首先正經學習的是開礦,叫我講掘煤,也許比講文學要好一些。」不過,他後來沒有繼續從事相關工作,我們不妨將其稱之為「非典型地質學者」。

魯迅的礦路學堂畢業證

1903年10月,周樹人參加了在東京上野召開的中國留日學生浙江同鄉會聲討高爾伊等人出賣浙江礦權大會。會後,他以「索子」的筆名在《浙江潮》上發表了《中國地質略論》,這篇將近一萬字的論文談不上如何獨創、高深,卻是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啟蒙之作。文章分為緒言、外人之地質調查者、地質之分布、地質上之發育、世界第一石炭(煤炭)國、結論六個部分。此文的誕生有特定的時代背景。1898年,浙紳候補道高爾伊組建寶昌公司,經英國福公司華人經理劉鄂介紹,向義大利人開辦的惠工公司借款500萬兩,承辦衢州四府煤鐵等礦。寶昌公司完全是個皮包公司,無資金、無設備、無人才,高爾伊不過是惠工公司的買辦。1903年2月,蒙在鼓裡的外務部居然批准了這宗交易。消息傳出,浙江人深感憤怒,風潮不斷。周樹人等留日浙江學生也是心急如焚。周樹人的論文如此開筆:「戰國非難。入其境,搜其市,無一幅自製之精密地形圖,非文明國……吾廣漠美麗之中國兮!而實世界之天府,文明之鼻祖也……可容外族之讚嘆,不容外族之覬覦者也」。

1904年,周樹人與南京礦路學堂、日本弘文學院的同學顧琅合寫了一本地質著作《中國礦物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全面記述本國礦產資源的書籍,也是國內最早運用現代科學理論分析我國地質礦產的專著。此書詳細介紹了18個省的礦產資源及其分布,附有《中國礦產全圖》《中國各省礦產一覽表》,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一上市洛陽紙貴,不足8個月就印了3版。清政府農工商部對此書予以高度評價,學部則將其推薦為「國民必讀書」、「中學堂參考書」。

周樹人對地質學是真心喜歡的。說起周樹人學地質還真有個故事。出於儘快找到工作供養母親和弟弟的考慮,周樹人1898年4月初入南京時學的不是地質,而是海軍,考取的學校叫江南水師學堂,因為體育掛科、諷刺教員,受到學校嚴厲處分,年少氣盛的周樹人接受不了,毅然退學,並於1899年考取南京礦路學堂。他在南京礦路學堂整整學了三年有關地球科學的知識,主要課程有《礦學》《地質學》《測量學》等等。周樹人從不滿足於課堂上老師的講授,下了課到處找書看,還曾認真抄錄過英國著名地質學家賴爾的《地質淺說》譯文,連很難畫的地質構造圖也描繪了下來,裝訂成厚厚的兩本,經常翻閱。我留心過他在南京礦路學堂的一張成績單,發現他礦學、地質學、化學、熔煉學、格致學、測算學、繪圖學等主要功課最低成績八分五釐,最高成績八分七釐(十分制)。1902年,周樹人以一等第三名的成績順利畢業,並獲得了學校頒發的金質獎章。

世間許多事是我們意料不到的。1903年,周樹人考取留日官費生,因為父親當年被中醫耽誤、日本明治維新發端於西醫等原因,決計改學與地質沒有多大關係的醫學。後來更是因為一部幻燈片的刺激徹底棄醫從文。從此,作為文學家、思想家的魯迅名滿天下,自上世紀初開始一直備受讀者敬愛;作為非典型地質學者的周樹人則隱居幕後,慢慢湮沒在發黃的故紙堆裡。

魯迅在職業上的轉型既是個體的,更折射了其時的世道人心。

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作者:遊宇明(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副教授)

供圖:夏鳴

流程編輯:孫昱傑

相關焦點

  • 魯迅筆名含義:他有180多個筆名,為何只有「魯迅」二字能不朽?
    (魯迅)周先生的筆名雖多,但後世最熟知的還是「魯迅」,甚至比他的真名「周樹人」還廣為人知。那麼,這個「魯迅」筆名到底怎麼來的?有什麼特殊含義?何以在他的180多個筆名中脫穎而出?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還要從頭講起。
  • 魯迅等中國早期的地質學家們
    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八十四周年紀念日。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文字被時代凝視,並被編進幾代人的語文課本;他的彷徨吶喊,歷經一個世紀的滄桑流轉,依舊激蕩在國人心頭。
  • 學過開礦、熱愛科幻:魯迅的科學功底到底有多牛?
    老師也會跟學生說起,文學並非魯迅一開始的夢想,他在日本留學期間開始「棄醫從文」。然而,魯迅先生的多識、多才、多藝遠不止如此。他是文學家魯迅,又是設計師魯迅、美術家魯迅.....|魯迅為小說集《吶喊》設計的封面||一張無需多說的圖||1912年魯迅繪畫作品|但是,他最早的科班,也不是醫學,而是地質,而且:貫穿他的一生,他都沒離開科學和科普事業。在人生的晚年,他甚至再三叮囑後世的文學騷年:「你們不要放開科學,一味鑽在文學裡。」 實際上,「理工男」「科學家」,本就是魯迅人生中的真實一面。
  • 文都比鄰專業解讀
    文都比鄰整理2021年教育學311統考考研考情解讀,根據2021命題趨勢,教研老師精心解讀,考生可自行參考複習。同時2022年教育學考生也可做參考。文都比鄰教育學教研老師認為,2021年教育學統考311考研真題題難度中等偏上,選擇題很靈活,大題的學科整合性強。考生應靈活應對,提前開始複習準備。下面請看文都比鄰2021年教育學311統考考研考情解讀。
  • 魯迅和郭沫若交惡,「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這句話是誰說的?
    他對中國近代文壇的貢獻是巨大的,也是不可磨滅的。因為發現學醫救不了中國,救不了人民,所以毅然「棄醫從文」,把自己的筆當作武器,想要喚醒那些麻木不仁的中國人。而他也確實做到了。當時的魯迅先生,用自己的筆,開創了一個時代,給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也讓自己蜚聲世界文壇。魯迅因為自己獨特的文風和筆觸在中國文壇名聲大噪,文章風格辛辣幽默,直擊人心,可以讓讀者引起共鳴。
  • 魯迅《吶喊》:值得細品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之一,細道人生百態
    ——魯迅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曾字豫山,後改豫才,曾留學日本仙臺醫科專門學校(肄業)。「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 「故人」魯迅:聊聊魯迅,這既是歷史、文學,也是人生
    我研究魯迅,魯迅的幸福生活是從廣州開始的,他在北京(當時的北平)與許廣平開始了師生戀,這亊情受到北京一些人冷嘲熱諷,他們決定一道南下,魯迅到了廈大,許廣平回到廣州,這就有了後來兩人書信合集的《兩地書》.。
  • 夜讀經典 | 魯迅授課
    他喜歡與同事或學生出去採集植物標本,行走於吳山浙水之間,不是為遊賞而是為科學研究。滿載歸來後,便忙著做整理、壓平、張貼、標名,樂此不疲。鬥室中因是堆積如丘,琳琅滿目。現仍留存著他三月間在杭州採集標本的記錄本;此外,他還準備寫一本《西湖植物志》,惜未能完成。在一師期間,魯迅編定《化學講義》《人生象斅》《生理講義》等教材。
  • 追尋魯迅先生《吶喊》的腳步
    於是,在《吶喊》的自序中,我管中窺豹,也的確見到了魯迅先生的初心與憂慮。1907年,魯迅先生認為,他和他的同志們的第一要義是要改變百姓的精神,而改變精神的最佳途徑是推行文藝運動。可是,帶些復古傾向的主因和置身於冷淡空氣的客因,使他們各自為運命所驅策,出版雜誌《新生》也就無疾而終。
  • 魯迅到底說沒說過「遠看一條狗,近看是郭沫若」,這句話?
    魯迅的文學造詣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嘻笑怒罵皆成文」。魯迅最大的特點就是遇到一切不美好就一定要噴,富人要噴,窮人要噴,衙門要噴,文人也要噴。當然他不是為自己而噴,而是為國為民。  郭沫若,現代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最大的成就,在甲骨文的研究上。有趣的是,郭先生也是留學日本學醫,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啟發,於是棄醫從文,後期又對歷史和考古產生興趣,投身於考古事業。
  • 魯迅很「剛」的硬核詩,無一生僻字卻令人醍醐灌頂,風靡100多年
    所以本期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首魯迅的硬核詩,讓大家感受一下另一種雞湯的「熬法」。了解魯迅文風的朋友們應該知道,先生說話是很「剛」的。「從來如此,便對嗎」、「小時候不把他當人看,長大後他就做不了人」,這些金句看似潑辣,卻總能令人眼前一亮,這就是很多人喜歡魯迅的原因。
  • 文化:重溫魯迅《吶喊》、《狂人日記》經典依舊璀璨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題記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在上個世紀轟動一時,為什麼在當時魯迅先生的作品十分受歡迎呢?其一,魯迅先生的作品多以批判性,向惡勢力鬥爭的文章為主。在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棄醫從文之後,他深深的認識到了僅僅是救治人的身體是不夠的,他想讓人民真真正正的明白,從意識中覺醒,軟弱的不僅是軀體,還有靈魂。他在《彷徨》中發出《吶喊》,在中國文壇屆上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記。在魯迅的作品《狂人日記》裡,他用極其誇張的手法來寫社會「人吃人」現象。
  • 魯迅由誰來演合適?李雪健形似,濮存昕神似,高雄沒演卻呼聲高
    一代文學大家周樹人  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他從小就聰穎好學,關於他在桌子上刻了早字的故事,相信大多數人都有聽說過。而他做出的最大的一次決定便是棄醫從文,因為他覺得醫國比醫人更為重要。  未演魯迅卻最似魯迅的高雄  若是說前兩位老戲骨是因飾演魯迅而出名,也是人們心中所認可的魯迅,而接下來的這位可謂是從未飾演過魯迅,卻最是與魯迅相似,他就是香港著名演員高雄。  他從未出演過魯迅,但是無論是面部形態還是神韻,他都是極具魯迅的特色。
  • 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閻晶明的《箭正離弦:〈野草〉全景觀》(人民文學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正是這樣一部體現出創作發生學在探幽析微方面新成就的魯迅研究新作。近幾年來,他接連出版了《魯迅還在》《魯迅與陳西瀅》《須仰視才見》,加上這部《箭正離弦》,共同構成了閻晶明的「魯迅四書」,體現出他既有宏闊的視野,也有探幽析微的本領,能夠將對魯迅的研究引向深入,又增加了趣味性,讓魯迅研究別開生面,提升到一個新的境地。
  • 重溫魯迅的《故鄉》,讀來催人淚下,道出了生活的真相與人生真理
    他正在廚房裡,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願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於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阿!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
  • 回憶日本留學往事,魯迅與恩師藤野說法很不一致,到底誰在撒謊?
    在這篇課文裡魯迅回憶了自己青年時期去日本仙臺學醫並認識藤野先生的過程,回國後他選擇棄醫從文,但是他在仙臺和老師的美好記憶始終不能忘懷,於是寫下了此文,並收錄在了他的名作《朝花夕拾》裡。令人稱奇的是藤野先生晚年也寫了一篇文章,叫《謹憶周樹人君》。在文章裡他說魯迅只記得是個中等生,印象不深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不朽的魯迅先生
    這套全集一直伴隨他進了中南海,1949年底他出訪蘇聯時,還親手挑選了幾本魯迅的著作帶在途中閱讀。新中國成立後出版的《魯迅詩集》《魯迅手稿選集三編》以及許多單行本,他都讀過。晚年他剛做了白內障切除手術,視力稍有恢復就要讀新印的大字線裝的《魯迅全集》,並寫下批註。毛澤東說過,魯迅翻譯了《死魂靈》《毀滅》,等等,但是他的光彩主要不在這方面,是在創作。
  •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隻字不提?晚年他說出了真相
    魯迅對俞明震和陳氏兄弟的印象不錯,他在《朝花夕拾·瑣記》曾提起對「俞明震」的印象:「但第二年的總辦是一個新黨,他坐在馬車上的時候大抵看著《時務報》,考漢文也自己出題目,和教員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華盛頓論』,漢文教員反而惴惴地來問我:『華盛頓是什麼東西呀?』」魯迅在日記也多次稱俞明震為「俞師」或「恪士先生」以示尊崇。
  • 為什麼說魯迅的作品被陸續移出教科書?主要有3個原因,了解一下
    在那樣一個理解力薄弱、人生閱歷又缺乏的青蔥少年時期,十三、四歲的我們,是很難讀懂或觸及到大師的魂靈和骨髓的,以致非常懊惱。 初中學先生文章,大多都是死記硬背的,因為讀不懂啊,理解力、生活閱歷都很淺,老師也講不透徹,要不就直接對滿眼求知慾的我們說:「你們以後就明白了」。
  • 《箭正離弦》:理解魯迅的放大鏡與顯微鏡
    近幾年來,他接連出版了《魯迅還在》《魯迅與陳西瀅》《須仰視才見》,加上這部《箭正離弦》,共同構成了閻晶明的「魯迅四書」,體現出他既有宏闊的視野,也有探幽析微的本領,能夠將對魯迅的研究引向深入,又增加了趣味性,讓魯迅研究別開生面,提升到一個新的境地。這一次,閻晶明選取的研究文本對象是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