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肄業的高曉松先生,確實是個很敢說的人。除了玩音樂、填歌詞、做導演之外,近幾年又當上了脫口秀主持人。在這個身份下,高曉松沒少對文化界提出自己別具一格的想法,就連現代詩巨匠席慕蓉女士他也是照樣敢批。
高曉松在節目中對席慕蓉女士的評價概括起來是這樣的:詩性不夠好,詩長不加標點紙費,如果不一行行地斷句,加上標點那就是散文。說完這些後,高先生還表示自己不能理解為何當年席慕蓉的作品能席捲大江南北。這些話高先生顯然不是隨口說說的,這是他內心的現代詩的認識,或許也說出了不少人想說卻一直沒敢說出口的話。那麼本期筆者就節選席慕蓉的兩首經典詩中的部分,和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高先生的話到底有沒有道理:
《一棵開花的樹》當你走近請你細聽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七裡香》溪水急著要流向海洋浪潮卻渴望重回土地在綠樹白花的籬前曾那樣輕易地揮手道別
詩和散文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卻有本質的不同。古體詩講究韻律,但現代詩多數已經拋棄了這一束縛,所以有沒有韻已經不是散文和詩歌最本質的區別了。一首現代詩到底能不能算是詩,歸根究底看的就是兩個字:詩性。所謂詩性就是:詩人通過想像,將平凡的意象賦予象徵意義,並通過凝練的語言概括出來。詩性,是普通散文沒有的。
那麼席慕蓉的這兩首經典詩,到底有沒有詩性呢?《一棵開花的樹》是席女士最經典的詩作之一,詩人用一棵路邊開花的樹抒寫了少女的痴情。當年寫這首詩時,席慕蓉只是在火車上看到了一棵長在山間的小樹,然後便賦予了這棵樹詩的意象。詩人通過天馬行空的想像,將這棵樹想成一位痴情的女子,她在佛前求了500年,終於可以盛開在愛人必經的路旁。而後詩人再用細膩的筆觸,將樹葉和花瓣都擬人化,葉是熱情,落花是凋零的心。
很顯然這首《一棵開花的樹》不但有詩性,而且詩意朦朧絕美。就算是不斷句,它也不是散文。如果是用散文和筆調來寫,注重的應該是白描和敘事,而非想像。正是因為詩意盎然,這首詩自1980年問世以來,就受到了無數詩詞愛好者的喜愛,風靡至今。
第二首《七裡香》是席慕容的經典思鄉詩,在這首詩中席慕蓉將對故鄉的懷念化作了對籬前鮮花的情結。年少時離開家鄉的我們,就像是急著奔向大海的溪水;而多年後,我們卻都成了渴望海灘的浪潮。籬笆前的白花成了我們在異鄉的魂牽夢繞,陣陣花香闖入夢中,讓人分不清是夢境還是現實。這首詩的詩性同樣是十分明顯的,溪水、浪潮、白花、七裡香,每一個意象都是詩人的精心安排。
若是這兩首作品都不算是詩,那確實是有些說不過去的。高曉松先生會有「不斷句就是散文」這種說法,顯然只看到了散文和詩的外在區別。現代詩經常用換行來斷句,所以不加標點,但事實上詩的換行並非隨便換換,它是根據詩的意象和節奏來的。一首有詩性的作品,不管是否斷句,也不管是否用標點,它都是詩而非散文。另外,筆者沒有任何貶低散文的意思,散文有屬於自己的美。對於高曉松先生對席慕蓉詩的評價,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