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下圍棋就是要在棋盤上搶佔地域。棋盤有三百六十一個交叉點,似乎隨便怎樣下子佔地都無不可。但是,要合理而高效率地搶佔地域,要有強大的戰鬥力,那就非常複雜繁難。所以,要初步學會下圍棋是容易的,要棋藝精深就很難。陳毅同志說「圍棋易學難精」,確概括地說明了它的特點。散文和圍棋很有相似之處。常常聽人說不會寫詩,不會寫小說,不會寫劇本,卻很少聽人說不會寫散文。事實上,能執筆為文的人,差不多人人都寫過散文。儘管人人會寫,儘管每一個時代人們所寫的散文都有如恆河沙數,但是,優秀的散文特別是能長期傳誦不衰的傑作畢竟不多。王國維說「散文易學難工」。從這方面來看,散文和圍棋不是很相似嗎?
散文從取材、手法、形式上來說,都幾乎沒有什麼限制在取材上,大至國家興亡、人類命運、大自然演變,小到身邊瑣事、昆蟲翎毛、一草一木,都無不可。寫法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都可以隨意運用。篇幅可長可短,短的一、二百字,長的洋洋萬言。實在無拘無束自由得很,無怪其容易寫了。唯其容易寫,所以不容易寫好。唯其很自由,所以結果往往變成不自由。不要求有完整、生動的情節,高度集中的矛盾衝突,血肉豐滿的完整的人物形象,富有音樂感的格律,那自然也就不可能憑藉它們來吸引人、打動人。同時,又因為沒有什麼明確的限制,容易使人放鬆了對素材的選擇和提煉,不去精心地錘鍊語言,沒有苦心地布局謀篇,從而流於信筆所之地記流水帳,散漫無歸地跑野馬,平庸無味地羅列生活現象,機械地摹寫自然景物,發老生常談的議論,作淺泛直露的抒情。這樣的散文,寫的時候固然很自由,不要力氣,不動腦筋,寫到哪兒算哪兒,但是寫出來之後,除了自己之外其他人大都不愛讀。
古今不少有成就的散文作家,同時又是詩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都又是傑出的詩人。現代和當代著名散文作家如朱自清、冰心、魏巍、徐遲、袁鷹也都是著名的詩人。當然,有許多散文作家並不同時以詩著名於世,譬如已故的優秀散文作家楊朔就是一個。然而,楊朔卻說: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著當詩一樣寫。我向來愛詩,特別是那些久經歲月磨練的古典詩章。這些詩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釁的意境、思想、感情,耐人尋味,而結構的嚴密,選詞用字的精煉,也不容忽視。我就想:寫小說散文不能也這樣麼?於是就往這方面學,常常在尋求詩的意境。其它許多散文作家也許並沒有這樣明確、直截了當地說過,但卻用他們的作品表達著相同或相似的見解。由此看來,散文和詩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學樣式,實際上有著很深的緣分。
是的,一些被廣泛傳誦的優秀散文,都是「當詩一樣寫」,具有詩的意境的。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秋聲賦》,王安石的《書刺客傳後》《讀孟嘗君傳》,蘇軾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寒花葬志》,等等,都是如此。現代和當代為大家所熟悉的散文也是這樣。有些好的散文,題目就很有詩意。譬如楊朔的《秋風蕭瑟》《金字塔夜月》《野茫茫》《晚潮急》,曹靖華的《素箋寄深情》《憶當年,穿著細事且莫等閒看!》《洱海一枝春》《風物還是東蘭好》,都飽含詩情畫意,或者就是詩句。這樣的題目,是很能吸引人的。然而,根本的還是作品的內容。這些題目之所以值得稱道,是因為它們對作品的內容作了詩意的概括,同時又反過來加強了整個作品的詩意。如果僅僅是在題目上下功夫,那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把散文「當作詩來寫」,首先要善於從生活的礦山中採捆具有詩意的礦石,並且用美好的思想感情去冶煉它。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布局剪裁,使意與境相勻稱,結構嚴謹,或迴廊曲院,或波瀾起伏,既有管弦繁奏,又有稀聲幻緲。同時,又要苦心錘鍊語言,既準確、鮮明、生動,又「如珠落玉盤,流轉自如」,具有音樂性。朱自清的《給亡婦》,是懷念他的夫人武鍾謙的散文。她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並沒有做過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業。但是,在她和作家結婚後的十二年裡的家庭生活,在她去世後三年裡也就是到作家寫這篇散文時家庭中的變化,那盡可以寫成厚厚的幾本大書。然而,朱自清畢竟是優秀詩人。他沒有煩瑣地、沒完沒了地記流水帳,只是從難以計數的生活素材中,選擇少量最有意義的材料,來描繪她的一生。文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一些生活瑣事,而且並不相互連貫,似乎零碎得很。但這些材料都圍繞著一個中心,即她為兒女和丈夫忘我地貢獻了全部心血以至生命。
「你的短短的十二年結婚生活,有十一年耗費在孩子們身上,而你一點不厭倦,有多少力量用多少,一直到自己毀滅為止。」「無論日子怎樣壞,無論是離是合,你從來沒對我發過脾氣,連一句怨言也沒有-別說怨我、就是怨命也沒有過。」於是,那些平凡而又瑣碎的材料凝集起來,表現了舊社會一位普通中國婦女勤勞、堅強、忠貞、忘我的美好品質,更表現了她對丈夫和兒女的質樸而又動人的感情。正因為作家自己以深沉的感情懷念她,才能從那些平凡的生活瑣事之中看出一種深摯的感情,才能使那些並不連貫的材料凝匯成感人肺腑的藝術整體。文學史上動人的悼亡詩詞不少,朱自清這篇散文是可以和它們並列而無愧的。雖然它沒有什麼革命的思想內容,那感情也只是一個正直知識分子的個人感情,但在藝術上卻是高度成功的。
有些優秀的散文,寫的是風景、器物,但無論山川園林,或者一把鋤頭,一隻水壺,一架紡車,一袋小米,一件布衫,一雙草鞋,甚至一張信箋,一枝蒲公英,一隻貝克,都和人相聯繫,被美好的思想感情所照亮。因此,即便所寫的事物本身很平凡,但平凡之中卻蘊含著不平凡的意義,有著詩的意境。吳伯簫的《記一架紡車》就是這樣。「一輛普通的紡車」,「上千上萬輛紡車中的一輛」,它有什麼值得寫,有什麼可以寫呢?然而,作家將自己所使用過的這架紡車,放在抗日戰爭最困難時候的延安大生產運動的歷史畫卷之前,它便有著不平凡的意義。作品中寫到紡車的功用,紡線的勞動過程,紡線的技術,紡線的姿勢,紡線的技術改革,紡線的競賽,但絕不是為這種古老的工具和勞動寫常識課本。作家著意在紡線中發掘它的詩意,灌注了灼熱的革命感情。他沒有停留於一般地寫紡線,而是著重於寫紡線中的感受。
在延安大生產運動的特定情景中,紡車「嗡嗡嚶嚶的聲音,象演奏弦樂,象輕輕地唱歌。」從錠子上取下穗子時,即使起初想砸碎紡車的人,這時對紡車也產生了「凱旋的騎士對戰馬的感情」,「射手對良弓的感情」。有時也可以站著紡線,「這樣氣勢最開闊,肢體最舒展,興致高的時候,很難說那是生產,是舞留,還是體育鍛鍊。」至於競賽,「沙場秋點兵,或者能有那種氣派?不,陣容相近,熱鬧不夠。那是盛大節日裡賽會的場面。」無怪乎,事隔多年,想起自己用過的紡車,總「象想起老朋友,心裡充滿了深深的懷念。」於是,簡陋普遍的工具、平凡而又機械的勞動,都洋溢著濃鬱的詩意。這是紡車頌,勞動頌。但它不僅僅是歌頌勞動和勞動工具。作品臨了寫道:那個時候,物質生活曾經是艱苦的、因難的吧,但是比起無限豐富的精神生活來,那算得了什麼!憑著崇高的理想、豪邁的氣概、樂觀的志趣,克服困難不也是一種享受嗎?跟困難作鬥爭,其樂無窮。
白居易談詩,提出「卒章顯其志」。這篇散文的「卒章」表明,作家原來是在歌頌為崇高的理想與困難作鬥爭的革命精神,這就使作品有更高的境界和更濃的詩意,使人讀罷覺得優美雋永,餘味無窮。古今不少散文杰作,無論敘事、抒情以至議論,都具有濃烈的詩的質素。魯迅曾讚揚司馬遷的《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要》),就包含著這樣的意思。魯迅自己的散文,就是無韻詩篇。譬如《白葵作《孩兒塔》序》,開頭所寫的那雨夜,那春寒,那悽涼的景物,都是緣情寫景,烘託和表現了作者壞念白莽(即殷夫)的惆悵心情。淡淡而起,卻立刻把讀者帶到一種深沉的詩的氛圍中。接著並沒有馬上談論《孩兒塔》,而是通過寥寥數筆的回憶,勾畫出這位年輕戰友的可愛的身影。再往後描述了「收存亡友的遺文真如捏著一團火」的心情,但又因為自己「簡直不懂詩」,「不能」說什麼而惆悵。
這樣就在曲折起伏之中把讀者的情緒引向高潮。於是,作家這才寫道:這《孩兒塔》的出世並非要和現在一般的詩人爭一日之長,是有別一種意義在。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髓,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於前驅者的愛的大蠢,也是對於摧殘者憎的豐碑。一切所謂圓熟簡練,靜穆幽遠之作,都無須來作比方,因為這詩屬於別一世界。一連六個臂喻,六種鮮明、新穎的形象,從不同的角度,全面、精確地闡發了《孩兒塔》是「屬於別一世界」的「別一種意義」,既充分地肯定了它的嶄新的思想內容和重大意義,指出它和資產階級詩歌的根本區別,又實事求是地指出它還只是「萌芽」,是「第一步」,遠不是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詩歌。這裡,不僅將評論與形象完全統一起來,或者用高爾基的話來說,「把真理化為形象」,而且在精確管喻所構成的獨創的形象中,飽含著對《孩兒塔》的愛護的熱情,對「摧殘者」殺害殷夫等人、查禁革命書刊的悲憤與抗議,對黎明和春天革命勝利和革命文藝的發展繁榮的信念與期待。
所以,形象的議論中又充滿了革命激情。最後,作家接著寫道:那一世界裡有許多許多人,白莽也是他們的亡友。單是這一點,我想,就足夠保證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須我的序文之類。這就像一支樂曲,在管弦繁奏的高潮之後,轉入較為舒緩稀聲,於是戛然而止。這結尾,既與上文即對《孩兒塔》的評價緊密銜接,一氣呵成,又與開頭懷念殷夫以及為他遺詩作序相呼應,而且引人聯想,發人深思,言已盡而意無窮。整個作品思想深邃精闢,形象新穎鮮明,於冷峻中寓熾熱的感情,構思完整嚴密,而又節奏分明、波瀾起伏、富有內在旋律。然而,全文還不到六百字,這是多麼驚人的精煉!一字一句,都象鋼鑿鐫刻在讀者心上。從上述這些方面看來,它都很充分地體現了詩的要求,不但是詩,而且是詩中絕唱。
當然,「當詩一樣寫」並不就是寫詩。無論前面談到的幾篇散文或者楊期那些廣泛傳誦的散文,它們的作者還是在寫散文而不是寫詩。它們保持和發揮著散文在形式、手法和取材等方面固有的特長,而又具有詩的意境和一些其它因素。如果放棄了散文本身的特點,完全按照詩的要求來寫,那也就取消了散文,決不是「當詩一樣寫」的本意。散文「當詩一樣寫」固然不那麼容易,但也就不會那樣「難工」了;固然寫的時候不那麼自由,但寫出來的東西才有可能自由一自由地走入千千萬萬讀者心靈深處,自由地遨遊於歷史的長河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