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19日電 (記者 馬海燕)今天還有多少人讀詩?如何發揮詩歌的美育功能?歐陽江河、虹影、樹才三位當代詩人今日走進北京五中分校大廠分校,和學生分享詩歌之美。
作為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朦朧詩的代表人物,歐陽江河的詩影響了一代人。那是一個人人都愛讀詩、寫詩的年代,現在則有人發出了「詩歌已死」的哀號。但詩人們不這麼看。虹影說,「詩歌就像我的血液和靈魂一樣」;樹才說「留一點詩歌的享受給自己,保持自己對生命、對美的感受,誰都不能取代。」
他們更知在年輕一代中培養讀詩、品詩、寫詩的習慣多麼重要。「知道現在孩子們功課很多,老師和家長都看得很緊,還是希望學生們看書累了去看看天空、聽聽鳥叫,寫下屬於自己的詩。」樹才說。
虹影的女兒9歲就開始背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她說,孩子把讀詩化在表演中,雖然可能不懂詩的寓意,但詩的語言之美還是能領會到的。
寫詩沒有年齡大小之分。歐陽江河的女兒12歲能寫詩,樹才也接觸過五六歲就寫詩的孩子。有趣的是,歐陽江河的女兒很長一段時間並不知道父親是詩人,「她有次翻了下我的詩,這就是詩啊,我也可以寫啊!」他認為,孩子寫詩保持天然的想像力,沒有受到規範約束,保留了童真的東西。而且通過優美的詩句,提煉生命之美、時間之美、青春之美,具有儲存升華的作用。
詩人們也現場朗誦了學生創作的好作品,孩子們的才華讓他們看到詩歌的希望。虹影說,寫詩要有個人情感,用非常簡單的字把內心感受表達出來,比如孩子寫「在學校住讀想念媽媽,淚水就像月亮一樣」,這種比喻在詩歌中就沒什麼不妥。
如何把詩歌的種子埋在學生心中,是詩人們考慮最多的問題,閱讀、朗誦都是方法。虹影說,家長如果晚上能陪伴孩子讀書,是再好不過的事情。如果實在忙,早飯、中飯、晚飯時間,應該有一次機會跟孩子在飯桌上聊聊自己讀過的書,「把你讀過的好書與孩子分享,你與孩子就有了心靈的接近和溝通的橋梁。」
詩人們聽孩子們朗誦,自己也朗誦。《初雪》《極端的秋天》《鄉村音樂會》一首首讀來,伴著音樂自有一股寧靜。三位詩人均認為,最好的朗誦是一個字一個字用心去讀出來,而不是模仿播音腔。
「一定要多去接觸大自然,飄動的柳枝、第一場雪……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帶來寫詩的興趣。當然心裡想到的東西,還要勤快地寫下來。」樹才勉勵孩子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