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人都說窮農民想進城,富農民想回村?這3點原因太現實

2020-12-05 騰訊網

最近幾年,中國的發展有了質的飛躍,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科技水平比起以前都提高了不少,在國際上的地位也穩步提升,許多來到中國旅遊的外國遊客都紛紛質疑:這真的是以前那個中國嗎?如今,國內不僅城市的發展有了提升,農村其實也是在不斷地好轉中,各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不論是經濟、教育、文化還有醫療水平等,都在朝著大城市方向追趕,而農民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

可是,隨著農村的發展現在農村也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許多經濟情況不太好的農民總想著進城,而那些比較有錢的農民卻總想著回農村,令人非常不解,到底發生了什麼呢?這3點原因太現實。窮農民為什麼想要進城,這個現象其實並不難理解,第一個原因,目前的農村比起城市機遇還是比較少,在城市他們可以享受到更好的資源和條件,能夠讓自己的經濟情況變得好轉起來。

雖然說農村有農村的特色,但城市也有城市的優勢,且總體來說這個優勢毫無疑問是要大於農村的,所以許多經濟情況不太好的農民當然想往外面跑。其次第二個原因,為了提高生活水平,目前城市的發展已越來越好,且不說北上廣深這些超一線城市,許多二、三城市都很吸引人,交通便利、教育水平高、商城娛樂設施充足,許多較窮的農民都想要出去體驗一番不一樣的生活,其實這也算個比較正常的現象吧。

最後第三個原因,不想讓後代子女也跟著在農村裡生活,他們覺得只有走出去才能改變生活現狀。許多農村的家庭幾乎一輩子都在農村中渡過,而家裡的孩子也要跟著他們在農村,只有少數學習好的或許能考上大學離開,可他們也不想這樣,想讓孩子們接觸一些更優質的事物。那麼接下來是富農民想回村,富農民指的是出去外面打拼後賺到錢的農民,而他們想要回村的第一個原因就是想重新回歸最自然的生活,在城市裡每天為工作忙碌、生活節奏飛快,自己的時間實在是太少,那麼出身於農村的他們自然會想念農村。

其次第二個原因,現在農村的投資環境比較多,農村處於發展的中期階段,許多方面都剛剛萌芽,而隨之湧現的就是各種商機、投資機遇等,一旦抓住帶來的收益可是非常可觀的,雖然說城市也不差,但你必須與各種有實力的人競爭,難度實在有點高了。最後一個原因,在農村生活消費水平比較低,其中最值得一提的相信就是房價,目前城市內的房價實在太高,而農村就算自己起樓造房也不用其的一半消耗。

當然了,現在很多富農民回農村也有其他目的,有的是為了老人、有的是為了女兒,而不論如何這都是一個好現象,因為這或許能帶動農村的發展吧。那麼,各位小夥伴對此有什麼看法呢?你個人覺得窮農民想進城,富農民想回村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分享吧。(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藥家鑫「農民很難纏」:誰是農民?
    在國家制度認定的身份上,農村居民的定義是清晰的,判斷一個人是否屬於農民的標準,不是職業,而是血統和出生地,這是對農民群體不公的根源。誰是農民?25歲的重慶人崔五認為,這問題很傻很天真。崔五喜歡自嘲:「文化不高,我只能做農民」。在他眼裡,農民就是像他那樣在農村出生、幹體力活的人。
  • 逃離北上廣,農民不進城,國內「逆城市化」是否已經來臨?
    理論上,當城市化到一定程度,再往前走,每提高一個點難度都比過去增加。基於城市就業、生活壓力、產業轉移、資本下沉、土地增值等多方面的原因,甚至有人擔心城市化進程會"開倒車"。於是,一個新名詞"逆城市化"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這種擔心並非沒有道理。
  • 求知求富 亦樂亦美——台州黃巖農民學習會館紀事
    「隔壁村的人也跑來聽課,靠村裡倉庫改造的會館只能坐下50人,根本不夠用。」村黨總支書記鄭興池說到學習會館的鬧猛場景,眉飛色舞。  聽講座、學技術、開眼界、知禮儀、懂養生……在黃巖,農民學習會館眼下已成為農民務農、務工之餘求知、求富、求樂、求美的好去處。3月至今,全區已創建農民學習會館51家,家家紅火,廣受歡迎。
  • 農民該不該撂荒田地而一鼓腦地都跑進城務工?為什麼?
    農民不該撂荒田地而一鼓腦地跑進成務工。種地是農民的職業,農民就應該以種地為生,以種地為業,這才是做農民的本份,做個本本份你的的農民,也是祖祖輩輩一代一代的傳承,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載體,「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都喊了多少年了。
  • 大棚種菜,為什麼在村中已經無人稀罕了呢?老農道出了這三個原因
    對農民朋友來說,種地就是靠天吃飯,例如整年下來風調雨順的就很好,如果入冬之後突然來一場降溫,來一場霜凍,那麼可能地裡的菜都被凍壞了,連過年節的錢都沒有了。不過前幾年,很多農民都開始採用大棚來種蔬菜了,這樣即使是在冬季,也有比較適宜蔬菜生長的溫度,那麼收成和收入就有了保障了。
  • 職場百科:王福重談農民,出大力流大汗是一種愚蠢?難道就該下崗
    那哪裡行呀,讀書太辛苦,拒絕艱苦的思考,只是一味的做簡單的體力勞動,這就是農民的勞動,還提出我國必須儘快完成城鎮化,城鎮化才是文明的聚集,把農民消滅,讓他們變成城裡人的時候,我國才會真正的富強,發達起來。 農民跟我們吃到糧食的關係、並不大?王教授認為,能吃到糧食,農民的貢獻並不大,甚至幾乎沒有貢獻。其中強調辛苦本身≠值得尊重。
  • 又到年底,農民拿到工錢是第1步,還有3個坑要避開,要不就白幹了
    最近這幾天,北方的多數地區氣溫已經降低到了零度左右,很多地方還迎來了降雪,這一切仿佛都在提醒著在外漂泊的農民工,又臨近了回家的時刻了。不過對農民來說,回家的結果自然是十分讓人期待的,可是回家前的這倆月,內心往往又十分的掙扎,因為在外的情況似乎不那麼樂觀。
  • 窮富思維的竅門,其中緣由很多人不懂
    你想過為什麼嗎?你可能擁有「思想的惰性」,大部分窮人都會犯一種病,惰性,叫思想的懶惰,病態呈現為:不愛動腦,不愛思考,大部分總想著用體力上的勤快去彌補思想上的懶惰,這個50年代那會兒可能還行,現在呢?你再不思考,連機器人都會嫌棄你的!
  • 中國貧富差距新特點:窮人太窮轉為富人太富
    9月26日,《財經》雜誌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貧富差距新特點:窮人太窮轉為富人太富》的文章。在文章中,作者陳彥斌和陳小亮指出,雖然我國基尼係數實現了「七連降」,但中國貧富差距依然嚴峻。中國貧富差距的核心特徵快速地由窮人太窮轉變為富人太富,貧富差距呈現出代際固化特徵。
  • 「天然氣」進村,有的農民不願裝也不願用,是什麼原因?
    有條件的農村現在已經開始推廣天然氣了,為什麼天然在農村推廣會比較難?下面就來分析下問題出現在哪?天然氣的初裝費用比較高天然氣在裝的時候,一般來說都會產生費用。當這筆費用出來以後農民就有了比較。他們會有很多人都會感覺不太合理。
  • 把企業做成世界500強,選擇回去當農民,背後真相太感人
    楊國強笑稱他做農業是因為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太能幹,以至於「失業」了,所以才幹農業。這是他的玩笑話,碧桂園一直堅持的"希望社會因我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美好」的願景與使命才是背後的真正原因。楊國強在20年間成立最早的慈善學校、職業學院、駐村扶貧、與全國13縣籤整體精準扶貧協議,做現代農業的水到渠成就太容易理解了。
  • 農村人也被汙名化?農民:一斤糧不如一瓶水,拿什麼要求淳樸?
    近年來農村的各種習慣和城市越來越接近,對於很多人來說,農村人失去了心中的淳樸,沒有了想像中的「單純」,農村人逐漸也被汙名化,讓人無奈。有農民表示,一斤糧不如一瓶水,拿什麼要求農民淳樸呢,生活讓其更現實。
  • 當前農民有多苦?痛點在哪裡?
    現在的農民過得比以前幸福很多,"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這是農民們的真實寫照,農民有多苦呢?物價上漲,而糧價穩定,收入不高。農民種地也需要很多的成本,包括農藥、化肥、種子等開銷,但是這些物品的價格不斷上漲,這使得種地的成本不斷升高,而糧食價格又趨於穩定,上漲空間不大,這使得農民種地的利潤越來越少。農民們每天辛辛苦苦耕耘,即使烈日炎炎,汗流浹背,也要堅持勞動。
  • 農民就是不想隨波逐流,這是多年來的所思所想
    農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僅僅是吃穿用度有所改善,這是我們大多數農民所期待的。可是,有的農民的生活就有點匪夷所思了。經常看到農民養雞養鴨養豬養老虎,全家沒一個種地的,家家戶戶又有種花種草的。不但家家戶戶都種上了不同的經濟作物,還請下鄉來的鄉下名師上門教農民講課,農民自己也想著多賺點錢。可是最近又聽到農民說:現在種地只能賺到八分錢,還不如去買個彩票。農民說到:過幾年老了,誰知道還能不能再當農民了?其實農民對於這樣的情況,並不陌生。在農村的很多地方,都存在著種地發不出工資,發不了福利的現象。如果農民動員家裡有三畝地,算下來每畝三十年可以賺到25萬。
  • 王福重說:農民一身蠻力,對國家沒用,不尊重農民的人天理難容!
    這個王福重早在幾年前就一直不斷地爆出令人震驚的話語,包括他說農民不值得尊重,因為老實巴交辛苦幹活的農民是最懶惰的。以前他還說北京汙染是河北的原因,還說中醫就是扯淡,根本不能治病。從這些話語中可以看出,他根本就不是什麼專家,只能是一個博取別人眼球的譁眾取寵的自媒體人。
  • 俗語中農民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種說法有什麼道理呢?
    如今在小城鎮集中化的這條道路上,為了改善農村的住房條件,農民們都走出了那個貧困的農村,我們看到很多的農二代在縣城裡買了房子,這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了。小編也一直不能理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到底是真是假,為什麼在農村裡會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呢?其實我們看到這樣一句話,從字面上簡單的理解就是一旦農民拋棄了自己就在家住進了城市中的樓房,他的好日子也就過到頭了。但是讓人難以理解的是,這麼說難道農民就應該住在村裡,不應該住樓房嗎?如果這句話是大家總結出來的經驗,與住樓房相比,當然好日子那肯定是比較重要了。
  • 古人說「豬來窮,狗來富」,是怎麼意思嗎
    平時誰家需要幫忙做什麼事的時候,他都會主動過去幫忙,要是村子裡誰家要做個椅子啥的小家具,他不但不收取人工費,很多時候連材料都是自己掏出來的。因此村子裡的人,都對石頭稱讚有加,說他是個懂事的孩子。但也正是因為經常幫人做木匠不收錢,因此石頭的日子過的還是很緊巴的。
  • 農民為啥賺不到錢?硬性條件和思想觀念,這是農民致富的絆腳石
    農民為啥不賺錢?這是個困擾很多人的問題,我也是一個普通的農民,在我們這農村來說,也並不是說所有的農民都賺不到錢,只能說大部分的農民都是賺不到錢的。 其實仔細想一下,從某些角度講,大部分的農民賺不到錢這是必然的,這個問題我們要從思想觀念和硬性條件兩個方面去分析。
  • 心窮窮三代,這才是真正的富養
    在《當我遇見一個人》這本書中,李雪講述了她小時候的經歷,她出生於80年年代,物質條件跟身邊人都差不多。這麼多的錢,趙德漢每一筆都記帳,卻一分錢都不敢花。若往他曾經的經歷去挖掘,一句「我們家祖祖輩輩都是農民,窮怕了」透露了他內心深處對錢的渴望。
  • 科技如何幫助農民致富?30位院士專家為數位化農業「把脈」
    新京報訊(記者 田傑雄)12月18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來自我國動植物遺傳育種、土壤肥料、農業工程等領域的30位農業院士和專家指出,產銷不對稱、優質不優價,始終是中國農業「最頭疼」的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如何讓農民富起來?如何讓科學家真正地幫到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