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也被汙名化?農民:一斤糧不如一瓶水,拿什麼要求淳樸?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價也不斷的上漲,提高的不只是人們的生活水平,還有日常的開支,無論是生活物資,還是醫療和教育的成本,都是壓在農民身上的一個重擔,對於農民來說,在家務農已經不足以滿足生活。
近年來農村的各種習慣和城市越來越接近,對於很多人來說,農村人失去了心中的淳樸,沒有了想像中的「單純」,農村人逐漸也被汙名化,讓人無奈。有農民表示,一斤糧不如一瓶水,拿什麼要求農民淳樸呢,生活讓其更現實。
最近有消息稱,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農民不再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而有了更多的選擇,從第一批農民選擇進城時開始,農民就從此走上了另一條道路,與此同時也被冠上了一個新的代名詞「農民工」,成為了一個城市中的群體。
對於農民工而言,外出務工是無奈,也是生活的需求,為了更多的賺取工資,多數人都是一年回家很少,對於家裡的事情也難以顧及,生活節奏加快的不只是白領和上班族,對於農民工而言也是如此,農村留下的多數都是老人和孩子。
如今的農村在找不回當初的「繁榮」,由於大部分農民選擇外出,農村的農產品種植愈發單一,而糧食的價格一直以來並未有所上漲,今年的小麥價格僅1元一斤,玉米近期再次降價,多數地區都不足一元,家裡的土地去除了成本,利潤其實很低。
一斤糧食不足一瓶礦泉水的價值,讓農民為之無奈,種地的農民自然也很難保持當初的淳樸,為了金錢也會斤斤計較,或許在城市人的眼裡這是常事,但是對於農村人的「期望」未能實現,也讓農民被汙名化,難以擺脫。
有人說,農民不是不淳樸,只是更會經營,適應了社會,讓自己的勞動有著更實際的價值,這本身真得沒有錯,對於農民不需要這麼強求。
也有人說,農民其實已經很辛苦,在農村務農的農民大多沒有太高的文化程度,對於電商經營也是一竅不通,大多數農民種植的農作物都是當地的販子前去收購,雖然城市價格很高,其實農民利潤並不多。
有相關人士表示,雖然大多數農民也想通過電商來出售家裡的農作物,但由於他們不懂包裝和合作,到最後反而將農作物「爛」在手裡。對於販子而言,能壓價賺取更多的利潤才是最好的選擇,所以農民的話語權並不高。
農民在農村種地,他們雖然學歷不高,但是基本的道理並沒錯,不能一味的要求農民「淳樸」,畢竟農民的東西也不是大風颳來的,只有建立了更加完善的平臺和調控的機制,讓農民的種植可以有規劃有組織,銷路更好的面對消費者,才能讓農民更有積極性,消費者也可以吃到更便宜的農產品,你說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