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60~70年代,農村流傳著這麼一句順口溜:餵狗餵貓幹吃糧,不如雞屁股裡面開銀行。對於這句順口溜,年輕一些的朋友可能都不理解,這句所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解下。
餵狗餵貓幹吃糧,不如雞屁股裡面開銀行,是什麼意思
貓以前在農村是抓老鼠的,狗是看家的。但在60~70年代,那時候的農村可以講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因此養狗的作用不大。
同樣在以前那年代,農村家庭一年吃的糧來源有限,家中的存糧也不會多,很多時候都得吃菜糰子、粗糧、野菜等。
自己家中吃的少,老鼠也相對要少了,這時候養貓與養狗一樣,它們只會分走家中有限的糧食,沒有其他的作用。所以,農民們基本上是不會養這兩種動物的,反而喜歡養雞。
在60~70年代,當時是集體生產,農民們不能像現在這樣外出自由經商。當時農民們一年的收入,主要是依靠跟著集體賺的工分,在年尾的時候可以換些糧和錢。工分是一年結算一次,在工分未結算時,農民是沒有收入的。
那時候也沒有副業,更沒有像現在一樣,在農閒的時候外出打工賺錢。當時的農民只能在家中養雞、養豬,來賺些錢。而養豬的周期太長了,家中需要花錢的時候,豬沒有長大,變賣就虧大了。因此,農民們只能通過養雞下蛋來實現增加收入。
那時候的雞蛋是很金貴的,只有婦女坐月子,小孩缺營養,老人生病需要補的時候,可能會拿來自己吃。其他的時候,都是把雞蛋拿去變賣,再買些家中做菜的油鹽,孩子上學的費用等。因此,當時很多農民在自己吃的不多情況下,也要多養幾隻雞。
因雞蛋不但能換取一些錢財,也可以換一些糧,甚至改善一下家中的夥食。那時農民家中吃的都是地瓜這類的粗糧,很少會有肉,雞蛋是家中唯一的葷菜。一些饞嘴的小孩,偷偷的就把家中的雞蛋,直接就生食了。
結論,在以前60~70年代,當時的農民過的生活,還是主要依靠著種地為主,家中經濟收入來源,也只能靠著那些地的收成。種地賺取的錢財,是一年一結算的,在收成不好的年份,有時候還可能倒欠集體的錢。這時候多數農民就將改善生活來源,放在養雞身上。
通過雞不斷的生蛋,獲取收入。因此,這雞屁股生蛋,就像是銀行一樣,每次都能給予一些錢財,提供給農民家庭開支所需。
不過隨著80年代的到來,農民們可以上城務工不需要戶口,也可以從事個體經營,農民收入方式增加,雞蛋的作用也就沒有那麼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