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從小就收到真愛糧食的傳統美德,竟被王福重教授認為,播種糧食的農民一身蠻力,對國家沒用?小編不認同!
王福重農民無用論!
出大力、流大汗是一種懶惰和愚蠢的體現:中國著名經濟學博士王福重先生對於農村曾這樣說道:辛苦的勞作,是一種真正的懶惰,對此王福重教授作了列舉:你讓辛苦的農民別勞動了,讀讀書進城過好日子去,王教授口中的農民。那哪裡行呀,讀書太辛苦,拒絕艱苦的思考,只是一味的做簡單的體力勞動,這就是農民的勞動,還提出我國必須儘快完成城鎮化,城鎮化才是文明的聚集,把農民消滅,讓他們變成城裡人的時候,我國才會真正的富強,發達起來。
農民跟我們吃到糧食的關係、並不大?王教授認為,能吃到糧食,農民的貢獻並不大,甚至幾乎沒有貢獻。其中強調辛苦本身≠值得尊重。
農民不會發明東西、並不會開放新世界:王教授把農民與發明創造相結合,提出,農民鋤地並不會搞出什麼發明來,而真名的發明創造也許表面看起來不那麼辛苦,但是正是發明創造引領了世界前進的腳步,能帶動世界的腳步。王教授提出列舉:村裡過得最好的是比較懶惰的、遊手好閒的,進了城考了大學;最窮的是誰?就是老實巴交、每天辛苦勞動的人,辛苦的勞作是一種真正的懶惰。
王教授認為能吃到糧食,首先感謝土地、其次是機器、化肥,有機物,跟農民關係不大,那麼按照王教授說的,農民都不勞動了,都進城學習,考大學,世界會怎樣。
農民下崗學習,世界會怎樣。
職場影響:2010年人口普查我國約有14億人口,除去進城學習、打工的,還有部分留於農村,辛勤勞作,截止2018年,我國農民約有5.6億人左右。不勞動了,都進城學習,土地荒廢,成人大學。老人大學大量開放,實現去農民化,三年後畢業,2020年高校畢業生874萬,三年後2023年,5.6億農民全體畢業,社會就業,除去高校擇業面較廣外,普通的大學呢?普通公務員、事業編由原有的崗位聘用1:10,漲幅到1:100,甚至更高,就拿就業最多的工廠藍領,富士康號稱百萬員工,能裝得下幾個百萬,又有幾個百萬員工級別的企業,就業壓力增大,工資水平降低,原有的大學生畢業實習不入社會能拿到2000-3000的普通崗位,就業人數擴大百倍,工資會降低多少,畢竟大學生不缺了,人多的是,1500還是1200,薪資水平倒退10年,放假是薪資的十倍幾十倍,這就是好日子?
物價上升:賣米、賣面、快餐、麵包等等餐飲相關的行業,沒人種地了,糧食成了進口搶手貨,一碗麵由原有的10元,上升到百元甚至更高,麵包、漢堡一塊一百元,一個月工資夠吃十幾塊麵包,這就叫好日子?開店的進不起進口糧食麵臨倒閉,企業養不了如此多的員工面臨倒閉,失業人群一大把,創造發明倒是出來了能當飯吃嗎?我想並不能,土豆也許能換寶馬,這是群眾想看到的嗎?
至於其他方面的影響,小編真的不敢想像。但其實王教授部分觀點倒是可取的,只是很超前。
學以致用,農民是天。
其實農民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從古至今,哪一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兒女,考取功名,回饋社會,光宗耀祖。傳承至今,農村的父母針對孩子學習教育,都是盡最大努力,一招錄取,砸鍋賣鐵,也要供出大學生。就好比「袁隆平」教授,是科學家、院士、雜交水稻之父更是農民。
其實農民不是該被消滅,而是該扶持:農民的年齡跨度非常大,上至80多歲的老人,下到呱呱墜地的孩童,適合學習的群體年齡3-30歲,你不可能讓80歲的老人學習大學知識也接受不了。農科院、農學院,都是農民的大學,學以致用,有知識的農民創造發明機器,傳授給沒有知識的農民,解放雙手,實現機器化、統一化,原本30位農民能種的地,正式靠創造、靠發明,實現一人監管機器,代替人力,用最低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穫。
其實農民早已不是每天鋤地,辛苦的勞作,他們也有發明:收割機是由塞勒斯·麥考密克發明的,是農民,插秧機是由現年86歲的退休高級工程師楊國發明,還是農民;馬鈴薯收穫機、播種機、中耕機和玉米起茬機、人推穴播機、畜力覆膜播種機、鏵犁等小型農機具,是由62歲的王文生是和林縣城關鎮的一位普通農民。雖然只有高中文化,但他自幼酷愛鑽研機械製造。
自土地承包後,農民也是有知識的,這叫學以致用:承包土地種植大棚蔬菜的、種植反季水果的、種植中草藥人參、金銀花的,其中有位承包土地10萬畝種植生菜,浩豐食品集團,旗下擁有「綠行者」果蔬品牌。經過十餘年的發展,生菜長年佔據韓國50%和新加坡90%以上的進口市場,在全國有10萬畝蔬菜基地,而且國內肯德基、必勝客的很多生菜,都是這家企業所供應的。其創始人馬鐵民也被譽為「中國生菜大王」,這叫農民企業家。
正是因為有如此多的農民出身知識分子,學以致用:才有了今天的農民,從成功的經驗中不斷的總結成功,傳播成功,帶動了所有的農民,形成了許許多多的當地特色,記得小時候,大棚剛剛普及,農民們種植大棚蔬菜,還能領到國家的補助,讓更多的城裡人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吃到便宜的蔬菜,這就是農民。
像王教授說的農民讀大學,才有好日子:這點小編很認同,幾乎現在一個村不出十幾個大學生都不叫村,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能過上好日子,一個蘿蔔一個坑,學以致用,才是關鍵。
但王教授說的農民出大力、流大汗是一種懶惰和愚蠢的體現:實在不敢苟同,他們有學習的年齡、有學習的條件,會甘心在哪裡辛勤勞動嗎?誰不想學富五車、受人尊重、過所謂的好日子。誰的祖上不是農民出身,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對於王教授所說,出大力、流大汗是一種懶惰和愚蠢的體現,農民跟我們吃到糧食的關係、並不大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