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6月28日訊 6月24日晚,台州市黃巖區院橋鎮繁榮村召開村民代表會議,通過一項決議:投資80萬元,新建一幢能同時容納近兩百人上課的教學大樓。
事出有因。自今年3月繁榮村成立黃巖第一家農民學習會館以來,已舉辦中醫養生、番茄種植、舞蹈培訓等十幾場講座,場場爆滿。「隔壁村的人也跑來聽課,靠村裡倉庫改造的會館只能坐下50人,根本不夠用。」村黨總支書記鄭興池說到學習會館的鬧猛場景,眉飛色舞。
聽講座、學技術、開眼界、知禮儀、懂養生……在黃巖,農民學習會館眼下已成為農民務農、務工之餘求知、求富、求樂、求美的好去處。3月至今,全區已創建農民學習會館51家,家家紅火,廣受歡迎。
且耕且讀
——為農民量身定製的鄉野學堂
對繁榮村的大學生「村官」徐貝來說,除了做好本職工作,每個月她總要為農民學習會館開課的事額外忙上兩三回。
這不,這兩天,她又忙開了。再過一個星期,會館又要請老師來講課了,這幾天,她得趕緊把培訓徵求意見表發放到全村400多戶農戶家中,徵求村民意見後,決定開課內容。
「開課的原則,就是農民最想聽什麼,就講什麼。」徐貝指著調查表告訴記者,培訓內容共有政治類、文體類、科技類、養生保健類、小學生暑期輔導類等6大項,每個大項下面又分許多小項,「起碼要有50戶以上人家打鉤的項目才能開課。」
確定上課內容後,徐貝會馬上打電話給區委宣傳部,請工作人員落實授課老師。農民學習會館創建工作由宣傳部牽頭,師資也由他們負責。區委宣傳部將科技、農口、衛生、宣傳文化等系統的師資整合在一起,組建了講師團,在全區範圍內統一調配。為幫助農民群眾更好開展學習,他們還請來一批種植養殖大戶、農村致富能手,讓農民老師上臺講課。
除了按農民所需開設課程,學習會館還「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功能頗豐。原有的基層文化俱樂部、成人文化技校、人口計生學校、現代遠程教育、基層黨校等全都被整合進會館,農民到會館就好比是逛超市,可以聽課,也可以打球,可以看書,也可以上網、聽音樂……
「會館,顧名思義它應該是輕鬆的、自在的。」台州市委常委、黃巖區委書記黃志平對農民學習會館有著獨到的見解,「會館是農民的精神家園,我們通過這個平臺,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農民朋友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新思想、新意識,學習新技術,倡導新風尚。」
求知求富
——讓農民感受知識帶來財富的喜悅
黃巖是遠近聞名的蜜橘之鄉,進入盛夏,正逢蜜橘初果期,很易受蟲害侵襲。6月20日上午,澄江街道橋頭王村農民學習會館開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課——請林業專家為當地橘農在橘園裡現場上課,講授夏季蟲害防治和果樹改良知識。
承包了8畝橘園的彭小林早早便來到現場,兩個月前,在學習會館授課老師的指導下,橋頭王村成立了柑橘統防統治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彭小林已經從中嘗到了甜頭。往年,自己除蟲,每畝橘園光農藥費就要花520元以上,今年包給合作社後,花費不到400元。
一堂課不過一兩個小時,但它卻讓農民真切感受到了知識帶來財富的喜悅。種了30多年番茄的楊崇富是黃巖出了名的「番茄大王」,畝均效益超過2萬元,前不久他被聘為會館老師,帶動了一批農戶種植番茄。
記者在院橋鎮浦口洋村見到錢嶽滿時,這位從黃巖西部山區搬遷下山的農民正在番茄地裡埋設管子,準備搭設大棚。苦於致富無門的他,前不久聽課後,和其他6位村民籌資65萬元,承包了60畝地,跟著楊崇富一起種番茄。
農民學習會館不僅教農民種養殖技術,眼下,它還成了農民就業技能培訓的平臺。江口街道下閘村位於黃巖開發區內,幾天前,村學習會館已聯繫了開發區內有招工意向的大傑工藝品公司、百得塑業公司等企業,準備請企業技術人員來上課,對村民進行技術培訓,符合條件的屆時可到工廠上班。
亦樂亦美
——農民在「種文化」中感知快樂、美化心靈
要問黃巖農村眼下最熱的是什麼?答案是:排舞。每當夜幕降臨,村頭空地上、操場邊,一隻錄音機、一群練舞的人,隨處可見跳排舞的村民。
院橋鎮繁榮村74歲的戴荷女老太太就是一個「狂熱」的排舞愛好者。「以前天天打麻將,現在只要不下雨,天天都跳排舞,我每天吃好晚飯第一個到村廣場,跳兩個小時回家洗澡睡覺,兩個月下來,連血壓都穩定了呢。」戴荷女說,自從辦了學習會館,村民們的生活可豐富了,跳舞、敲鼓、打球、唱戲、下棋……花樣可多了,既充實又健身,樂在其中。
學習會館越開越多,說學逗唱的村民也越來越多,不少村、街道為此還自發搞起了擂臺賽。前不久,南城街道和江口街道聯合辦了一場鄉村大擂臺,各個村子的表演隊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學習會館還在農村「種」下了文化的種子。江口街道下閘村78歲的洪仲林和75歲的老伴阮竹青以前在越劇團工作,兩個月前,他們自告奮勇免費當起了學習會館的越劇老師,如今,學員已經發展到30多人,前不久,他們還成立了越劇團,添置了戲服、道具,時常到周邊鄉鎮去演出呢。
在給農民帶來知識、快樂、健康的同時,學習會館還帶來了文明的鄉風。會館開展各種活動,吸引了大批村民,賭博等不良風氣逐漸減少,村民們常一起到會館坐坐,鄰裡關係也更和睦了。
讓農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
台州市黃巖區以創建農民學習會館為載體,整合各類文化資源,開展各類學習培訓和文體活動,取得了一舉多得的功效,讓農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滿足了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架起了農民致富的橋梁、改善了鄉風、促進了農村和諧發展。
黃巖以自己的實踐,走出了一條繁榮農村文化、培養學習型農民、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好路子。他們的成功之處在於真正按農民所需提供學習和培訓,不僅適應了農民生產生活的需求,還體現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要求,黃巖的做法和經驗值得總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