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求知|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2020-12-04 國學新知堂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讀書人有志於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

錢穆生生試譯:先生說:「一個士,既有志於道了,還覺得自己惡衣惡食為可恥,那便不足與議了。」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士人有志於真理,卻又以穿舊衣少食為恥,這樣的人,不值得與他談論真理。」

【求知】

年輕人就應當勇於追求真理,敢於挑戰舊觀念舊制度。沒有任何言論不可以被修正,傳統需要批判地繼承。但是,追求真理,不應當帶有任何的功利性質。口口聲聲熱愛真理,願意為真理付出一切,卻以自己的貧寒境遇為恥辱。這樣的人,對真理的熱愛是虛偽的。真正熱愛真理的人,無論身居貧寒或富貴,都能泰然處之,安而樂之,唯以真知是務。孔子曾稱讚他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正是這一觀念的表達。

錢穆先生說:士在孔子時,乃求平民社會升入貴族階層一過渡身份。來學於孔子之門者多未仕,故孔子屢言士,子貢子張亦問士,皆討論此士之身份在當時社會立身處世之道。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為以平民身份在社會傳教之第一人。但孔子之教,在使學者由明道而行道,非為謀個人生活之安富尊榮而求仕。故來學於孔子之門者,孔子必先教其志於道,即是以道存心。苟如此,而其人仍以一己之惡衣惡食為恥,孔子曰:「是亦未足與議矣。」蓋道關係天下後世之公,衣食則屬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於一己衣食之美惡,豈能為天下後世作大公之計而努力以赴之?此等人,心不乾淨,留有許多齷齪渣滓。縱有志,亦是虛志。道不虛行,故未足與議。有志之士,於此章極當深玩,勿以其言淺而忽之。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

相關焦點

  • 《論語》讀書筆記:關於朋友、快樂、成長、求知
    每次讀《論語》,總能讀到很多耳熟能詳的經典句子。像「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逝者如斯夫」,等等。每個階段讀,總能出新意。這一次再翻開《論語》,又發現了新的智慧,與大家分享。關於朋友,《論語》中也有論述。下文節選《論語》,孔子講的是交友之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pián pì),友善柔,友便佞(pián nìng),損矣。」
  • 《論語》中的100個成語典故,完整釋義,感悟智慧
    22.道聽途說 解釋: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23. 惡衣惡食 解釋: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 《論語》中有關「仁」的句子,句句經典
    011,無終食之間違仁《論語·裡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孔子認為,君子以不仁為恥,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仁的原則,即便是困危之時,都不能丟掉仁。——這裡可以看出,仁就像是信仰,要與生命同在,一息尚存,就不能丟棄。
  • 「讀書」近日有閒暇,宅在陋室裡,悶頭悟《論語》,點讚逆行人!
    「半部論語治天下」,年少時也曾讀過《論語》,那時被其「溫故而知新」,「君子泰而不驕」等道義而信服!今天我可要翻一翻他的衣櫃和菜譜! 孔子一生崇尚簡樸簡約,但他分清場合的主次,如他居家和"上班"時的服裝還是迥然不同的。在《論語》中這樣描寫到,「君召使擯,衣前後,襜如也」,即國君叫他接待外賓時,衣服非常整齊。
  • 《論語》裡的50個哲理,句句經典
    8、道不同,不相為謀。 立場不同、觀點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議謀劃了。 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5、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聽到傳聞不加考證隨意傳播,就是拋棄了道德。 16、朝聞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
    「求知」,要「求」什麼樣的「知」面對生命的這種奇蹟,「知」是很重要的。儒家裡《大學》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明德」就是「知」,「在親民」就是「行」,「在止於至善」就是「合一」,「知行」就是合一。
  •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這和上一章是相連貫的事情。史記說,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邢疏:此章言善道有統也。「子曰:賜也,女以子為多學而識之者與」者,孔子問子貢:女意以我為多其學問記識之者與?與,語辭。
  • 什麼是「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古代有個人很擅長畫竹,並且已經很出名了。可他的老師看了他的作品後,卻對他道:「你尚未入門,你只是知道了畫竹的技巧而已。」
  • 《論語》求知|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說本方觀旭《論語偶記》。(2)楊伯峻:請見、見之,兩個「見」字從前都讀去聲,音現,xian。「請見」是請求接見的意思,「見之」是使孔子接見了他的意思。何焯《義門讀書記》云:「古者相見必由紹介,逆旅之中無可因緣,故稱平日未嘗見絕於賢者,見氣類之同,致詞 代紹價,故從者因而通之。夫子亦不拒其請,與不見孺悲異也。」
  • 《論語》起名:炯炯有神、風流人物的男孩名
    《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藉助《論語》中響亮大氣的字起名字既然是藉助《論語》給男孩兒起名字,那麼可從男子漢的氣概特點來出發,提取響亮大氣的字起名,讓名字整體既展現男子陽剛之氣,又蘊含《論語》中的所包含的含義。如:「其政」一名取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之中,發音qí、zhèng,聲調為陽平、去聲。3.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01《論語》的歷史地位有句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為什麼能治天下,這還得從歷史說起。《論語》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誕生於春秋末期,而《論語》成書於戰國初期,可以說《論語》是名副其實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部著作。
  • 孔子:上位者的七種德行,你的領導合格嗎?
    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歡迎到來,感謝閱讀。先說一個故事,在《孔子家語》裡記載,有一天孔子閒來無聊就和徒弟曾參吹牛道:「我有一套成就王業的道理,如果上位者聽了,他們不用出門就能治理好國家了。」當然今時不同往日,但是孔子認為上位者應該有哪些品德呢?你的領導有這樣品德嗎?讓我們來一起看一看。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不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恥節,此之謂七教。」
  • 《論語》讀後感:孔子其實是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
    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裡面全是格言,好像孔子不食人間煙火一樣,平常就專門說格言。其實這是誤解,孔子從三十歲教學,一直到七十三歲去世,中間共四十多年,這些年得說多少話,不可能全是格言。《論語》不過是把他這四十多年所講的話,挑了又挑,選了又選,最後把這些精華集中起來,我們才產生了這樣的誤解。
  • 女寶寶取名:20個宛如天仙的論語寶寶名,冷門且好聽
    楊絳在《論語》裡見到了不同的人:「讀《論語》,讀的是一句一句話,看見的卻是一個一個人,書裡的一個個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個樣兒,各不相同。」林語堂說:「吾嘗細讀《論語》,精讀《論語》而咀嚼之,覺得聖人無一句話不幽默。」
  • 女寶寶取名:25個機靈聰明的論語女孩名字,每一個都很小清新
    一、《論語》名言佳句,修身養性,道盡人生哲理1. 君子貞而不諒出自《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於小信。小人反是出自《論語·顏淵》。【講解】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人家惡事。3. 君子學以致其道君子要終身學習達到實現道的目的。
  • 《論語》·樂:偉大的音樂能夠穿透我們的心靈,直抵情感的軟肋
    《論語》之樂《論語》一書多處記錄了孔子對「樂」的態度、對「樂」的分析、以及具體的「樂」的操作。茲整理如下: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子曰:「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論語·衛靈公》)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
  • 納蘭詞論語取名:當唯美納蘭詞遇上論語,感受多情柔腸之名字美!
    孔子的論語,是智慧的對話,每每讀到論語,都感覺簡短的一句話,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印刻在腦海裡,久久不能平息,仿佛從遠古走來,與智者對話,同行。當唯美納蘭詞遇上論語,會不會有怦然心動的那一刻?你的名字裡,是否也有這般的多情柔腸呢?為寶寶取名,最好結合寶寶的生辰八字,再選出處和用處。才能為寶寶取一個有作用的好名字。
  • 善讀「論語」-前言1:儒家文化是實現文明的障礙嗎?
    《論語》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約15900字。篇名取自每篇句首(「子曰」除外)的兩字或三字詞。《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而成的版本。《論語》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再加上《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 女寶寶起名:論語機靈聰明的新生兒名,個個都響亮大氣
    中國文化是儒、道、佛三教的合流,《論語》是中國讀書人的基礎語言,並影響著全社會的思維結構。儒家文化絕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從漢代開始,它就是無可爭議的主流意識形態。一、《論語》中的精華,句句精闢,古人智慧的結晶,尤其適合給寶寶起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