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讀書人有志於真理,但又以自己吃粗糧穿破衣為恥辱,這種人,不值得同他商議了。」
錢穆生生試譯:先生說:「一個士,既有志於道了,還覺得自己惡衣惡食為可恥,那便不足與議了。」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士人有志於真理,卻又以穿舊衣少食為恥,這樣的人,不值得與他談論真理。」
【求知】
年輕人就應當勇於追求真理,敢於挑戰舊觀念舊制度。沒有任何言論不可以被修正,傳統需要批判地繼承。但是,追求真理,不應當帶有任何的功利性質。口口聲聲熱愛真理,願意為真理付出一切,卻以自己的貧寒境遇為恥辱。這樣的人,對真理的熱愛是虛偽的。真正熱愛真理的人,無論身居貧寒或富貴,都能泰然處之,安而樂之,唯以真知是務。孔子曾稱讚他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正是這一觀念的表達。
錢穆先生說:士在孔子時,乃求平民社會升入貴族階層一過渡身份。來學於孔子之門者多未仕,故孔子屢言士,子貢子張亦問士,皆討論此士之身份在當時社會立身處世之道。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為以平民身份在社會傳教之第一人。但孔子之教,在使學者由明道而行道,非為謀個人生活之安富尊榮而求仕。故來學於孔子之門者,孔子必先教其志於道,即是以道存心。苟如此,而其人仍以一己之惡衣惡食為恥,孔子曰:「是亦未足與議矣。」蓋道關係天下後世之公,衣食則屬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於一己衣食之美惡,豈能為天下後世作大公之計而努力以赴之?此等人,心不乾淨,留有許多齷齪渣滓。縱有志,亦是虛志。道不虛行,故未足與議。有志之士,於此章極當深玩,勿以其言淺而忽之。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