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李撒歡
說明:丁元英是作家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中的主人公,後來被改編成電視劇《天道》。
《遙遠救世主》是一本特別神奇的小說。
當時芮小丹和丁元英出門吃飯,明明有輛寶馬,但是依然要去打車。丁就問她,為什麼不開寶馬啊?芮小丹回了一句,這車是我能開的嗎?丁回,著相了。
著相,執迷於表像而偏離本質。
有車為什麼不開?明明這次出門就是個代步工具而已,為什麼要跟身份掛上鉤呢?
同樣這本小說,其神奇的特點在於,讀的次數越多,越會著了它的相。
這本小說,裡面有商戰,還談到文化、哲學,還延伸到佛法、靈魂、救贖。從概念的角度來說,每個都提了一筆,但是講的又不透徹。只讓你看到一個結果。
讓人處於一種好像知道了,但是又什麼都不知道的狀態。這種大段的留白,也給了不同人有自己理解上的發揮空間。
芮小丹和丁在飯店坐好,開始論道,就開始聊文化這件事。
丁首先提出了一個分類:
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
這裡涉及到了一個分類:技術、制度、文化。而且把重點落腳到了文化的層面上。再論道就開始談論文化的重要性上了。這個分類是怎麼回事?
01 託克維爾也曾這麼分類過
歷史上經典的《論美國的民主》,就是託克維爾寫的。當時引發了巨大的轟動。
託克維爾家族本身在法國是古老的貴族,結果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其曾外祖、祖父母都被砍了頭,其父母也曾差點上了斷頭臺。這個對他衝擊很大。開始對於政治研究有了濃厚的興趣。
後來走訪了美國,看了大量的見聞,以及記錄了大量的筆記,整理後就出了《論美國的民主》這本書。
丁講的是透視社會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
託克維爾也認為有三個層面,自然因素,法律制度,民情,最終讓美國維持住了它的民主。而且其認為這三個層面最重要的就是民情。
這裡民情的意思是指心智習慣,包括宗教、思維方式、教育、習俗。其實就是文化。
託克維爾特別舉了一個例子,在19世紀的墨西哥,照抄了美國的憲法,結果根本不起作用,因為墨西哥沒有美國的民情。
簡單來說,就是技術、制度都是一種表象而已,背後更重要的是文化。
託克維爾寫的書之所以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就是法國大革命原定目標是為了爭取自由,但實際結果卻是血流成河,整個社會動蕩不已。而美國同樣經歷了內戰,但是卻最終實現了其原定目標。他提出了民眾文化差異才是最核心的原因。
只有把問題抽象到託克維爾這種程度,才能理解丁到底想討論的是什麼樣的話題,以及為什麼這些人只能扒著井沿看一眼。文化是一層一層疊上去的,而不是劇烈式的。
所以,即使小說最後真的激發了社會上對於文化的討論浪潮,但是依然沒有觸碰到更底層的命題。
02 文化怎麼用?
丁和芮小丹坐而論道,還沒怎麼聊深入,芮就問了一個新問題,強勢文化這麼厲害,怎麼用啊?我這裡有個死囚犯不招供,你有沒有什麼辦法?
結果丁給了一個策略:
你幫他找塊乾淨的地方歸宿靈魂,他需要的不是懺悔,而是一個可以懺悔的理由。
芮小丹用了,還挺好使。一個明知道自己不管是否坦白都是死的人,結果比劃了一下道,屈服了。
從反面人物的角色塑造上,這個反面人物實在是太過於單薄,更多的只是一種符號的含義。用來作為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腳註。
簡單來說,就是其玩的是狼吃羊的遊戲,通過欺負弱者來獲取利益,但是不敢玩狼吃狼的遊戲,所以依然是個弱者。後面討論宗教意義大段的對話,都基於一個假設,這個死囚犯是有道德感的,有基本的是非觀念,知道自己做的是錯事。
這就是其靈魂的歸宿的地方。既然知道自己有罪,所以需要救贖,光死亡還不行,因為心不服。具體怎麼救贖,就是遞給對方解決方案,芮給的解決方案,就是坦白。
看過一些新聞報導,經常講有些逃犯,惶惶不可終日,逃亡那麼久,從來沒睡過一次好覺。反而被抓住了,才心安下來,能睡好覺了。只能說明其還有做人最基本的的道德感。
這個涉及到的命題是人類的道德感。目前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善念可能是天生的。
英國廣播公司紀錄片《嬰兒的美妙世界》中一項研究表明,學步兒童傾向於「善念」行為。為了做到這一點,研究人員讓不足1歲的嬰兒觀看木偶戲,木偶戲中不同顏色的木偶外形以不同方式進行表演,其表演行為可清晰地被識別出對錯和善惡。一個紅色圓形木偶掙扎地爬上一座小山,而「邪惡」的藍色方形木偶試圖將它推下山,與此同時,「善良」的黃色三角形木偶向上推動紅色圓形木偶,試圖讓它爬山。
木偶戲結束之後,嬰兒們被問及最想要的木偶形狀:「邪惡」的藍色方形還是「善良」的黃色三角形,他們都選擇了後者,即表現出「樂於助人」和「大公無私」的三角形,甚至7個月嬰兒也做出相同的選擇。
不過在實際生活中,道德感的形成可能會由於後天的各種遭遇,以及教育產生更多影響,可能更高,也可能變得更低。
這裡為什麼講這個死囚只是一個符號意義。原因就是他還能被救贖。
當時,芮小丹說:
這說明你還有自我認同的需要,這是人性的特徵,如果你連這個起碼的需要都沒有,我就有理由對你作為人的屬性提出質疑。
對方還以為她說的是激將法。
實際上是真的有這樣的人,這種才是徹底的壞人。
比如,《蝙蝠俠:黑暗騎士》中的反面人物,小丑。
這個人物黑暗的實在是太徹底,其動機不是為了錢,不是為了權,不是為了名利,連所謂的強者和弱者,這種分類都不在其邏輯裡。其信奉的是徹底人性黑暗。他認為每個人都是邪惡的,是沒有信任的,他只需要將人們「輕輕推一下」,每個人都會放棄正義,變得很自私和醜惡,出賣別人甚至親自殺死戰友。
所謂的狼也好,羊也好,在他眼裡都是邪惡的人罷了。所謂的羊,只是沒有創造出作惡的環境。所謂的狼,哪怕是外表光鮮亮麗正義的狼,只要你去威脅他們的生命,那麼每個人都會放棄原有的底線,而變成惡魔。小丑不在乎自己的死亡,願意為這個信念獻出自己的生命,甚至無比的滿足。小丑這個人物把這種信念推向了一種極端。
補充一下,丁是深刻認識到這件事的。在整個操盤過程中,就是處處設計防著羊咬人。也就是既要幫他們,又要防著他們。
再回頭去看,丁在給芮小丹支招的時候,特別強調的一句話,就很有深意:
理論上講只要判斷正確就有可能,但在判斷的實踐上通常會有錯誤,所以可能的概率取決於錯誤的大小。
如果是跟小丑這樣的人比劃得救之道,勝的概率有幾成?
總結:
整部小說最精彩的地方,莫過於展示了一個相,背後的東西,提了但是沒多講,更多的用故事展示了出來。所以,才有了討論和爭論的空間。
如果只是看小說本身,實際上很難學到東西。只是起到一個窗口的作用,讓人扒著井沿看一眼,激動一下。
不過呢,其提到的概念,又是非常深刻的。需要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才能理解到丁到底在說什麼。
比如,文化這件事。託克維克的《美國的民主》下冊,就探討一個主題,就是討論民主對人們智力活動的影響,比如人們的情感,思維方式、習俗、民間交往方式等。對比其他國家有沒有救世主文化?當然是有的。民眾把自己權力全部讓渡以後,就會變成人為刀俎我為魚肉,自然就傾向於明君下手輕一點。英國爆發了光榮革命,用議會來抵擋這種壓力。但背後邏輯是民情,是文化土壤,才推動了制度上的變革。而美國又有著自己的探索路徑。
丁把強勢文化落腳點放在了符合客觀規律上,其如何用呢?要結合人性的洞察力。起碼在芮小丹和死囚的說服上,讓人看到的是丁對於人性的深刻洞察。
不過這種洞察力,又豈能是一句強勢文化所能概括的。
如果文章對你有啟發,請點讚、收藏、轉發,支持我寫作的意義,讓我們一起找到更多的同好者。
想看到更多的後續文章,請點擊關注。有任何感想,也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