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學作品,富有特色的是主要人物所表現出來的深邃思想,使人震撼,令人深思。它又是一部披著愛情的外衣,實則展現同一文化屬性下不同人性的故事。
人是有思想的蘆葦,也因此決定了自己去往的方向,丁元英也不例外。要想知道丁元英最後去了哪兒,還得先索隱索隱他去過哪兒。
一,他去過王廟村討論過「天堂」
王廟村是他扶貧和驗證文化屬性的幫扶點,在王廟村他遇到了一個基督教的鄉村神父,與丁元英討論了天堂,問他:「兄弟,你信不信有天堂,到時候我們都上天堂了,就你沒去,你啥滋味?」丁元英靜靜聽著,沒有說話。
接著牧師又追問了一句:「丁先生,你應該回答兄弟這個問題。」
丁元英說:「如果是駱駝穿針的天堂,我敬仰他們,因為我做不到。」
可見,丁元英的回答是多麼巧妙,又深含寓意。對於文化屬性的理解,既敬仰又保留看法。
二,去過五臺山請教過智玄大師
去五臺山的目的,是遇見到了「殺富濟貧」的結果,希望減少因自己的巧善而造成的惡果。智玄大師的話也耐人尋味:「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泛漣漪。」意思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獨立存在,都會有得有失,整體上還是平衡的。這是事物發展的道理,也是命運的起伏。
智玄大師的話看似簡單,實則意義深長耐人尋味,也在暗示丁元英,既然已經有了「殺富濟貧」這個念想,不妨走下去,沒有必要想太多,在世間做事,哪有不沾紅塵的道理。
丁元英從五臺山回來後,得到了自我寬恕的理由,更加堅定了自己對文化屬性的論斷。
三,去過耶路撒冷感受過信仰的最高洗禮
芮小丹不遠萬裡到耶路撒冷去見丁元英,是丁元英的主意,認為她需要感受宗教,選擇耶路撒冷是最合適的地方。還有人都需要懺悔,懺悔的目的就是給靈魂找一個清淨的地方,而芮小丹在耶路撒冷的行為,沒有懺悔、沒有入定、沒有入禪,更沒有悟出天道的真諦,給她繼續堅持做自己的事直至死亡留下伏筆。
那麼芮小丹去世後,已經得道的丁元英會去哪兒呢?
他可能暫時出家了。
理由有二點。
一是,他和智玄大師有約定,丁元英去五臺山約見智玄大師時,大師把修改過的九字上闕詞送給丁元英,並說道:「貧道與失主的一闕之緣今日圓了上闕,貧僧九字不實之處還望施主修正。下闕貧僧不改了,留半闕緣待續……」再以芮小丹為道看詞的上闕,可見智玄大師改得很有見地,作為丁原因來講,完全有理由去續這半闕之緣。
二是,他思想上有選擇,故事看似一個扶貧過程,實則也是一個修道者在古城求道的歷程,丁元英已經完成了修道的過程,所以下一步無非兩個方向:或出世,或入世。
結尾雖然沒說丁元英去了哪裡,但古城是儒學思想的代表地,而如家講究的是入世,所以他選擇了離開。
如果你對以上圖書感興趣,點擊卡片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