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上帝耶和華,耶穌基督和真主安拉聚集在同一塊土地上的時候,世界就再也沒有什麼地方能像耶路撒冷這樣令人沉思。——《天道》
-01-
丁元英最初提出要讓芮小丹去耶路撒冷,是兩個人在一起吃火鍋時,丁元英問芮小丹:去過國外哪些地方,芮小丹聊了自己的幾次出國經歷,這個時候丁元英便給芮小丹一個「建議」,希望她探親返回的時候,拐個彎到耶路撒冷看看。
當時丁元英說了這樣一段話:「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聖地,真主上帝和耶穌都在了,有條件還是應該去看看,增長點見識。」
後來芮小丹便去了德國探親,丁元英借芮小丹去德國探親的機會,順路幫他辦音箱測評的事情。
等這些事情全部辦完之後,芮小丹向丁元英「請示」到:「所有事情辦完,想在這幾天直接回去,不從耶路撒冷繞道了。」
丁元英聽了之後並沒有立即回答,這個時候芮小丹以為丁元英生氣了。
誰知道過了一會兒,丁元英發了一段信息說:自己查了一下北京到特拉維夫的航班,決定後天一早開始乘飛機,去見芮小丹,然後兩個人一起繞道去耶路撒冷。
很多人看到這裡並不明白:丁元英為什麼幾次執意提出要讓芮小丹去耶路撒冷,而且這件事情看上去和整個故事並沒有關聯性。
其實,耶路撒冷這個事情對芮小丹有著極大的影響,並且也間接預示了芮小丹命運的結局。
而事情的起初,要從丁元英提議讓芮小丹辭職的事情開始說起。
有一次,丁元英和芮小丹一起到廣場跳舞,跳完舞之後坐在車上,丁元英神態嚴肅的對芮小丹說:「你應該辭職,請注意,是你應該,而不是我希望。」
丁元英覺得芮小丹有歐陽雪酒店的股份,完全不用考慮收入的問題,以芮小丹的身份資歷,完全不需要冒險去做一份有危險性的工作。
丁元英建議的時候,並不帶有強迫性或者要挾的態度,而是純粹的以「應該」為基礎的建議,他覺得芮小丹應該辭職,是因為她具備辭職的客觀條件,完全有能力避開風險。
實際上,芮小丹在每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丁元英都是提心弔膽的,所以丁元英在芮小丹執行的任務期間,從來不給她主動打電話,目的就是怕她分心。
但是芮小丹卻不接受丁元英的建議,兩個人在一番爭執之後,以不愉快的方式收場。
-02-
這個結果當然不是丁元英所期望的,他並不想強迫芮小丹,因為他知道強迫沒有任何效果,所以他想讓芮小丹「自悟」,這個時候耶路撒冷作為一個重要的覺悟載體,便出現在兩人的計劃中了。
丁元英與芮小丹,兩個人都是踩了佛的門檻的人,用《天道》之中的話來說,就是強勢文化的塑造者,強勢文化所信奉的準則,就是:世上沒有真正的救世主,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芮小丹曾經也說過:「只有自己覺到悟到的,才是屬於自己的,即使別人給你,也拿不住」,對於這個道理,丁元英又何嘗不知。
這足以體現芮小丹的智慧,芮小丹是一個踩著佛的門檻的人,丁元英站在門檻上進不去,但是唯一遺憾的是,而芮小丹進去了,卻不知道自己已經到門檻裡面了。
比如丁元英曾經跟芮小丹說過:「你活的是自性自在,不昧因果,通俗點說就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我是想活個明白,還在思索的圈子裡晃悠,離你的境界還差這幾個位格。」
丁元英芮小丹兩個人都明白因果不虛的規律,但是唯一有區別的就是,丁元英心中的因果不虛,是覺他之後的結果,芮小丹只是隨心的本然狀態,想有所突破,就要在「自覺」到「覺他」中完成轉換。
而丁元英之所以讓她繞路去耶路撒冷,就是希望芮小丹借耶路撒冷這個地方沉思反省,悟到了門檻的存在,也能感受到條件決定因果的作用。
目的也是想讓芮小丹按因果不虛的規律做事,提出辭職,所以當初芮小丹剛開始拒絕丁元英的辭職建議時,沒過多久,丁元英便建議芮小丹去耶路撒冷。
後來丁元英「千裡送身」親自和芮小丹一起到耶路撒冷之後,兩個人在耶路撒冷說了這樣一段話:
丁元英說:「兩次世界大戰不過打了十年,而在本世紀巴以衝突就打了50年,什麼樣的民族能承受這樣的苦難,可上帝和真主都沒能拯救他們,世界上再沒有什麼地方能像這裡讓人明白這個真理真相了。」芮小丹說:「我不來也知道,原本就沒有什麼救主。」丁元英說:「你的知道是自覺,現在是讓你覺他。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很多,但多是呈道理和知識存在,不是自覺。道理和知識沒什麼用,只是一個有用的條件,用才有用。讓你覺他什麼?覺他的無明,覺他的道理和知識的沒用。」
這個真理是什麼?就是自己在覺他之後,按因果不虛的規律做事,這也是丁元英希望芮小丹來耶路撒冷的真實原因,他希望芮小丹在明白這個真相之後,能夠完成由自覺到覺他的境界轉變。
-03-
自覺是明白條件存在,但覺他卻是唯條件是從,明白唯因果不虛的規律,從做事的方式上來說,丁元英就是覺他者,而芮小丹則是自覺者。
在這前後的事件中,充分體現丁元英的用心良苦,但是遺憾的是,芮小丹雖然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並沒有將條件用在自己身上,最終也沒有徹悟覺他的狀態,所以才有最後執行任務被歹徒炸傷,然後舉槍自盡的一幕悲劇。
在芮小丹執行任務時給丁元英打電話,丁元英沒有任何勸告和安慰的話,這讓很多人並不理解,當芮小丹離去之後,她的父親與同事都責怪丁元英為什麼那麼冷漠。
而丁元英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明白,芮小丹是一個站在門檻裡面,卻不知門檻在何處的人,她雖然存在條件的優勢,但是不會按照條件去走。
這也是芮小丹執行任務的時候,給丁元英打了一個電話,丁元英並沒有多說什麼的原因。
但是丁元英內心何嘗不是在乎芮小丹呢?只是他用另一種方式去表達罷了。
芮小丹是強勢文化的塑造者,但她卻是人生的悲劇,根源就是沒有完成由自覺到覺他的轉換,所以耶路撒冷的事件,也預示了芮小丹最後的命運。
丁元英多了一份對於事物的客觀理性,當察覺到條件之後可以唯條件是從,而芮小丹則是當自己存在條件的同時,但只是唯自己的內心活著,並沒有唯因果教條,所以她即便具備了離職的條件,也沒有做出離職的行為,最後人生才以悲劇收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