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夏慧君:中華宗教康養文化旅遊產業領路人
文/龍依依 夏熙
2016年7月9日-10日,由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主辦的光彩杯·第九屆中國管理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多名部委領導以及來自全國的400多名管理專家、學者、企業家共襄盛舉。武漢聯壹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廣東科源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中華宗教康養文化倡導人、佛教文化傳播老師夏慧君應邀出席,並被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聘為特約研究員。
在夏慧君看來,這是對他多年來醉心傳統文化、積極倡導和復興傳統文化、宗教文化的一種認可。「中華傳統文化與宗教文化博大精深,能夠作用於生活、事業、城市建設、國民素質的方方面面,我只是將自己對於這兩種文化的熱愛轉化為行動,落實到具體的事業中去。」夏慧君說,「領路人」愧不敢當,但他願意做一個「探路者」和「尋夢人」。
慧根與修行
夏慧君原名夏炳均,廣東新會人。夏慧君說,「父親是我的啟蒙老師,雖然父親是一個學歷不高的普通人,但他對人生的領悟卻格外深刻。」夏慧君的父親常對他說,「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正是受到父親的影響,夏慧君從小就與中國傳統文化結緣。在「中國人才庫」中查找到,夏慧君還是一名高級國學文化傳承師。
慧君聰敏好學,在國立中山大學深研了市場營銷管理,現代管理科學與傳統文化的結合進一步擦出了智慧的火花,「感恩曾經栽培過我的恩師們」慧君在不斷自學和恩師的提點下發現,雖然管理學來自西方,但中華傳統文化與宗教文化都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比世界上任何一個企業的歷史都要長,其中蘊藏著無數的管理智慧。這一「開竅」令慧君豁然開朗,也埋下了他命運轉折的伏筆。
夏慧君走進社會的第一份工作是從事教育,做一位人民靈魂的工程師,後來又做起了一名記者,每天與形形色色的人與事打交道,令他開闊了眼界,也增長了智慧。
「做記者的時候看過了太多悲歡離合,令我感悟最深的,是傳統教育的缺失而導致的種種亂象。」夏慧君曾經很多次看到有些老人接孩子放學的畫面——小孩子吃著零食走在前面,年邁的老人背著沉重的書包追在孩子身後,步履蹣跚。「百行孝為先,沒有『孝』何來『教』?」夏慧君為這樣的現象深深感到悲哀。
記者是一個可以對社會現象進行批判,對正能量進行倡導的行業,做一名記者應當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慧君自然也是如此,但他漸漸感覺到,作為記者無論從表達還是行動上都有諸多限制,不能痛快淋漓、單刀直入地去做一些改變,而那種想要改變這些現象的衝動卻已經快要從他的胸膛噴薄而出。
「我意識到,必須去做一些更加直接的事情來改善我們的國民素質。」慧君是一個有慧根的人,以致於他看人看事都比旁人來得更深。在一些人還在抱怨著社會上種種不良現象的時候,他已經抓住了問題的根本——教育,也找到了解決的辦法——國學與宗教文化,並毅然採取了行動——轉型。
「人生是一場修行,最後殊途同歸。」夏慧君如今有許多頭銜,也接觸過許多的行業,從品牌策劃到科學風水規劃,從國際註冊高級城市規劃師到高級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評審師,從宗教康養到古建園林規劃;他曾經成功打造三鷹品牌會議系統,也曾參與碧桂園、香港和記黃埔以及萬佛禪寺、地藏寺等項目。現在,他是中華智慧聯盟的常務主席、彌陀寺安養院副院長,藥王寺及萬壽寺日行一善服務中心主任。「許多大科學家在生命的後期最終都走向了宗教,為什麼?就是因為信仰。人總是要有信仰的。」夏慧君如此解讀自己的選擇。
出世與入世
「我們現在的家族,不出四代、五代,彼此的關係就疏遠了,所謂的百年老店,也不過四、五代的光景就會衰落,而擁有著上千年歷史的宗教卻能夠長盛不衰,這值得我們去細細研究。」慧君老師自從接觸到宗教文化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他認為,宗教文化是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良方。他精研《周易》,也研讀佛學經典,毛澤東與南懷瑾是他的精神導師,「因為他們都能將各種文化融會貫通。」在慧君老師看來,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儒、佛、道緊密相連,盤根錯節地融合在一起,不能簡單地割裂開來。
「思想上要出世,但行為上要入世。」慧君老師說,研究宗教文化的目的還是要將其運用到社會當中來,為提高整體的國民素質做貢獻:「佛說的普度眾生其實也就是這個道理。」
慧君老師的關注點落在了兩種重要群體身上——老人和孩子。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我卻覺得倒過來更精彩。」慧君老師說,在他看來,現在許多孩子雖然接受了教育,但實際上,卻缺失了最重要的一部分——「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裡有許多精華,對於我們接人待物、樹立人生觀、世界觀都大有裨益。比如《三字經》、《千字文》實際上就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如果孩子們從小就能夠接受這樣的教育,對於他的心靈成長是很有幫助的。」慧君老師認為,早教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關鍵,現在許多家庭都過於強調孩子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心靈的教育,這導致許多孩子長大以後,很難和諧地融入社會,甚至走上邪路。
「傳統教育不是簡單的背誦,有些孩子會背《三字經》,但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教育既不是雜技表演,也不是魔術表演,更不是培養「考試熟練工」!教育是幫助人從生物人向社會人轉化的過程——說人話、幹人事、有人味、有品位、格局大、境界高,有更大的責任、使命、擔當精神!」慧君老師不想讓傳統文化的繼承變成一種形式化的東西。目前,他已經與武漢市相關早教機構、企業進行了對接,準備將青少年兒童的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重點工程來打造。為校園與培訓機構建立系統的智能教學工程,開發設計智能化信息化教學設備,使教育行業走向智能教學。
「我國目前面臨人口老齡化,養老是整個社會都要面對的難題。」在第九屆中國科學管理大會上,慧君老師提出了「臨終關懷」項目。他說,現在大多數時候,老人都是通過「養兒」或「養房」來養老,但這並不能解決實質的問題,甚至會滋生出更多的煩惱。慧君老師計劃結合宗教康養文化打造寺院康養區,即把寺院空閒的地方用來做養老,在安靜祥和的環境中,有利於老人修身養性。其次,康養區還將與三甲醫院合作,這樣既解決了老人與子女相處問題,又讓老人生活有了寄託,還為老人的健康提供了安全保障。「臨終關懷是讓老人能夠安度晚年,讓他們最後的日子過得舒心愉快,這樣他們走的時候才不會痛苦、掙扎。」
針對目前的環境問題,慧君老師還提出了「殯葬改革」,「過去的殯葬風俗佔用了國家大量的土地資源,焚燒、放鞭等行為直接導致空氣汙染加重。」他認為,可以結合傳統宗教文化,把墓碑換做牌位,既節約了資源又不會汙染大氣環境。
智慧城市與「烏託邦」
在慧君老師的心中,最懷念和嚮往的是那種人與人之間安寧和諧的共處,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環境,這是他心中的「烏託邦」,也是他打造「智慧城市」的終極目標。
2016年7月9日,夏慧君在第九屆中國科學管理大會上正式提出了通過中華傳統文化結合中國政府十三五計劃,針對古建群規劃設計,把五代同堂與百年老店,千年佛教管理與發展相結合,將中國「智造」的現代化城市規劃為智慧城市建設與文化生態休閒旅遊的綜合體,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設。
慧君喜歡旅遊,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會去研究和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這也令他對古建築情有獨鍾。「中國的古建築都是用心之作,不僅雕梁畫棟處處匠心,而且建築也非常牢固,能夠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不倒塌、不腐朽,體現了那個年代的人內心的淳樸和善良。」2016年7月20日一場大暴雨,北京的洪水預警被觸發,京城多數路段積水嚴重,唯有故宮倖免災難。慧君老師認為:「擁有600年歷史文化的故宮地面無積水,實為一面多稜鏡,從不同的角度能照出不同的影像。對於「豆腐渣工程」,它是一記耳光;對於城市管理者,它是一道鞭影;對於科技人員,它是一本教材。」
在慧君老師看來,古建築就是傳統文化的載體,因此,他滋生了將傳統文化和現代化智慧城市相結合的念頭,並提出了「四養」的理念。
所謂「四養」,即:養眼、養心、養身、養生。養眼,是指綠色生態的環境;養心是心態的平和,沒有仇恨;養身即為身體健康,沒有疾病;養生是指生命的延續與和諧。
「『四養精神』是宗教養生文化的精髓,是儒佛道文化的結合,從管理好小家、大家、國家來實現和諧家園,創造美好大環境。」夏慧君介紹說。
2014年9月24日,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表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要將傳統文化當作獨特的戰略資源。
目前,為了踐行這個思路,夏慧君策劃了四川眉山的「東坡文化園」。據了解,這個項目由四川省眉山市政府委託眉山大江東文化旅遊有限公司開發,規劃出8平方公裡的土地,將中華傳統文化與東坡文化相結合,打造一個文化旅遊休閒養老度假區和傳統文化生態旅遊景區,以文化帶動旅遊,以旅遊帶動經濟。
「這個項目將歷時5-8年的時間。」在慧君老師心中,這個文化園建成之後,就將是他心中的那個「烏託邦」,人們可以在這裡放鬆自我,尋找真我。中國的傳統文化,如琴棋書畫、戲劇等也將融入到中國園區當中。「這將是一個現代與傳統的結合,通過大數據城市智能安防系統作為保障,讓東坡文化園回歸『夜不閉戶』的時代。」一旦這個項目獲得成功,慧君老師將推廣更多的試點。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回到起點』,找到生命本真的樣子。如果每個人都能從善出發,就可以防患於未然,為後代創造更多的資源。」夏慧君為自己當下所做的事感到驕傲,而談及未來,夏慧君覺得任重道遠,同時也充滿希望,「我願意為此不斷努力,直到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