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文化產業真正落地,為旅遊注入文化靈魂 文化景觀搭建及傳播【之...

2020-11-22 中國青年網

  

  主講人:衛青 文旅產業融合策劃人、《歌遊中國》總導演

  

  《中國旅遊報》專門邀請文旅產業融合策劃人、《歌遊中國》總導演衛青擔任主講嘉賓,就旅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培塑、文化景觀的搭建與傳播進行專題分享,2019年1月21日,《中國旅遊報》以重要版面、整版篇幅刊發了衛青導演的講稿《文化景觀搭建及傳播》,在這裡與大家共同分享。

  

  文化景觀搭建的關鍵—差異化與多元化

  我國是個多氣候、多民族、各種自然地理、民風民俗和文化形態異彩紛呈的國家。幅員遼闊的疆界,西北接歐亞大陸,東南臨浩瀚的海洋,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漫長的一萬八千公里海岸線,從黑土地的冰天雪地,到椰風樹影的熱帶風光,豐富的人文和地理資源,是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的豐富寶藏。隨著旅遊需求的日益擴大,全國各地、各級都在逐年加大旅遊建設的投入。截止2018年,全國共有景區、景點3萬多個,其中5A級景區259個,4A級景區3034個,3A和以下景區一萬餘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300個,以及近千個已建和在建的各類文旅小鎮,各種主題公園2500個。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旅遊業整體形勢向好以外,許多地方為招攬遊客和旅遊快速發展,在地面大興土木,劈山破水,到處興建廟宇樓閣,紛紛仿建古建築和村落小鎮的情況。這些不經過充分的文化元素挖掘整理和科學的研究論證,沒有進行文化景觀的合理規劃和有機塑造,只是一味造山造水、低級模仿的盲目性甚至破壞性投入,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其實、除去重大標誌性的、無可複製的、已經根深蒂固成為經典的自然地理景觀以外,其它類質化的地理自然特色,絕不應該是破壞自然、不顧環境式的旅遊投資建設。

  

  要想得到「金山銀山」,前提必須是「綠水青山」。在多數地方,地面的景色只是牽引和依據,文化和旅遊產業的差異化經營才是其發展的真正活力所在。差異化更多體現在文化景觀上,要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把大力氣和大投入用在文化景觀塑造上,用在既定文化景觀投照下的地面景觀合理布局和服務配套有機完善上,而絕不是在自然景觀上盲目主觀地大興土木。

  每一個不同的地方,在規劃和論證文化景觀搭建的過程中,要注重主IP和其它呈示性、功能性文化元素和子IP的合理有機布局與構架。主IP是文化景觀的核心,它既是更上一層文化景觀的功能構成和細節呈示,又是下層文化景觀和經營性的文化、旅遊元素的攬客招牌。

  中華數千年的文明,漫長的歷史和文化沿革,各地不同的民族風格和自然地理風貌,造就了我國在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這一級的大旅遊概念上,已經基本形成了文化景觀的差異化。「魅力北京」、「精彩上海」,「水韻江蘇」、「詩畫浙江」、「七彩雲南」、「多彩貴州」、「大美青海」、「吉林長白」、「文化陝西」、「老家河南」,「好客山東 孔孟之鄉」、「天府之國 蜀地四川」、「廣西民歌 桂林山水」、「樂道天津 津津有味」、「京畿福地 樂享河北」、「活力廣東 南國風味」、「山城重慶 壯美三峽」、「江漢雄渾 楚地湖北」、「瀟湘湖南 偉人故裡」、「迎客黃山 徽韻安徽」、「紅色江西 廬山九江 」、「交響絲路 如意甘肅」、「陽光海南 度假天堂」、「塞上江南 神奇寧夏」、「華夏古文明 山西好風光」、「高原尋純淨 天路走西藏」、「北國好風光 盡在黑龍江」、「貿易自由地 盡享最香港」、「感受澳門 無限式」、「壯美內蒙古 遼闊大草原」、「天山有牧場 新疆好地方」、「東北老工業 遼寧最風光」「阿里山日月潭 臺灣觸動你的心」等等…

  各地市及以下地區的文化景觀搭建,是在省一級景觀核心IP的基礎上的延伸、擴展、豐富和具體化、經營化。傳統上人們主要的文化、旅遊消費的形式,基本以行、看、食、住、玩為主,隨著時代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又繁衍出了康養、學研等方面。文化景觀搭建追求新奇、獨特、唯一性,應該簡單明了,易於傳播。同時配合好看、好吃、好住、好玩,又或者是宜居康養和各種文化與歷史的探究。

  好看,如自然山水、地標性景觀、名勝古蹟,民風民俗,地方性歌舞、戲曲曲種和獨具特點的演出演藝。如「黃山歸來不看嶽」、「五嶽歸來不看山」,「桂林山水甲天下」,「峽江船工號子」,「安塞腰鼓」,「印象 劉三姐」等。

  好吃,特色物產,飲食風俗,傳統小吃,獨特的飲食習慣等。如「陽澄湖大閘蟹」,「洪湖蓮藕」,「利浦芋頭」,「煙臺的蘋果萊陽的梨」,「重慶火鍋」,「蒙古烤羊」,「青島啤酒」,「大連海鮮」,「羊肉泡饃」,「長桌宴」等。

  好住,除了指配套設施齊全的住宿條件以外,更多是獨具特點的環境、氛圍和典故等。如吊腳樓、窯洞、蒙古包,洱海水畔、古鎮客棧,東湖賓館、香山別墅,馬迭爾賓館等。

  好玩,獨有的遊玩形式,融入性參與感的體驗,輔助式手工製作等。如高空驚險滑道,玻璃棧道,民族及宗教儀式,搶親、走婚,捕獵、播種、採摘,制陶、扎染、雕刻、鍛造等。

  

  在宜居康養和文化旅遊方面,真正的溫泉、富硒地區,植被發達、負氧離子含量高和中草藥豐富地區等都具備條件。歷史文化豐富和遺蹟集中地區如河南、山西、山東等,以及革命老區的紅色旅遊資源,都可以設計以歷史文化脈絡為牽引的時間長短不一的研學和體驗旅遊產品。

  綜上所述,各省、市、縣以及單獨景區的文化景觀搭建是個自上而下的系統工程,也是布局均衡合理、良性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格局的必經的科學步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過程,既不能無所依憑,也不能囿於傳統而忽略當下。它應該根植於中國傳統和民族文化土壤,挖掘獨特內涵,充分展示其文化魅力。現有的許多文化景觀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已經成為或正在成為知名的旅遊和文化品牌。對之要做好保護和完善工作,做好產業跟進和宣傳工作,也要緊貼時代發展,充實其時代感和當下意義。

  

  還有更多傳統遺留文化景觀不明顯或者沒有形成有影響力文化旅遊品牌的地區,應該把更多精力和投入放在挖掘和整理本地區各種地理、歷史、物產、民間傳說、民風民俗等文化元素上,邀請優秀文化產業專家、旅遊專家共同論證,確定方向和主題,運用文化產業的商業化藝術創作手段和規律,對確定的核心文化著力點積極修復,敢於創新、大膽創造和創作。通過各門類不同藝術作品的多種傳播途徑有效宣傳孵化,迅速形成屬於本地的文化景觀,與本地自然地理、物產特色、旅遊發展方向相結合,形成適合於自己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格局。

  只要各地充分利用好各自的自然地理資源和不同的文化資源,為地區、城市、景區和小鎮合理地「找出特點」「講好故事」,積極而科學地搭建起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景觀,「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各地的文旅融合就能夠得到科學快速的發展,在全國和地區整體上,就有望形成各具特色、相互競爭、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未完、待續…

  文章轉自2019年1月21日《中國旅遊報》

相關焦點

  • 江蘇展現新作為 獨特文化資源為旅遊注入靈魂
    據江蘇省文化廳巡視員馬寧介紹,江蘇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全省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2330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3863.9億元,佔同期GDP比重從4.31%上升到4.99%,已經成為江蘇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據文化部統計,江蘇文化產業發展指數連續十年居全國首位。  如何發揮文化資源優勢,以文化提升旅遊的內涵質量?
  • 「文化+」為首都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據介紹,文化產業發展規模方面,2019年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收入12849.7億元,是「十二五」時期末的1.7倍。北京文化產業增加值佔地區GDP比重保持增長態勢,2019年佔比達9.4%,比「十二五」時期末提高1個百分點,居全國首位。在疫情衝擊下,2020年1月至11月,北京市規模以上文化產業實現收入12334.5億元,同比增長2.3%。
  • 文化品牌與文化創意就是文化旅遊產業的生命力
    這幾年各地實踐證明了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與旅遊活動的互相聯動與互相融合,才能夠充分發掘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文化創意的提升,特別是能夠提升旅遊品位、豐富旅遊業態和增強產品吸引力,拓展旅遊發展的空間。可以說文旅融合是發展的趨勢。各地通過一些公共文化機構、對外文化交流等平臺的使用,促進了旅遊推廣和為遊客提供更加豐富的服務。各地實踐表明,旅遊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 關於我市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思考和建議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文化使旅遊的品質得到提升,旅遊使文化得以廣泛傳播。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今年8月,我市召開高規格的全市文化旅遊大會,做出推進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強市的重大戰略部署,文旅融合迎來蓬勃發展的春天。
  • 如何設計真正「落地生根」的文化景觀?
    如何設計真正「落地生根」的文化景觀?本文以作者在廣東省的調研經驗為基礎,介紹了景觀人類學的基本視角與調研方法,提出了通過立足當地居民的社會文化背景來把握景觀設計的方法,為景觀設計師提供了文化人類學角度的探索。
  • 晉中供電:「五統一」深入企業文化傳播
    美國《財富》雜誌曾刊登文章指出,沒有強大的企業文化,再高明的管理戰略也無法成功。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以統一為基礎,以卓越為目標,全面部署建設和弘揚統一的企業文化工作,大力實施企業文化傳播工程、落地工程和評價工程,進一步鞏固員工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  明確的目標可以召喚人心,凝聚力量。然而,統一的企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 「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簡介
    它地處市內一環,三鎮鼎立之處,背枕龜山,面臨長江、漢水交匯,毗鄰千古琴臺、隔江相望黃鶴樓,遙看城市地標龜山電視塔等人文景觀,回首聞名於世的「漢陽造」,俯視中國近代工業遺蹟,在青山綠水的環抱中鬧中取靜,這種集天時地利、歷史底蘊和人文環境於一體地出身,奠定了「漢陽造」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橫空出世,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理想的創作樂土。
  • 雅安:雨城文化旅遊產業 新年煥發新氣象
    服務保障全面升級   打響天府旅遊名縣「金字招牌」為確保服務全面升級,打響天府旅遊名縣「金字招牌」,雨城區多措並舉強化假日旅遊服務保障。優化停車服務,在區政府大院、各鎮(街道辦)和沿線便民服務中心設置了免費停車提示牌,面向遊客開放,提供免費停車服務。
  • 文化賦能促進聚變效應
    而創新的達成,無論在理論方法領域,還是在制度設計、成果轉化、產業融合方面,探究其內在的動因,都離不開文化內核的充分表達和產業發展的本能驅力。  當「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成為高頻概念,「根基在文化,關鍵靠創新,出路在產業」的發展邏輯日漸鮮明,以文化「軟資本」賦能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的「麗水之幹」生動實踐,正描繪著關於經濟、科技、創意等多個維度的精彩轉型。
  • 投建全球睡眠文化產業總部基地(圖)
    全球睡眠文化產業總部基地,承載騰飛之夢  據慕思公司總裁姚吉慶介紹,2014年恰好是慕思公司成立十周年,這是一個新起點,為了給慕思公司未來十年的發展注入新動力,也為了更好地完成 「全球最受尊重的健康睡眠品牌引領者」的發展藍圖,慕思公司與當地政府攜手共進,合作共贏,共同籤訂「慕思全球睡眠文化產業總部基地」項目。
  • 麋鹿重歸故裡35年:「文化+」釋放麋鹿文化潛力
    第三屆北京(國際)麋鹿文化大會現場展示的麋鹿文創產品。本次大會以「鹿力同興·文產共融」為主題,今年恰逢麋鹿重歸故裡35年,參觀者通過一件件麋鹿文創產品,對麋鹿背後承載的生態修復、文化振興等內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麋鹿是一種典型的溼地動物,俗稱「四不像」,是中國特有的珍稀鹿種。1985年,20頭麋鹿從英國重返故裡。
  • 雙西生態景觀和文化保護該怎麼做?專家為二者「把脈問診」
    杭州網訊 11月16日上午,杭州市委改革辦、市民意直通車協調小組辦公室組織開展了專題座談會,邀請西湖西溪景區管委會各部門與生態景觀保護、文化保護傳承方面的專家學者、媒體記者為「雙西」景區規劃未來。 雙西一體化的未來在哪?
  • 一眼千年,江南文化為長三角一體化「注入靈魂」
    力求讓觀眾在欣賞藝術之美的同時,可以感受歷史之重,體會江南文化的深層特徵。」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展覽分為五大板塊,每個板塊又分為若干小主題,以此來講述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安禮樂儀又曠達灑脫的江南,治平濟世與明德修身的江南,陽春白雪與市井浮生的江南,抱誠守真與海納百川的江南。 如此宏大的展覽,有哪些珍貴展品呢?記者帶你先來一睹為快。
  • 文化旅遊+數字經濟,杭州在全國首創「數字經濟旅遊十景」
    試想一下,與阿里巴巴「近距離」接觸,或走進各大特色小鎮互動體驗……未來,像這樣的數字經濟產業旅遊將成為現實,為更多數字經濟企業搭建「對話」的橋梁。 此前,杭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於7月底正式啟動「杭州數字經濟旅遊十景」遴選活動,遴選對象包括杭州範圍內的知名企業、特色小鎮、經濟機構等。
  • 地方文化產業輿情周報(第27期)
    與「政策服務平臺」一起,新區還成立了天津海泰數字版權交易服務中心和天津文化藝術品交易所,培植了展示交易平臺;成立濱海新區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為全區行業內開展交流、協作活動搭建服務平臺;在國家動漫產業綜合示範園建設了目前國內投資規模最大的動漫技術服務平臺;研究制定人才引進實施辦法和創建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交流中心,搭建人才交流平臺;成立了註冊資本1億元的濱海新區先鋒文化傳媒投資有限公司,從事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和項目運作
  • 韓國景觀文化:人造景也可以很有內涵
    中國園林網12月23日消息:所謂的內涵,其實不過是利於消費者的初心,可以是講述一個故事,可以是傳遞一種文化,可以是教授一種知識。只是秉持利於消費者的初心,才能讓人造景觀更具生命力。  人造景也可以很多內涵,這是韓國人造景予我的最大印象。
  • 李冰文化創意旅遊產業功能區:從歷史邁向未來,獻給世界的旅遊目的地
    而在以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李冰命名的李冰文化創意旅遊產業功能區,這些城市密碼都將找到答案。時光回溯至2019年2月,為全面貫徹落實成都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都江堰市現場辦公會、成都市委十三屆四次全會和都江堰市委十四屆九次全會精神,通過對原大青城休閒旅遊產業園區和原濱江新區文化娛樂集聚區的優化調整,李冰文化創意旅遊產業功能區應運而生。
  • 文淵獅城傳承千年古城文化 掀起非遺文化新浪潮
    2017年4月8日,來自國家文化部非遺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浙江省非遺保護協會、杭州市文廣新局、淳安縣政府、杭州新天地集團相關領導和絲綿麻文化傳承人齊聚千島湖文淵獅城旅遊度假區,經過為期2天的現場考察,會議研討,文化體驗等系列活動,中國絲綿麻紡織研究中心正式掛牌落地。
  • 文化核心、技術驅動、商業運營——日本ADK走進曲江交流文化產業...
    10月15日下午,「創啟未來」創新創業匯西安站國際文化產業交流活動——日本ADK曲江文創座談會在曲江創客大街舉辦,ADK嘉賓一行13人攜翻譯人員出席活動,曲江創客大街總經理黨希博致歡迎辭,近20家文化企業、創業項目負責人參加。活動由北大孵化器總經理助理、西安北大科技園常務副總經理宋琪博士主持。
  • 文化讓城市更有溫度
    一個城市的文化,也代表著一個城市的靈魂,它推動著城市的發展。煙臺古稱之罘,後稱芝罘。煙臺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而煙臺是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更是亞洲唯一的國際葡萄酒城。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在「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強調「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而歷經百年的煙臺,就在開發區這片土地上,亞東文化產業園也將開始屬於自己的文化創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