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衛青 文旅產業融合策劃人、《歌遊中國》總導演
《中國旅遊報》專門邀請文旅產業融合策劃人、《歌遊中國》總導演衛青擔任主講嘉賓,就旅遊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培塑、文化景觀的搭建與傳播進行專題分享,2019年1月21日,《中國旅遊報》以重要版面、整版篇幅刊發了衛青導演的講稿《文化景觀搭建及傳播》,在這裡與大家共同分享。
文化景觀搭建的關鍵—差異化與多元化
我國是個多氣候、多民族、各種自然地理、民風民俗和文化形態異彩紛呈的國家。幅員遼闊的疆界,西北接歐亞大陸,東南臨浩瀚的海洋,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漫長的一萬八千公里海岸線,從黑土地的冰天雪地,到椰風樹影的熱帶風光,豐富的人文和地理資源,是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的豐富寶藏。隨著旅遊需求的日益擴大,全國各地、各級都在逐年加大旅遊建設的投入。截止2018年,全國共有景區、景點3萬多個,其中5A級景區259個,4A級景區3034個,3A和以下景區一萬餘個,紅色旅遊景點景區300個,以及近千個已建和在建的各類文旅小鎮,各種主題公園2500個。
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旅遊業整體形勢向好以外,許多地方為招攬遊客和旅遊快速發展,在地面大興土木,劈山破水,到處興建廟宇樓閣,紛紛仿建古建築和村落小鎮的情況。這些不經過充分的文化元素挖掘整理和科學的研究論證,沒有進行文化景觀的合理規劃和有機塑造,只是一味造山造水、低級模仿的盲目性甚至破壞性投入,效果往往適得其反。其實、除去重大標誌性的、無可複製的、已經根深蒂固成為經典的自然地理景觀以外,其它類質化的地理自然特色,絕不應該是破壞自然、不顧環境式的旅遊投資建設。
要想得到「金山銀山」,前提必須是「綠水青山」。在多數地方,地面的景色只是牽引和依據,文化和旅遊產業的差異化經營才是其發展的真正活力所在。差異化更多體現在文化景觀上,要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把大力氣和大投入用在文化景觀塑造上,用在既定文化景觀投照下的地面景觀合理布局和服務配套有機完善上,而絕不是在自然景觀上盲目主觀地大興土木。
每一個不同的地方,在規劃和論證文化景觀搭建的過程中,要注重主IP和其它呈示性、功能性文化元素和子IP的合理有機布局與構架。主IP是文化景觀的核心,它既是更上一層文化景觀的功能構成和細節呈示,又是下層文化景觀和經營性的文化、旅遊元素的攬客招牌。
中華數千年的文明,漫長的歷史和文化沿革,各地不同的民族風格和自然地理風貌,造就了我國在省、自治區和直轄市這一級的大旅遊概念上,已經基本形成了文化景觀的差異化。「魅力北京」、「精彩上海」,「水韻江蘇」、「詩畫浙江」、「七彩雲南」、「多彩貴州」、「大美青海」、「吉林長白」、「文化陝西」、「老家河南」,「好客山東 孔孟之鄉」、「天府之國 蜀地四川」、「廣西民歌 桂林山水」、「樂道天津 津津有味」、「京畿福地 樂享河北」、「活力廣東 南國風味」、「山城重慶 壯美三峽」、「江漢雄渾 楚地湖北」、「瀟湘湖南 偉人故裡」、「迎客黃山 徽韻安徽」、「紅色江西 廬山九江 」、「交響絲路 如意甘肅」、「陽光海南 度假天堂」、「塞上江南 神奇寧夏」、「華夏古文明 山西好風光」、「高原尋純淨 天路走西藏」、「北國好風光 盡在黑龍江」、「貿易自由地 盡享最香港」、「感受澳門 無限式」、「壯美內蒙古 遼闊大草原」、「天山有牧場 新疆好地方」、「東北老工業 遼寧最風光」「阿里山日月潭 臺灣觸動你的心」等等…
各地市及以下地區的文化景觀搭建,是在省一級景觀核心IP的基礎上的延伸、擴展、豐富和具體化、經營化。傳統上人們主要的文化、旅遊消費的形式,基本以行、看、食、住、玩為主,隨著時代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又繁衍出了康養、學研等方面。文化景觀搭建追求新奇、獨特、唯一性,應該簡單明了,易於傳播。同時配合好看、好吃、好住、好玩,又或者是宜居康養和各種文化與歷史的探究。
好看,如自然山水、地標性景觀、名勝古蹟,民風民俗,地方性歌舞、戲曲曲種和獨具特點的演出演藝。如「黃山歸來不看嶽」、「五嶽歸來不看山」,「桂林山水甲天下」,「峽江船工號子」,「安塞腰鼓」,「印象 劉三姐」等。
好吃,特色物產,飲食風俗,傳統小吃,獨特的飲食習慣等。如「陽澄湖大閘蟹」,「洪湖蓮藕」,「利浦芋頭」,「煙臺的蘋果萊陽的梨」,「重慶火鍋」,「蒙古烤羊」,「青島啤酒」,「大連海鮮」,「羊肉泡饃」,「長桌宴」等。
好住,除了指配套設施齊全的住宿條件以外,更多是獨具特點的環境、氛圍和典故等。如吊腳樓、窯洞、蒙古包,洱海水畔、古鎮客棧,東湖賓館、香山別墅,馬迭爾賓館等。
好玩,獨有的遊玩形式,融入性參與感的體驗,輔助式手工製作等。如高空驚險滑道,玻璃棧道,民族及宗教儀式,搶親、走婚,捕獵、播種、採摘,制陶、扎染、雕刻、鍛造等。
在宜居康養和文化旅遊方面,真正的溫泉、富硒地區,植被發達、負氧離子含量高和中草藥豐富地區等都具備條件。歷史文化豐富和遺蹟集中地區如河南、山西、山東等,以及革命老區的紅色旅遊資源,都可以設計以歷史文化脈絡為牽引的時間長短不一的研學和體驗旅遊產品。
綜上所述,各省、市、縣以及單獨景區的文化景觀搭建是個自上而下的系統工程,也是布局均衡合理、良性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格局的必經的科學步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過程,既不能無所依憑,也不能囿於傳統而忽略當下。它應該根植於中國傳統和民族文化土壤,挖掘獨特內涵,充分展示其文化魅力。現有的許多文化景觀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已經成為或正在成為知名的旅遊和文化品牌。對之要做好保護和完善工作,做好產業跟進和宣傳工作,也要緊貼時代發展,充實其時代感和當下意義。
還有更多傳統遺留文化景觀不明顯或者沒有形成有影響力文化旅遊品牌的地區,應該把更多精力和投入放在挖掘和整理本地區各種地理、歷史、物產、民間傳說、民風民俗等文化元素上,邀請優秀文化產業專家、旅遊專家共同論證,確定方向和主題,運用文化產業的商業化藝術創作手段和規律,對確定的核心文化著力點積極修復,敢於創新、大膽創造和創作。通過各門類不同藝術作品的多種傳播途徑有效宣傳孵化,迅速形成屬於本地的文化景觀,與本地自然地理、物產特色、旅遊發展方向相結合,形成適合於自己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格局。
只要各地充分利用好各自的自然地理資源和不同的文化資源,為地區、城市、景區和小鎮合理地「找出特點」「講好故事」,積極而科學地搭建起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景觀,「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各地的文旅融合就能夠得到科學快速的發展,在全國和地區整體上,就有望形成各具特色、相互競爭、相互補充、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未完、待續…
文章轉自2019年1月21日《中國旅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