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江南文化為長三角一體化「注入靈魂」

2020-11-22 人民網上海站

提到江南,你想到的是什麼?

說起江南,白居易想到的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杜荀鶴想到的是「人家盡枕河,水港小橋多」,柳永想到的是「三秋桂子,十裡荷花」,晏幾道想到的是「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江南的美好,千百年來,詩詞歌賦詠嘆不盡。

春風千裡一眼千年,這個展覽不容錯過!

如果眼下有個機會,能讓你一睹江南的古風古韻,想不想去?這不,機會來了!上海博物館精心籌備、策劃推出的年度大展「春風千裡 詩畫江南——江南文化藝術展」於5月26日正式對觀眾開放。

一進展廳大門,擺在「C位」的便是鼎鼎大名的《康熙南巡圖卷粉本》第七卷。這是王翬、楊晉等人創作的宮廷繪畫作品,以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為題材,這一卷表現的是江南無錫至蘇州的山水、民居、城垣、店鋪、舟橋、良田等,城內市井繁華,眾多的河道、橋梁也體現了江南城市的特色。

康熙南巡圖粉本(沈詩洋 攝)

「江南文化藝術展是典型的主題性展覽,突破時間脈絡,突破單一門類,側重文物闡釋,講好江南故事。力求讓觀眾在欣賞藝術之美的同時,可以感受歷史之重,體會江南文化的深層特徵。」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介紹,展覽分為五大板塊,每個板塊又分為若干小主題,以此來講述崇勇尚智又文秀典雅的江南,安禮樂儀又曠達灑脫的江南,治平濟世與明德修身的江南,陽春白雪與市井浮生的江南,抱誠守真與海納百川的江南。

如此宏大的展覽,有哪些珍貴展品呢?記者帶你先來一睹為快。

清代宮廷畫家徐揚的《姑蘇繁華圖卷》,從遼寧省博物館借展而來,稱得上是遼博鎮館之寶級別。該作品前後歷時24年,全長十二米多,在沒有照相機的年代,非常可貴地為後人記錄下了閶門商業繁茂的景象。有意思的是,後人做了一個粗略計算,全幅畫有各色人物1.2萬餘人,各色房屋建築約2140餘棟,各種橋梁50餘座,大小官船、貨船、客船、雜貨船、畫舫以及竹筏等近400多條,各種商號招牌200餘塊,涵蓋了珠寶、鞋帽、涼蓆、樂器、盆景和絲綢等50多個手工行業,完整表現了古城蘇州的市井風貌。

姑蘇繁華圖卷(上海博物館供圖)

還有清朝顧繡的《三酸圖》,三酸圖又稱《嘗醋翁》,畫的是蘇東坡、佛印和尚與黃庭堅三人圍著一大醋缸,品嘗桃花醋。每人嘗了一點醋,但三人表情迥異,後來被引申為儒家、佛家、道家三種文化代表,映射出三種文化對人、對社會、對世界的不同看法,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妙趣之處。

再比如,明朝文徵明的《江南春詞意圖》卷,這算得上明代吳中文人詩、書、畫相結合的典範之作,而文徵明創作這一作品時已78歲。文徵明,明代四大家之一,是書畫上的全才,因其為蘇州人,故而被稱為吳派之巨擘,在詩文書畫上均有極高的造詣。

王羲之的秋月帖(上海博物館供圖)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冰山之一角。王羲之的《秋月帖》、唐代虞世南的《大運帖頁》、南朝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拓片、五代十國·吳越錢鏐銀簡、五代董源的《夏山圖卷》、元代倪瓚的《汀樹遙岑圖軸》、唐代鞏縣窯三彩抱柱獅子、北宋越窯青釉摩竭形器……「這次江南文化藝術展籌備時間近兩年,共展出文物近兩百件組,涵蓋骨角器、玉器、青銅器、陶瓷器、書畫、古籍、漆器、畫像磚、家具、印章、犀角器、竹木器、玻璃器等諸多門類,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展覽。」本次展覽的內容策劃谷嫻子老師介紹。

所以,要想看得過癮,百聞不如一見,還需到現場一飽眼福。記清楚,展覽時間是5月26日-8月23日。疫情期間,觀展需預約哦!

春風又綠江南岸,為何風景這邊獨好?

一直以來,江南文化備受年輕人青睞。為了讓年輕人更多的了解江南文化,上海一家人工智慧軟體馬卡龍也將江南元素融進了換圖體驗中。

「一鍵點擊,一秒摳圖,隨意挑選背景,帶你穿越回古代江南的詩情畫意中。」山大是一位漢服愛好者,也是馬卡龍玩圖APP的運營總監。平時,山大也喜歡在同好群裡分享自己的漢服照。談及江南文化,山大認為,漢服當然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現在天氣熱了,一套漢服穿起來其實還挺繁瑣的,我這一套裡裡外外就有四件衣服,」山大一邊介紹,一邊給記者展示他的漢服照。「而且,現在也很難找到適合漢服拍照的古雅背景,去景區吧,遊人也多,我們這一款產品就給大家解決了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在空調房裡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然後一鍵摳圖到詩畫江南的場景裡,非常省心!」

江南記憶、進入古畫、在家看文物……體驗中,年輕人不僅可以把自己的照片一鍵P到古代場景裡,更好玩兒的是,這些場景還能動起來。「在場景的選擇上,我們借鑑了古代名畫,再從年輕人的視角進行二次創作。我們也在用戶群裡徵求了不少用戶的建議,純用古畫做背景的話,或許不夠靈動,儘可能做成老少皆宜的風格。」設計師楊禎介紹。

學計算機專業的大四姑娘曹潔,身著一套紅色明制漢服,款款走來。她說自己從高中那會兒就深愛漢服了,「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這樣的衣服穿在身上很溫婉,很漂亮,就是江南女子該有的模樣。」對於這款江南風韻的產品,她和她的朋友們自然是不會放過,玩兒得不亦樂乎。

江南文化為何有如此魔力?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部主任、電影電視學院院長厲震林對此頗有研究,他認為,江南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風月無邊的文化意象;江南文化,是屬於但又不局限於江南,而是擴展到全中國的;江南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中原文化在南遷中也水乳交融地匯入其中。

「江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麗夢,『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江南,以『溫柔富貴之鄉』,成為家國情懷的文化坐標。」厲震林說,通過江南文化,可以連通古典的中國與現代的中國,連通大眾文化的中國與精英文化的中國,連通城市的文明與鄉村的文明。因此,可以說江南文化是中國夢最優雅、委婉、詩情的部位。

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江南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胡曉明教授對此亦有同感,他認為,江南文化是古今貫通而面向未來的概念,也是不斷重新發現的文化,是越來越有生命力的華夏先進文化的代表,是古典中國與現代中國的結晶體,是華夏文明千年智慧的集大成者。

助力上海文化品牌,服務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談及辦展初衷,上海博物館黨委書記湯世芬提到了這樣的時代背景:2018年4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印發《關於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全面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的總目標。

2018年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上海博物館積極響應,努力發掘館藏文物優勢,服務上海城市發展和國家戰略,舉辦了這次提升至「江南文化」層面的主題展覽。

文徵明的江南春詞意圖卷

去年10月9日,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調研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建設推進情況時指出,要「挖掘文化特色,凸顯江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指明了江南文化在示範區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厲震林認為,目前,江南文化的整體形象與雄居中國的江南地區經濟等級似乎並不匹配。當長三角地區以4%國土面積創造全國25%左右的GDP,長三角一體化成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長三角城市群已位列國際陣營,江南文化形象仍然局限在幾個古鎮的小橋流水、槳聲燈影之中,缺乏大格局、大氣象。「此時,將江南文化提升到城市文化發展戰略資源的高度,這是高瞻遠矚的科學決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文化價值。」

胡曉明也認為,江南文化不只是風花雪月與小橋流水,那是把江南講「小」了。「其實說到底,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中國根。長三角作為一個經濟行政概念,它的文化根脈正是江南文化。有根就有共同的土壤與水源,有共同的精神紐帶,而且會不斷加強加深加厚。長三角是互補的,既有中國最富庶的地區,最有活力的經濟外貿與科技與人才集聚之區,又有最具有開放性與國際性的城市,可以說是強強結合。有了頂層設計的長三角一體化,就是有了身體;有了江南文化的自覺,就是有了靈魂。」

對於江南文化的傳承,胡曉明表示,要從學校的娃娃抓起,教育工程是務本的。「要有適當的課程,在小學中學大學都需要,華東師範大學十多年來,開設江南文化研究通識課,也培養這個方向的研究生,已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對於這一點,上海博物館也在積極行動。5月25日晚,與展覽同步推出的「江南文化講堂」第一季第一期開講,這是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上海博物館共同推出的公益性文化品牌項目。講堂將聚焦江南文化主題,聚合海內外特別是長三角區域江南文化研究力量和知名社科、文博專家學者,集中展示江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深入挖掘江南文化的精神特質,積極傳播江南文化創新發展理念,營造全社會關注江南文化的濃厚氛圍,努力服務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同時,讓廣大市民群眾進一步了解江南文化,走進江南文化,弘揚江南文化,共同參與「上海文化」品牌建設。

(責編:唐小麗、韓慶)

相關焦點

  • 吳文化與江南文化關係辨
    人們習慣上所說的江南和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中所涉及的長三角地區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應和統一的。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 「美美與共,振『鎮』有聲」 2020首屆長三角古鎮一體化發展大會在...
    大會以「美美與共,振『鎮』有聲」為主題,在全球疫情大背景下,圍繞長三角古鎮生態綠色發展和古鎮文化挖掘等主題,邀請了長三角三省一市文化和旅遊廳局領導、行業專家及重點古鎮代表分享探討、共商發展。長三角古鎮籤署一體化發展聯盟打造世界古鎮文化旅遊的目的地長三角區域歷來經濟發達、人文薈萃、古鎮密集,這裡有著中華5000年文明史中最具特色的江南水鄉古鎮文化。
  • 江蘇展現新作為 獨特文化資源為旅遊注入靈魂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正值江南最美時節。3月30日,由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旅遊局支持,中國江蘇網主辦的「文旅融合看江蘇」全媒體主題報導活動在南京博物院啟動。  文旅融合步伐早已邁開  「詩和遠方終於在一起了。」
  • 「箭」指世界之海,長三角文化產業共同體弓張弦漸滿
    弓弦彈性有多大、這支經濟之「箭」能射多遠,長三角經濟一體化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引擎作用——這一理論被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援引,用以形容活力強勁、潛力無限的長三角文化共同體。 宏觀判斷基於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基於三省一市推動形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共同使命,基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把文化產業擺到更突出位置,同樣基於具體而微的動態。
  • 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博會上演群英譜 文化浙軍如何「走位」長三角
    緊跟時代前進步伐,種種跨界深度融合的嘗試,勾勒出浙江堅定扛起建設「重要窗口」文化擔當的戰略眼光和布局。  「一體化」不是「一樣化」  著眼文化資源「有中生新」  文化產業根植於文化。江南,是中國歷史文化中的詩意長卷。
  • 「最新」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如何推進?聽聽他們怎麼說!
    今天下午,市第十五屆人大三次會議舉行多場專題審議,小布對其中的「貫徹落實《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一場進行了微直播。長三角的未來將會有怎樣的藍圖?一體化應該體現在哪些方面?
  • 長三角企業文化建設合作交流論壇在上海舉行
    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文明辦主任 潘敏: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地區以文化交融為根基,以經濟交融為重點,各地各類企業之間聯繫日益緊密,交往日益增多,一體化發展的理念日益成為共識。我們深入挖掘嘉定的文化特質,以江南文化、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涵育企業文化。我們要延續歷史文脈、融入現代元素,真正把歷史「血脈」和文化「基因」深植於企業文化建設之中,形成現代文明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的城市形態,不斷彰顯嘉定企業獨特的人文魅力,推動企業成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主戰場和生力軍。  長三角一市三省,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經濟相融、文化相通。
  • 長三角議事廳|文化與生態資源價值實現路徑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 熊豐 圖陳雯:生態優勢如何轉化為增長新動能位於滬蘇浙交界處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河湖密布,水域佔比高,但地勢低洼,水流緩慢,流向多變,這也意味著生態敏感、水環境容量小。過去三四十年,在這片區域發展,特別是建設用地的擴張並不快。針對這種狀況,要麼為保護水環境選擇不發展,要麼選擇先發展,先汙染後治理。
  • 央地同頻共振,中國建築全力共「築」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
    打通區域動脈,助力長三角交通一體化交通運輸承載著經濟「輸血」的重任,中國建築積極助力完善長三角區域聯絡線,為滿足區域發展"鋪路",為長三角區域協同賦能。長江是一條黃金水道,是連結中國多地區的經濟紐帶。小區內的景觀盡顯江南水鄉的生態之美和特色文化,半開放式的架空層為居民提供兒童遊樂、健身運動、文化藝術空間,讓本地回搬的居民依然能感受到濃濃的「鄉情」。城市更新既要造好「新房子」,也要改好「老房子」。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市黃浦區(原盧灣區)積極探索土地批租形式改造舊區,走出一條不依靠財政資金、利用社會資金大規模開展舊改的新路。
  • 2300平方公裡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如何建?政協委員建言三圈層格局
    在國務院原則同意《總體方案》後,涵蓋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蘇吳江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範區(下稱「示範區」),將加快建設。10月30日,在上海市政協十三屆十三次常委會議上,上海市政協常委、市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和城市建設委員會主任陸月星表示,示範區建設應形成啟動區、示範區、協同區三個圈層的空間發展格局。
  • 江南、世界級城市群、大科學裝置共享與數據倫理
    最近的江南文化戰略的實施可以看作是一體化戰略在文化建設方面的落實。在這些落實舉措中,已經形成了一些非常好的經驗觀念,比如「數字長三角」、打造1個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大科學裝置共享等。這些舉措和經驗都與當前數字時代與智能時代有關,會涉及到數據倫理學的相關問題。如果將數據倫理學與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戰略發展結合在一起,那麼數據倫理學就可以實現頂天立地,既能夠繼續理論上的研討,又能夠關注現實問題。
  • 12家機構結盟構建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能量場」
    新華社上海8月25日電(記者何欣榮)中國長江三峽集團、阿里巴巴集團、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12家行業巨頭、高校院所,25日聚首上海,正式成為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開發者聯盟的創始成員單位,助力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 「兩會」高頻詞 ▏長三角一體化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如何搶抓戰略機遇,助推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轉型發展,成為今年「兩會」中不少市政協委員關注的話題。大家紛紛圍繞如何融入長三角、厚植創新資源優勢、實現長三角一體化與自貿區協同發展等建言獻策,「長三角一體化」也因此成為會場中的高頻詞彙。
  • 長三角一體化的後花園、華北平原皖北大糧倉
    一次次擴容的背後,是長三角兄弟城市之間開放發展、協同發展、融合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美好藍圖正徐徐展開。包括亳州市在內新加入的七座城市大多地處皖北地區,離長三角傳統中心城市較遠,這次加入能夠與先發地區直接對接合作,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壯大自身力量。隨著長三角一體化全面深化,長三角的集聚輻射能力也在不斷增加,生長出越來越強的向心力,長三角一體化正越來越「熱」。
  • 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 復旦辦了一場長三角高校智庫峰會
    焦揚:以一體化的思路加強成員單位間交流合作,以高質量的目標帶動諮政服務能級提升,在新發展階段為長三角一體化建設打造更強大的智力引擎焦揚在致辭中代表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和復旦大學向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她指出,去年9月,由復旦、交大、浙大、南大、中科大等華東五校共同發起的長三角高校智庫聯盟正式成立。
  • 長三角一體化嘉興如何作為?聽聽專家怎麼說
    11月9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與嘉興戰略選擇"高峰論壇在嘉興舉行,來自浙江省人民政府諮詢委員會、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安徽大學等高校部門的百名學者來到嘉興,共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計、共謀嘉興經濟高質量發展。
  • ...凝聚長三角文化發展青年力量——2020首屆長三角原創流行歌曲...
    11月24日至26日,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浙江省文化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江蘇省文化館、安徽省文化館、金華市金東區人民政府承辦,中共金華市金東區委宣傳部、金華市金東區文化和旅遊局執行承辦,金華市金東區文化館協辦的「2020首屆長三角原創流行歌曲大賽
  • 江南文脈論壇|賀雲翱:續歷史基因,具家國情思,兼大同之愛,紅色江南...
    賀雲翱亦認為,縱觀歷史的進程中所展現出來的種種富有邏輯性的事件,可以發現,連續性是江南紅色文化尤為重要的特點。「在江南地區,作為一種近現代進步思想的紅色文化,其根脈可以一直追溯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近代以來,長三角地區較之全國其他地區,更早地完成了從傳統文化到近現代文化的轉型,救亡圖存的意識走在全國前列,這是我們認知江南紅色文化體系的源頭。」
  • 無錫市委書記:源自文化自信
    李小敏「開放包容,既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江南文化賦予長三角城市的內在優勢」,「長三角城市特別是江南各城市之間地緣相近、人文相通、民俗相親,文化的同根同源、內在認同……形成了聯繫緊密、互動頻繁、情感深厚的區域共同體。」10月29日上午,第二屆江南文脈論壇在江蘇無錫開幕。
  • 於曉華:制定共同農業政策推動長三角經濟一體化:歐洲共同農業政策...
    共同農業政策的預算一直是歐盟預算中最高的部分;在1985年最高峰時達到了總預算73%,而最近的2017年的數據為37%。在長三角地區,上海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核」,通過聚集效應帶動了區域的發展,但是表1也很顯示出長三角各地的城鄉收入差距非常明顯;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在上海、江蘇、浙江和安徽分別為:3.5、3.5、3.2以及3.9。上海、杭州、蘇南等城市地區的「菜籃子」和「米袋子」的安全且高質量的供給離不開附近的農業地區的生產,農產品跨地區交易在長三角非常頻繁,保障了長三角1.7億城鎮人口的食物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