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與江南文化關係辨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吳文化是吳地人民創造的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內的一切文明成果,具有以下特徵。第一,它是地域性的概念,與吳地緊密相連。第二,它是動態的,在歷史上是隨著區域以及勢力範圍的變化而變化的。第三,它是由吳人創造的。吳人是指吳地的本地人和從外地來吳的人。吳文化有兩個主要的源頭,即長江流域自古以來的原住民創造的原始文化和以泰伯、仲雍為代表的人群所帶來的黃河流域文明。第四,它是以蘇州為中心的。吳文化誕生成長於以蘇州及其周邊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蘇州長久以來一直是吳地的行政和文化中心。第五,它的核心特徵是融合和精美。

  江南的核心是長三角地區

  何處是江南呢?先說什麼時候開始有「江南」這一稱謂。《吳越春秋》裡有「周元王使人賜勾踐,已受命號去,還江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與魯泗東方百裡;當是之時,越兵橫行於江淮之上,諸侯畢賀,號稱霸王」。這應該可以證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江南」的說法。江南首先是一個區域概念,「江」在古代曾專指長江,江南主要是指我國長江以南、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地區。因為在其中下遊地區,長江經過南京以後才大致變為東西流向,蕪湖到南京之間則偏南北走向,所以這片區域也稱江東。當古人採用坐北朝南的正規坐姿時,他的左側即為東方,所以江東也稱江左。江南還是一個文化概念,往往與人傑地靈、山清水秀、富庶繁華、精緻優雅、長期發達等詞語,小橋流水人家、粉牆青磚黛瓦的城市布局和建築風格等聯繫在一起。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江南並不是一味向南,符合以上條件的大致為前述《吳越春秋》引文所指的吳、越等古代諸侯國所轄區域,也就是現今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整個上海、江西東北部和安徽南部,即所謂三吳兩浙一徽州及其周邊地區。當這個稱謂作為地域和文化的統一體時,就不再稱江東或江左。所以後來江南成為較為統一且流行的稱謂。而由於人們對江南地區的喜愛、對富庶發達的嚮往,還出現了「塞上江南」「北國江南」等代稱。

  人們習慣上所說的江南和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中所涉及的長三角地區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應和統一的。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其主要內容涵蓋「發展背景、總體要求、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高標準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推進規劃實施」等多個方面。《規劃綱要》是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範圍包括了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裡)。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裡),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規劃綱要》裡展示的中心區域,正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江南」。

  吳文化和江南文化是耦合關係

  在筆者看來,江南文化的精髓是博大、融合、和諧。她是以吳文化為核心和基礎的。當下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關係是耦合關係。在電子學領域,耦合(coupling)是指能量從一種介質傳播到另一種介質的過程。我們發現,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關係完全可以用耦合這個詞語來說明。其間,吳文化的代表——蘇州及周邊城市的角色就是江南文化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堪稱吳文化的具象化,是具體的吳文化。比如說談到江南好風光,人們往往會以蘇州等吳地城市的山水園林、小橋流水來作為其代表;談到古代江南地區的城市建設,可能會說「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等;談到武器和工具,則以吳鉤為例;談到茶,則有「陽羨時壺烹綠雪,松江眉餅炙雞油」等;此外,也可能用上海本幫菜和蘇州蘇幫菜來作為江南美食的代表。這些都可以說是吳文化的具體意象。

  吳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提供了支撐和能量。吳文化越進步越發達,江南文化也越進步越發達。吳文化和江南文化都具有崇文重教、精細雅致、守正創新、詩禮傳家、經世致用、務實篤行、誠信重商、追求極致、開放包容、雅俗共存、柔中蓄勁等特徵。

  多角度促進吳文化發展傳播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發展、傳播吳文化?又應該怎樣通過吳文化的發展來促進江南文化升級迭代,以及如何利用江南文化來促進江南各地城市精神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從理論上釐清吳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成長和發展中的哲學關係。在耦合關係之中,它們是兩個可以互動並互相促進的主體。其關係符合法國學者雅克·拉康提出的主體間性理論,應該是互為主體的互動關係,而不是主與客、主與從的關係。確立這一點,將有助於在制定政策,分配資金、物資乃至人力資源時兼顧到方方面面的需求並實現平衡的狀態。第二,要提升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定位與地位。依筆者之見,蘇州是吳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城市之一。從耦合關係中吳文化的發展角度出發,可以加大對吳文化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蘇州的悠久歷史和優美風光,對江南、吳、蘇州文化進行三位一體的宣傳。第三,以加強吳文化對外影響為原則,面向「新蘇州人」、外國人加大吳文化宣傳、培訓力度。注重對吳文化各種形態的傳承和傳播。吳文化是立體的、全方位的,對它的傳承和傳播不應掛一漏萬,要從歷時性和共時性的多個層面觀照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動態發展過程。這兩年,以傳承傳統文化為旗幟的民間書院在長三角各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有許多都展現了對吳文化的熱愛。為了更好地發揮它們在普及和傳播吳文化方面的作用,保證其發展質量,需要從政府層面加強管理、引導和扶持。第四,加強對方言的保護。吳方言不僅是文化符號和文化標誌,而且是諸多地方文化藝術的載體。崑曲、評彈、錫劇、滬劇乃至文學領域的許多偉大藝術成就均與吳方言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促使其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新徵程上發揮文化骨幹作用。為此,我們要注意創新手段和方法,注重文化產業中吳文化元素的嵌入,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產品的功能,讓每一件產品都講好吳地故事和江南故事。同時也可以通過吳文化和江南文化之間的雙向互動動態關係,讓來自江南的視角和聲音更多地參與「敘述」中國,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世界新格局。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2018ZDJD-B018)研究成果)

  (作者系蘇州市職業大學教授、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相關焦點

  • 吳文化節:「輕吟」吳儂軟語
    這裡有流傳千年泰伯奔吳的美好傳說,這裡有似曾相識口口相傳的悠悠吳歌,這裡有豐厚的歷史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裡更有成為吳文化源頭最好佐證的鴻山大遺址……吳文化節期間,幾千年的吳地文化將在這裡匯聚成一首動聽的「歌謠」、一臺絢麗的「舞會」。
  • 流動的「江南」:從地理概念到文化概念
    作為人文淵藪,歷史上的江南不斷將其蘊蓄豐美的生命能量,向其他地區輻射,而其他地區被江南文化影響之後,其固有文化也往往被激發出別樣的光輝,反過來影響江南文化,如佛家《華嚴經》中所說的兩鏡互照,重重相映,交光遞影,以至於無窮。
  • 「歷史上的江南望族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暨江南《沈氏...
    ,浙江省湖州市求是教育集團協辦的「歷史上的江南望族與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學術研討會暨江南《沈氏族譜》捐贈儀式」在浙江舉行。明清以來,沈氏一直是江南望族之一。沈氏延續了1700多年而不衰,沈氏族人對中國文化,尤其是家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沈連華表示,家族歷史是社會文化變遷的一個縮影,家國歷史是人類歷史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三千多年來,沈氏人才輩出,吸引了全國各地以及海內外的學者來研究沈氏文化。
  • 一眼千年,江南文化為長三角一體化「注入靈魂」
    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部主任、電影電視學院院長厲震林對此頗有研究,他認為,江南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風月無邊的文化意象;江南文化,是屬於但又不局限於江南,而是擴展到全中國的;江南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中原文化在南遷中也水乳交融地匯入其中。 「江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麗夢,『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江南,以『溫柔富貴之鄉』,成為家國情懷的文化坐標。」
  • 有些牽強附會的太和地域文化
    2、吳、楚文化。吳代吳國,自周國公長子太伯偕弟仲雍從陝西岐山來到長江下遊太湖之濱,立國「句吳」始,促進了長江中下遊文化大融合。自此,吳文化顯示出強勁的後發優勢。從吳人孫權於三國時又立東吳稱帝可見,雖經秦漢兩個朝代,吳文化仍葆特有的強勢。與此同時,立足長江流域八百年(即兩周時期)的楚國,已與中原(指周王室所處的黃河流域)漸成鼎足之勢。
  • 第五屆浙江省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分論壇「江南文化視域中的魯迅...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張為剛12月25日,第五屆浙江省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分論壇「江南文化視域中的魯迅」學術研討會在湖州師範學院召開,來自北京、上海、江蘇、安徽和省內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5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
  • 學前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一 文化對學前教育的影響文化對學前教育的作用在性質上區別於政治、經濟對教育的作用。它不是對學前教育產生某種決定性影響的因素,而是與教育處於互相部分包含、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關係狀態。具體而言,文化對學前教育的影響作用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 臨海:《憶江南·頌臨海》出版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昨日,在市紅色書畫博物館和三臺詩社聯合舉辦的詞集《憶江南·頌臨海》首發儀式上,來自台州各地的部分文學創作者和文學愛好者紛紛為該書「點讚」。  《憶江南·頌臨海》系市紅色書畫博物館館長王金育主編,由團結出版社出版。「去年,市紅色書畫博物館和三臺詩社發起統一用『憶江南』詞牌抒發讚美臨海情懷的詞創作活動。這一倡議得到了國內名人名家、外交官和詩詞愛好者的積極響應,很快徵集到180多首詞。
  • 入選「東亞文化之都」後 紹興梳文脈向海外展江南底色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筆下的煙雨紹興成為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今,穿越歲月長河,浙江紹興成功入選2021年「東亞文化之都」。  作為中日韓三國文化領域重要品牌,「東亞文化之都」旨在通過開展多樣文化活動,帶動東亞區域文化合作與城市文化建設。自2013年啟動以來,三國已有7組21座城市當選「東亞文化之都」。
  • 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這項成果闡述了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中各種文化思潮的文化取向,論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與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總結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經驗,闡明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並在此理論認識指導下,全面、深入地論析了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匯過程中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的發生。
  • 無錫市委書記:源自文化自信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無錫市委書記李小敏在致辭中,用很大篇幅闡釋了江南文化這一長三角共有文化標識的歷史源流及其鮮明特質,還談了加強文化認同、文化融合對於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的作用。李小敏表示,以江南文化為紐帶,進一步凝聚合作共贏的理念和共識,促進各領域互動合作,強化區域協同發展,是長三角各城市肩負的共同責任、共同使命。
  • 周志宏:「酒桌文化」不能「沒文化」
    這件事頓時引起了網友對酒桌文化的熱議。(中新網微信公眾號 8月27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國有著幾千年的飲酒傳統,更有著無數與酒有關的詩歌古詞和典故。古人飲酒講氣氛,重內心情懷,更重酒品。
  • 弘揚非遺文化 傳承戲曲藝術——「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屯溪江南實驗小學
    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戲曲藝術,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11月25日下午,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區文化旅遊體育局聯合推廣在屯溪江南實驗小學開展2020年屯溪區「戲曲進校園」活動。
  • 素食文化:時尚與感恩——靈山素食進江南大學
    圖片來源:靈山社區導語:中國素食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先秦的文化典籍中「齋」,「齋戒」,「布衣蔬食」等概念就已經出現,佛教傳入中國後,基於慈悲護生的觀念推動了素食文化的廣泛傳播。在近代,由於經濟,倫理和營養學等方面的原因,素食主義逐漸引起了人們的興趣,在東西方出現了許多提倡素食主義的團體。
  • 拓展語言學跨學科與跨文化研究新領域
    此次會議的主題是「語言學的跨學科、跨文化研究」。與會學者圍繞我國語言學研究如何堅持問題導向開展跨學科交叉研究,如何實現中國語言學理論體系創新,為建設學術中國、思想中國作出應有貢獻展開研討。在會議主題之下,設立了6個議題。  一是「語言學的本土化與跨文化研究」。
  • 歐羅巴文化與希臘文化的關係
    其實,這裡所說的歐羅巴文化你可以理解成為羅馬文化!因為,你看看歐羅巴一次的來源你就知道了。歐羅巴一詞(Europa)最早出現在傳中的故事是,傳說她的美貌吸引了宙斯,為了徵服她宙斯變成一頭公牛,將她劫持到克裡特島。傳說是這樣的宙斯為年輕的歐羅巴的美貌深深地打動了。
  • 老莊道學對陰陽文化只是初判
    這些只是對道文化的靜態的初級認識,存在很多誤判。光陽大師在《光陽道經》第七章如何辨陰陽中提出,陰陽不以男女,不以強弱、不以大小、不以貧富、不以上下,不以老幼,而以動態交易。掏錢方為陽,得錢方為陰。如此定義陰陽,對社會生活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 靈機文化:網際網路平臺引擎 喚醒傳統文化
    在中華文化促進會指導下由靈機文化創立的中華文化促進會新媒體中心也受邀出席會議,文促會新媒體中心主任、靈機文化CEO劉興東應邀出席會議。,要承擔探索創新網際網路+傳統文化的任務,同時挖掘自媒體和國際媒體的潛力,擴展對外文化傳播窗口,將傳播效果最大化。
  • 全國人大代表吳惠芳: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生態
    吳惠芳說。如今的永聯村已經實現了家家有房住、個個有工作,接下來要做的是補齊「社會文明程度高」這個短板,讓村民真正成為文明市民、合格公民。吳惠芳認為,要把文明指數和收入指數相結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制定更高水平的生活富裕指數。永聯村曾是當地出名的「中國江鮮美食之鄉」,它緊鄰長江,盛產150多種水產品。從2010年起,永聯村連續舉辦了9屆「江鮮美食節」,遠近聞名。
  • 周代的文化認同與文學交流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工作將四夷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華夏禮樂體系之中,突破了「夷夏之辨」所帶來的文化封閉性,促進了華夏文化共同體的生成。故周人將天下邦國明確分為兩類,一是由周王室分封的同姓諸侯和異姓諸侯,皆「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二是蠻、夷、戎、狄這些與周王室沒有血緣關係的族群。當然,這一划分發生在族群關係緊張的時刻,僅以血緣作為區分標準,較為簡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夷夏之辨」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