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化是吳地人民創造的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內的一切文明成果,具有以下特徵。第一,它是地域性的概念,與吳地緊密相連。第二,它是動態的,在歷史上是隨著區域以及勢力範圍的變化而變化的。第三,它是由吳人創造的。吳人是指吳地的本地人和從外地來吳的人。吳文化有兩個主要的源頭,即長江流域自古以來的原住民創造的原始文化和以泰伯、仲雍為代表的人群所帶來的黃河流域文明。第四,它是以蘇州為中心的。吳文化誕生成長於以蘇州及其周邊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蘇州長久以來一直是吳地的行政和文化中心。第五,它的核心特徵是融合和精美。
江南的核心是長三角地區
何處是江南呢?先說什麼時候開始有「江南」這一稱謂。《吳越春秋》裡有「周元王使人賜勾踐,已受命號去,還江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與魯泗東方百裡;當是之時,越兵橫行於江淮之上,諸侯畢賀,號稱霸王」。這應該可以證明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江南」的說法。江南首先是一個區域概念,「江」在古代曾專指長江,江南主要是指我國長江以南、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地區。因為在其中下遊地區,長江經過南京以後才大致變為東西流向,蕪湖到南京之間則偏南北走向,所以這片區域也稱江東。當古人採用坐北朝南的正規坐姿時,他的左側即為東方,所以江東也稱江左。江南還是一個文化概念,往往與人傑地靈、山清水秀、富庶繁華、精緻優雅、長期發達等詞語,小橋流水人家、粉牆青磚黛瓦的城市布局和建築風格等聯繫在一起。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江南並不是一味向南,符合以上條件的大致為前述《吳越春秋》引文所指的吳、越等古代諸侯國所轄區域,也就是現今江蘇南部、浙江北部、整個上海、江西東北部和安徽南部,即所謂三吳兩浙一徽州及其周邊地區。當這個稱謂作為地域和文化的統一體時,就不再稱江東或江左。所以後來江南成為較為統一且流行的稱謂。而由於人們對江南地區的喜愛、對富庶發達的嚮往,還出現了「塞上江南」「北國江南」等代稱。
人們習慣上所說的江南和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中所涉及的長三角地區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應和統一的。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其主要內容涵蓋「發展背景、總體要求、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高標準建設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推進規劃實施」等多個方面。《規劃綱要》是指導長三角地區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一體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規劃範圍包括了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全域(面積35.8萬平方公裡)。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裡),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值得注意的是,《規劃綱要》裡展示的中心區域,正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江南」。
吳文化和江南文化是耦合關係
在筆者看來,江南文化的精髓是博大、融合、和諧。她是以吳文化為核心和基礎的。當下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關係是耦合關係。在電子學領域,耦合(coupling)是指能量從一種介質傳播到另一種介質的過程。我們發現,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關係完全可以用耦合這個詞語來說明。其間,吳文化的代表——蘇州及周邊城市的角色就是江南文化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堪稱吳文化的具象化,是具體的吳文化。比如說談到江南好風光,人們往往會以蘇州等吳地城市的山水園林、小橋流水來作為其代表;談到古代江南地區的城市建設,可能會說「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等;談到武器和工具,則以吳鉤為例;談到茶,則有「陽羨時壺烹綠雪,松江眉餅炙雞油」等;此外,也可能用上海本幫菜和蘇州蘇幫菜來作為江南美食的代表。這些都可以說是吳文化的具體意象。
吳文化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其提供了支撐和能量。吳文化越進步越發達,江南文化也越進步越發達。吳文化和江南文化都具有崇文重教、精細雅致、守正創新、詩禮傳家、經世致用、務實篤行、誠信重商、追求極致、開放包容、雅俗共存、柔中蓄勁等特徵。
多角度促進吳文化發展傳播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發展、傳播吳文化?又應該怎樣通過吳文化的發展來促進江南文化升級迭代,以及如何利用江南文化來促進江南各地城市精神和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從理論上釐清吳文化和江南文化在成長和發展中的哲學關係。在耦合關係之中,它們是兩個可以互動並互相促進的主體。其關係符合法國學者雅克·拉康提出的主體間性理論,應該是互為主體的互動關係,而不是主與客、主與從的關係。確立這一點,將有助於在制定政策,分配資金、物資乃至人力資源時兼顧到方方面面的需求並實現平衡的狀態。第二,要提升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定位與地位。依筆者之見,蘇州是吳文化最重要的代表城市之一。從耦合關係中吳文化的發展角度出發,可以加大對吳文化的宣傳力度,大力宣傳蘇州的悠久歷史和優美風光,對江南、吳、蘇州文化進行三位一體的宣傳。第三,以加強吳文化對外影響為原則,面向「新蘇州人」、外國人加大吳文化宣傳、培訓力度。注重對吳文化各種形態的傳承和傳播。吳文化是立體的、全方位的,對它的傳承和傳播不應掛一漏萬,要從歷時性和共時性的多個層面觀照吳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動態發展過程。這兩年,以傳承傳統文化為旗幟的民間書院在長三角各城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有許多都展現了對吳文化的熱愛。為了更好地發揮它們在普及和傳播吳文化方面的作用,保證其發展質量,需要從政府層面加強管理、引導和扶持。第四,加強對方言的保護。吳方言不僅是文化符號和文化標誌,而且是諸多地方文化藝術的載體。崑曲、評彈、錫劇、滬劇乃至文學領域的許多偉大藝術成就均與吳方言密切相關,因此有必要促使其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新徵程上發揮文化骨幹作用。為此,我們要注意創新手段和方法,注重文化產業中吳文化元素的嵌入,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產品的功能,讓每一件產品都講好吳地故事和江南故事。同時也可以通過吳文化和江南文化之間的雙向互動動態關係,讓來自江南的視角和聲音更多地參與「敘述」中國,參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世界新格局。
(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建設基地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2018ZDJD-B018)研究成果)
(作者系蘇州市職業大學教授、吳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