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有些牽強附會的太和地域文化
太和是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地域,是鄂州乃至鄂東地區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這裡開展地域文化研究,大有可為。近年來,我市提出創建三國文化之鄉,大力開展鄂楚、吳楚文化研究的文化發展方略,而太和地域文化兼容包畜了所有這些文化,所以說,太和文化研究,抓住了綱要,順應了形勢,走入了正軌。
第一、太和地域文化研究意義非凡,大有可為。
首先,從地域和歷史文化方面看。太和地區是歷史上三國、鄂國、楚國、吳國的中心區域,是這些地方文化的匯聚地。
1、三國文化。三國六朝300年,大分大合,充滿離奇。太和是三國時期議事、集會、造工、練兵、避暑和祭祀的首選之地。吳王孫權在這裡留下重要足跡,比如他為紀念呂蒙收復荊州有功而建的白衣庵就在太和謝埠,他開展重要活動的吳王山、武昌山都在這裡。三國西蜀大將關羽操習水軍的磨刀磯在梁子湖畔的長嶺,三國名將周瑜練兵的擂鼓臺在梁子島等。
2、吳、楚文化。吳代吳國,自周國公長子太伯偕弟仲雍從陝西岐山來到長江下遊太湖之濱,立國「句吳」始,促進了長江中下遊文化大融合。自此,吳文化顯示出強勁的後發優勢。從吳人孫權於三國時又立東吳稱帝可見,雖經秦漢兩個朝代,吳文化仍葆特有的強勢。與此同時,立足長江流域八百年(即兩周時期)的楚國,已與中原(指周王室所處的黃河流域)漸成鼎足之勢。楚文化因為吳文化的融入,具有「吳中有楚,楚中有吳」的地域文化特徵,比如太和地區的稻作文化(農耕稻穀)、青銅文化(礦冶遺址)、工商文化(陶窯遺址)及好禮重葬、崇巫信鬼等風俗,即是這種融合文化的特徵。
3、鄂、楚文化。古鄂國源自山西,後遷河南,西周時為佔有銅資源,把中心轉移長江流域,稱東鄂。後被楚王熊渠滅掉,改鄂邑,並在太和地區築鄂王城(鄂王城遺址原屬鄂城馬跡鄉,後隨區域劃分歸金牛),楚王封中子熊紅為鄂王,仍稱東鄂,東鄂依靠豐富的銅礦資源,迅速崛起,還吞併或改造了本地帶有原始餘習的百越部落,成為與江南吳越抗衡的強楚。因此這裡的鄂文化,其實就是楚文化,如鄂王山即在太和區域。
綜上所述,鄂(吳)楚、三國文化,是存在於古鄂楚(吳、三國)交錯地區的人類學文化,其地域在今鄂東、皖南、贛北及湘、豫鄰鄂境的一部分地區,也稱長江中下遊文化。太和因處其中軸位置,則自然地是這些文化的包納。
其次,從政治經濟和機構沿革方面看。太和,因有古道路驛亭快活嶺(後傳為太和嶺)而得名。歷來就是人類文明的聚集地。
早在新石器時期,這裡就有大作坊,大型冶煉廠。夏商時,這裡屬荊州域,是兵家重地。商周時期,鄂國中心從河南移遷至此,稱東鄂,後被楚王滅,在此建鄂邑,設鄂王。秦時,滅楚,廢鄂邑,實行郡縣制,設鄂縣。漢時,屬江夏鄂縣。三國時,吳王孫權在此稱帝,並取以武而昌之意,改鄂縣為武昌縣,把太和一帶作為重要軍事操練、議事辦公基地。晉代設郡,武昌縣屬武昌郡。唐代設州,武昌縣屬鄂州。明、清設府,武昌縣屬武昌府。民國時期改成鄂城縣。
可見,太和在歷朝歷代都是政治經濟中心或重要都市,繁華不衰。今天的太和,是著名武昌魚故鄉,東鄰黃石,西接武漢,南近鹹寧,北聯鄂黃,是鄂湘贛豫皖五省通瞿的地方。這裡的6山1湖5園區旅遊名勝,更是吸引各地遊人駱驛不絕前來參觀。
僅筆者手頭擁有的極其有限的資料,太和地域可圈可點的遺址就有:文化遺址9個,古窯址8個,古礦址2個,古建9個,寺廟祠觀47個,古墓區28處,古橋6個,古井6個,名人故居7個,近現代史跡11處。
第二、太和地域文化研究些什麼
太和是歷史文化、名人文化、民間文化、特產文化以及旅遊文化豐富而厚重的地區,主要應當研究這五大文化。
一、太和歷史文化
這裡有太多的古文化遺址,裡面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很值得研究。
三大著名遺址和省文保單位:1、瓦窯懈遺址:長山、後山一帶,五代時期,文物工藝品赴倫敦皇家博物館展出。2、龍泉山古陵寤群:明太祖朱元璋六子年朱楨封楚王於此,定靈泉(龍泉)山為仙址,建「昭寤」,這裡有9座王寤。3、金盆堖遺址:謝埠,新石器時代,省文保單位。
六處市級文保單位:1、三墩子遺址:太和新建村,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宋代墓葬。2、大城墩遺址:太和子壇村,新石器時代,有屈家嶺文化特徵。3、梅家祠堂:蓮花黃村,新石器時代。4、神墩遺址:塗鎮白雲村,商代。5、烏龜山遺址:塗鎮鬥山村,西周、春秋時代。6、魁星樓:梁島,清乾隆。
重要古民宅:1、胡后角古宅:太和胡進村,1000多平米,清鹹豐年。2、朱孔陽別墅:東邊朱村,一進九重,清代。3、謝埠村古村落。4、鄧定遠將軍故居:青峰山灣。5、庾翼讀書堂:張遠村,東晉武昌太守,瘐亮之弟。6、張藻故居:太和謝埠人,陝西巡警道,曾受皇帝嘉獎。一進兩重連五宅。
兩王遺址:1、鄂王城遺址:原屬鄂州馬跡鄉,現劃到金牛西畈。距今2800年。2、吳王古寨:在謝埠村。山頂有吳王孫權為紀念呂蒙收復荊州有功而建白衣庵。1852年底,洪秀全率太平軍在此設寨,一舉攻克太和、梁子湖一帶清軍。
聞名遐邇的遺址和景點還有:1、磨刀磯:在長嶺,是三國西蜀大將關羽操習水軍處,山上建有關聖廟。2、青峰山:在太和,山上有明始祖朱元璋賜建清峰古剎。3、八角亭:在太和牛石熊灣,是古佛教建築。4、茗川鍾靈:在謝埠河頭的茗川,沿岸有金盆堖新石器遺址、古冶煉遺址、關帝神祠、張王廟、梅車祠等。5、九獅朝陽:在獅子口村,有靈泉寺、古墓群、天賜橋、死火山口等。6、涼亭:在太和謝埠。7、公友亭。8、狀元塔:在沼山。9、文昌閣:在長嶺街。此外,還有扁擔洲、四宮殿、玉紅閣、仙人閣、天王廟、三九廟、尼姑庵等等。
這裡的近現代革命遺址,記載著中國革命的重要歷程,值得挖掘。
早在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在此紮寨,攻打清兵,今存有謝埠村太平軍吳王山寨遺址。
二戰時期,塗鎮等地建立的蘇維埃政權,盛浩如、葛震寰、邱布等領導的農民武裝,影響很大。陳太村遊家灣遺址就是湖北最早第二個黨小組。這裡還是湘鄂贛豫邊區革命的橋頭堡。現存李家莊遺址,就是蘇維埃鄂城縣和紅12軍八一暴動舊址。還有,位於太和上洪村的中共鄂城縣第八區委、八區蘇維埃政府遺址。
抗戰時期,這裡是鄂南抗日根據地,是保衛大武漢的前哨。現存梁湖抗日遊擊大隊部舊址在塗鎮。位於胡進村的馬鞍山戰場遺址,是國民黨185師與日浴血奮戰3天的戰場。
解放戰爭時期,王首道、張體學率359旅南下支隊、新四軍44團在梁子島消滅偽頑部隊,並在島上建立綜合野戰醫院,現存梁子島有張家樓房指揮部和醫院遺址。據說,彭德懷曾在此駐紮6個月,並留詩一首。著名月山大捷遺址在月山村,是1945年張體學率湘江鄂贛邊區黨委,在月山與頑匪作戰,大獲全勝,名噪中南。
二、太和民間文化
太和歷來是是繁華之地,五省通瞿,其民間文化豐富多彩,值得重視。比如:
民間工藝:貝雕、油船、珍珠工藝、麥杆畫等都是獲過全省獎勵的作品,以製作麥杆畫聞名的民間藝人範文傑,獲湖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民俗文化:太和民歌(漁歌、情歌、哭嫁歌、打夯歌、撒帳歌)、花燈(龍燈、獅舞)、採蓮船、排子鑼、家祭、湖祭、民間傳說等是市、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其中排子鑼列入省非遺保項目。
民風文化:捕魚節(開湖節)、紅楓節、藍莓節、摘柚節、採菱(蓮)節等,其中捕魚節和紅楓節走出湖北,作為一種國際文化節慶活動,聞名海內外。
三、太和名人文化
太和人傑地靈,有記載的歷史與現代名人54人僅舉幾例:
來過這裡的皇帝和國君有:楚國君熊紅、鄂君啟、吳大帝孫權、明太祖朱元璋、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據說,乾隆皇帝遊江南時,曾沿樊湖水道御駕於此。
駐紮過這裡的重要官員有:庚翼(庚亮之弟,縣太守)。劉伯溫(在青峰山獲得兵書,輔佐朱元璋奪得天下,史上著名謀略家)。關羽、周瑜(三國名將,在此操練軍隊)。彭德懷元帥、王首道將軍、張體學省長(在此指揮革命戰爭)。
出生於此的著名人物:孟嘉(塗鎮人,古24孝人物孟宗之曾孫,晉代朝官)。孟瑛(塗鎮人,官至宋節度使)。熊桴(塗鎮人,著名抗倭英雄)。張裕釗(一代書法宗師,東溝龍塘村人)。項英(新四軍軍長,梁子湖畔人,現武昌縣舒安鄉響水橋村)。趙怡忠(著名戰鬥英雄,梁子毛塘村人)。盛浩如(長嶺人,我黨早期革命,1930年組織著名「八一邊境暴動」)。
四、太和特產文化:
太和土特產很多,其知名品種佔鄂州著名特產一半以上,這不能不說是個奇特現象,值得研究。如:武昌魚(紅尾魚)、謝埠千張、塗鎮茭頭、太和米粑、太和谷酒、苕粉糕、梁湖螃蟹這些吸引八方食客的舌尖美食,還有梁湖碧玉茶、東溝珍珠、沼山胡柚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特色太和文化。
五、太和旅遊文化
太和湖光山色,古蹟遍布,有許多吸引遊人的景區。近年來,市委市政府把這裡作為重要旅遊基地創建,除精心打造6山1湖5園區外,還有梁子島、獅子口水庫、青峰山(清峰寺)、吳王山、龍山、龍虎山(蓮花山)、關聖祠(謝埠村內,清康熙年建)、武昌山、張裕釗文化園、沼山森林公園、紫壇廟(塗鎮九王山,西晉始建)、沼山禪寺(唐代建)、武昌觀(吳王山)、子壇寺(子壇村)、長興寺(太和花黃村龍山,始於五代)、盛浩如陵園等。行走在太和的大地,每一腳都踏在歷史文化的典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