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山水月一一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

2020-12-09 澎湃新聞

「雲山水月一一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活動成功舉辦

2020-12-03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戳上方藍字 更多精彩等你看!

藝術有著神奇的力量

對地域文化和風格的形成

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一件經典的藝術作品

承載著一種文化、記錄了一段歷史

千年之後讓人迷戀和神往

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魯東大學博物館聯合主辦,煙臺美術博物館、魯東大學民藝研究中心、煙臺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溪山清遠文化公司承辦的「雲山水月一一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於12月2日上午在煙臺美術博物館開幕。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曲波、魯東大學副校長錢國旗分别致辭,開幕式由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局長張祖玲主持。

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曲波致辭

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曲波在致辭中表示,「雲山水月」是煙臺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承擔的山東藝術科學重點研究課題,兩位藝術家以「仙境海岸·鮮美煙臺」為依託,以書畫創作的形式來表現讚美煙臺的古今詩詞歌賦,通過邊研究邊實踐,先後創作了「老芝罘八景」「寧海十景」「海陽十景」等煙臺名勝精品畫作。本次展覽以內涵豐富的崑嵛文化為代表,展出兩位藝術家書畫作品40餘幅,出版了《泛槎錄》《雲山水月——王未、孫振民書畫課題研究選集》《雲山水月——書畫課題研究圖像檔案》等書籍贈送給相關單位。這些成果注重探討尋找文化與鄉村旅遊融合新方向,突出亮點、強化特點,打造具有崑嵛文化特色的鄉村旅遊模式。同時對煙臺名勝進行深入研究和創作,成功為煙臺古今名勝編著了圖像檔案,為不斷傳播煙臺地域文化的影響力,為弘揚地域文化,推介煙臺城市形象作出了積極貢獻。

魯東大學副校長錢國旗致辭

魯東大學副校長錢國旗在致辭中表示,王未、孫振民兩位藝術家作為魯東大學特聘教授,多年來秉持「寫山海之形,造仙境之神,寓煙臺之魂」的宗旨,以講煙臺故事為主題創作了一批有探索意義的作品,為研究地域文化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今年是「雲山水月」課題項目邁進第六個全新的研究階段,將加大文旅融合,「走出去」的同時兼顧本地區的文化推廣與研究,結合藝術中蘊含的傳統文化,通過展示藝術,講述藝術的方式來傳播社會正能量,用煙臺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情操,不斷提升煙臺文化藝術的影響力,為煙臺的城市發展貢獻創新的力量。

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祖玲主持開幕式

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張祖玲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任務目標。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雲山水月——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活動,就是要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以藝術的形式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用藝術的語言來展示煙臺的地域文化和地域風格,強化文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希望煙臺廣大藝術工作者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為動力,切實擔負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為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促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繁榮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王未、孫振民向煙臺圖書館、魯東大學博物館、煙臺美術博物館捐贈圖書

王未、孫振民向煙臺美術博物館捐贈書畫作品

開幕式結束後,舉行了活動研討會。研討會由煙臺美術博物館張碩擔任學術主持。出席研討會的專家、學者結合「雲山水月——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活動展出的書畫作品為鄉村振興與民俗文化融合,主要圍繞王未、孫振民的藝術思想、書畫理念、藝術創作上的觀念和筆墨精神,進行了探討和解讀。

與會嘉賓發言

嘉賓合影

部分作品欣賞

王未 《寧海十景》69×33cm 2020年

王未《崑嵛蒼翠》33×45cm 2020年

王未《崑嵛秋圖》35×45cm 2020年

王未《崑嵛遠眺》47×68cm 2020年

孫振民 《寧海十景》68×34cm 2020年

孫振民摘 高鳳翰《題東牟奇松圖》46x34cm 2020年

孫振民摘 蘇軾《過萊州雪後望三山》45x34cm 2020年

孫振民摘 王懿榮《之罘秦刻石歌》76x45cm 2020年

初冬曼妙

快來煙臺美術博物館

欣賞芝罘灣畔的雪景

和煙臺的大美山水吧~

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原標題:《「雲山水月一一以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旅遊與民俗文化融合發展的新模式探索」活動成功舉辦》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禹城市辛寨鎮:傳承地域文化,促進鄉村振興
    「我們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由社區黨總支牽頭,於2020年12月25日成立社區山東梆子劇團,目的是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元素。用我們山東獨有的傳統梆子文化,促進農村文化振興,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傳承文明鄉風。」禹城市梁河社區黨總支書記丁建廣說。連續三天,梁河社區山東梆子劇團以梆子劇目為主軸,搭配別具特色的其它文藝節目,展現社區一年來的奮進發展,迎接新一年的蓬勃氣象。
  • 中國·象州溫泉文化旅遊活動周啟動,助力象州文化輸出和經濟提升
    據了解,本次象州溫泉文化旅遊活動周從11月20日開始,為期17天,至12月6日結束。期間,象州縣將結合「象奇」IP形象,層層遞進開展「兩節四賽一會一廳一展一活動」,切實做強做大傳統節慶活動品牌,助力脫貧攻堅,推動文化、旅遊、農業、體育等產業相融合,進一步樹立和推廣廣西文旅IP品牌形象,擴大象州文旅品牌影響力,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 宜豐打造贛西鄉村旅遊新名片
    宜豐打造贛西鄉村旅遊新名片 古樸的小巷賣貨郎不停地叫賣,身著傳統服飾的村民爭玩蹴鞠……冬日,記者走進位於宜豐縣石市鎮的「宋風劉家」,看到以再現宋代村落風情為主題的一幅穿越時空的詩意畫卷。
  • 文化賦能促進聚變效應
    而創新的達成,無論在理論方法領域,還是在制度設計、成果轉化、產業融合方面,探究其內在的動因,都離不開文化內核的充分表達和產業發展的本能驅力。  當「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成為高頻概念,「根基在文化,關鍵靠創新,出路在產業」的發展邏輯日漸鮮明,以文化「軟資本」賦能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的「麗水之幹」生動實踐,正描繪著關於經濟、科技、創意等多個維度的精彩轉型。
  • 文旅融合讓小村成「網紅」 白鶴殿口村鄉村民俗文化節今天啟幕
    2018-05-19 14:2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貢小兵 記者 郎擎宇今天(5月19日)是第8個「中國旅遊日」。上午9點,由金華開發區湯溪鎮人民政府主辦,白鶴殿口村承辦的白鶴殿口村第二屆鄉村民俗文化節在該村開幕。
  • 關於我市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的思考和建議
    二、商丘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的短板和不足近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掘弘揚和旅遊產業的建設發展,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湧現了集山水、人文、民俗為一體的國家5A級永城芒碭山漢文化景區,瞄準國家5A級標準打造的商丘古城歷史文化景區修復保護的力度空前,列入商丘「十三五」規劃的黃河故道生態廊道建設成果豐碩,擦亮「殷商之源
  • 農業農村部:結合地方民俗文化 開辦農民豐收節
    各地要從實際出發,結合當地民俗文化、農時農事,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將重心下沉到縣鄉村,避免千篇一律。  《意見》要求,動員各方力量廣泛開展慶豐收活動,共同推動形成新時代農民慶豐收習俗。
  • 貴州省安順市深挖鄉愁文化 聚力打造文旅融合新業態
    中國公益在線(www.gyzxcn.com)訊 近年來,安順市堅持把鄉村文化振興貫穿於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著力布局「全域旅遊+鄉愁文化」新業態,探索旅遊產業發展新路徑,充分發揮旅遊資源和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優勢,緊緊圍繞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深入推進「旅遊+文化」發展戰略,打好鄉愁文化和黔中特色文化兩張牌,通過建檔纂志留住鄉愁文化,為鄉村振興固根基
  • 廣東中山黃圃省級地質公園今日揭碑開園 2020年鄉村休閒旅遊文化...
    9月29日,廣東中山黃圃省級地質公園揭碑開園暨2020年鄉村休閒旅遊文化美食節啟動儀式在海蝕遺址景區舉行。廣東省林業和草原局二級巡視員謝偉忠、中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關瑞麟等省市領導嘉賓約300多人出席活動,商戶農戶、文藝團體以及名優農產品評選、民俗文化藝術巡遊等共同「吹響」黃圃鎮鄉村休閒旅遊文化美食節「集結號」。
  • 文化、山水、美食、鄉村 內江「四大旅」打出「甜城牌」
    體驗「文化之旅」「大千故裡、文化內江」,這是令每一個內江人自豪的美稱。我市緊緊依託豐富的自然地域人文資源,努力推動文旅融合發展,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景區創建為契機,積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帶動全市文化旅遊業發展逐步升溫,資源優勢正在向經濟優勢轉化。
  • 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規劃
    預計在未來2至3年,鄉村休閒旅遊業將發展成為營業收入接近萬億元的大產業。發展鄉村旅遊業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五大目標的路徑選擇,對於繁榮鄉村產業、美化鄉村人居環境、提升村民精神風貌、增強鄉村共建共治共享意識、提升村民收入水平及幸福感都有重要意義。旅遊休閒是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9月17日,農業農村部、文化和旅遊部召開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大會,強調加快鄉村休閒旅遊業恢復發展。
  • 曹妃甸文化旅遊新亮點:蠶沙口、桃萄水鎮獲評河北鄉村旅遊重點村
    悠久多樣的歷史文化遺產文化旅遊資源主要以始建於元代至元初年,距今天已有700餘年歷史的媽祖廟和「古海上絲綢之路」北方海務重要古埠的元代古碼頭為主,形成了特色媽祖文化、古埠文化、商貿文化、漁獵文化和民俗文化等。
  • 文化品牌與文化創意就是文化旅遊產業的生命力
    這幾年各地實踐證明了文化的生產、傳播和消費與旅遊活動的互相聯動與互相融合,才能夠充分發掘文化資源的有效利用和文化創意的提升,特別是能夠提升旅遊品位、豐富旅遊業態和增強產品吸引力,拓展旅遊發展的空間。可以說文旅融合是發展的趨勢。各地通過一些公共文化機構、對外文化交流等平臺的使用,促進了旅遊推廣和為遊客提供更加豐富的服務。各地實踐表明,旅遊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 民勤:發展全域旅遊 建設詩畫民勤
    「十三五」期間,民勤縣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全力推動全域旅遊規劃與空間規劃相銜接、旅遊業發展與城鄉建設相協調、旅遊功能與基礎設施建設相貫通,著力打造「沙海綠洲·綠洲碧海」生態文化旅遊品牌,持續增強旅遊發展新動能,推動旅遊產業走上全域規劃、全景打造、全業培育、全民共享的發展快車道。
  • 陝北歷史文化的民俗多元性(1)
    陝北地處中國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的交匯之地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既是各族相互徵伐的戰場,也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地方。據此而形成的陝北歷史文化在禮儀、飲食習慣、服飾居所、民間藝術、方言、地名等方面都體現了民俗文化多元性的特點。
  • 礦山治理以旅遊掘金 融入川渝經濟新騰飛
    四川省平武縣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順應長江經濟帶涪江源頭生態環境修復的需要,全力推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依託黃金、鉛鋅等礦種儲量居全省首位資源和現已開發礦產優勢,結合旅遊項目促進資源枯竭型礦山經濟轉型和平武全域旅遊發展,走「綠色礦山+旅遊」再生新發展之路,採用「礦洞修復+環境治理+文化注入+產業帶動」模式打造綿陽首個自然生態與科技結合的旅遊項目
  • 文化和旅遊部舉辦「非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
    11月23日,由文化和旅遊部舉辦的線上「非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遊融合發展研修班」在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開班,模里西斯、坦尚尼亞兩國文化和旅遊領域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及從業人員共31人參加。
  • 淮安:發展鄉村旅遊 賦能鄉村振興
    近年來,我市積極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唱響「水懂我心、自然淮安」生態文旅品牌,創新體制機制,打造項目品牌,完善服務體系,推動鄉村旅遊賦能鄉村振興,提升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完善體制機制統籌全域發展我市成立以市委書記、市長任主任的市全域旅遊工作委員會,將鄉村旅遊融入全域旅遊整體推進,並作為促進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進行培育。
  • 鄧凌月:傳承紅色文化 推動鄉村振興
    其中,紅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精神結晶,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優秀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我們應堅定傳承和發展紅色文化,充分發揮紅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引領作用。  挖掘紅色文化內涵,涵育鄉村文明新風尚。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
  • 有些牽強附會的太和地域文化
    似乎有些牽強附會的太和地域文化太和是有著厚重歷史文化的地域,是鄂州乃至鄂東地區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在這裡開展地域文化研究,大有可為。近年來,我市提出創建三國文化之鄉,大力開展鄂楚、吳楚文化研究的文化發展方略,而太和地域文化兼容包畜了所有這些文化,所以說,太和文化研究,抓住了綱要,順應了形勢,走入了正軌。第一、太和地域文化研究意義非凡,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