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海
「織女只有一個丈夫,哪裡冒出來這麼多『牛郎故裡』呢?」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國內多地均宣傳其是七夕文化的發源地,乃至稱當地就是「牛郎故裡」(8月26日《北京青年報》)。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通過牛郎與織女結合又離散,只能於每年七夕在天上相會一次,來反映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關係及其造成的婚姻悲劇。這個愛情故事被傳唱了一千多年,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一些地方自然會爭搶這個文化IP。
然而,一些地方打出牛郎織女的「愛情牌」,杜撰一些關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炮製一些和牛郎織女有關的「文化遺存」,就能讓人們相信,它就是「牛郎故裡」和「七夕文化發源地」嗎?顯然不能。要知道,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只是一個民間傳說,既非真實人物的傳記,也非歷史事件的記錄,而是民間通過加工、虛構、渲染等手法進行的藝術創作。「牛郎故裡」乃至「七夕文化發源地」,屬於空中樓閣一般的存在。
有人可能要說,爭搶「牛郎故裡」的一些地方,確有關於牛郎織女的文化遺存。比如,河北某地和山西某地至今仍廣泛流傳著牛郎織女的故事,某地原生態的故事傳說至少已傳7代以上;湖北某地聲稱傳說中的「天河」位於其境內;山東某地和河南某地還有「牛郎廟」「織女洞」等遺蹟……實際上,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某地流傳更廣、影響更遠,只能說明,那裡更重視傳承這筆精神遺產。更何況,放眼全國,牛郎織女的故事早就家喻戶曉了,所謂的遺蹟基本上是牽強附會,將並無關聯的景觀、遺址強行和傳說故事綁在一起罷了。
說穿了,多地爭搶「牛郎故裡」「七夕文化發源地」,用意在於借用神話傳說這種文化資源促進旅遊,帶動經濟發展。缺少相應的發展資源,僅憑一個民間傳說,就要「考證」發掘出一個真實的「牛郎故裡」來,顯得多少有些荒謬。有網友說,憑此民間傳說打造「牛郎故裡」,與某地出土了「女媧遺骨」一樣讓人難以置信。
近年來,類似的爭搶風波並不少見,爭一爭真實存在的名人故裡,尚可理解,而爭搶「大聖故裡」「哪吒故裡」「西門慶故裡」……則讓人匪夷所思。有網友戲言:「伏羲東奔西走,黃帝四海為家,諸葛到處顯靈,女媧遍地開花,觀音菩薩選美,齊天大聖找不到家……」這種做法該剎車了。急功近利地爭搶虛無縹緲的故裡,搞同質化競爭,極可能多輸。事實上,不少「名人故裡」被開發成爛尾工程早就說明,一個地方沒有先進的發展理念,沒有契合實際的致富措施,即便有多麼響亮的名人或傳說故事,也難以開發成一座金礦。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