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沒有斷層,西方卻跳躍式發展,這裡面受什麼的影響?

2020-12-03 娘娘說歷史

提起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都自豪我們的文化五千年來,沒有間斷過。而且一直發展得很好,很完善。尤其是我國的儒文化,在兩千年來,一直都是指導中國行為思想最重要的藍圖。即便是到了清朝,儒家文化也成為了主流,雖然被少數民族統治,但是少數民族也被儒文化所薰陶,同化。

但是相比起西方歐洲,我們就會發現歐洲的文化斷層十分嚴重,比如歐洲一開始的文化是希臘羅馬文化,但是西方在中世紀時期,有幾百年的時間,都看不到亞里斯多德等希臘哲學名人的著作。

這裡面都有哪些原因呢,首先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很優秀,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我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是儒文化,儒文化跟宗教不相關,又能很好地約束統治階層和老百姓,使得社會長足發展。因此建立國家需要這樣的文化制度,儒文化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這也是先輩選擇儒文化作為國家主流思想的原因。

但是在西方,他們的文化就不一定符合政治統治,而且西方的希臘文化後來都被基督教文化所代替,他們曾將以前的文化拋棄得一乾二淨。西方人的精神文明是隨著時代而發生巨大變化的。我們的文化包容性很強,在我國古代,雖然儒家文化是社會的主流文化,而且社會上又倡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但是儒家文化卻並不排斥其他文化。

從而使得儒文化能夠跟其他文化互相學習,互相融合。比如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就曾向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問道。這就決定了,儒道文化在日後能夠成為一種和其他文化並存互相交流的文化。在我國古代社會,雖然帝王們都喜歡儒文化,但是求仙問道的皇帝也不少。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後,也是和儒道文化相融合,並沒有相互排斥。相比之下,西方文化則缺少包容性,我們總是能看到西方歷史上因為宗教思想不一樣而鬥爭,即便同一個宗教,在西方也會分裂出不同的教派思想不同的國家,他們之間卻總是互相排斥。

中國的傳統文化之所以蓬勃發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徵服了很多民族,覆蓋了很大疆域。在我國古代,也曾是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雖然中原主要是漢文化,儒文化。但是少數民族也深受儒文化的影響,而且從秦朝開始,全中國就「書同文」,使用一樣的文字。即便是日本,韓國,也深深被我們的文化所影響。正是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覆蓋的面積和民族足夠多,幾乎覆蓋了整個東亞,所以才會幾千年都沒被更替。你們怎麼看呢?

相關焦點

  • 西方雕塑文化對中國雕塑近代文化發展的影響真的很大嗎?
    本人就是一名雕塑工作者,對中西雕塑文化發展有一些認識。下面我就舉例說一下西方文化對雕塑藝術,甚至是整個世界的影響。我不去給大家說什麼專業術語,什麼年代什麼雕塑名人,先說一下國內受到的影響吧!就是這一系列的文化交流對國內以後甚至百年內的雕塑行業影響很大,因為很多雕塑行業的教授老師都是那次文化交流的受益者。典型的人物比如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曹春生老師。
  • 海厄特《古典傳統》中譯本面世,闡明古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文學的影響
    海厄特《古典傳統》中譯本面世,闡明古希臘羅馬文化對西方文學的影響 2015年10月02日 14: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孫妙凝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孫妙凝
  • 觀點 許嘉璐:中國文化影響世界的三大板塊
    我們背後有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可是我們拿經濟、軍事實力做後盾來和平談判,而不是要訴諸武力。  至於說我們和英國、法國、德國、印度、非洲國家發展友好關係,和我們周邊的緬甸、寮國等國家一貫堅持以鄰為友、以鄰為善的理念,這都體現了中華文化。這點非常重要,直接關係到國際關係的穩定和不穩定。  第二個板塊是學術研究。學術歸根到底是講「理」的,習近平主席這麼做,背後的理是什麼?李克強總理背後的理是什麼?
  • 中國傳統文化與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
    近、現代自然科學首先是在西方產生的。然而,西方近、現代科學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東方傳統文化的影響。作者認為,東方傳統文化在21世紀科學技術創新中將在觀念上、理論上、方法上、史料上、技術基因上、靈感上等方面發揮重大的啟迪或實用功能,東方文化是一個取之不盡的信息寶庫,亦是近、現代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源泉。
  • 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中國大陸文化斷層是指什麼?
    文化怎麼定義?應該是伴隨著某個人群的活動的各種方面的共同意象。比如:語言,中國人說中國話,但是古人說的話,現在人已經聽不懂了,這就是斷層,這個斷層發生在清朝,而且自從推廣普通話以後連方言也要消失了。再比如:文字,現在使用簡化字的人許多已經看不懂繁體字的書了,這也是斷層。
  • 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文化是國人精神宗教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似乎是兩個截然不同而且相互對立的實體。前者是中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舊文化傳統,後者則是近百餘年才出現的一套新的生活方式,而且源出於西方。所以這兩者的衝突實質上也被理解為西方現代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與挑戰。
  • 中國傳統人文主義與西方人文主義的區別是什麼?
    不像有些思想史書籍,四平八穩地在由時間和思想家組建的框架內平鋪直敘,錢新祖的講義更像是對中國傳統思想及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佛學、周敦頤——的評論,這也符合他的說法:理解都是詮釋。他用自己的詮釋,和中國古代思想發生碰撞、融合,且可頻出新意。這所要求的,便是「對自己的思想有主張」,而不人云亦云。他坦誠說自己不講韓非,因為個人沒有心得。
  • 當代中國與傳統文化:多元共生是顯著特點
    很多留學國外的人,包括和中國有工作或者文化關聯的外國人,更不要說那些大大小小的企業經管和做生意的人,他們都感覺到、意識到,中國是當今世界可以一顯身手的地方,用一句廣告語,叫做「一切皆有可能」。   我的意思是說,當代中國是一個正在變化的中國,一個日新月異的中國。   問題是,這個日新月異的中國,往什麼方向發展?
  • 文化復興夢:靈機文化助推網際網路+傳統文化創新轉型
    如今在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傳承似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難題。當今,如何有機融合「網際網路+傳統文化」打造文化傳承新道路,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不可逃避的責任。中華文化傳承是國人生生不息的「中國夢」近代以來,西方的思想文化逐漸滲透到中國的各個方面,特別是隨著中國與世界的接軌,整個中國社會也越來越現代化,中國傳承幾千年的文化也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七零八落。特別在當代整個的教育體系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所佔份額極少,更多的時間是被諸如英語之類的學科佔據,中國的傳統文化面臨斷層的危險。
  • 中國傳統法文化助力法治認同
    而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中國傳統法律資源是不容忽視和可資利用的重要寶庫。通過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尤其是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使其與當下法治互相融通,有助於全社會形成法治認同和法治信仰,真正建立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法治發展道路,並為人類法治建設提供具有中國氣派的方案和實踐。
  • 科學家是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楊振寧曾這樣談《易經》
    中國的大門也被歐洲列強輕易撬開,割地、賠款,恥辱與壓力令許多仁人志士求索中華民族的新出路,在文化領域便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摒棄傳統文化而尊崇西方的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旨,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更是讓傳統文化再無生存之地。
  • 疫情導致「斷層」現象,「斷層」是什麼?
    我在公園扎了張吊床,躺在上面發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條抖音短視頻,在60秒的時間裡,我說,疫情發生後,經濟、市場、企業出現了斷層,不管你是誰,都要關注這一點,要小心這一點,這裡面充滿了機會,也充滿了風險。今天,我們接著「斷層」這個話題。 斷層,地質專有名詞,地殼受力發生斷裂,兩邊破裂面的巖塊發生相對位移,從而形成斷層。
  • 「無神論」的中國文化(文明)的實質是什麼?與西方的差異在哪?
    『無神論』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實質是什麼?它與西方的一神論文化傳統的同異?在正題開始之前要先提一下2016年法國高考哲學作文中一道論文題:『道德倫理觀是經驗的嗎?』換句話說,道德是單單由家庭社會教育養成的習慣?還是人先天性的本來就有道德心?
  • 論西方四大傳統節日的文化本質:感恩節消費扶貧?
    背景簡述情人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四大西方傳統節日在東方世界越來越流行。儘管有些人漠不關心,有些人嗤之以鼻,有些人舉起謹防「精神入侵」的警示牌,希望喚醒國內群眾抵禦外來節日文化,築建國內傳統節日文化的護城河和堡壘,無奈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越來越富有個性,容易叛逆,愛湊熱鬧,加上媒體的炒作和添油加醋,越多人議論哪個西方節日,年輕人過得越有聲色有滋味。
  • 宗教上的多樣性和寬容性,對中國社會思想文化有什麼影響?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體,中國傳統文化也是在多樣性文化不斷碰撞和交融中發展的,形成多源匯聚的過程和多元一體的結構。.中國社會對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來宗教,都相當寬容;各種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夠在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發展,相互和平共處,人們可以兼信兩教或三教,這種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像的。許多外國宗教以和平方式,通過正常的文化交流途徑傳入中國,其中以印度佛教的傳入與中國化最為成功。佛教之進入中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人主動請進來的,取經、譯經活動綿延了數百年。
  • 陳來: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
    怎麼把握中國傳統文化裡邊主流的治國理政理念?   首先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這四個字是見於《管子》,中國講的以人為本有鮮明的特色,這個特色就是從西周以來,中國文化就向著一個新的方向發展。全世界古代文明的文化都是以神為本,中國早期歷史在商以前也是以神為本,但從西周開始,從周公封於魯開始,他的思想就從以神為本的文化開始轉向以人為本的文化。
  • 傅高義去世後西方會出現「知華派」斷層嗎?
    包道格認為,產生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新一代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沒有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不知道大國一旦進入對抗狀態將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災難。而且新一代的美國「中國通」,大多數不會說漢語,也沒有在中國長期生活的經歷,他們既不了解中國的歷史,也不太了解中國的現狀,更多的是從中美「零和博弈」的角度,從維護美國全球霸權的角度來理解中美關係。「麥卡錫主義」還要清算德國「知華派」?
  • 中國教育與西方教育的深層差異究竟在哪裡?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與西方國家形成了相互獨立,又各具鮮明特點的傳統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很多人都知道,中西方的教育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的現代教育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又與中西方的教育差異有一定的關係。
  • 為何說經濟發展受地理位置的影響?
    在5000千年前,中原漢文明的發展就是因為地理,因為那時海洋經濟不發達,中國對外交流主要通過西域陸路,這就是當時的文化,經濟的交流通道,文明由巴比倫,向歐亞大陸其他區域擴散,先是到達印度,然後才是中國,因為印度離巴比倫近,所以古印度文明起源早於中國。
  • 讓數學融入我國文化傳統
    編者按 科學與人文是整個人類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之間有著深刻的關聯。但在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科學與人文兩種文化發生了分離和對立,由此給經濟與社會的進步以及人本身的全面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同時也影響到科學與人文本身的繁榮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