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去世後西方會出現「知華派」斷層嗎?

2021-01-12 新浪財經

來源:環球時報

原標題:【深度】傅高義去世後,西方會出現「知華派」斷層嗎?

【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肖巖 青木 姚蒙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令人難忘的2020年,很多重量級的世界名人逝去。國際政治領域既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也被日本人贊為「日本通」的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尤其引發唏噓。傅高義去世後,國內學術界很多人都在議論華盛頓的「中國老朋友」會越來越少嗎?新加坡《聯合早報》也刊文說,「『知華派』式微令人擔憂」。但從《環球時報》記者的觀察中不難發現,美國有識之士更對「知華派」式微感到擔憂,在「對抗與敵視」的大背景下,老一代「知華派」的離去會凸顯美國中國問題研究領域存在的斷層。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日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說,以傅高義為代表的一批年紀較長的美國「知華派」,他們對中國的研究,是從「有些好感」或至少是「好奇心」開始的,繼而更深入了解到中國的歷史變遷和社會變化,而與之對比鮮明的是,今天美國許多「少壯派」中國事務學者,研究中國的目的就是「幫助美國對抗中國」,而他們也將這一觀點和情緒傳導給了更多美國民眾。

美國同樣擔心「知華派」式微

傅高義逝世,再次引發有關美國「知華派」是否式微的討論。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是中國學術界首先提出的。早在幾年前,美國國內就有這種擔憂,特別是當不少老一代「知華派」由於年齡、健康和政治立場等原因「淡出江湖」的時候。比如已經77歲的前白宮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李侃如,由於身體原因已較少參加活動。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包道格舉家遷往加州,處於半退休狀態。而過去4年,更多的中國問題專家由於反對川普的對華政策而失去政策影響力。

在多年的採訪工作中,《環球時報》駐美記者與很多老一代「中國通」有所接觸,其中很多人與中國「情緣」頗深,無論中美關係如何,都能從歷史的角度客觀看待問題。比如1935年出生於中國南京的前美國駐華大使芮效儉,其父芮陶庵長期任教於金陵大學。1956年大學畢業後,會一口流利漢語的芮效儉進入美國國務院工作。作為「中國通」之一,芮效儉1978年被派往北京,任美國駐華聯絡處副主任,參與了中美建交談判全過程。童年在南京見證過日本侵華,職業生涯貫穿整個冷戰的芮效儉大使,無論在任何場合都強調美中相互了解與合作的重要性。記得有一次研討會結束後,芮大使突然對「美國之音」中文部記者說,你們作為美國政府所屬的中文媒體,卻跟著臺灣當局,稱川普總統為「川普」,與中國大陸的新聞界不一樣,「美國之音必須立即改過來」。

面對川普上臺以來的反華浪潮,不少「知華派」學者挺身而出。2019年7月,傅高義等百名「中國通」在《華盛頓郵報》上刊登致川普總統以及國會成員的公開信《中國不是敵人》。很快,有年輕的美國中國問題學者私下對記者說,籤署公開信的「中國通」在美國越來越成為「異類」。有年輕學者表示,即便認同公開信的部分內容,但也不願意出面籤署,原因之一就是「麥卡錫主義」在當今的美國已若隱若現,他們不想因此惹上麻煩——不僅川普政府的要員整天攻擊中國,與中國有交往的學術機構和學者也會遭到聯邦調查局的調查,更不用說一些美國媒體別有用心的「揭露式報導」。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美國專家告訴記者,他決定未來幾年不再來中國訪問,以免被貼上親華標籤。

美國學界一些專家認為,老一代「知華派」式微後,美國的中國問題研究領域正出現斷層。新一代中國問題專家雖然數量並不少,但無論學術水平還是對華態度都與老一代截然不同。擔任過老布希總統特別助理兼國安會亞洲事務高級主任的包道格兩三年前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隨著老一代「中國通」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由少壯派主導的美國對華政策正迅速走向強硬,這將導致美國對外政策的決策質量下降。包道格認為,產生這一轉變的主要原因是新一代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沒有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和冷戰,不知道大國一旦進入對抗狀態將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災難。而且新一代的美國「中國通」,大多數不會說漢語,也沒有在中國長期生活的經歷,他們既不了解中國的歷史,也不太了解中國的現狀,更多的是從中美「零和博弈」的角度,從維護美國全球霸權的角度來理解中美關係。

「麥卡錫主義」還要清算德國「知華派」?

不管是德國的中國問題學者,還是在德華人學者圈,許多人也向《環球時報》記者感嘆,最近10年以來,德國似乎沒有出現大師級的「知華派」學者,也沒有出現轟動一時的中國研究著作。漢堡中國問題學者德萊赫爾·維特洛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二戰後到德國統一這幾十年間,受冷戰因素的影響,德國對中國研究有所「荒廢」。德國統一後,又趕上中國的影響力在全球迅速提升,研究中國的德國學者開始成倍增長,研究領域也不斷擴展。特裡爾大學、圖賓根大學、漢堡大學等,紛紛設立漢學系及中國相關專業,開展中國教學研究工作。德國還出現一些專門的研究機構,如德國全球與地區研究所等,也對中國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由此,德國也出現一些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如杜伊斯堡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和東亞研究所所長、前德中友協主席託馬斯·海貝勒教授,他撰寫的《作為戰略群體的企業家:中國私營企業家的社會與政治功能研究》,從「戰略群體」理論出發研究了中國私營企業家群體的發展,成為這一研究領域的國際前沿性著作。此外,還有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埃伯哈德·桑德施耐德等。

但在維特洛夫看來,在德國,要成為一個大師級的中國問題專家並不容易。他們不僅要對中國有清晰立體的了解,還必須用非常中立的態度去研究和分析中國,不能帶有意識形態偏見,且必須獲得中國、德國及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維特洛夫認為,包括德國在內,西方國家大師級的中國問題專家有所減少,這背後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前人對過去的中國研究較多,也較為深入,新一代學者很難再有劃時代的見解。另一方面,現在的中國問題學者大多數是研究當代中國。而中國的發展太快,太複雜,很難趕上「中國速度」。此外,川普上臺後,美國政府及一些機構對中國發起意識形態之爭,這股風氣已刮到一些歐洲國家,「知華派」往往更容易被捲入爭議,甚至成為「麥卡錫主義」清算的對象。最近,德國著名記者沃爾夫岡·希恩寫了一本名為《深圳:明天的世界經濟》的書,將中國南方的大都市深圳稱為「高科技大城市」,認為它是世界經濟的新中心,在電動汽車、基因工程或人工智慧上主導未來趨勢。新書還呼籲德國從矽谷轉向深圳。這本在許多讀者看來很客觀的書,卻被《南德意志報》等媒體無理指責,甚至希恩作為創始成員的「知華派」組織「中國橋」,也被拿出來狠批。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研究中國問題的德國學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現在西方的「鷹派」不願意看到中國經濟在疫情中增長,並把「知華派」作為「洩憤」對象,這已嚴重影響中國問題學者的正常工作。該學者還表示,現在還有一種趨勢讓他感到遺憾,即許多年輕專家,更多傾向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待中國崛起,以及過度關注北京對外投射的影響力和對美國全球領導力的威脅。

研究中國的學者其實在增加

法國著名的漢學家、歷史學家謝和耐2018年3月3日去世時,很多人也提到從19世紀到本世紀初,法國漢學研究人才輩出的盛況,如知名的還有高第、沙畹、伯希和、葛蘭言、汪德邁等。還有的說,儘管在冷戰時期,法國的中國問題研究也曾受到影響,如法國政界、學術界著名人物佩雷菲特因為寫《當中國覺醒時,世界將會為之顫抖》引起過學術界的批評,認為是「意識形態的不正確」。但佩雷菲特等學者從不人云亦云,不像許多西方輿論界的評論家那樣用西方的標準來衡量中國。

值得注意的是,歐美大師級的「知華派」看上去少了,但實際上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卻在增加。以法國為例,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法國漢語教學也迅速發展,一些學者對中國問題的研究日益細化,如有人專門研究在法國的溫州人。近些年,法國一些地緣政治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學家還跨界對中國進行各層次、各角度的研究,有關中國問題的文章、書籍也大量出現。與此同時,研究中國的專業機構也不斷出現,除高等社會科學院、國家科研中心、巴黎大學等傳統漢學與中國研究中心外,一系列其他研究機構、法國外交部等機構也都設立了中國研究小組或中心,大大拓展了中國研究的廣度與深度。

德國學者維特洛夫認為,歐美研究中國的話題目前確實越分越細,這就要求年輕一代歐美學者想要「成名」就要有更多投入,需要更多時間沉澱,也需要與中國各界有更多的交流。

而眼下最為迫切的是中美正常交往要儘快恢復。一些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中外學者認為,除擔心被「妖魔化」外,川普任內,中美人文交流急劇降溫更使美國年輕一代中國問題專家失去了與中國學術界交流的重要渠道。僅過去兩三年來,就有數百位中國專家的訪美籤證被取消,中美富布賴特研究學者項目等被叫停,川普政府還決定未來美國政府官員學習中文的主要目的地將是中國臺灣而不是大陸。有美國專家私下表示,拜登上臺為改變美國「知華派」越來越少的困境提供了一絲希望。中美兩國應當努力恢復原有的人文交流項目,特別是鼓勵美國年輕中國問題學者前往中國學習、調研,「中國這麼大,發展這麼快,需要美國學者研究的領域太多了」。

相關焦點

  • 傅高義逝世,他是怎樣的「中國先生」?
    報導提到,傅高義在醫院接受手術,因治療後情況不理想而突然逝世。 傅高義逝世後,其親友及此前就職機構紛紛發文悼念。 傅高義的兒子史蒂夫20日深夜在推特上發文悼念父親。他在推文中寫道:「我父親今天去世了,(因為)手術後出現併發症。一周前他還是很健康。他非常享受生活,尤其是在晚年。我們享受(和)他(一起度過的時光)。」
  • 告別的年代:傅高義去世,「費正清一代」的終結|中間地帶
    他的去世就像一個象徵與隱喻:老關係不會有了,一切都將是新問題。這一期節目,我們追溯了哈佛東亞研究中心(現名為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的成立、進化與演變,這個中心的創始人費正清與後來的繼任者傅高義、孔飛力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學術道路。費氏一門從邊緣研究一度成為美國東亞國際關係的頂級智囊。
  • 傅高義:一個最終活成了「外交使節」的東亞研究權威
    Vogel)去世,享年90歲。消息傳出,不少和他近期有聯繫的學人紛紛表示震驚。12月1日,傅高義還在北京香山論壇的視頻研討會上談中美關係走勢。傅高義之子、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教授史蒂芬·沃格爾(Steven Vogel)在Twitter上證實,傅高義在一周前仍完全健康,他是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感染併發症而突然離世。
  • 越南新「四巨頭」都是知華派 什麼來頭?
    昨天(27日),越南共產黨「十二大」推舉出新一屆「四架馬車」人選,被西方媒體寵愛的原總理、「親美派」阮晉勇退出權力頂層,「保守派」總書記阮富仲則在72歲的年紀上意外留任。除總書記外,其他三駕「馬車」國家主席、政府總理、國會主席均將易人,越南宗派林立的政壇出現了怎樣的變化?
  • 俗語:「做屋不落斷層,落斷層無後人」,啥意思,有科學依據嗎?
    俗語:「做屋不落斷層,落斷層無後人」,啥意思,有科學依據嗎?現代社會發展的非常快,對於一些未知的事情人們開始會利用科學來回答,畢竟現在這個社會以科學技術為主。但是這時代的發展裡,有很多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文化已經快要被遺忘了,就像俗語。
  • 人去世的150年後,會出現一個和他相似的人科學家給出解釋
    而最近有一個觀點開始慢慢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就是:人去世後的150年會出現一個跟他相似的人。人死後並不是真的去世了,每一個人,還有動植物裡的原子,是不會消散的,它們會繼續以另一種方式生活。是他們在看穿之後用自己的言行舉止來告訴後世人:其實科學和神學本身就是一體的嗎?拿人類來舉例,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即使人死去後,他們只不過是以曾今的形態消失,但這並不代表真正的消失。
  • 中國傳統文化沒有斷層,西方卻跳躍式發展,這裡面受什麼的影響?
    但是相比起西方歐洲,我們就會發現歐洲的文化斷層十分嚴重,比如歐洲一開始的文化是希臘羅馬文化,但是西方在中世紀時期,有幾百年的時間,都看不到亞里斯多德等希臘哲學名人的著作。這裡面都有哪些原因呢,首先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很優秀,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 人如果去世後之,會給人託夢是真的嗎?今天可算知道了
    人如果去世後之,會給人託夢是真的嗎?今天可算知道了相信大家很多人都聽到過託夢之說,所謂託夢分為兩種,第一種就是神仙託給自己的夢,另外一種就是自己已故的親人託夢。大多數人所說的託夢就是那些已故的親人給自己的託夢。
  • 偉大的人和偉大的制度——傅高義《鄧小平時代》譯後感言
    此書出版後不久,各位所在的北京大學的出版社,據說是有杜維明教授的大力推薦,也很想出這本書的中譯本。有一位編輯,也是我的山東老鄉嶽秀坤先生,知道我在翻譯這本書,曾奉他的領導之命與我聯繫。其實,不止是北大出版社,據我所知,這半年多來國內有20多家出版社都表示有意出版此書,因為傅教授這本書應當算是世界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和記述鄧小平政治生涯的著作。
  • 基礎科學斷層,山寨科技末路
    不過摸了幾十年,美帝會被摸禿嚕頭嗎?萬一禿了,往後的路可咋整?這是一個大話題,咱從頭說起。科技斷層捋一捋盤根錯節的現代科技,個人認為,有這麼幾個斷層。以尚待驗證的大一統弦理論為起點,由弦形成基本粒子和基本作用力,粒子通過作用力構成原子,再由原子構成物質,物質形成材料,撐起了諸如材料、化工、機械、電氣等製造業。
  • 疫情導致「斷層」現象,「斷層」是什麼?
    我在公園扎了張吊床,躺在上面發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條抖音短視頻,在60秒的時間裡,我說,疫情發生後,經濟、市場、企業出現了斷層,不管你是誰,都要關注這一點,要小心這一點,這裡面充滿了機會,也充滿了風險。今天,我們接著「斷層」這個話題。 斷層,地質專有名詞,地殼受力發生斷裂,兩邊破裂面的巖塊發生相對位移,從而形成斷層。
  • 人去世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嗎?科學家研究之後,結果令人難以置信
    人去世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嗎?科學家研究之後,結果令人難以置信!生老病死是恆古不變的自然規律,每個人都會經歷死亡,話雖如此,但死亡真正來臨時便會令人感到非常的恐懼,因為即將面對的是未知。古代歷代君王無一不在研究可以永生的辦法,雖耗費了不少的人力物力,但終究無一成功,近代學家指出人去世後會進入另外一個世界,他們指出人的死去只是肉體的死亡。而靈魂與意識不會隨之消亡,反而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還有一位美國科研人員通過對量子物理學的研究,指出人類的死亡真正意義上來說並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通過死亡、意識和靈魂才能得以進入另一個世界。
  • 人在去世前,為什麼會出現迴光返照?聽聽醫生給出的解釋!
    老人們經常會說,這是「迴光返照」,說人們在去世之前,精神會突然變好,並且面色也會變得很紅潤,甚至有些患者在臥床多年以後。但這種情況確實有科學依據嗎?人在臨死前,為什麼會出現迴光返照?專家給出了科學解釋!■人在去世前,為什麼會出現迴光返照?聽聽醫生給出的解釋!
  • 西方學者:歐洲人不懂,中國並非單純的國家,是「偽裝」後的文明
    從三皇五帝到春秋戰國,從秦皇漢武到唐宗宋祖,中華歷史在世界歷史之林中,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樣一段神秘的東方歷史,在很多西方人眼中,既神奇又充滿吸引力。 英國著名學者,BBC節目的主持人和撰寫人馬丁·雅克就曾經對中國文化發出了一句感慨:「中國不是一個單純的國家,而是一個「偽裝」後的文明。」很多人對這句話一頭霧水,這位英國教授說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 人去世後就永遠消失了嗎?研究:人死後仍會有意識,知道自己死亡
    所以這不能出現重生的情況,同時很多人會「陰差陽錯」的想到靈魂的問題,在科學之中也沒有證實靈魂的說法,但是有個東西是證實了的,那就是人的「意識 」,並且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人的「意識 」在死亡前後都是存在的,所以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事情 ,沒想到人的「意識 」具有這麼強大,那到底是科學研究發現了人類的意識出現了什麼情況。
  • 人去世最終要去哪?駕鶴西去還是去往西方極樂世界?
    人去世最終要去哪?駕鶴西去還是去往西方極樂世界?文/一淺青絲煙的世界「你是誰?」「你從哪裡而來?」「你要到哪裡去?」其實我們在面對這種哲學問題的時候,很難會有一個標準的答案,每個人的想法都是不同的,不過在哲學當中的回答就是:「我從來的地方而來,到該去的地方去」是不是很多人覺得這句話非常沒有頭緒,但是看似無釐頭的話其實內裡也有自己的大道理的,我們都是從母親的肚子中出來的,那我們到底以後會到哪裡去呢?有人說人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時候不過也就是一抹黃土罷了,我也好奇過我們以後到底會去哪裡了呢?
  • 人去世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嗎?科學家研究之後,結果讓人不敢相信
    人去世後會進入另一個世界嗎?科學家研究之後,結果讓人不敢相信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態,但是人在死後又該去往哪裡呢?一些人認為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外還有一個平行世界,人死後就會去往那裡,但是人去世後真的會進入到另外一個世界嗎?科學家研究之後,結果讓人不敢相信!
  • 網傳基因重疊99%後,人類在150年後會出現輪迴,是真的嗎?
    「天道有輪迴」你相信這種說法嗎?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流傳著輪迴這種說法。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主要是人們認為死亡後,身體雖然會腐爛掉,但是人的靈魂已經得到升華,也就說靈魂得到保存。然後進行三界輪迴,循環反覆,幾百年後再重新來過,這也是佛經中的一種佛禮。那為什麼會有科學家去研究這個人類輪迴呢?
  • 網傳基因重疊99%後,人類在150年後會出現輪迴,是真的嗎?
    「天道有輪迴」你相信這種說法嗎?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都流傳著輪迴這種說法。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主要是人們認為死亡後,身體雖然會腐爛掉,但是人的靈魂已經得到升華,也就說靈魂得到保存。然後進行三界輪迴,循環反覆,幾百年後再重新來過,這也是佛經中的一種佛禮。
  • 可以參考「淨利潤斷層」策略
    淨利潤斷層是指公司發布超預期的業績公告後股價跳空上漲。這一選股策略是基本面和技術面的有機結合。本文將從財報公告視角研究淨利潤斷層對投資策略的指導意義。   ●淨利潤斷層選股策略有效嗎?淨利潤斷層選股策略能明顯跑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