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義:一個最終活成了「外交使節」的東亞研究權威

2020-12-22 智慧煙臺

近三年,傅高義早年關於日本現代社會的社會學研究又被系統整理出版,他在中文世界的學者面貌清晰了幾分。另外,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和我們分享了他與傅高義的交往。

12月21日,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發布訃告,著名日本和中國問題研究專家、《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Ezra F. Vogel)去世,享年90歲。

消息傳出,不少和他近期有聯繫的學人紛紛表示震驚。12月1日,傅高義還在北京香山論壇的視頻研討會上談中美關係走勢。傅高義之子、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教授史蒂芬·沃格爾(Steven Vogel)在Twitter上證實,傅高義在一周前仍完全健康,他是在接受外科手術後感染併發症而突然離世。

美國《紐約客》雜誌專欄作家歐逸文(Evan Osnos)、中國中央電視臺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主持人田薇、哈佛大學魏德海國際事務中心執行主任藤平新樹等媒體人、學者發文悼念,稱傅高義是亞洲研究學術界的巨人,他不僅深入參與過中國、日本、美國的國際事務,也留下了許多影響力巨大的著述。

美國駐東京大使館表示,他的專著《日本第一》是三十年來美國人認識日本經濟的必備參考。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則在官方帳號中稱,傅高義是中國問題的傑出學者,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一生致力於促進中美人民的互相理解。

「結緣東亞」

1930年7月,傅高義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猶太家庭。從衛斯理大學畢業後,他前往哈佛大學就讀社會學博士。雖然日後成為東亞研究權威,但傅高義博士期間的課題是美國社會的家庭問題。當時的他,對東亞社會並沒有什麼興趣,也未曾踏足海外。當時的論文導師、人類學家弗洛倫斯·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告訴傅高義,要想深入認識美國社會,必須有更廣闊的比較視野,他應該去一個和美國文化差別很大的國家看看。

於是,1958年,傅高義取得博士學位後,攜家人前往日本東京做博士後研究,探索日本社會的家庭和精神健康問題。經過兩年多的實地調查,傅高義捕捉到日本工薪階層在職場、家庭、學校和社區等各方面的興起,在1963年出版首部專著《日本新中產階級》(Japan's New Middle Class: The Salary Man and his Family in a Tokyo Suburb),一舉奠定了此後日本文化人類學研究的主流方向。

《日本新中產階級》出版後三十年間,傅高義和妻子一直堅持對研究對象的跟蹤隨訪,使這部奠基性作品得到了充分的修訂和更新。而他對日本社會的進一步刻畫,漸由學術轉向通俗。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O.1),是傅高義在西方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作品之一。它記錄了日本完成戰後復興、經濟邁向巔峰的圖景,既迎合了美國人對日本崛起的複雜情緒,也滿足了當時日本民眾的自豪感。

傅高義憑此書獲得了更廣泛的政界認知度,這個響亮的口號也從此和他如影隨形。尤其是當日本泡沫經濟破滅後,傅高義需要在不同場合反覆辯解,「日本第一」並不是指經濟總量,只是他對日本發展模式優勢的某種體認,例如日本有更完善的教育、醫療和治安體系,社會也較美國更加平等。

回顧傅高義的學術生涯,《日本第一》可以說是重要的轉折點,他開始從單純的社會學領域轉向東亞地區的國別研究,把視野擴展到包括韓國、新加坡、香港、臺灣等地的亞洲「四小龍」,並越來越多地接觸各國政要和經濟領袖,在政策舞臺上為更多人熟知。

「投身外交」

傅高義曾在公開場合多次表示,自己的研究領域本不是國際關係,只是隨著年歲漸長,有了越來越多「不同國家的朋友」,希望為各國人民的溝通做一點貢獻。

不過,自《日本新中產階級》起,傅高義從來不是一名書齋型學者。他是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現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前身)的第二任主任,和前任費正清一樣,熱衷搭建國際交流活動。完成日本的博士後研究後,他到美國耶魯大學任教,一年後又重返哈佛。出於對中美關係前景的預測,傅高義接受了導師的建議,開始學習中國語言和歷史,前往香港做博士後研究。

當時的中國大陸正處於封閉狀態,香港便是離內地最近的信息流通站。1963年成立的香港「大學服務中心」,也就是1988年後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擁有當時大陸以外中國國情研究資料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冷戰時期西方中國研究人員的「麥加」。傅高義和馬若德、孔傑榮等人,正是中心草創時期最早的幾位學者。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趙樹凱回憶,在同輩西方政治學者中,傅高義的中文水平幾乎無疑是最高的。

傅高義的第一部中國研究專著《共產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是60年代末依託官方報刊解讀中國政局的早期嘗試。但傅高義後來的經歷表明,廣泛交遊更像是他的治學風格。《鄧小平時代》的訪談對象多達三百人,是一般西方學者難以觸及的口述資源,傅高義承認,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在公關活動的「搭橋」上。作為哈佛東亞研究中心主任,他是第一批重新進入內地的西方社會學者。傅高義所做的新的一手調研,始終著眼國家轉型的宏大問題,傾向於自上而下看問題。在撰寫改革開放前線的廣東時,他走訪了全省超過七成的縣,拜訪了三十多位縣級以上官員,斷定廣東將從「全能型國家」轉向「過渡中的社會」。

1995-1999年,傅高義第二次擔任(更名後的)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時任民主黨智囊的他發展出更多的政治觸角。1997年,他一手促成時任中國領導人江澤民訪問哈佛大學,這在當時需要克服不少校園內的阻力,傅高義甚至聲稱要以個人名義推動此事。2000年退休那年,他一面出版了回應「日本第一」質疑的《日本還是第一嗎?》,一面開始長達十年的《鄧小平時代》寫作。日本和中國,是他思考東亞社會現代化問題的兩大抓手。

告別社會學研究、教學後,他公共舞臺的發言全面轉向國際關係的「交流論」,2002年撰寫較晚近的歷史《中美日關係的黃金時代:1972-1989》。去年出版的生前最後一部作品則回顧了一千五百年的中日關係史。傅高義說,寫這本「暢銷書」的願望很簡單,就是希望中日讀者能夠互相了解。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近年中國社會出現的某些近似特徵,傅高義早年關於日本現代社會的社會學研究在近三年又被系統整理出版。《日本新中產階級》這樣在國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作品,此前在內地從未有中文譯作,《日本第一》的上一個版本還要追溯到1980年。當「中國人民的老朋友」的身份褪去,傅高義外交身份下作為學者的貢獻,恐怕才會有更多審視空間。

燕京書評邀請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美國研究中心主任吳心伯,回憶了他與傅高義之間的交流。 以下為吳心伯教授口述整理:

我和傅高義教授相識於1996年5月。當時,美國國內正圍繞中國的崛起展開大辯論,傅教授主持了一個由美國最權威的中國問題專家參與的研究項目,從政治、經濟、安全等角度分析美國應如何與一個正在崛起的中國打交道。

他們完成論文初稿後,在傅教授的帶領下來中國與中方學者交換看法,在上海的研討會安排在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我有幸應邀參加這次研討會,並與傅教授相識。此後的20餘年裡,我們一直都保持著聯繫。

與傅高義教授交往20餘年,我對他有幾點突出印象。

其一,有著濃厚的中國情結。他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中國,80年代曾到廣東從事半年多的考察,研究廣東的改革開放。2000年退休後,花了十年時間寫成《鄧小平時代》一書。雖然中國和日本都是他的研究對象,但他對前者的興趣和投入遠遠超過後者。

其二,研究中國,不是從美國的經驗模式出發,而是從中國自身的環境和條件出發。傅教授經常說,治理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國家不容易,因此他特別注重研究中國如何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需要設計中國的制度,制定發展戰略。這使得他能夠以一種相對客觀的態度看待中國的治理與發展。

其三,以平等的態度與中國學者交往。傅教授向來注意傾聽中國學者的見解,虛心地交換意見,不像有些美國人那樣自以為是,居高臨下。

「濃厚的「人情味」」

一直以來,傅教授都強調做「人情味」的學者。這一點,我個人有深刻體會。

2018年4月,我應傅教授的邀請,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做一個題為「管理上升和擴大的中美競爭」的學術報告。我記得我的演講是在第二天,但前一天晚上,傅教授特地邀請了我,還有哈佛大學裡八九個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們去他家開小型party。傅教授很了解中國,他知道中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喜歡吃中餐;於是,他就特地為我訂了波士頓當地一家很不錯的中餐廳的外賣。

那天晚上,我們一群人邊吃邊聊,談了很多中美和其他國際問題,氣氛非常好。這個party是傅教授的主意,因為第二天的報告會是一個公開的正式活動,所以他希望在此之前可以有一個小範圍的聚會,用一個比較輕鬆的社交形式讓大家互相了解,所以說,傅教授很為我們著想。

2015年,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成立60周年慶,歷任主任合影,右起第二位是傅高義。

傅教授在哈佛的這些年,接待了很多來自中國的訪問學者,和哈佛的留學生也有很多交流,好幾代的中國學者都和他有密切的交往。其實,不僅是學者與學生,他還認識很多中國的外交官、政府官員,中國人脈非常廣。

對於我們這樣做美國研究的學者,傅教授的「人情味」對我們也有很大幫助。2006年,我在申請美國和平研究所的研究員,當時需要三封推薦信,傅教授就給我寫了一封。研究美國,我們不能只是從理論上去看,而是要切實地去美國和各界人士接觸、交朋友。只有在和他們的交談中,我們才能拿到一手的信息,這一點在學術研究上非常重要。

「深入研究、平等交流」

傅教授的背景是社會學家,他的早期中國研究,比如那本討論中國廣東改革的《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就對美國人了解中國早期的改革開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那是他花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在廣東做調研後才寫出來的,所以非常真實。後來他寫的《鄧小平時代》這本書,重點就放在了鄧小平與中國的改革開放。這樣一來,他讓美國的讀者對中國的改革開放的進程有了比較深入且全面的了解,具有非常強的影響力。

2012年1月18日,傅高義在香港中文大學做主題演講

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傅教授對中國的研究絕不是那種純學術、學究式的,他總是通過調研、交流來反映中國正在發生的變化。他仔細觀察了中國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再把這個歷程從他的角度展現了出來。

傅教授的這種「人情味」的研究方法和風格,和現在美國中生代、年輕一代的學者非常不一樣。從這些人的個人經歷來講,他們經歷的是中國崛起,把中國的強大看作是對美國的挑戰,這也就導致他們總是帶著研究競爭對手這樣一個心態來研究中國,這跟當初傅高義教授研究中國出發點是很不一樣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更喜歡傅教授的學術態度,因為至少跟他可以進行有效的交流。有些美國學者是完全無法溝通的,因為他們居高臨下,或者對中國的偏見非常深、態度也非常強硬。但和傅教授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儘管我和他也會有不同意見,也會有爭執,但他不會意氣用事,始終給人一種平等的態度,會認真地聆聽我的觀點。

來源:全現在APP

聲明:智慧煙臺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歡迎私信聯繫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傅高義逝世,他是怎樣的「中國先生」?
    該機構在推文中寫道:「我們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我們的前主任傅高義教授去世。傅高義教授曾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們會非常想念他。」
  • Envoy - Envoy: 外交使節,特使-英語點津
    Envoy表示「外交使節,特使,信使」,多指派駐國外使館的特命全權公使,僅低於大使。和envoy有關的名詞有很多,例如:envoy extraordinary(公使);an Imperial envoy(欽差);a diplomatic envoy(外交使節);a special envoy(特使);an envoy extraordinary and minister plenipotentiary(特命全權公使)。
  • 告別的年代:傅高義去世,「費正清一代」的終結|中間地帶
    接受病毒的存在、面對一個新舊秩序的更替。這是2020年的最後一期節目,我們以此告別一位知名中國問題學者——傅高義。他的去世就像一個象徵與隱喻:老關係不會有了,一切都將是新問題。這一期節目,我們追溯了哈佛東亞研究中心(現名為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的成立、進化與演變,這個中心的創始人費正清與後來的繼任者傅高義、孔飛力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學術道路。
  • 「辛未洋擾」是如何擾亂朝鮮與東亞的?
    19世紀中後期的東亞與朝鮮在工業革命與商品經濟的刺激下,19世紀中葉,西方各國紛紛來到東亞海域,開拓貿易市場,尋求商機,追逐財富。而彼時的東亞各國,仍處於較為封閉的狀態,排斥自由貿易,甚至拒絕與這些西方國家有所往來。在這種對立之下,1840年和1856年先後爆發了兩次鴉片戰爭,結果均以清朝戰敗告終。
  • 傅高義去世後西方會出現「知華派」斷層嗎?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深度】傅高義去世後,西方會出現「知華派」斷層嗎?【環球時報駐美國、德國、法國特約記者 肖巖 青木 姚蒙 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令人難忘的2020年,很多重量級的世界名人逝去。國際政治領域既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也被日本人贊為「日本通」的美國知名學者傅高義尤其引發唏噓。
  • 湯因比的歷史研究與英國戰後外交政策
    湯因比不會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國中,最先毀滅的是地緣政治破碎地帶的中亞巴比倫文明;同樣也正是地緣政治的對稱型破碎特徵才使歐洲大陸成了世界政治的火藥桶,並使英國有了成功操縱歐洲大陸的「勢力均衡法則」。對此,他不直說,而是在《歷史研究》第三卷中以義大利為例間接地表達了這樣的看法:「勢力均衡是一種政治動力系統,只要一個社會表現為許多相互獨立的地方政權,它必然發揮作用。
  • 自認為萬國來朝的清代是如何搞平等外交,各國又是什麼態度
    外交三個字可以說是國際政壇的風雲人物,體面,紳士,有腔調,作為一個國家的面面俱到的外交使節,更代表了國家的形象和影響力。不管是「弱國無外交」,還是「清淨如家」,這些關於外交的名言國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晚清,作為我國現代化外交的起步階段,大清外交官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卻是舉步維艱。
  • 《公共外交概論》介紹
    張爽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國際政治系主任、副教授張志洲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張勝軍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陳雪飛外交學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公共外交教研室主任周慶安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公共外交研究室主任龐中英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趙磊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所副教授
  • 古埃及的「武則天」:拒絕站在法老身後,外交眼光強過兒子百倍
    泰伊王后還很得國王的寵愛,在這些眾多的銘文當中,有一則記載了這樣一個事件,國王給泰伊王后在一個叫作扎克帕的小鎮或城市挖掘了一個人工湖泊,名叫歡樂湖,並且湖的規模還不小,國王還為這個湖的修建完成專門舉行了盛大的典禮。
  • 陸徵祥檔案與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重估
    過去對巴黎和會以及「外交失敗」引發的五四運動,政治宣傳的影響過大,而史實的研究相對不足,拙著《巴黎和會與中國外交》以新出土和會檔案為主體,重建和會外交。     《中日關係史料》依據《外交檔案》編輯而成,相當忠實地呈現了原件的內容,然而主要依循中日關係的脈絡,對巴黎和會而言只呈現了中日交涉相關的部分,無法據以窺得全貌。     現存有關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一手史料,主要是北洋外交部的檔案。
  • 一抔黃土,照亮東亞氣候環境變化研究之路
    他把這次的考察寫到著作裡,成了世界上第一個提出黃土高原「風成說」的人。要去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學地質嗎?安芷生很猶豫,他理想的專業還是工程物理、航空航天,學地質,他以前從未想過。母親卻覺得,這個能上大學的機會來之不易,一定要把握住。在她的鼓勵下,安芷生走進了校園。而時任院長趙鐸在開學典禮上的一段話,令他最終安心下來:「我不看你們的家庭出身,在我們學校,學生都是平等的,希望你們好好學習,成為優秀學生。」
  • 作為外交政策的軟平衡戰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對日戰略評析
    2012年至2016年間,他曾任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客座教授,教授國際關係理論、美國外交政策、以色列外交與安全政策等課程。目前的研究方向是美國大戰略的變化性和延續性。該期刊旨在以比較或具體案例研究的方式研究外交政策決策的過程、效果、原因或結果,2019年影響因子為1.012。
  • 偉大的人和偉大的制度——傅高義《鄧小平時代》譯後感言
    一在座的各位中間,有些人可能已經知道,哈佛大學出版社在去年10月出了一本寫鄧小平的書,作者是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已經榮休的著名東亞研究專家傅高義先生。但至少就目前的情況來說,談論1989年發生的這件大事,不必說對它給予讚揚,就是搞嚴肅的學術研究,甚至對它進行深入分析和批評,在中國仍是官方的大忌,這與我們一向不太敢面對自己不太光彩的歷史記錄有關,結果很多事情到了後來都是一筆糊塗帳。所以,今天晚上我就藉此機會,給各位談談與傅高義先生這本書有關的話題,我將集中在四個話題上。
  • 防疫與博弈:清末鼠疫背後的大國外交
    當其他乘客憑欄遠眺,欣賞著海上美景時,斯特朗則在船艙裡夜以繼日地閱讀有關鼠疫的研究文獻。說是閱讀,其實是惡補,因為他長期從事霍亂的研究與防治,鼠疫非其所長。在到達最終目的地瀋陽之前,連斯特朗自己也想不明白,為什麼美國政府放著權威的鼠疫專家不用,偏偏選擇他去參加這次「奉天萬國鼠疫研究會」。報紙上有關中國東北疫情的報導連篇累牘,但消息的來源五花八門,充斥著各種相互矛盾的信息。
  • 20世紀以來中國史家對東亞實錄研究的學術路徑
    ,對朝鮮、越南實錄進行了深耕細作式的研究,最終產生出高質量的專著。中國實錄隨著「東亞文化圈」的擴散效應,其體裁和形式傳播到中國周邊的朝鮮、越南和日本等國,並在落戶各國時作了適應性的變型,但在以實錄記載君主的事跡、反映東方王權制度上,東亞各國的實錄並無二致。本文所說的「東亞實錄」,是特指剔除了中國實錄之外的朝鮮(二戰後分裂成朝鮮和韓國)、越南和日本三國的實錄。
  • 【士派學術】知識體系創新系列——中國外交的起源問題再討論
    許紀霖從側面印證這一說法,他認為:「從時間的延續性而言,中國是以中原為中心的政治——文明共同體;但從地域空間的角度說,中國又是一個多民族、多王朝、多個國家並存的空間複合體。」這是一個強調「一統」的文明與政治的複合體,而非國際社會。川島真進一步認為:清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可以定位成橫向關係的轉移,而後來設立外務部可以認為是這個轉移的結束或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