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耶穌會士給中國文人帶來了一種新的體驗世界的方式。畫家們所面對的是一種全新的視野。而西方繪畫中又呈現了新的意象、新的構圖、奇特的境界。

解讀明清之際畫家們在面對西洋銅版畫與歐洲景觀圖的異質文化時,如何應對這一思潮?
宋元山水的『和諧』審美情趣是否適用於當下畫壇處境?如何調整自我的軌跡應對時代的社會語境及思想糾葛?如何尋找新的意象?

考察如此一類的問題,我們應當還原原初的明清之際繪畫生產語境、文化逆流的思潮與具體的繪畫文本去探討這些問題。
明代中國人與西洋接觸始於十六世紀初,利瑪竇是第一位將西方詩畫引入中國的耶穌會士。

尤其是西洋畫,耶穌會士所傳入的西洋畫主要有三層含義。

指向西方的繪畫作品:包括天主教題材油畫、歐洲城市景觀圖、西方銅版畫插圖,包括多線性透視的義大利版畫、德國或佛蘭德斯的北歐銅版畫等類型。指向傳教士畫家。

指向西方的畫論。南京、福建、北京、澳門是當時耶穌會傳教的主要所在地,而明末清初畫家變法也集於此地。

耶穌會士企圖在中國傳教雖未能至,但是卻給當時明清之際的思想界、詩界和繪畫界帶來了新的元素及文化特質。諸如新的風格觀念、新的視覺經驗的呈現、新的意象、新的構圖、新的審美情趣等開始進入中國,由此帶來了新風格試驗的可能。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時期因與異域的文化介入融合,從而產生劇烈的文化轉型。

第一個時期是南北朝,因印度佛教文化傳入中國後創立了佛教文學。老莊、禪宗與士大夫審美情趣的合流而使中國繪畫以『道』為依歸與『和諧』為審美情趣,後使詩書畫俱佳的士大夫的文人畫成為正宗。

第二個時期便是明清之際,耶穌會士給中國繪畫所帶來的新的文化質素,中國繪畫有了現代風格實驗轉型的可能。尤其是明清之際,以往時代從未面對如此的域外思潮外在語境影響,諸如宋元兩代畫風之分,職業畫家與業餘畫家之分,南北混合之勢,社會政治變動,文人社會經濟地位變異,地域流派紛競等等,明清之際畫家們的繪畫觀已漸漸脫離前此的中土本位結構。面對外來衝擊,明清之際詩畫創作已進入全新的視野與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