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產力要素中,人們總認為資金是決定性要素。但在城鎮化過程中,資金並不一定是壓倒性的變量,文化卻具有更大的制約作用,並反過來對項目的投入及產出產生積極影響。文化資源對中國城鎮化的價值,如何高估都不過分。
在生產力要素中,人們總認為資金是決定性要素。但在城鎮化過程中,資金並不一定是壓倒性的變量,文化卻具有更大的制約作用,並反過來對項目的投入及產出產生積極影響。文化資源對中國城鎮化的價值,如何高估都不過分。
對城市規劃的決定性作用
在制定城鎮發展規划過程中,文化資源始終是影響規劃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為什麼文化資源具有這麼重要的地位?因為它具有信息傳承與文化標誌價值。以故宮為例,北京地名之所以稱為「京」,是因為她曾經是京城,而故宮作為皇宮就是對「京」的最直觀的證據與注釋。今天我們所有的建設不過是這個千年都城的延伸而已。因此,對於城市的歷史標誌我們只能敬畏,不能損壞。有鑑於此,各地決策者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時,大多充分聽取了文物局、文管所、文化局和文化人士的意見,對於文化遺產始終採取保護態度。新的建築風貌必須服從於傳統,而不是突破。相對於同城其他地區改造的熱烈與創新,傳統文化資源所在地卻只能是比較安靜。而一座城市的每一天就是在這樣一靜一動的韻律中度過的。
從整個城市規劃來看,文化資源既是規劃的起點,又是規劃的終點。新的規劃從文化遺產所在地外圍開始,建築紅線也以抵達文化資源的外圍結束。可以說,基於文化遺產的規劃是中國城鎮化規劃的重要特徵之一。文化資源決定發展規劃,決定著城市的格局與市容市貌。
對市民精神的平衡作用
城鎮化的首要特點之一是城鎮人口在短期內的大量聚集。單位空間內建築物和人的大量增加導致的視距急劇壓縮和活動空間的銳減,使人們不知不覺地成了城市的「囚徒」,原本舒坦的心胸和輕鬆的思維被壓迫了,必須有伸展的空間,既要放鬆大腦,又要伸展肢體。在城市規劃中,何處是伸展的空間?答案有兩個:一是自然遺產,二是文化遺產。
自然遺產讓人回到原始,文化遺產溫暖人的精神。因此,在城鎮規劃中,必須找出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的邊界,作為規劃平衡的重要工具。有了河流、山脈、森林、草地和公園,這個城市才宜居;有了廟宇、古街、遺址、博物館、戲院、老字號等,人們才有去處;有了畫家村、戲劇街、主題公園等,人們才能活躍思維。因此,規劃者即便是在擁堵的老城邊角之地,「螺螄殼」裡也要做出文化的「道場」來,其目的是為了城市的發展,為了市民精神平衡的需要。因此,文化資源之於城市並非可有可無,相反,它是城市安定、發展和繁榮的重要支柱。
雖然不能直接得出文化資源的多寡決定著城市發展規模的統計性推論,但是從發展現狀來看,即便像深圳這類原本是文化沙漠的新興城市,前期的規劃者也給深圳補了「文化課」,建設了世界之窗、錦繡中華和歡樂谷一類的文化娛樂場所,為後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文化資源對於市民精神的調養、對於城鎮的可持續性發展意義是重大的。
對城市經濟的輻射作用
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往往從文化資源著手。中國城市經濟發展的特點之一是名特新優產品與文化資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保護與開發並舉。招商引資要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今天,中國的地縣級城鎮幾乎都有一個文化節,盛產毛竹有毛竹文化節,盛產藥材有藥材文化節,盛產板慄有板慄文化節,這些節日年年辦,年年有新亮點,年年鞏固其強勢產業,年年與新的經濟發展項目緊密結合起來,每一次節慶活動就是城鎮的一個博覽盛會,賓館酒店高朋滿座,到處張燈結彩、鑼鼓喧天。
文化資源的旅遊功能一旦得到開發,經濟效益甚至能達到最大化。企業在文化資源的開發方面也費盡心機,極富創意,這其中尤以日用生活品和傳統產業為甚。中國各地的名酒,都是文化酒,品牌往往承載了地方最負盛名的文化。
中國城市經濟的一大特色是在地理經濟上,人們習慣於依託文化資源做項目。一旦接近文化資源的項目,其價格就要翻一番或數番。所以,在文化資源的局部地區,在保護區之外,往往是酒店、飯莊和商業林立,住宅樓密布。如果說文化資源需要投入進行保護的話,則其周邊和衍生產品的投資帶來的經濟效益可能遠大於保護所需的投入。經濟是支撐城市可持續性擴張的基礎之一,而文化卻是城市經濟的支撐。
沒有文化的城鎮化是野蠻的城鎮化,而重視文化平衡建設的城鎮化則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是可持續發展的城鎮化。評判城鎮發展規劃的優與劣,推測一個城市的前途,猜想一個城市的夢想是否能夠實現,關鍵要看它是否有文化方面的點睛之筆。